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沒地位
A. 法院比政府厲害嗎
各地的法院是最高法院設在當地的審判機關,開展審判活動不受政府部門的干預,但其各項開銷由當地政府財政撥款支付。
B. 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處於什麼地位
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是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要主體或主要訴訟主體。進行刑事訴訟不能沒有法院,不能沒有法院對指控犯有某種罪行的被告人的審判。
C. 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憲法地位
分別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和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根據《憲法》相關規定:
第一百二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
第一百三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第一百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
第一百三十七條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
(3)法院沒地位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相關規定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分為:
(一)最高人民法院;
(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三)專門人民法院。
第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
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和其認為應當由自己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對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三)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規定提起的上訴、抗訴案件;
(四)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五)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核準的死刑案件。
D. 法院 執行局 比法庭廳長大嗎
首先需抄要糾正一個錯誤:法庭襲負責人叫「庭長」,不是「廳長」;執行局是單位,庭長是人,所以說單位和人是無法比較的。
法院執行局是法院下設的二級單位,其前身也可以看作是執行庭。但現設的執行局正副局長均為組織部管理的實職幹部,從級別上遠高法庭,按規定執行局長應為法院黨組成員。執行局下設若干庭,大多數局設有執行實施庭、執行裁決庭、綜合處,有的局還設有信訪等庭室。
所以說,按目前的設置看,執行局比執行庭大的多。
(4)法院沒地位擴展閱讀:
中國的法官分為四等十二級,職務排名如下:
(一)首席大法官;
國際上認為首席大法官相當於國家元首,享受外交豁免權,接待外國首席大法官要按接待外國國家元首的規格。
(二)大法官:一級、二級;
相當於行政上內閣成員。中國稱副總理級、省、部級。
(三)高級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
相當於行政上的地、市級。副地、市級、正縣級。
(四)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
相當於縣級以下政府官員。
E. 檢察院好還是法院好,
在法院比較好,法院的地位現在越來越高,現在法院正在進行改革,要完全脫離地方政府,這樣地位會更高。
具體原因:
1、同一地區的檢察院與法院,在收入上差不多,法院比檢察院稍微高一些;
2、檢察機關是國家的公訴機關,刑事案件,也就是說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偵查的案件,都是通過檢察機關審查後,起訴到法院的。民事案件,如借貸、離婚等案件;行政案件,如強制拆遷中的案件,都是當事人直接起訴到法院的;
檢察機關還有反貪反瀆部門,對於貪污賄賂、瀆職侵權案件,這是由檢察機關直接偵查,自己提起公訴的。
3、總的來說,法院比較忙一些,檢察院相對輕閑一些,這是總體而言的,對於個別崗位,那就不一定了。
F. 人民法院的地位和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是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惟一機關,審判職權是人民法院的專有職權。
人民法院是黨領導下的司法機關,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積極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是人民法院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依法保障和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是人民法院的根本任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第三條規定,法院的任務是審判刑事案件、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人民法院通過依法打擊犯罪、嚴懲嚴重犯罪,依法調節民商事關系,監督和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動教育公民忠於社會主義祖國,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
(一)審判刑事案件。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違反刑事法律規定,依法應受法律嚴厲懲罰的行為。人民法院通過行使法律賦予的職權,審理刑事犯罪案件,及時查明案件事實,依照刑事訴訟法和刑法的規定,正確的定罪量刑,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量刑適當、程序合法,使那些嚴重危害國家安全,擾亂社會正常的秩序,破壞國家的經濟建設,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犯罪分子受到應有的懲罰,同時使無辜的人免受非法追究,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二)審判民、商事案件。民商事案件屬於平等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關繫到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行使和實現。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主要是根據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合同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規定,對婚姻家庭、債物糾紛,合同、金融、票據糾紛,知識產權糾紛,海事海商糾紛等進行審理,查明案件事實,分清責任,確認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調整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與法人之間的財產和人身關系,信用和契約關系,保護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和保障市場中公正公平競爭。
