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馬道義法官

馬道義法官

發布時間: 2021-03-16 02:20:17

⑴ 中國專輯文學馬道義

中國文學分為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古典文學以唐宋詩詞及四大名著為代表,現代文學以魯迅小說為代表,當代文學則以具有獨立思想的中國自由文學為標志。 自二十世紀末期開始,具有獨立思想的中國自由文學的出現,使得中國文學大踏步進入世界先進文化行列,成為引領世界文學的先鋒,並使中國當代文學達到歷史的頂峰。
中華民族的文學, 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它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中國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⑵ 誰知道日本的劍術都有哪些流派

::::北辰一刀流::::::::::::::::::::::::::::::::::::::::::::::::::::::::::::::::::::::::::
典型的現代意義上劍術流派,亦即藝術類劍派。又名北辰夢想流,因源出一刀流,故名北辰一刀流。元祖為小野派一刀流的千葉周作(1794~1855)。他開設「玄武館」,改良竹劍與護具,制定對戰規則,對現代日本劍道影響極大,因此受到水戶藩的賞識,成為藩校弘道館的教師。其弟定吉(榮次郎)及定吉之子千葉重太郎(1824~1855)對北辰流的貢獻更大。定吉在江戶桶町開設練兵館,在江戶的各藩志士、各地浪人,入道場學習的極多。其中既有土佐勤王派的坂本龍馬,也有一變成為新撰組軍師的伊東甲子太郎,反正是不論思想、不問出身,只習藝術而已。重太郎是龍馬的摯友,試圖刺殺勝海舟也有他的一份。但他後來脫離勤王運動,回去繼承桶町千葉道場,使道場的名聲更為響亮。北辰一刀流的要諦是:「瞬息心氣力一致。」
::::鏡心明智流::::::::::::::::::::::::::::::::::::::::::::::::::::::::::::::::::::::::::
源出富田一刀流,元祖為桃井八郎直由。直由吸收了許多其它門派的特色,才將一刀流進化為明智流的,因為非常注重姿式、形態,故人稱「傳派桃井」。江戶的桃井道場名為「士學館」,它是三大道場中聲名、品質第一的大道場。桃井三代號為香藏,四代即桃井春藏直正(1825~1885),將明智流發揮到了巔峰。春藏曾在幕府講武所中供職,維新後在大阪開館授徒,名聲傳遍整個日本。此派介乎於藝術與格鬥之間,但更偏重於藝術。主要門徒有武市瑞山、上田馬之助等;也包括在幼年偷學技藝的基礎上,勤習鏡心明智流,終於完成獨特稀代暗殺劍法的岡田以藏。
::::一刀流·中西派::::::::::::::::::::::::::::::::::::::::::::::::::::::::::::::::::::::
源自伊藤一刀齋在江戶開設的中西道場。此派劍術,平時習練使用竹刀,攻擊的要點講究「切落」。它是中世一刀流最正統的繼承者,真正無渣滓地體現一刀流的真髓。其實可以從日常習練的武器上,大致體現出流派是偏向於格鬥還是藝術。藝術劍派大多使用竹刀,竹刀輕而富有彈性,破壞力較小(當然,高手的奮力一擊,大家還是禁不起),習練中可以減低危險系數棗中西派也是使用竹刀習練.而偏重格鬥的流派則以真劍或木刀來較藝,木刀重、硬,缺乏彈性,稍微用力一點,中者就可能折手斷足,甚至可能導致終身殘廢。因為平日練習若沒有實踐覺悟的話,在實戰時是不可能取勝的。
::::直心影流::::::::::::::::::::::::::::::::::::::::::::::::::::::::::::::::::::::::::::
源祖為山田光德,據說是他最先把防具運用到習練(試合稽古)中的。山田門下,幕臣甚多,主要講究的是心膽的磨練,強調使用厚重之劍。直心影流最著名的劍士是號稱「劍聖」的男谷精一郎(1798~1864)。精一郎的弟子榊原鍵吉(1830~1894)也是其中矯矯者,他開辦了講武所,對劍道的中興貢獻極大棗門下洋弟子眾多,如對日本醫學助益良多的佩魯茨等。
::::大石神影流::::::::::::::::::::::::::::::::::::::::::::::::::::::::::::::::::::::::::
源出新陰流,流祖大石進種次,據說曾仗一柄三尺三寸長的竹刀,挑戰江戶諸大道場,無人能敵。此派的最大特色是左手快速突進。這一派影響稍弱,大概因為擇徒太嚴的緣故吧,主要傳人是大石一門。
::::心形刀流::::::::::::::::::::::::::::::::::::::::::::::::::::::::::::::::::::::::::::
伊庭秀明曾在幕府講武所授課,他的劍術千變萬化,一刀技、二刀技、小太刀技無不精熟。不過據說心形刀流威力最大發揮,最在使用大刀。還記得《るろうに劍心》中,妙和燕托斬左去購買月岡津南的彩色版畫一事嗎?她們共同的要求是什麼?棗幕末第一美男劍士「獨臂伊庭八郎」。這位伊庭八郎秀治,就是心形刀流的嫡派傳人(可惜沒和沖田總司比一比,誰才是第一美男子)
::::神道無念流::::::::::::::::::::::::::::::::::::::::::::::::::::::::::::::::::::::::::
長州的實戰劍術,源祖為福井嘉平,但真正名場天下是到齋藤彌九郎(1798~1871)的時代。彌九郎在江戶開設練兵館,號稱江戶劍術第一,門下弟子多達三千人。無念流雖為格鬥劍術,但同時也相當注重修身養性,講究「自戒、自律」,道德色彩非常濃厚。以桂小五郎為首的長州藩土們,大多習練無念流,但當齋藤彌九郎在江戶開館後,流中水戶藩士卻日益增多,如芹澤鴨等。附帶提一句,正因為如此,彌九郎深受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的賞識,戊辰戰爭中請他出任上野彰義隊隊長。彌九郎深知天時人和,沒有答應,戰後出仕新政府。
::::天然理心流::::::::::::::::::::::::::::::::::::::::::::::::::::::::::::::::::::::::::
源祖近藤長裕,代表人物近藤勇、土方歲三等,武州多摩的農民劍法,不用多說了吧。此派講究「根與力」,極意稱為「浮鳥之位」(荒海波濤洶涌,風雪疾作,浮鳥沖浪高飛之意)。至今日本龍源寺中還藏有近藤勇使用過的木刀。「新撰組」的擁護者們,大家明白了吧。近藤派基本都是天然理心流的,而北辰一刀流的藤堂平助、伊東甲子太郎叛逃高台寺被斬,神道無念流的芹澤鴨被暗殺,永倉新八亦叛。流派之爭,是否也左右著新撰組的內部整肅呢?

