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聯邦女法官

聯邦女法官

發布時間: 2021-11-18 13:29:14

『壹』 美國現任最高法院法官是哪九位

1、小約翰-羅伯茨 John G. Roberts, Jr

2005年9月由布希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通過,羅伯茨就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他也是美國兩個世紀以來最年輕的首席大法官。

2、安東尼亞-斯卡利亞 Antonia Scalia

自1986年起擔任此職,是目前服務時間最長和最資深的大法官。其父為西西里移民,其母也是義大利裔美國人。

1986年被羅納德·里根任命為大法官,接替升任首席大法官的威廉·倫奎斯特。斯卡利亞被普遍認為是最高法院最保守的大法官,反對實踐主義司法,支持約束主義司法。

他以比較嚴謹的態度解釋國會制定的法律,以比較寬的態度解釋州和地方的法律,除非後者與聯邦法律或保守的憲政原則相違背。

3、安東尼-肯尼迪 Antony M. Kennedy

羅納德·里根總統提名肯尼迪為最高法院法官,且他在1988年正式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自桑德拉·戴·奧康納退休後,肯尼迪常被認為是最高法院中唯一的搖擺票,在很多投票5:4的案件中處於關鍵地位。他立場傾向中間偏右。

4、克拉倫斯-托馬斯 Clarence Thomas

美國法學家,自1991年以來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最高法院繼瑟古德·馬歇爾後第二位黑人法官,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之一。

5、露絲-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1993年,美國最高法院懷特大法官退休,最高法院出現了空缺。當時柯林頓政府的女司法部長珍妮特·雷諾向柯林頓舉薦金斯伯格。參議員以96票對3票通過了金斯伯格的確認。

1993年8月10日金絲伯格宣誓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猶太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

6、斯蒂芬-布雷耶 Stephen Breyer

斯蒂芬-布雷耶畢業於馬薩諸塞州的哈佛大學,並獲得法律學位。他曾任職於政府部門及學術界,並從1980年至1990年擔任聯邦上訴法院第一巡迴審判庭法官,且於90年至1994年晉升為上訴法院首席大法官。

比爾·柯林頓總統提名布雷耶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在1994年正式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他被認為是最高法院的自由派。

7、塞繆爾-阿利托 Samuel A. Alito, Jr

2006年1月31日被喬治·沃克·布希任命為最高法院大法官。阿利托曾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法學院,1990年被老布希任命為第三巡迴上訴法院法官。

他是第110位最高法院大法官,接替退休的桑德拉·戴·奧康納,被認為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

8、索妮婭-索托馬約爾 Sonia M. Sotomayor

2009年8月6日美國參議院以68票贊成、31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批准了聯邦上訴法院女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擔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提名通過後說,他相信索托馬約爾能勝任這一職務。

8月8日 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宣誓就任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接替6月退休的法官戴維·蘇特,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

9、埃琳娜-凱根 Elena Kagan

2010.8.6 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為埃琳娜.凱根進入最高法院在東廳舉行慶祝晚宴之前,於總統辦公室簽署委任狀。

『貳』 西班牙裔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

索尼婭·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 女,1954年6月25日出生在紐約布朗士,父母都來自波多黎各,在Bronxdale廉租公寓長大,1976年以最優等生在普林斯頓畢業,1979年畢業於耶魯法學院。1979年到1984年。索托馬約擔任曼哈頓一名助理地區檢察官,隨後擔任Pavia & Harcourt律師行的助理合夥人和合夥人,直到1992年被任命為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法官。1998年,她在曼哈頓被晉升為美國上訴法院法官。

她擁有30年法律界從業經歷,幾乎涉及各級司法系統,2009年5月2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拉丁裔聯邦女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擔任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接替將在2009年6月退休的大法官戴維·蘇特。如果這一提名獲得參議院通過,她將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西班牙裔女性大法官。

