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英國法官的產生

英國法官的產生

發布時間: 2021-03-15 16:17:49

① 起源於英國的法律有那些

美國的法律源於英國傳統,但從19世紀後期開始獨立發展,已經對世界的法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英美法系的分布范圍主要包括英國(蘇格蘭除外)、美國(路易絲安那州除外)、加拿大(魁北克除外)、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南非等國和中國的香港。英國法傳統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殖民擴展實現的。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封建法律的繼承和發展:p162
法官法學家用17-18世紀的精神來解釋普通法的古老原則,使其適合資本主義的要求;
(英國著名法學家――布拉克斯頓――在實現普通法近代化改革中起了重要作用――著《英國法注釋》――用資本主義精神、全面重新解釋 古老的普通法,賦予資產階級的內容――近代最重要的普通法權威著作)
②通過審判實踐,以判例形式吸收適合資本主義需要的法律制度、法律原則,推動普通法的資本主義化;
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令和條例,作為對舊法的補充和修改,以彌補舊法的不足。
二、產業革命後英國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改革和發展
創設最高法院――1875年頒布《司法條例
英國法律的基本特點☆
①判例法是法律的主要淵源;
②遵循先例原則和判例匯編具有重要意義;
③法官和法學家對法律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④受羅馬法的影響不同於大陸法。
遵循先例原則的基本含義就是包含在以前判決中的法律原則對以後同類案件有約束力,具體就是:
①高級法院的判決對下級法院處理同類案件有約束力;
②同一法院的判決對其以後的同類案件有約束力;
(1966年前,貴族院不能改變自己的判例)
③上訴法院的判決對處理同類案件的一切下級法院有約束力,通常對其本身以後有約束力;
④高等法院各庭的判決對處理同類案件的下級法院有約束力,各庭的判決相互間無強制性約束力,通常只有高度勸導力。
英國法――判例法――法官法――法官的判決起立法的作用
羅馬日爾曼法――成文法――法典法――不承認判例是法的淵源

② 英國大法官的作用和功能

英國大法官(英文:),通稱大法官(英文:LordChancellor),是英國政府內一個高級和重要的官位。大版法官在一眾重大國權務官員(GreatOfficersofState)中排行第二,有關任命都由首相提出意見,再由君主委任。在1707年英國成為聯合王國以前,此職位曾分別為「英格蘭大法官」(ChancellorofEngland)及「蘇格蘭大法官」(LordChancellorofScotland)執掌。
首相進行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使英國的司法體制適應現代化要求。撤銷之前,大法官這一職位具有三種職責:他既是司法界的領袖,又是內閣部長,還是上議院議長。首相就是想改變這種情況,使行政工作與司法徹底分開。 按照大法官制度的規定,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各級法官都由大法官來任命,但是大法官同時又是政府的成員,這是不合適的。在現代民主社會,法官的任命應該獨立於政府之外,此次改革最大的變化就是使法官的任命擺脫了政府的控制。

③ 英國美國法院有中國人做法官嗎

沒有中國人做法官!
一般來說,除了像海牙國際法庭這類國際性的法庭會有不同國籍的人內當法官之外,一容個國家的法官都是由擁有本國國籍的人當的。因為中國不存在雙重國籍,所以能在英國和美國當法官的人,肯定不是中國人(華裔花僑倒是有)。

④ 英國最高法院和議會設么關系或者說最高法院如何產生

英國最高復法院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制國(聯合王國)最高司法機關,對於英格蘭法律、威爾士法律(由威爾士國民議會為威爾士制定,並與英格蘭存異的法律除外)及北愛爾蘭法律三個司法制度下的事務擁有終審權,也是這些司法管轄地區的最高上訴司法機關。[1]同時最高法院對蘇格蘭的民事案件及有關權力下放而衍生的訴訟具有審判權。 蘇格蘭由於其法律體系中混有大陸法系特徵,因此蘇格蘭刑事案件最高審判機關為蘇格蘭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無權審判
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乃依據《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第三章而設立,並於2009年10月1日起開始運作。它的司法權力主要繼承自上議院,這些權力過往一直由12位同時擁有上院議員身份的常任上訴法官(Lord of Appeal in Ordinary,通稱「上議院高等法官」)行使。至於涉及權力下放事務的審判權,過往則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執掌