::::示現流::::::::::::::::::::::::::::::::::::::::::::::::::::::::::::::::::::::::::::::
薩摩藩的御用流派,亦名「自顯流」。練習時,獨特的使用木刀擊打立木的方法,使其招術十分詭異,並變化出多種驚人的必殺技。如果說天然理心流是新撰組的中心流派的話,那麼示現流就可以說是人斬的中心流派。從附表可以看到,田中新兵衛和中村半次郎都出於此門。
::::柳剛流::::::::::::::::::::::::::::::::::::::::::::::::::::::::::::::::::::::::::::::
在幕末的關東,柳剛流的影響力與門人數目,直逼北辰一刀流。此派的最大特色,是擊斬敵人的下肢(敵の臑),直接乾脆地摧毀其戰鬥力

⑶ 古羅馬的元老院是干什麼

元老院
Senate
古代羅馬政府機構中歷史最悠久的組成單位
。公元前6世紀,元老院議員(約有300名)由羅馬國王委任,並隨時向國王提供咨詢。到公元前5世紀末,庶民首次擔任長官職務後,開始進入元老院。公元前4~前3世紀在連綿不斷的戰爭時期,元老院對外交政策施加影響的力量增大了。在共和國最後兩個世紀(前2~前1世紀),通過一系列未成文的規定,元老院在外交政策、立法、財政、宗教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還有權給長官們分派任務,延長他們的任職期,指定設立元老院委員會以協助長官管理被征服的土地,以及根據人民的戰爭與和平的正式特權指導外交關系。在共和國最後幾十年裡,由於軍事領袖崛起、由於元老院本身唯利是圖、由於它的改革受阻以及它的重要成員的排外主義,元老院的威望和權力下降。後來G.J.凱撒把元老院議員的人數增加到900名。公元前27年羅馬第一位皇帝 G.屋大維恢復元老院的威望,並把它視為統治帝國的正式的合作者。長官、主法官和法官的選舉由公民議會負責轉到元老院。然而,皇帝對選舉起很大的作用,並隨意委任元老院議員。元老院恢復它作為統治者咨詢機構的本來面貌。580年,羅馬元老院終歸取消。

⑷ 孟子公孫丑下 全文譯文

一、原文

第一章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第二章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 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 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雲爾,則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矣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其尊德樂道, 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故湯之於依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 故不勞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 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第三章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贈七十鎰而受; 於薜,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薜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第四章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飢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 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 則反諸其入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第五章

孟子謂蚳蛙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

蚳蛙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蚳蛙則善矣; 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 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第六章

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 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 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第七章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贏,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 然後盡於人心。

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為獨不然? 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 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第八章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齊人伐燕。

