調解與法院審判
⑴ 法院調解的結果和法院判決的結果相差大嗎
你好,調解要堅持自願與合法原則,司法調解還有一個司法控制原則;
法院調解的結果和法院判決的結果相差大小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願與經濟能力,調解就是妥協或讓步的過程,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在生活中應用。
⑵ 法庭上,調解和宣判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大多數人不願調解
解決糾紛的方式不同。民事調解書反映的是人民法院依法進行調解,促成雙方當事人自願、專合法屬地達成協議的內容;民事判決書反映的則是人民法院依法以判決的形式解決糾紛的內容。
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不同。民事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而第一審民事判決書只有在上訴期過後,當事人不上訴的情況下才發生法律效力。
不願意調解的原因有,調解內容不滿足要求不想要調解。
拓展資料:
調解是指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就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在人民法院、人民調解委員會及有關組織主持下,自願進行協商,通過教育疏導,促成各方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辦法。
調解,是指雙方當事人以外的第三者,以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社會公德為依據,對糾紛雙方進行疏導、勸說,促使他們相互諒解,進行協商,自願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活動。我國調解方式主要是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調解以及專業機構調解。
網路_調解
⑶ 調解與判決存在什麼區別
民事調解書與民事判決書的有以下區別:
首先,解決糾紛的方式不同。民事調解書反映的是人民法院依法進行調解,促成雙方當事人自願、合法地達成協議的內容;民事判決書反映的則是人民法院依法以判決的形式解決糾紛的內容。
其次,體現的意志不同。民事調解書在合法的前提下,主要體現了雙方當事人的意志,是人民法院依法對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的協議的確認;民事判決書則體現了人民法院的意志即國家的意志。
再次,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不同。民事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而第一審民事判決書只有在上訴期過後,當事人不上訴的情況下才發生法律效力。
⑷ 執行中的和解與審判中的調解有何區別
一、特徵不同。執行和解是當事人雙方自願進行,沒有執行人員參與,其和解協議,法院只記錄在卷,該協議不具有法律效力即強制執行性;而訴訟調解是雙方當事人在人民法院審判組織的主持下進行的,雙方自願達成的協議經法院確認後,製作民事調解書,經當事人雙方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是法院強制執行的法律依據 。
二、後果不同。執行和解達成後,是執行程序的暫時中止,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協議,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恢復原判決或者調解書的強制執行;而調解書送達後,是訴訟程序的終結。
三、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促使當事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後者是為了終結訴訟。
⑸ 法院判決和調解有什麼不同
1、特點不同
人民法院的判決有兩個特點:具有穩定性。任何機關、團體或個人,都無權變更或撤銷,如有錯誤,只能由人民法院按法律規定的審判監督程序糾正。具有強制性。判決生效後,執行部門有按照判決執行的義務,當事人必須堅決服從,不能抗拒。
法院調解是在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的。人民法院進行該活動,依據的是其審判職權,所進行的活動屬於審判活動,具有審判上的意義,具有司法的性質。
2、原則不同
公開審判是憲法原則,作為審判活動的最終載體,司法判決當然應當體現公開審判的原則。司法判決是對訴訟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結論即裁判結果的證明,是對結論產生的合法性、正確性的證明,也是對審判程序正確性、公正性的證明。
法院調解,指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雙方當事人就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自願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活動。調解案件時,當事人應當出庭;如果當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經過特別授權的委託代理人到場協商。
3、依據文書不同
在法院調解中,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調解協議,協議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應予批准。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
判決書從送達或當事人接到的第二天起,在法定的期限內,當事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過了上訴和抗訴期限即發生法律效力。二審的判決,宣判後立即生效。
⑹ 在法院庭前調解和開庭後調解有沒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性質不同
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性質,後者則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自己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
2、參加的主體不同
前者有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後者只有雙方當事人自己參加。
3、效力不同
根據法庭調解達成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的,則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6)調解與法院審判擴展閱讀:
民事調解的適用范圍
一、關於調解的適用范圍
訴訟調解,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程序中,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爭議各方進行疏導規勸,促使其就民事爭議通過自願協商,達成協議的活動,又是人民法院審結案件的方式之一。
訴訟調解作為《民事訴訟法》一項基本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根據《民事訴訟法》第9條、第155條,《民訴意見》第201條的規定,調解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
《若干規定》第2條用列舉和概括的方式,規定了除6類案件不適用調解外,其他案件均可以調解。這6類案件是: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
⑺ 法院調解與訴訟調解的關系是什麼
共同點就是法庭調解是訴訟和解的一種,兩者都可以引起訴訟的結案,使案件得以解決。
不同點在於法庭調解是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達成和解協議,一般情況下人民法院應當出具調解書,但是在簡易程序中,及時清結的可以只記入調解筆錄。這種調解具有強制力,當時人不能上訴,特殊情況可引起再審。也不能再行起訴。
而訴訟和解除了包括以上的法庭調解外應該還包括庭下和解,這種情況下當事人自行和解,原告撤訴就可以結案。單說庭下和解吧,這種沒有強制力,如果當事人反悔,還需要再行訴訟。
所以,一般情況下,除非把握性很強,還是通過法院調解比較好。
⑻ 法院調解與訴訟調解的關系
法院調解 又稱訴訟中調解。包括調解活動、調解的原則、調解的程序、調解書和調解協議的效力等。是指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就民事權益爭議自願、平等的進行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和結案方式。是當事人用於協商解決糾紛、結束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審結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的制度。訴訟中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其調解協議經法院確認,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遵循查明事實,分清是非、自願與合法的原則,調解不成,應及時判決。法院調解,可以由當事人的申請開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開始。調解案件時,當事人應當出庭;如果當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經過特別授權的委託代理人到場協商。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除法律規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應當公開調解。在法院調解中,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調解協議,協議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應予批准。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①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②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③能夠即時履行義務的案件。④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訴訟調解就是通過法院審判人員對當事人進行法制宣傳和說服教育工作,講明利害關系,促使雙方平等協商,互諒互讓,自願達成協議,從而使糾紛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