⑤ 大法官在英國的地位是什麼

英國大法官(Lord Chancellor)一職自公元605年起就已設立,其歷史比首相(Premier)職位更悠久,具有十分特殊和顯要的地位。大法官作為大法官部(Department of Lord Chancellor)的長官,同時還兼任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的議長、內閣法律大臣(Lord Chancellor in Cabinet),負責任命上訴法院(The Supreme Court of Appeals)和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 of Justice)的首席法官和全國的高級法官,管理全國的法院系統,參加上議院的辯論和投票,負責在女王(Queens)和議會(Parliament)之間傳遞情況和文件。在議會開會的第一天,如果女王缺席,由他代為宣讀女王的演說詞(as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Lords)。
2003年6月12日,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對內閣進行了重大改組:撤銷大法官、蘇格蘭事務大臣和威爾士事務大臣三個內閣大臣的建制,調整包括衛生大臣、議會下院領袖在內的部分重要內閣成員職位。在撤消大法官部後,布萊爾宣布設立一個憲法事務部(Department of Constitutional Affairs),由他的大學同窗福爾克納勛爵(Charles Falconer)任該部大臣,總攬原大法官所負責的大部分事務。62歲的大法官歐文勛爵(Derry Irvine)宣布退休,成為英國最後一任大法官。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31568
轉自北大法律信息網

⑥ 英國的大法官是世襲還是選舉產生

英國的大法官制度在2006年7月4日已經廢除。它與許多國家現行的大法官意義不同版,他既是內閣部長,權也是英國議會上院(貴族院)議長,並負責管理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法庭。在這之前英國不僅是大法官,只要是上議院的貴族都是世襲的,這個制度也同時在7.4被廢除。簡單的說,英國的大法官都是世襲的。好了就回答到這里了,我相信這個答案你網上是絕對找不到的,把分數送給我這個有心人吧!

⑦ 西方法院與法官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權分立」理論基礎之上的,「三權分立」理論以權力分立和制衡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司法權與立法權、行政權分開、並立,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由此形成了獨立的司法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組織體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組織構成,而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嚴格地說,不是司法機關。就法院組織體系而言,西方國家大多實行三級制,只有少數國家是四級制(如英國)。
西方各國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產生,主要有任命、選舉兩種方式。大多數國家的法官由國家元首或議會或政府首腦任命產生。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數國家實行法官終身任期制。
西方國家強調司法獨立,而司法獨立的表現就是「法官獨立」。只有在構成法律規定的罪行時(如德國,故意枉法罪)才負法律責任。實踐證明,西方對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

以美國為例:
美國的法官制度作為英美法系中影響最大的法律制度,集中體現了對於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本文探討了美國法官的選任、免職、辭職、退休、處罰、待遇以及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再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制度。這對於深化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法官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有兩套法院系統,即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各有不同的管轄權。州法院管轄的范圍要比聯邦法院廣一些。比如,州法院對於幾乎所有的離婚和兒童監護案件、遺囑和繼承案件、房地產糾紛和青少年案件都有管轄權,並且審理大多數刑事、合同糾紛、交通違章和人身傷害案件。一般來說,聯邦法院可以審理涉及美國政府或者政府官員、美國憲法或聯邦法律以及州與州之間或者美國政府和外國政府之間的糾紛案件。即使案件本身並不涉及聯邦法律,但是參加訴訟者是不同州的公民或是爭議發生於美國公民和外國公民之間,該案件也可以由聯邦法院審理。聯邦法律要求聯邦法院和州法院互相承認對方的判決,但是按照憲法的有關條款,聯邦法律優先於任何與其沖突的州的法律。