或問曰:「勸其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

第九章

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 又從為之辭。」

第十章

孟子致為臣而歸。 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 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

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 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古之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 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 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第十一章

孟子去齊,宿於晝。 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幾而卧。 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 泄柳申詳,無人乎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 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第十二章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 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 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 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第十三章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吾何為不豫哉!」

第十四章

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二、譯文

第一章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利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所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利,但是不能取勝的原因,是有利作戰的天氣時利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供給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棄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

幫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會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連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夠勝利。」

第二章

孟子准備去朝見齊王,恰巧齊王派了個人來轉達說:「我本應該來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風。明早我將上朝處理政務,不知您能否來朝廷上,讓我見到您?」

孟子回答說:「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裡去吊喪。公孫丑說:「昨天您托辭生病謝絕了齊王的召見,今天卻又去東郭大夫家裡吊喪,這或許不太好吧?」

孟子說:「昨天生病,今天好了,為什麼不可以去吊喪呢?」

齊王打發人來問候孟子的病,並且帶來了醫生。孟仲子應付說:「昨天大王命令來時,他正生著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剛好了一點,已經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達。」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攔孟子,轉告孟子說:「請您無論如何不要回家,而趕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裡去住宿。景丑說:「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這是人與人出 問最重要的倫理關系。父子之間以慈恩為主,君臣之間以恭敬為主。我只看見齊王尊敬您,卻沒看見您尊敬齊王。」

孟子說:「哎!這是什麼話!在齊國人中,沒有一個與齊王談論仁義的。難道是他們覺得仁義不好嗎?不是。他們心裡想的是: 『這樣的王哪裡配和他談論仁義呢?,這才是他們對齊王最大的不恭敬.至於我,不是堯舜之道就不敢拿來向齊王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誰比我更對齊王恭敬了。」

景丑說:「不,我不是說的這個方面。禮經上說過,父親召喚, 不等到應『諾』,『唯』一聲就起身;君王召喚,不等到車馬備好就起身,可您呢,本來就誰備朝見齊王,聽到齊王的召見卻反而不去了,這似乎和禮經上所說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說:「原來你說的是這個呀!曾子說過:『晉國和楚國的財富,沒有人趕得上。不過,他有他的財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義。我有什麼不如他的呢?』曾子說這些話難道沒有道理嗎?應該是有道理的罷。

天下有三樣最尊貴的東西:一樣是爵位,一樣是年齡,一樣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貴的是爵位; 在鄉里最尊貴的是年齡;至於輔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貴的是德行。他怎麼能夠憑爵位就來怠慢我的年齡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喚的大臣,如果他有什麼事情需要出謀劃策,就親自去拜訪他們。

這就叫尊重德行喜愛仁道,不這樣,就不能夠做到大有作為。因此,商湯對於伊尹,先向伊尹學習,然後才以他為臣,於是不費大力氣就統一了天下;桓公對於管仲,也是先向他學習,然後才以他為臣,於是不費大力氣就稱霸於諸侯。

現在,天下各國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間誰也不能高出一籌,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君王們只喜歡用聽他們的話的人為臣,而不喜歡用能夠教導他們的人為臣。商湯對於伊尹,桓公對於管仲就不敢召喚。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喚,更何況連管仲都不屑於做的人呢?」

第三章

陳臻問道:「以前在齊國的時候,齊王送給您好金一百鎰,您不接受;到宋國的時候,家王送給您七十鎰,您卻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給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確的,那後來的接受便是錯誤的;如果後來的接受是正確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錯誤的。老師您總有一次做錯了吧。」

孟子說:「都是正確的。當在宋國的時候,我准備遠行,對遠行的人理應送些盤纏。所以宋王說:『送上一些盤纏。』我怎麼不接受呢?當在薛地的時候,我聽說路上有危險,需要戒備。

薛君說:『聽說您需要戒備,所以送上一點買兵器的錢。』我怎麼能不接受呢?至於在齊國,則沒有任何理由。沒有理由卻要送給我一些錢,這等於是用錢來收買我。哪裡有君子可以拿錢收買的呢?」

第四章

孟子到了平陸,對那裡的長官(孔距心)說:「如果你的衛士一天三次擅離職守,開除不開除他呢?」

孔距心說:「不必等三次。」

(孟子說:)「那麼您失職的地方也夠多的了。荒年飢歲,您的百姓,年老體弱拋屍露骨在山溝的,年輕力壯逃荒到四方的,將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說:「這個問題不是我能夠解決的。」

孟子說:「假如現在有個人,接受了別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麼必定要為牛羊尋找牧場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場和草料,那麼是把牛羊還給那個人呢,還是就站在哪兒眼看著牛羊餓死呢?」