(三)審判行政案件。行政訴訟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審判行政案件,依據行政訴訟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規定,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行政機關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對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還可以變更;對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判決維持,一方面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人民法院的主要任務是審判工作,但同時還包括圍繞審判活動進行法制宣傳、提出司法建議等活動。人民法院通過審判案件,用具體的案件事實,正確的法律裁判,對有關機關、企業、團體和廣大公民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他們自覺的了解、學習法律,從而更加自覺地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尊嚴。
G. 法院是否有權改變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最高法院有一個《民事案件案由管理規定》,如果訴爭的案由與當事回人主張的案由不一致,以法答院結案時認定的案由為准,也就是說,法院是可以更改案由的。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5條,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做出的認定不一致的,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然後你變更訴訟請求,就相當於另行起訴了。
H. 法院在訴訟中的地位
法院是審判機關,應審判中立,是指承擔審判職能的法院及其審判人員不能有控辯雙方或者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機關或者人員擔任,而且審判者應當對控辯雙方不偏不倚,平等對待。審判只有中立才能公正,無中立即無公正。為了保證審判中立,控審必須分離,控辯雙方必須對等。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所在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行政審判「參照適用」行政規章,這不但是《行政訴訟法》的明確規定,也是當前法學界通行的觀點。一般認為這里的「參照適用」是指人民法院在對行政案件進行司法審查時對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規章參酌、鑒定之後,決定是否適用。按照這個解釋,「我們可以理解為,如果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根據符合法律的規章作出的,人民法院就應當適用該規章,判決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如果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是根據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原則精神作出的,人民法院就可以不適用該規章,判決撤消原具體行政行為。」①由此可見,基於《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行政規章在行政訴訟中處於行政審判中的「參照」地位而其作用僅在於:當法院通過司法審查,在認定行政規章合法有效的基礎上「參照適用」,從而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作出裁判。
I. 最高人民法院的性質和地位
既然是最高法,地位當然是在司法審判方面是最高權威的。最高法的判決是最終的了,沒有上訴可能。
J. 訴訟地位如何確定
1、雙方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完全平等。訴訟地位平等,也就是訴訟權利和義務平等。訴訟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雖有原告、被告、第三人等不同的訴訟稱謂,但在訴訟過程中的訴訟地位是平等的,不分優劣和高低。民事訴訟當事人雙方,在訴訟中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平等地承擔訴訟義務。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平等,在民事訴訟中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雙方當事人享有某些相同的訴訟權利,例如雙方當事人都有委託代理人、申請迴避、提供證據、請求調解、進行辯論、提起上訴、申請再審等權利。二是雙方當事人享有對等的訴訟權利,例如原告有提起訴訟的權利,被告有提出反駁和反訴的權利。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是互相對應的,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平等,承擔的訴訟義務也是平等的,例如雙方當事人都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遵守訴訟秩序等。當然,由於當事人在訴訟中擔負的具體角色不同,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所承擔的訴訟義務也不盡相同,不履行訴訟義務的後果亦有差異。因此,無論從訴訟權利來看,還是從訴訟義務來看,當事人雙方平等都不意味著其訴訟權利、義務是完全相同的。 2、雙方當事人平等地享有行使訴訟權利的手段,同時,人民法院應當平等地保障雙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行使訴訟權利的手段,是實現訴訟權利的具體形式。沒有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的手段,那麼,平等的訴訟權利也只是紙上談兵,得不到實現。行使訴訟權利的具體形式,有口頭的或書面的。例如,為實現申請迴避的權利,就要提出口頭的或書面的申請,並說明理由;為行使辯論權,就要在法庭上有充分的發言機會等。如果在民事訴訟中,只有一方當事人享有行使訴訟權利的手段,就無法保證雙方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 3、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對一切訴訟當事人,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的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應毫無例外地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一切當事人的合法權利都應受到保護,一切當事人的違法行為都應受到制裁,這是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