索尼婭·索托馬約爾現年54歲(2009年)。父母是波多黎各人,在她出生之前就移民美國,定居紐約。父親在她幼年時就去世了,母親打多份工供兩個孩子上學。

索托馬約爾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並在耶魯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她在1991年被共和黨總統老布希提名進入位於紐約南部的美國地區法院,後又被民主黨總統柯林頓提名擔任紐約的美國聯邦第二地區巡迴法院法官。她後來成為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和聯邦上訴法庭法官。

美國分析人士認為,除了具有在法律界顯赫的職業生涯之外,索尼婭·索托馬約爾作為女性、少數族裔和政治中間派人士等特點也是她最終被提名的重要原因。

目前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里,有7名白人男性、1名白人女性及1名黑人男性。美國國會參議院最新的民主黨成員,前共和黨人阿倫·斯佩克特2009年5月4日提出建議,敦促奧巴馬總統提高最高法院法官的多樣性。所以提名公布之前,多數觀察家都認定奧巴馬提名的肯定是一位女性。而索尼婭·索托馬約爾的拉丁裔身份在女性之外又給她增加了「多樣性」的點數。

『叄』 美國著名大法官

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最後出現了大法官選總統的奇特局面。副總統戈爾盡管心裡不服,背後又有贏得多數選民選票的民意撐腰,但嘴頭上也得表示完全尊重和服從最高法院的權威,老老實實地宣布競選失敗。

是誰賦予了最高法院如此巨大的政治權力呢?是憲法嗎?不是。
美國憲法只是規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政府格局,並沒有明文賦予最高法院一槌定音的最終權威。是選民和民意嗎?當然也不是。與行政首腦(總統)和立法者(參眾兩院議員)經選舉產生不同,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半數通過產生的,且任職終身(除非受到國會彈劾),跟選民和民意根本不搭邊兒。

說出來可能都沒人敢信,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賦予自己的。1803年,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Marbury v.Madison,1803年)的判決,正式確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一槌定音的權力和權威。

(一)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國務卿

威廉。馬伯里(William Marbury)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喬治城鎮的一位家財萬貫的庄園主,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是當時美國政府的國務卿。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呢?這個案子要從當時美國政壇中的黨派斗爭從頭開侃。

美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並無只言片語提及政黨和多黨派制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美國的天下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跟黨的英明領導、黨的組織建設和多黨派合作沒啥關系。

大多數美國制憲先賢認為,政黨就是結黨營私、惡性競爭的代名詞。軍人出身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位期間,對內閣中以國務卿托馬斯。傑弗遜和財政部長亞利山大。漢米爾頓為首的兩派爭斗深惡痛絕。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總統告別演說中,語重心長地警告後人,一定要防止黨派爭斗的弊端。

警告歸警告,現實歸現實。開國老總統一下台,說過話就被人當耳旁風了。德高望重的華盛頓回老家種地後,美國政壇的兩大政黨終於還是正式形成了。擁護漢米爾頓的一派正式組成了聯邦黨,擁護傑弗遜的一派自稱民主共和黨。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為第二任總統。

誰知聯邦黨好運不長,在1800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中都遭到慘敗,民主共和黨的傑弗遜當選為第三任總統。因行政權和立法權都已喪失,聯邦黨人在下一屆政府中唯一能保住的地盤,只剩下了不受選舉直接影響的司法權。因此,亞當斯總統在即將卸任時,任命自己內閣的國務卿、聯邦黨人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職務。又利用聯邦黨人控制國會的最後機會,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任命四十二位聯邦黨人出任治安法官。庄園主馬伯里和馬歇爾大法官的弟弟詹姆斯。馬歇爾都在任命名單之中。

參議院在亞當斯總統離職的當天深夜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四十二位法官的任命,但所有的委任令必須要在午夜之前由總統簽署、國務院蓋印發出後才能生效。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馬歇爾在權力交接之夜忙得團團轉,他在確認四十二份法官委任令已全部簽署、蓋印後,便將送出委任令的小事全權委託給弟弟詹姆斯。馬歇爾去處理。