孔距心說:「這是我的罪過。」

往後的某一天,孟子朝見齊王說:「大王的地方長官我認識五個,能認識自己罪過的,只有孔距心。」

齊王說:「這是我的罪過啊。」

第五章

孟於對蚳蛙說:「您辭去靈丘縣長而請求做法官,這似乎有道理,因為可以向齊王進言。可是現在你已經做了好幾個月的法官了,還不能向齊王進言嗎?」

蚳蛙向齊王進諫,齊王不聽。蚳蛙因此辭職而去。齊國人說: 「孟子為蚳蛙的考慮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樣替自己考慮呢?我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齊國人的議論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我聽說過:有官位的人,如果無法盡其職責就應該辭官不幹;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言不聽,計不從,就應該辭職不幹。至於我,既無官位,又無進言的責任,那我的進退去留,豈不是非常寬松而有自由的迴旋餘地嗎?」

第六章

孟子在齊國擔任國卿,受命到滕國吊喪,齊王派蓋地的長官王驩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見,一起往返於齊國至滕國的路上,孟子卻從來沒有與他商量過怎樣辦理公事。

公孫丑說:「王驩作為齊國國卿的職位不算小了,從齊國到滕國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與他談過公事,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他既然已經獨斷專行,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第七章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安葬母親後返回齊國,住在嬴縣。

學生充虞請教說:「前些日子承蒙老師您不嫌棄我,讓我管理做棺槨的事。當時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來請教。現在我想把心裡的疑問提出來請教老師:棺木似乎太好了一點吧!」

孟子回答說:「上古對於棺律用木的尺寸沒有規定;中古時規定棺木厚七寸,槨木以與棺木的厚度相稱為准。從天子到老百姓,講究棺木的質量並非僅僅是為了美觀,而是因為要這樣才能盡到孝心。

為禮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不能夠稱心;沒有錢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也不能夠稱心。既為禮制所允許,又有財力,古人都會這么做,我又怎麼不可以呢?

況且,這樣做不過是為了不讓泥土沾上死者的屍體,難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這樣一點滿足嗎?我聽說過:君子不因為天下大事而儉省應該用在父母身上的錢財。」

第八章

沈同以個人名義問道:「燕國可以討伐嗎?」

孟子說:「可以。子噲不得把燕國讓給別人,子之不得從子噲那裡接受燕國。比方說,這里有個士人,您喜歡他,就不稟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祿、爵位讓給他,那個士人也不經君王同意,私自從您那裡接受俸祿和爵位,這樣行嗎?(子噲)讓君位的事,同這有什麼兩樣?」

齊國攻打燕國。有人問道:「(您)鼓勵齊國攻打燕國,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 「沒有。沈同問『燕國可以征伐嗎?』我答復他說『可以』,他們認為這個說法對,便去征伐燕國。他如果問『誰能去征伐燕國?』那我將答復他說:『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

就好比這里有個殺人犯,如果有人問我:『這個人該殺嗎?』我就回答說:『可以。』他如果再問:『誰可以去殺這個殺人犯?』那我就會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殺他。』現在,讓一個跟燕國一樣無道的國家去征伐燕國,我為什麼要鼓勵它呢?」

第九章

燕國人反抗(齊國的佔領)。齊王說:「對孟子我感到很慚愧。」 陳賈說:「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較,自己覺得誰強一些?」齊王說:「咳!這是什麼話!」陳賈說:「周公派管叔去監察殷人,管叔卻帶著殷人叛亂。

(如果周公)知道他會反叛還派他去,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會反叛而派他去,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還未能完全具備,何況您大王呢?請允許我見到孟子時向他作些解釋。」 陳賈見到孟子,問道:「周公是怎樣一個人?」孟子說:「古代的聖人。」

陳賈說:「他派管叔監察殷人,管叔卻帶著殷人叛亂,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是這樣。」陳賈說:「周公是知道他會反叛而派他去的嗎?」孟子說:「(周公)不知道。」 「既然這樣,那麼(豈不是)聖人也會有過錯嗎?」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誰能料到哥哥會背叛呢?)周公的過錯,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嗎?