⑧ 英國議會是如何的產生

英國議會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一、上院——貴族院
上院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離任首相組成。由於女王可以臨時增封爵位,而議員死亡無需增補,所以貴族院議員人數不定。1986年貴族院共有1196名議員,其中有64名女議員,有349名終身貴族,其餘全部是世襲貴族。貴族多數是保守黨人,而且老人佔多數,貴族院平均年齡為63歲,80歲以上的有95人。這些貴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車馬費。所以恩格斯諷刺地稱上院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
英國議會上院議長不是選舉產生,他由貴族院中大法官兼任。開會時議長擔任主席。
上院開會時間與下院相同。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黨執政,在推行福利和社會改革政策時,又經常遭到上院用二年延擱否決權加以阻撓,於是1949年4月議會通過「議會法」,規定「公共法案若經平民院連續二個會議通過,雖經貴族院的否決,也可成為法律」,所以貴族院的延擱否決權從以前兩年減為一年,上院權力被進一步削弱了。
上院的另一職權,是行使英國的最高的司法權,它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妥協,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上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這是因為:
第一,它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它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第三,它掌握著英國的最高司法權。
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上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對於這個「養老院」的存廢問題,自19世紀以來一直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爭論的問題,爭論的中心是廢除還是改造?保守黨始終主張改造而不廢除。工黨對這一問題先後主張不一致。1958年保守黨執政後制定了終身貴族法,其中規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務、文藝、科學、企業家、軍人、工會官僚等各階層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提請英王封為終身貴族,取得男爵的封號,進入上院。資產階級希望在保留上院的基礎上,通過擴大貴族范圍、增加貴族種類的辦法,在貴族院身上塗上幾筆民主的色彩,以緩和群眾反對情緒。
當然,英國人民的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二、下院——平民院
(一)平民院議員的產生和任期
下院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目前英國下院議員通過普選、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進行選舉。這是英國勞動人民經過100多年斗爭的結果。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先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1969年通過的人民代表制法規定選舉權的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目前在英國凡年滿18歲沒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有選舉權。但居住期限的資格仍保留,選民必須在某一選區中居住3-4個月以上才能在該選區選民冊上登記。凡年滿21歲的公民都有被選舉權。在選區獲得2名選民推薦和8名選民聯署同意都可成為議員的候選人,但貴族、主教、法官、高級文官、現役軍人、宣布破產者、重罪犯人、受權辦理選舉事務的負責人等沒有被選舉權。
下院議員選舉採用小選舉區相對多數選舉制。即每一選區產生一名議員,議員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目前全國總共650個選區,選出650名議員。議席的分配蘇格蘭不少於71席,威爾士不少於35席,北愛爾蘭不少於12席,其他就屬於英格蘭的席位。
英國的競選費用很高,1983年英國各大黨的競選費用:保守黨因為得到大企業主的支持,花費了1500萬英鎊,工黨為250萬英鎊,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為100萬英鎊。
英國下議院議員的成員比較復雜,特別在工黨得勢以來議員中議員有大地主、董事長、銀行界、工商企業界、律師、教員、新聞記者、農民、工人、工會職員等,在形式上似乎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實際上要當選議員需要金錢和時間,議員每年要開會8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出席會議,倫敦生活費用高,沒有相當的資財很難承擔,因而議員中多數是有錢者,很少是真正的勞動人民。平民院法定任期為5年。但首相有權選擇合適時機,請求英王下令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或者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提案受下院多數議員的否決而被解散議會,徵求民意,提前大選,因而下院實際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國議會大選時比規定日期提前11個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主要在戰爭時期,議會任期可以延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選,任期為10年。
(二)平民院的職權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1提案;2討論決議;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
第一階段是議案提出。全國議案分為公議案和私議案兩種。公議案是指涉及全國性並與政府有關的議案。它絕大多數由內閣提出,議員個人也可以提,但他們提的議案必須經議會特別委員會挑選後才能列入議程。
私議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當局、某些集體或個人利益的議案,它由地方法團的代理人向下院私議案辦公室提出。私議案並不都在下院討論,大約有一半在上院討論。
第二階段是討論決定。英國議會對立法案的討論決定的程序是要經過三讀,一讀是宣讀議案名稱,說明目的,確定二讀的日期,將議案分發給議員;二讀淡化對議案逐條朗讀,進行原則的討論、表決,如通過便交給專門委員會審查,審查不能通過,法案就認為已被否決。委員會對議案作逐條詳細討論,進行修改後向院會作報告;第三讀對議案進行表決,這時只討論整個法案可否成立,不許逐條討論,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內容。三讀通過後交領域院通過,另一院也以三讀程序加以審議。
第三階段是把兩院通過的法案,呈請英王批准,並在"政府公報"上公布後生效。
財政權是議會的主要權力之一。人們把這種權力稱為「管理國庫的權力」或「掌握錢包的權力」。財政法案主要包括國家預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稅、動用國家基金、發行公債等,這種權力屬於下院專有,財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過。上院只有討論和提出建議之權。財政法案都由內閣提出,由於財政法案討論的時間有限,加上財政法案的否決會引起內閣的辭職和重新大選,所以多數情況下下院往往按內閣提出的數字通過,最多提一些批評和質問。
監督政府權是議會內閣制之下議會的重要權力,內閣要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的監督。議會監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對政府的質詢、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批准條約、議會對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
對政府的質詢是指議員可以對政府各大臣職權范圍內的事提出質詢,要求答復。口頭質詢,議員每人每天最多提3個,書面質詢不限。議員的質詢和回答轉瞬就通過新聞媒介公之於眾,從而對政府造成壓力。
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時,在答復國王的議會開幕詞和討論國家預算時都要進行辯論。除此以外,則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質詢不能直接轉為辯論,如果這一問題需要辯論,需提出休會動議,要有40位議員同意或者有10位議員同意經議會表決贊成後,議會才能休會,休會後第二天用3小時進行辯論。據說,英國議會開會,怕議員們吵起來,特地備茶,以改善氣氛。這大概是中國茶道中庸、平和、包容精神的延伸。
議會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資產階級認為內閣接受議會監督的有效手段。根據責任內閣制的原則,內閣必須得到議會多數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議會否決政府提出的重要議案、財政法案或對內閣通過不信任案,內閣應該辭職或提請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如果大選後,原執政黨仍佔多數議席,內閣可以繼續執政,否則內閣必須辭職。在兩黨制的英國這種情況並不多,除非發生了執政黨內部的分裂或者執政黨只掌握微弱的多數而反對黨和小黨聯合起來才能發生這種情況。
(三)下院內部的組織
下院機構有兩類:一類為委員會,另一類是管理機構。
下院中設議長、副議長。
在新的議會召集之處,就要選舉議長,議長由議會中多數黨提名爭得反對黨同意後選出。為表示議長的公正,議員當選議長後就要退出原屬政黨。在英國形成了一個習慣,即他在議會中抱超然態度,在兩黨中不能袒護一方壓另一方。議長主持會議進程、解釋議事日程時按照一套機械的原則,所以議長是一個有尊嚴而無實權的職位。副議長協助議長進行工作。
下院還下設常設委員會、全院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和聯合委員會。
此外,議會中還設辦公廳、秘書處、圖書館等部門。
上議院的英文名稱:House of Lords
下議院的英文名稱:House of Commons
英國議會網站:www.parliament.uk/