俗話說,朝中無小事。誰都沒想到,詹姆斯。馬歇爾竟然把這件小事給辦砸了。他本人的那份委任令倒是及時無誤地送出去了,但因疏忽和忙亂,竟然還有十七份委任令在午夜之前沒能及時發送,而馬伯里先生恰好身列這十七個倒霉蛋之中。

新上任的傑弗遜總統早就對聯邦黨人在權力交接前夜以黨劃線、「突擊提干」的損招兒極為不滿,當他聽說滯留的十七份聯邦黨人法官委任令一事後,立刻命令新任國務卿麥迪遜扣押了這批委任令。

這樣,馬伯里不明不白地丟失了法官要職。此公覺得自己太冤,非要討個說法不可,遂聘請曾任亞當斯總統內閣司法部長的查爾斯。李(CharlesLee)為律師,一張狀紙把麥迪遜國務卿告到了最高法院。

麥迪遜一看對手來頭不小,立馬聘請傑弗遜總統內閣司法部長萊維。林肯(Levi Lincoln)出任辯護律師。這位萊維。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現職司法部長,辦案派頭十足,接了案子以後竟然連法院都懶得去,只是寫了一份書面爭辯送交最高法院,聲稱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是一個涉及黨派權力斗爭的政治問題,跟法律壓根兒就不沾邊,最高法院就是管天管地也管不著這種根本就扯不清的黨派斗爭破事。

馬歇爾大法官接到控方律師的起訴狀和辯方律師寄來的書面爭辯後,以最高法院的名義致函國務卿麥迪遜,要求他對扣押委任令的原因做出個合理的解釋。誰料想,麥迪遜對馬歇爾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二)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

麥迪遜國務卿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在當時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當時的美國最高法院,是一個根本就沒啥權威的法院。美國的立憲先賢漢米爾頓曾評論說:「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是「分立的三權中最弱的一個」。

1789年的美國憲法雖然規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這部憲法以及後來增添的憲法修正案,對於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問題,從未作出任何明確的規定。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當局和立法機構指手劃腳、發號施令的特權,更別提強迫總統、國務卿和國會服從最高法院的判決了。

這樣一來,馬歇爾便處在一種極為尷尬的兩難困境,他當然可以正式簽發一項執行令,強令麥迪遜發出十七份委任令。但麥迪遜背後有總統兼美軍總司令撐腰,他很有可能對最高法院下達的命令置若罔聞。既無錢又無劍的馬歇爾大法官若向麥迪遜國務卿強行發號施令,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但是,如果馬歇爾拒絕馬伯里合理的訴訟要求,那麼最高法院和聯邦黨人則顏面掃地。

面臨這種無論是審理還是不審理此案都必輸無疑的兩難困境,馬歇爾苦思冥想了半個月,終於琢磨出了一個令人稱奇的絕妙高招,既表現出最高法院的權力高於行政當局和國會,又避免與行政當局和國會迎頭相撞、直接沖突。馬歇爾稱此判決為自己「法官生涯中最明智的判決」。

馬歇爾在判決書中判定,第一,參議院已批准了這些法官的任命,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印,從法律角度上看,委任令是合法的任命公文,麥迪遜拒發公文顯然是違法的。因此,這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是黨派斗爭的政治問題。第二,既然扣押公文是違法的,那麼馬伯里當然有權請求法院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第三,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是一個法治政府的首要責任。因此,法院有責任幫助馬伯里獲得法官委任書。

那麼,按照這個路子推論下去,馬歇爾下一步理所當然地就該向麥迪遜發出強制令了。誰料想,馬歇爾筆鋒突然一轉,他引證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說,當一個案子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以州為訴訟當事人時,其初審權屬於最高法院。對於其它案件,最高法院只有上訴審理權。如果把馬歇爾這段咬文嚼字的引證換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的大白話,那就是說,馬伯里一案的訴訟當事人既不是大使、領事,也不是州政府,最高法院對這種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沒有初審權,馬伯里告狀告錯地兒了。他應當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如果案子最後從下級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那時最高法院才有權開庭審理。