況且,古代的君子,犯了過錯就改正;現在的君子,犯了過錯卻照樣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後,人民都仰望著他。現在的君子,豈只是堅持錯誤,竟還為錯誤作辯解。」

第十章

孟子辭去齊國的官職准備回鄉。齊王專門去看孟子,說:『從前希望見到您而不可能;後來終於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興;現在您又將拋棄我而歸去了,不知我們以後還能不能夠相見?」

孟子回答說:「我不敢請求罷了,這本來就是我的願望。」

過了幾天,齊王對臣下時子說:『我想在都城中撥一所房子給孟子,再用萬鍾糧食供養他的學生,使我們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談談呢?」

時子便托陳子把這話轉告給孟子。陳子也就把時子的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嗯,那時子哪裡知道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貪圖 財富的人,辭去十萬鍾俸祿的官不做卻去接受一萬鍾的賞賜,這是想更富嗎?季孫曾經說過:『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 別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卻又讓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

誰不想做官發財呢?可他卻想在這做官發財中搞壟斷。』這正如古代的市場交易,本來不過是以有換無,有關的部門進行管理。

但卻有那麼一個卑鄙的漢子,一定要找一個獨立的高地登上去,左邊望望,右邊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場的賺頭都由他一人撈勞去。別人都覺得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稅。徵收商業稅也就從這個卑鄙的漢子開始了。」

第十一章

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歇宿。有個想替齊王挽留孟子的人來看孟子,嚴肅地端坐著與孟子談話,孟子不理睬他,靠著幾案睡覺。

客人很不高興地說:「我是先一天齋戒沭浴後才敢跟您說話,先生睡卧而不聽,今後再也不敢請求見您了。」

孟子說:「坐下來!我明白地告訴你,從前魯繆公要是沒有人在子思身邊侍候,就不能讓子思安心。泄柳、申詳要是沒有人在魯繆公身邊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請你為年長的人考慮,遠遠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絕長者呢?還是長者拒絕你?」

第十二章

孟子離開齊國,有個叫尹士的人就對別人說:「不能識別齊王是不可以成為商湯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識別其不可以,但是又來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國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來見齊王,得不到賞識所以又走了,在晝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長期滯留在齊國,我最不高興的就是這種人。」

高子把這個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那個尹士怎麼能知道我呢?不遠千里來見齊王,是我的願望!不得賞識而離開,怎麼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無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離開晝地,在我心裡仍覺得快了,就是希望齊王能改變。齊王如果改變,那就會反過來找我。

而我離開晝地,齊王沒有來追趕我,我這才產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雖然這樣做,怎麼是捨去齊王呢?這是齊王遵照足用為善的原則,齊王如果使用我,我怎麼會只是讓齊國的人民能安居樂業?

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樂業了。就是希望齊王能改變,我才每天盼望著。我難道象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小人嗎?向國君進諫言而不被接受,就發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臉上,離開時就要拚命盡力後才住宿嗎?」

尹士聽說孟子這番話後,說:「我才是一個小人呀!」

第十三章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怪別人。」』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 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聖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

從年數來看,已經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第十四章

孟子離開齊國,住在休地。公孫丑問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祿,是古時候的道理嗎?」

孟子說:「不是,在崇地的時候我見到齊王,退下來我就有離開的想法,我不想改變這種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祿。後來發生了戰爭,不能夠申請離開。長期留在齊國,不是我的想法。」

(4)馬道義法官擴展閱讀

公孫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孫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為十四章,作於戰國時期。

作品名稱:《孟子·公孫丑下》。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作品出處:《孟子》。作者:孟子

⑸ 歷史對商鞅的評價

一、司馬遷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

翻譯:商君,他的天資刻薄人啊。從其想干孝公以帝王之道,持浮說,不是它的本質了。再說憑靠寵臣,以及可以使用,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國將領高昂,不兵趙良的話,也足以證明商君的小恩惠了。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書,與他的個人行為相類似。

二、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翻譯:從古代百姓趕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天的人不可以不商鞅,商鞅能讓政治一定行。

三、毛澤東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5)馬道義法官擴展閱讀: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

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⑹ 為什麼很多人瞧不起律師

因為有的律師沒有「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其行為與責任、道義相背離。

⑺ 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如何判決曹操滅呂伯奢一案

原告:呂伯奢

檔案:生卒年不詳,成皋(今河南滎陽)人。

社會關系:系曹嵩的結拜兄弟。不過因為呂伯奢看不起曹嵩結交權貴、買官的行為,兩人多年沒有來往。

被告:曹操

檔案:(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社會關系:曹嵩的兒子,大太監曹騰的孫子。



案件經過:189年曹操因為得罪董卓隻身逃亡,在路過呂伯奢家裡的時候因為某個原因將呂伯奢一門老小屠殺干凈,留下名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當然這個案件有四個版本:分別是三國演義、魏書、世說、孫盛雜記。

《三國演義》:操與宮坐久,忽聞庄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

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

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

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

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

這個版本裡面曹操因為一點懷疑就將父親結義兄弟一家屠殺干凈,而且在逃跑的路上再次殺掉呂伯奢,相當於是滅了呂伯奢滿門。

按照這個版本判決那麼曹操就是一個大奸大惡之輩,而且兇殘沒有人性應該直接槍斃。就應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大家鞭屍一百遍啊一百遍。

