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浪峰法院
⑴ 貝多芬的月光曲 應該達到多少級才能練
我覺得彈奏任何一首曲子都要有自己的理解並且得加入自己的感情,其實不用太在意自己是多少級,有的人10級彈這個曲子說不定還沒有8級的彈得好,這主要還是要看對音樂的領悟能力
如果光指熟悉譜面,彈奏手法,如果要很完整的完成這首曲子應該是8級以上
《月光》的開頭
第一樂章《柔板》三連音前後相連 整個樂章在音調上達到驚人的統一 這個能力的形成當然是以前的練習曲對手指能力的培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那麼之前肯定是把車爾尼299和克拉瑪彈完了的
二樂章優雅輕盈,卻又十分玄妙由於節奏上的變化不定,要想把這個樂章奏好也是極其困難.
重點的是月光的第3(快板)樂章,這樂章的難度頗大,在貝多芬32首大奏鳴曲中也屬於分量較高的曲子,琶音的巨浪前赴後繼,在浪峰的最高點上捶響重音!這首曲子之前必須是已經彈完車爾尼740,有一定的專業鋼琴基礎。
⑵ 關於"鼎"的資料
鼎
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庄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成語:
拔山扛鼎 拔山舉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鑊刀鋸 鼎湖龍去 鼎鑊如飴
刀鋸鼎鑊 大名鼎鼎 鼎鼐調和 鼎折覆餗 鼎食鳴鍾
鼎食鳴鍾 鼎折餗覆 鼎食鍾鳴 鼎新革故 鼎玉龜符
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為重 九鼎大呂
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鍾陳鼎 擊鍾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鍾列鼎 鳴鍾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於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鍾 問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魚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鍾鼎人家 鍾鼎山林 鍾鼎之家 鍾鳴鼎列
鍾鳴鼎食 鍾鳴鼎重
⑶ 夏感練習題答案
夏感
梁衡
本文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夏日裡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生活、勞作的情狀,把我們帶進一種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寫這些景象嗎?他還有什麼內心的感覺、體驗要表達?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爐子上的一鍋泠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輕飛慢舞的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的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花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沖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綳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已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金黃的夏.
研討與練習
一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物?
二找出課文中你認為精彩的幾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
三認真品味課文中的精彩語句: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請你發揮想像,寫幾筆「冬之色」。
讀一讀,寫一寫
黛色靈秀貯滿終極匍匐芊芊細草輕飛曼舞春華秋實春花秋月閑情逸致春日融融,秋波澹澹
夏感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本文描寫夏季的景象,表現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表達作者對夏季獨有的鍾情。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總體特點,中間三段具體描述夏季的自然風光和夏季里農民勞作的景象,最後一段表達作者對夏季的熱愛和贊美。
中間三段是文章的主體。第二段寫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實寫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長牆般的黛色林帶,蜂蝶、蟬、火紅的太陽、麥浪、熱風、麥子的香味等,有虛寫景象——爐子上的一鍋水,海灣涌著一艘艘的艦船。實寫景象選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訴諸視覺,又訴諸聽覺(蟬兒長鳴)和訴諸嗅覺(麥子的香味);虛寫景象寫的是幻覺,屬於文學想像。這些描寫都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寫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襯出夏天的金黃色。作者給這里的金黃色下了個獨特的定義——象徵著收獲已有而希望未盡,承前啟後,生命交替,這顯然是作者的個人感悟。這樣的描寫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寫夏季農民勞作的景象。一寫農民勞作辛苦,二寫農民精神緊張。用農民勞作來顯出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
第五段表達作者對夏天的情感態度。作者又以春秋天來作比,並且採用欲揚先抑的寫法,先說春秋之好,夏季則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歷代文人都贊美春花秋月;然後筆鋒一轉,別出心裁,作者要大聲贊美這個黃金的夏季。
總之,全文五段各有寫作的重點,像一組畫,從不同方面進行描繪,層次井然,思路清晰。
二、問題研究
1.文章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麼作用?
首段僅一句,是全文內容和情調的總概括,「旋律」前的三個修飾詞「緊張、熱烈、急促」,既表明作者意想中的夏天的特點,又對下文起著提領作用。由於是獨句,顯得更加突出而重要。末段既總結上文,又順承上文的寫景進到這里的抒情。對比而言,前四段都偏重寫景,此段偏重抒情,景寫足了,情自然生出,寫景和抒情組合融洽,成為有機整體。
2.文章以「夏」這題,為什麼只寫自然之夏和農人之夏?
夏季之來,暑氣炎熱無所不在。繁華都市何曾不有炎炎夏季?但作者寫作的視野只在鄉野,一看鄉野外景,二看鄉野農人。或許是作者以為鄉野景象更有季節特徵,以為農人的夏季勞作更為緊張、繁忙。
3.文章語言有什麼特點?
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議論性見長,其散文語言多敘述和議論,但本文有點特別,以描寫居多。許多描寫細致生動,富有韻致,如第二段描寫鄉野景物,訴諸人的各種感官,以形象性見長。如「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有動作,有形象,還有節奏感;「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而夏呢,總是在苦澀的汗水裡「,非常簡朴,又形象生動。
再有,本文語言富有書卷氣,常常是文白相間,顯出語言之美。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語句具有對稱性、旋律感,近似於文言,顯得雅緻。
還有,本文語言不經意間顯出剛性氣質。梁衡散文的語言都有男性化風格,不顯造作,風格氣質自然表現出來。如第二段在描寫鄉野的幾處景物之後,寫道:「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由具體描寫進到概括性描述,伴隨著寫景視野的逐漸開闊,語言中的大氣也張露出來,「磅礴」「滾動」「升騰」等詞用在這里都顯出大氣,「夏天到了」,四字單獨成句,斬截,響亮。文章末尾說「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情感態度明朗,語調高亢,也顯出梁氏散文語言的男性化風格。
練習說明
一、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物?