可是,馬伯里高薪聘請的律師、前司法部長查爾斯。李並非不懂訴訟程序的法盲,他之所以一開始就把狀子直接遞到了最高法院,依據的是國會1789年通過的《司法法》第十三款。根據這款法律,最高法院對這類案子擁有初審權。

但馬歇爾斬釘截鐵地指出,《司法法》第十三款是與憲法相沖突的,它實際上是非法地擴大了最高法院的許可權。馬歇爾強調:「憲法構成國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違反憲法的法律是無效的」。而「解釋法律顯然是司法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和責任」。據此,馬歇爾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這是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聯邦法律違憲。

馬伯里一看當個法官竟然這么費勁,連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戳兒的委任狀都成了白條,若要從基層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還不知要上訴到哪個猴年馬月,他只好灰心喪氣地撤回了起訴。此公後來一直不安心務農,最終改行當了一家大銀行的總裁,比當法官實惠多了。

從表面上看,聯邦黨人馬伯里沒當成法官,麥迪遜也沒送出扣押的十七份法官委任令,馬歇爾似乎輸了這個官司。但實際上,馬歇爾是此案真正的大贏家。

首先,馬歇爾向政府的立法機構國會宣布,不僅憲法高於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合法這個至關重要的權力與立法部門無關。換句話說,立法機構不得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與法律有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

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政府的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於司法部門。因此,司法部門有權判定行政當局的行為和命令是否違反憲法,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憲行為和命令予以制裁。

這樣,雖然憲法規定任何法律都應由國會和總統決定和通過,但最高法院擁有解釋法律的最終權力,有權判定法律是否違憲。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一經做出,即成為憲法慣例,政府各部門和各州必須遵守。實際上,最高法院不僅擁有了司法審查權(Judicial Review),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擁有了「最終立法權」。

馬歇爾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然公開宣布經國會通過、總統批準的《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但取消這款法律實際上是限制了最高法院自身的許可權,所以國會找不出什麼借口與最高法院對抗,也沒啥特別的理由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馬歇爾雖然宣布司法部門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法行為予以制裁,但他並沒有向麥迪遜國務卿發出強制令,只是建議馬伯里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所以,行政當局同樣找不出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過不去,也根本無法挑戰馬歇爾大法官的裁決。

美國的法律體系是成文法與案例法的結合,既然國會和行政當局無法推翻最高法院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那麼此判決將作為憲法慣例被後人永遠引用。司法審查權和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就這樣歷史性地確立了。司法從此真正開始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可以說,這是美國政治制度史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789年的美國憲法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政治制度設計的偉大典範,其實這個評價有點過高了。原因在於,在權大還是法大這個關鍵性問題上,1789年美國憲法並無開創性的建樹。這部憲法並未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結果使司法在三權中處於最弱的一方。按照這種憲法設計,美國最高法院實際上可有可無。

由於馬歇爾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努力,加上英國普通法傳統對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響以及當時和後來的美國政治家們對法律和政治規則的尊重以及善於妥協讓步的特點,才使美國政治制度第一次真正具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特點,並且使司法審查權成為美國政治制度有別於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政體的重大特點之一。

二百年後的今天,在美國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館中,唯有馬歇爾大法官一人享有全身銅像的特殊待遇。在九位大法官專用餐廳的牆壁上,則並列懸掛著馬伯里和麥迪遜二人的畫像。彷彿是在提醒每一位大法官,一湯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若不是當年馬歇爾大法官在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中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哪會有今天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呀。戈爾和小布希各自的擁護者,沒准兒已在白宮前面開打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法院」,共找到 18,109,914 個相關網頁.