不過《魏書》記載曹操殺人是因為呂伯奢的兒子見財起意想要搶奪曹操身上的財務才被曹操殺死。

「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如果是按照這個說法那麼曹操最多就是正當防衛不用承擔任何罪責。

至於那句著名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可以解釋成被相信的人傷害之後的發泄或者說一時感悟,只能說身在亂世就應該處處小心不能相信任何人。

《世語》則說呂伯奢雖然外出,但是五個兒子都很客氣,以賓主之禮對待,但是曹操因為呂家對人太好,反而滿懷疑心,拿劍在當天晚上殺了八人後離開。

《孫盛雜記》則提,因曹操聽到異聲(原文是食器聲,不見得是刀具聲),於是滿懷疑心,連夜殺人,臨走前悲凄的留下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按照這兩個版本怎麼看曹操都是一個濫殺無辜的人,應該被判斬立決。

判斷一個案子首先我們要弄清事實,這四個版本當中魏書因為是曹家人自己寫的不足為信。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自己加工過的也不能當成事實,但是大致經過可以相信只不過羅貫中用了春秋筆法篡改部分而已。

《世說》和《孫盛雜記》想必還是比較可信的。

那麼我們來還原一下案情:

189年憤青曹操不滿董卓專權廢立皇帝拒絕董卓的招攬逃出洛陽,董卓發下海捕文書捉拿曹操。曹操一邊逃亡一邊想著回到老家號召諸侯進京勤王。

曹操在路過父親結義兄弟呂伯奢家的時候被呂伯奢一家熱情招待曹操,呂伯奢一家殺豬宰羊款待曹操一行,並且表示希望曹操多留幾日。

呂伯奢自己還專門到縣城裡去買最好的美酒來招待曹操。曹操這時起了疑心招呼隨從奔赴後堂殺掉呂伯奢一家,然後急急忙忙逃走。

這是事情的大致經過,這件事情我們應該從兩方面來看,三國演義當中我們都是從曹操的行為來看卻沒有從呂伯奢的行為來看這個案子。

這件事的關鍵點在於是曹操多疑胡思亂想疑心呂伯奢一家還是呂伯奢一家真的想謀害曹操。

如果是呂伯奢熱情款待反而被曹操認為是要害他,那麼曹操就是殘忍好殺坐實了他大奸大惡的名頭。

但是如果是呂伯奢害人在前呢?那麼曹操不過是在危險來臨之前自我防衛。那麼就不能說曹操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

個人覺得第二點是比較可信的,為什麼這么說?

從呂伯奢的行為來看有兩個疑點。

疑點一,呂伯奢為什麼要殺豬款待曹操一行?

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殺個豬款待一下客人沒什麼,但是你要想一下在古代不是天天都殺豬吃肉的,只有在重要節日的時候才會有。

當然你也可以說呂伯奢和曹操父親是結義兄弟,款待結義兄弟的兒子應該是理所應當的。但是殺豬的動靜那麼大,好像不怕周圍的人知道自己家來了人。

要知道曹操是逃亡的,成臬就在京師附近,逃亡應小心翼翼怕走露行蹤,引來追兵,愈早走開,走得愈遠愈好。呂伯奢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為什麼還要這么做呢?

疑點二,呂伯奢作為曹嵩的結拜兄弟那麼家境應該不錯,很可能就是地方豪強。

那麼呂伯奢家裡會沒有酒么?用得著跑到縣城去買酒么?

侄兒來家裡難道不應該作陪么?怎麼還外出呢?再說買酒找一個下人去就可以了,何必自己親自去。

疑點三,呂伯奢作為一個地方豪強對於中央要通緝曹操一行的事情應該是早就知曉的,況且成臬就在京師附近,那麼問題來了?

這個時候呂伯奢作為曹操的長輩這個時候難道不應該想方法幫助曹操逃跑,甚至催促曹操逃跑么?怎麼會要留下曹操呢?

退一萬步說曹操現在被董卓通緝,呂伯奢作為一個普通的豪強應該沒有心思或者膽量藏匿曹操的,那麼為什麼還要留下曹操呢?