此題意在訓練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要學會歸類,避免舉例的雜亂。
1.鄉野的景物。2.農民的勞動生活。3.夏天的旋律。4.夏天的色彩。5.古人對季節的描寫。
二、找出課文中你認為精彩的幾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
此題意在品味語言,鞏固前面所學的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具有視覺效果,應合開篇第一句話,以突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本來這些「特點」是抽象的,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為具象了。
「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牆」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再看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像,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擬人寫法,想像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寫兩種作物用了兩個形象的動作,像描寫人一樣,很有趣味。
「這時她們……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沖刺」,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里用人的跑步沖刺來形容,化抽象為形象。
三、認真品味課文中的精彩語句: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請你發揮想像,寫幾筆「冬之色」。
此題意在品味語言,又學以致用,訓練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對這個學段的學生來說,或許仿句難了點,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這兩個描寫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強,又生動形象。它們句式相同,字數也差不多,語句錯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豐富多樣,如: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雲,孕育著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教學建議
一、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
課文寫夏,不是抽象地概述,而是具體生動地描寫給人以深刻印象。所以應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以進入課文情境中。每個學生對「夏天」「夏季景物」都有自己的感受,應把這種感受遷移到課文中來,讓文中景物、情境在學生的心中「活」起來。
二、感情飽滿地大聲朗讀課文。
朗讀本文要大聲,要有「磅礴之勢」,傾吐「升騰」之氣,表達出「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的情調、語調,讀出梁衡散文語言的剛性氣質、男性風格。
三、引導學生吟誦描寫夏季的古詩詞。
作者說歷代文人極少寫夏季,事實上還是有一些的。學生在小學學過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其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就是描寫農民夏天勞作情景的。
補充提問:
1.細讀這樣的優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句式有什麼特點?你能發揮想像再仿寫一兩句嗎?
2.「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認真讀這句子,究竟什麼像艦船?(是汽車)
3.「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應該怎樣朗讀?(逐漸升調)
4.「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隱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憫農)
5.課文寫夏季鄉野白天的景象,想像著寫幾夏季筆鄉野夜晚的景象。
6.如果你來寫城市之夏,你將選取哪些景物?准備寫出景物的哪些特點?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長期從事新聞寫作和新聞出版管理工作,創作了大量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主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人傑鬼雄》《覓渡》《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作品大都收入9卷本《梁衡文集》中。
二、歷代描寫夏季的詩詞
1.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
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唐代白居易《觀刈麥》
2.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
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芝勞夢想。
——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3.夏首雲物變,雨余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掃園。縈叢蝶尚亂,依閣鳥猶喧。對
此殘芳月,憶在漢陵原。
——唐代韋應物《始夏南園思舊里》
4.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開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宋代蘇舜欽《夏意》
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宋代司馬光《客中初夏》
6.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
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宋代蘇軾《鷓鴣天》
7.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代楊萬里《小池》
8.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代楊萬里《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9.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小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
10.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已
過頭番筍,木筆初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余誰共午甌茶?
——宋代陸游《幽居初夏》
11.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㡡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元代白樸《天凈沙•夏》
三、海濱仲夏夜(峻青)
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壯觀。因為它是活動的,每當一排排波浪湧起的時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而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
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深紅的顏色變成了緋紅,緋紅又變為淺紅。最後,當這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的時候,那突然顯得高而遠了的天空,則呈現出一片肅穆的神色。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麼大,那麼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裡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夜色加濃,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了。而城市各處的真的燈火也次第亮了起來,尤其是圍繞在海港周圍山坡上的那一片燈光,從半空倒映在烏藍的海面上,隨著波浪,晃動著,閃爍著,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蒼穹里的星斗互相輝映,煞是好看。
在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著軟綿綿的沙灘,沿著海邊,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發出溫柔的刷刷聲。晚來的海風,清新而又涼爽。我的心裡,有著說不出的興奮和愉快。
夜風輕飄飄地吹拂著,空氣中飄盪著一種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軟的沙灘上還殘留著白天太陽炙曬的余溫。那些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勞動了一天的人們,三三兩兩地來到了這軟綿綿的沙灘上,他們浴著涼爽的海風,望著那綴滿了星星的夜空,盡情地說笑,盡情地休憩。愉快的笑聲,不時地從這兒那兒飛揚開來,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地從這兒那兒湧起的波浪。
我漫步沙灘,徘徊在我的鄉親朋友們中間。
我看到,在那邊,在一隻底兒朝上反扣在沙灘上的木船旁邊,是一群剛從田裡收割麥子歸來的人們,他們在談論著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麥苗長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場透雨,秋後的豐收局面,也大體可以確定下來了。人們為這大好年景所鼓舞著,談話中也充滿了愉快歡樂的笑聲。
月亮上來了。
是一輪燦爛的滿月。它像一面光輝四射的銀盤似的,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大海里,閃爍著一片魚鱗似的銀波。沙灘上,也突然明亮了起來,一片片坐著、卧著、走著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灘上,居然有這么多的人在乘涼。說話聲、歡笑聲、唱歌聲、嬉鬧聲,響遍了整個的海灘。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麼皎潔,那麼明亮。
夜已經深了。
沙灘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軟綿綿的沙灘上睡著了,有的還在談笑。涼爽的風輕輕地吹拂著,皎潔的月光照耀著。讓這些英雄的人們,在這自由的天幕下,干凈的沙灘上,海闊天空地盡情談笑吧,酣暢地休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