『肆』 美國最高法院現任9名大法官分別是誰

美國最高法院由9位大法官組成,法官終身任期,由總統提名,國會批准。其中一名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8名(associate justice)。最高法院根據五人多數的意見裁判,各個政黨也希望在大法官中增加支持該黨的法官數量,所以大法官的提名和大法官的退休和離世都會給美國政壇帶來動盪。
1.首席大法官羅伯茨1955年出生在紐約,現年63歲,擔任大法官已經13年。布希總統提名其擔任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2005年至今,他一直擔任聯邦首席大法官。
2.肯尼迪大法官1936年出生,現年82歲,擔任大法官30年。先後就讀於斯坦福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哈佛大學。他不僅具有執業實務經驗,並且在多個大學擔任過教授。1975年擔任美國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法官,經里根總統提名,在1988年擔任大法官至今。
3.托馬斯大法官出生於1948年,現年70歲,擔任大法官25年。就讀過聖十字學院和耶魯大學。1974年拿到密蘇里州執業證書,擔任過密蘇里州檢察長助手,議員副秘書,擔任過多個政府職位。1980年,擔任美國哥倫比亞特區上訴巡迴法院法官,經布希總統提名,從1991年任職至今。
4.金斯伯格大法官女性大法官,出生於1933年,現年85歲,擔任大法官25年,就讀過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耶大學法學院。她也曾經擔任過法官助理,在大學擔任過教授。她在發起女性自由和權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擔任美國加州巡迴上訴法院的法官,經柯林頓總統提名,1993年任職至今。
5.阿利託大法官1950年出生,現年68歲,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已經12年。擔任過法官助理,助理檢察官,美國副助理檢察長。在1990年擔任美國第三上訴巡迴法院法官,經布希總統提名,於2006年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6.索托馬約爾大法官1954年出生,現年64歲,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11年。就讀過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擔任過地區檢察官助理。1991年,經布希總統提名,擔任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隨後擔任聯邦上訴法院第二巡迴法庭法官,經奧巴馬總統提名,於2009年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7.卡根大法官出生於1960年,現年58歲,擔任大法官8年,就讀過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擔任過法官助理,法學教授,哈佛法學院院長。2009年,奧巴馬總統提名她擔任副檢察總長,2010年又提名她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8.戈薩奇大法官1967年出生,現年53歲,2017年擔任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最年輕的一位。就讀過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
9.布雷特大法官1965年2月12日生於華盛頓特區,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法律博士學位.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其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2018年10月就職。
曾任美國上訴法院第三巡迴法庭Walter法官的法官助理,美國聯邦檢察總長辦公室檢察官,美國獨立檢察官辦公室檢察官,華盛頓律所合夥人,布希總統的高級副顧問、總裁助理和幕僚秘書,06年被任命為哥倫比亞巡迴上訴法院的法官。

『伍』 被柯林頓總統提名的美國聯邦首席女大法官是誰

柯林頓總統提名的美國最高法院女大法官魯絲·巴德·金斯伯格,是當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國著名女權運動律師。

『陸』 求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是:

提取碼:kwuw

該影片講述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史以來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哥倫比亞法學院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性魯斯·巴德·金斯伯格的生平事跡。