猜測呂伯奢當時是有心要害曹操的,也有可能是害怕被曹操牽連想先下手為強。

有了這個猜測加上曹操當時被董卓通緝神經綳得緊緊的,一聽到拔刀聲有那樣的反應也就不奇怪了。

在那樣一個亂世之下不應該對曹操有太多苛求,曹操處於亂世如果不是這份小心謹慎也走不到三國的盡頭。

當然曹操自己也是糾結的,雖然猜測對方是想謀害自己,總歸還沒有圖窮匕見,為了安全起見先下手為強在道義上總歸說不通。因此曹操才嗆然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最後宣判:曹操滅呂伯奢一案鐵案如山不容辯駁,但是念在曹操事出有因,事後又有悔意,加上曹操與國有功,予以輕判:曹操總的來說還是一個有為青年,雖然犯錯但是情有可原。

不過你對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怎麼看呢?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自微信公眾好:有味道的歷史。(ID:xishuolishi-1)

⑻ 日本劍術分哪些流派

我樓上的說法不知道是從哪裡拷貝下來的...正確性偏低...理由如下.. 沖田總司..是天然理心流沒錯.也是天才..但是他甚麼時候當過師范?.甚麼時候在道場可以教人?...根本沒有這說法..還有劍心..這號人物根本就不存在...劍心是卡通虛構的誇張人物..竟然被當真..實在荒唐.. 在池田屋事件中..沖田 總司一戰成名..但在那事件之前..其時..他一直是新撰組里年紀最輕的劍士{18歲}.說的難聽一點..他其實很像近藤勇的小跟班..因為.在當時..近藤勇如兄如父.是他的偶像表率. 既然要拷貝..那就要全面些.. 怎麼不提坂本龍馬和桂.小五郎在殿前比武的那一段...兩人被評為最強高手.排在最後的一局的決賽.激戰.兩人所代表的是不同流派..是否也該說.這兩人所代表的正是當時最強江戶一帶最強的兩大流派呢? 坂本龍馬在明治3年{應該是1872年}被暗殺成為歷史玄案.劍術高手飲酒後被殺..謎案至今未解..一說.是沖田總司為刺客..事實不然..沖田總司1869年內戰死於陣前..{死時好像才24歲.若我記錯就是26歲}.. 司馬遼太郎..是日本很有名的小說家..但是在我眼中..只認定他是如武俠小說這樣的作家..因為他對歷史人物有過度美化與合理化的解讀手法..因此不可盡信..辟如..宮本武藏...這號人物..日本人視為劍王..我卻認為此人的人格有瑕雌..與人決斗竟然一口氣殺了人家全族.. 我也鍊過劍道..甚麼流派不重要..而且現在也沒分流派.. 補充..拔刀術...就是居合道..居合道的優點是..剛開始的前5招速度很快..可是若幾回合下來.居合道在攻擊與防守上的破綻就會出現.. 我的覌點是..強不強..取決於對練.對戰的經驗..無論劍道.空手道都一樣..對戰的枅會多..就會強..就是如此簡單..... 還有..雖然現在不練劍..但是以前我當過空手道助教..時不我與..沒有運氣成為選手..人生大憾..

⑼ 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如何判決曹操滅呂伯奢一案

原告:呂伯奢

檔案:生卒年不詳,成皋(今河南滎陽)人。

社會關系:系曹嵩的結拜兄弟。不過因為呂伯奢看不起曹嵩結交權貴、買官的行為,兩人多年沒有來往。

被告:曹操

檔案:(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社會關系:曹嵩的兒子,大太監曹騰的孫子。


案件經過:189年曹操因為得罪董卓隻身逃亡,在路過呂伯奢家裡的時候因為某個原因將呂伯奢一門老小屠殺干凈,留下名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當然這個案件有四個版本:分別是三國演義、魏書、世說、孫盛雜記。

《三國演義》:操與宮坐久,忽聞庄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

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

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

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

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

這個版本裡面曹操因為一點懷疑就將父親結義兄弟一家屠殺干凈,而且在逃跑的路上再次殺掉呂伯奢,相當於是滅了呂伯奢滿門。

按照這個版本判決那麼曹操就是一個大奸大惡之輩,而且兇殘沒有人性應該直接槍斃。就應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大家鞭屍一百遍啊一百遍。

不過《魏書》記載曹操殺人是因為呂伯奢的兒子見財起意想要搶奪曹操身上的財務才被曹操殺死。

「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如果是按照這個說法那麼曹操最多就是正當防衛不用承擔任何罪責。

至於那句著名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可以解釋成被相信的人傷害之後的發泄或者說一時感悟,只能說身在亂世就應該處處小心不能相信任何人。

《世語》則說呂伯奢雖然外出,但是五個兒子都很客氣,以賓主之禮對待,但是曹操因為呂家對人太好,反而滿懷疑心,拿劍在當天晚上殺了八人後離開。

《孫盛雜記》則提,因曹操聽到異聲(原文是食器聲,不見得是刀具聲),於是滿懷疑心,連夜殺人,臨走前悲凄的留下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按照這兩個版本怎麼看曹操都是一個濫殺無辜的人,應該被判斬立決。

判斷一個案子首先我們要弄清事實,這四個版本當中魏書因為是曹家人自己寫的不足為信。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自己加工過的也不能當成事實,但是大致經過可以相信只不過羅貫中用了春秋筆法篡改部分而已。