⑨ 英國普通法是如何形成的

英國法的歷史沿革

1、普通法的形成

(1)盎格如-撒克遜法:英國從公元5世紀到1066年由盎格如-撒克遜人控制,當時實行的法律多為習慣法,對英國法律的影響很小。

(2)普通法的起源:1066年諾曼公爵征服英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實行土地分封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其中御前會議就是中央集權統治的重要機構。這個機構是由國王親信、主教和貴族參加的議事機構。主要協助國王處理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方面的事務,後來,處理司法事務的機構逐漸獨立出來,到亨利三世時期,御前會議已經建立了三個王室高等法院,分別為財務法院、普通訴訟法院和王座法院,處理直接涉及王室利益的重大案件。由於諾曼人以前沒有自己的法律,因此,他們的法律就是通過這些法院的判決形成的,即判例法。這些判決對地方法院的判決具有約束力。隨著王室法院管轄范圍和影響的擴大。其判例對全國的法律就形成了重大的影響。王室法院的判例法就是適用於英國的普通法。主要是針對各地的習慣法來講的。在王室法院出現之後的時間里,存在著王室法院和地方法院、教會法院並存的局面。地方法院(包括郡法院和白戶法院)主要適用習慣法,教會法院主要適用教會法,主要管轄婚姻、家庭、繼承、通姦。三者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而王室法院通過發布訴訟開始令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影響。所謂訴訟開始令即原告可以請求國王主持正義,然後通過英王的大臣發布令狀,令狀的內容是要求各郡的郡長負責命令被告滿足原告的要求或在王室法院接受審判。

⑩ 英國法的制定法是由法官制訂的嗎

不是。

第一步,英國法案(Bill)是由政府提出,然後根據公眾反饋將法案詳情提供給國會(Parliament),國會便是法律制定主體(類似於我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步,由下議院(同上議院一同組成國會)做第一次審查(First Reading);法案的第二次審查是通過國會成員(類似於我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對法案的基本原則的辯論與討論,然後投票決定該法案是否應該由國會做進一步討論還是直接否決。

第三步,接下來由選出的國會代表(Members of Parliament)組成委員會對法案詳情做討論建議並提出修改意見。然後由委員會向下議院報告討論結果(Report Stage)由此給國會代表權利提出進一步修改建議。即所謂第三次審查是國會代表最後一次決定是否通過修改。

第四步,一旦下議院同意通過,法案便過渡到上議院獲取意見,如果上議院同意,法案就成為了正式法律,如果不同意則作出修改並回到下議院繼續討論,直至上議院下議院都同意。

最後,女王簽署法案宣布正式法律(相當於我國主席簽署令)(Royal Assent)

具體過程就如上所述,不知我中文表達夠不夠准確,也是看著英國簡介大致說一下。簡單說來,就是國會才是制定法律主體,同我國法律制定過程有相似也有不同之處。

http://www.legislation.gov.uk/這個網站可以看英國最新頒布的法律。希望有用。

熱點內容
恭城法院院長 發布:2025-07-29 10:01:24 瀏覽:51
提前離職勞動法 發布:2025-07-29 09:43:19 瀏覽:679
勞動法怎樣規定三八婦女節假日 發布:2025-07-29 09:41:47 瀏覽:144
傳染病給別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9 09:40:31 瀏覽:787
購買盜版者不應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9 09:14:01 瀏覽:677
cpa經濟法每天一練 發布:2025-07-29 09:11:52 瀏覽:59
開展道德講堂的意義 發布:2025-07-29 08:54:36 瀏覽:844
法官征拆 發布:2025-07-29 08:53:58 瀏覽:329
舒城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7-29 08:47:59 瀏覽:331
香港的終審法院是哪裡 發布:2025-07-29 08:44:27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