『柒』 美國聯邦大法官是非黨派人士嗎

美國的聯邦大法官也不是說會黨派人士的,他們好多野生都是民主黨或者共和黨的人格

『捌』 美國最高法院有幾大法官

美國最高法院有9大法官。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美國最高審判機構,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從一個開始不受人重視的小角色躍升為如今一言九鼎的大人物可以說主要得益於以下因素:
1、美國三權分立的憲政框架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三條對國家的司法權進行了規定。雖然起初三權之中司法權處於較弱的地位,但開國先賢們始終堅持權力之間的制約和平衡,力圖通過三權之間的相互牽制使得各個部門安守本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這種特殊的分權體制內逐漸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2、判例傳統
美國承繼了英國普通法的判例法思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大量判例的積淀,不斷刷新原有的憲政原則,在憲政結構各個層面不斷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使得美國憲法獲得了長久不衰的生命力,適應了新的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每個判例都折射出美國特定歷史時期的重大主題、基本社會現實和主導的法律理論和法律思想。因此,美國憲法的發展史主要就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史,聯邦最高法院是憲法的現行發言人,在程序所規定的界限和對憲法基本理念加以尊重的基礎上,聯邦最高法院成為進行冷靜再思考的場所。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聯邦最高法院一直在塑造著美國。
3、富有開拓精神的大法官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建立之初,三權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如憲法的解釋權和司法審查權的歸屬並無定論,聯邦最高法院傑出的大法官們在案件審理中巧妙地將這些權力收入囊中,為聯邦最高法院日後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後,在廢除種族隔離和保護人權上,以沃倫為首的大法官們也走出了勇敢的一步,表現出了非凡的膽識和胸懷。
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正式頭銜都是用Justice(公正),而非通常用的Judge(法官),可見其地位之崇高,美國人把他們看作是憲法所賦予的廣泛個人自由的監護者和解決全國性重大爭論的仲裁人,大法官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法律貴族和政治精英,他們總是站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審時度勢,用手中的法之金劍,指引美國憲法的行進方向,美國憲法中即使是最微小的進步與變革都深深地滲透著大法官們的縝密智慧與穿透現實、洞察未來的力量。
4、妥協的精神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以及國家與民眾之間,適應不同的社會背景,為各個時期社會重大問題的交鋒提供了公開的場合,以公開的方式將社會問題肢解、剖析;以判決的形式對各種利益做出價值判斷,並對利益之間的沖突做出權衡,弱化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

『玖』 美國聯邦法院大法官怎樣產生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們的任命規則,不論是美國首席大法官還是其他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是相同的。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包括美國首席大法官在內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們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總統任命。

1、提名

一般來說,當新總統選舉後,他的團隊就要開始准備可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的檔案了。因為美國憲法和法律並沒有規定最高法院大法官們有什麼任職資格,因此他們准備的候選人不僅僅是法官,還可能是政治家,甚至是其他人。這個名單不僅包括全美周知的全國性人物,也還會包括不那麼知名的。

他們通過分析這些候選者的裁決結果、公開文章、演講以及其他相關材料,來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對憲法的認知。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年齡、健康情況、種族、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能為參議院接受等因素。

一旦最高法院大法官出現空缺,就比如說2018年6月27日,已81歲高齡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宣布7月31日辭職,大法官出缺,總統就開始與其幕僚討論候選人問題,當然參議員也可以像總統提出建議。反過來,白宮也會游說關鍵參議員投贊成票。

當初步名單被擬定後,總統會聯系可能的候選人,並詢問他(她)對在最高法院任職的意願。總統的幕僚們會給候選人們發一份表格進行填寫。他們也會拜訪候選人以審查他的稅務記錄和僱傭記錄。而聯邦調查局則會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的調查。在總統會見候選人之前,如果某個候選人從未見過總統那麼首先由白宮官員對其進行面試。

當然,這個候選人名單通常會提交給美國律師協會徵求意見。美國律師協會的聯邦司法委員會則對候選人的司法能力進行調查,並給出評估,評估結果為「突出合格」、「很合格」、「合格」以及「不合格」四等,向司法部提出報告。

這一報告是總統據以提名的重要參考。一般來說,美國律師協會聯邦司法委員會對下級法院的法官候選人有時候會做出不合格的評價,但對大法官候選人,不論多麼不合格,都不會做出不合格的評價。總統所在黨的領袖、在職大法官都可以對總統的提名產生影響。

在做出最終決定後,總統會通知候選人為總統正式宣布而做好在媒體面前公開露面的聲明。候選人隨後將會與參議員們會面,並准備聽證會。

2、確認與任命

參議院接到總統的提名後,由司法委員會舉行聽證會,並邀請各方人士就被提名者是否適合大法官工作提出意見。一般美國律師協會聯邦司法委員會主席會到會作證。按照慣例,被提名者要避免透漏太多他在有關最高法院可能面臨的案件上的態度。在聽證會結束時,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會就是否同意將候選人提交參議院大會全院投票。

一旦司法委員會通過提名,並提交給參議院全體大會,參議院就需要對候選人進行投票了。參議院是否接受總統的提名只要參議院全院大會以簡單多數票批准或者否決總統的提名即可。