《世說》和《孫盛雜記》想必還是比較可信的。

那麼我們來還原一下案情:

189年憤青曹操不滿董卓專權廢立皇帝拒絕董卓的招攬逃出洛陽,董卓發下海捕文書捉拿曹操。曹操一邊逃亡一邊想著回到老家號召諸侯進京勤王。

曹操在路過父親結義兄弟呂伯奢家的時候被呂伯奢一家熱情招待曹操,呂伯奢一家殺豬宰羊款待曹操一行,並且表示希望曹操多留幾日。

呂伯奢自己還專門到縣城裡去買最好的美酒來招待曹操。曹操這時起了疑心招呼隨從奔赴後堂殺掉呂伯奢一家,然後急急忙忙逃走。

這是事情的大致經過,這件事情我們應該從兩方面來看,三國演義當中我們都是從曹操的行為來看卻沒有從呂伯奢的行為來看這個案子。

這件事的關鍵點在於是曹操多疑胡思亂想疑心呂伯奢一家還是呂伯奢一家真的想謀害曹操。

如果是呂伯奢熱情款待反而被曹操認為是要害他,那麼曹操就是殘忍好殺坐實了他大奸大惡的名頭。

但是如果是呂伯奢害人在前呢?那麼曹操不過是在危險來臨之前自我防衛。那麼就不能說曹操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

個人覺得第二點是比較可信的,為什麼這么說?

從呂伯奢的行為來看有兩個疑點。

疑點一,呂伯奢為什麼要殺豬款待曹操一行?

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殺個豬款待一下客人沒什麼,但是你要想一下在古代不是天天都殺豬吃肉的,只有在重要節日的時候才會有。

當然你也可以說呂伯奢和曹操父親是結義兄弟,款待結義兄弟的兒子應該是理所應當的。但是殺豬的動靜那麼大,好像不怕周圍的人知道自己家來了人。

要知道曹操是逃亡的,成臬就在京師附近,逃亡應小心翼翼怕走露行蹤,引來追兵,愈早走開,走得愈遠愈好。呂伯奢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為什麼還要這么做呢?

疑點二,呂伯奢作為曹嵩的結拜兄弟那麼家境應該不錯,很可能就是地方豪強。

那麼呂伯奢家裡會沒有酒么?用得著跑到縣城去買酒么?

侄兒來家裡難道不應該作陪么?怎麼還外出呢?再說買酒找一個下人去就可以了,何必自己親自去。

疑點三,呂伯奢作為一個地方豪強對於中央要通緝曹操一行的事情應該是早就知曉的,況且成臬就在京師附近,那麼問題來了?

這個時候呂伯奢作為曹操的長輩這個時候難道不應該想方法幫助曹操逃跑,甚至催促曹操逃跑么?怎麼會要留下曹操呢?

退一萬步說曹操現在被董卓通緝,呂伯奢作為一個普通的豪強應該沒有心思或者膽量藏匿曹操的,那麼為什麼還要留下曹操呢?

猜測呂伯奢當時是有心要害曹操的,也有可能是害怕被曹操牽連想先下手為強。

有了這個猜測加上曹操當時被董卓通緝神經綳得緊緊的,一聽到拔刀聲有那樣的反應也就不奇怪了。

在那樣一個亂世之下不應該對曹操有太多苛求,曹操處於亂世如果不是這份小心謹慎也走不到三國的盡頭。

當然曹操自己也是糾結的,雖然猜測對方是想謀害自己,總歸還沒有圖窮匕見,為了安全起見先下手為強在道義上總歸說不通。因此曹操才嗆然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最後宣判:曹操滅呂伯奢一案鐵案如山不容辯駁,但是念在曹操事出有因,事後又有悔意,加上曹操與國有功,予以輕判:曹操總的來說還是一個有為青年,雖然犯錯但是情有可原。

不過你對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怎麼看呢?

熱點內容
110法律咨詢網杭州律師 發布:2025-07-29 03:05:57 瀏覽:968
合同法不可抗力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29 02:54:03 瀏覽:367
法學發量 發布:2025-07-29 02:42:38 瀏覽:711
道德相對比 發布:2025-07-29 02:41:49 瀏覽:973
國際經濟法知識梳理 發布:2025-07-29 02:41:15 瀏覽:128
消費者保護法律知識考試題 發布:2025-07-29 02:33:39 瀏覽:217
那些情況是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7-29 02:28:46 瀏覽:100
邵陽市法官 發布:2025-07-29 02:27:19 瀏覽:900
滇池流域保護條例 發布:2025-07-29 02:27:09 瀏覽:758
青春與法治同行手抄報 發布:2025-07-29 02:27:09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