當然,總統在國會參議院全院大會實際確認投票開始之前,是可以撤回提名的。通常總統在這一階段撤回提名是因為參議院很顯然會否決他的提名。

從1975年到今天,從提名到參議院到最終投票的平均天數是67天。其原因一是因為國會認為大法官現在在美國政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了;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候選人的選擇的政治化傾向越來越大。1925年以前,候選人從來都沒接受過質詢,而從1955年以來,每位被提名人的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時間變得越來越長。

3、總結

總體來說一旦參議院投票確認通過某位候選人的提名,參議院的秘書就會確認這一決議並將其轉交給白宮。總統在接到參議院的結果後就會簽署任命文件,並在新的大法官上任前蓋上司法部印璽。文件的時間決定了大法官在最高法院的席次。接下來就是候任大法官宣誓就職儀式。

只有在宣誓後,新任大法官才能正式開始履行其職務。

(9)聯邦女法官擴展閱讀:

大法官特定職責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規定: 首席大法官在總統被彈劾過程中主持參議院。共有三位大法官使用過此項權利,分別是1868年安德魯·約翰遜彈劾案中的薩蒙·P·蔡斯;1999年比爾·柯林頓彈劾案中的威廉·哈布斯·倫奎斯特和2019年唐納德·特朗普彈劾案中的小約翰·羅伯茨。

同時,根據《美國憲法第二十五修正案》 ,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因此首席大法官在副總統彈劾過程中同樣主持參議院。但是,迄今為止,還未有副總統被彈劾過。

首席大法官被認為是最有資歷的法官。因此,他總是在各種案件討論或投票會議中任主席、首先發言並對整個討論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首席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就職儀式,雖然這一傳統已超出了美國憲法對大法官的職責規定。首席大法官是美國最高法院的掌權人。

『拾』 美國大法官elena kagan是自由拍還是保守派

艾蕾娜·卡根(Elena Kagan,1960年4月28日-),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艾蕾娜·卡根2009年1月26日,她由奧巴馬總統提名,2009年3月19日美國參議院批准她出任美國聯邦政府檢察總長,她是第一位擔任此職的女性。在擔任檢察總長前,她曾擔任哈佛法學院院長。 2010年5月10日,卡根獲總統奧巴馬選擇為退休最高法院大法官約翰·保羅·史蒂文斯的繼任人,卡根是近40年來沒有任何法官經驗的候選人。8月5日,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對埃琳娜·卡根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她成為美國歷史上第四位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艾蕾娜·卡根(elena Kagan,1960年4月28日-) (發音為 /ˈkeɪɡən/)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卡根於2010年8月7日正式上任。她是美國最高法院第112位大法官,同時也是該法院歷史上第四位女性大法官。。在上任大法官之前,卡根曾在奧巴馬內閣中擔任美國檢察總長。 卡根出生於美國紐約市,並相繼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法學院學位。卡根曾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白宮顧問和美國總統柯林頓的政策顧問。2003年,卡根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的第一位女性院長。2010年5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卡根接替即將退休的約翰·保羅·史蒂文斯大法官的職位。2010年8月6日,美國參議院以63比37票通過了總統的提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現任 就任日期 2010年8月7日 總統 奧巴馬 前任 約翰·保羅·史蒂文斯 45任美國檢察總長 任期 2009年3月19日 – 2010年5月17日 總統 奧巴馬 前任 喬治·蓋瑞 繼任 Neal Katyal 哈佛大學法學院校長 任期 2003年7月1日 – 2009年3月19日 出生 1960年4月28日 (1960-04-28)(50歲)紐約市 母校 普林斯頓大學 牛津大學 哈佛法學院 參考 ^ 1.0 1.1 Who's Who In America. Elena Kagan - WhosWhoInAmerica.Com. Marquis. 2008 [2009-01-03]. ^ May 01, 2009. May 1, 2009: The Day in 100 Seconds. YouTube. 2009-05-01 [2009-05-08]. ^ 卡根上任美國大法官 ^ 卡根簡介 ^ 上議院通票通過 美國最高法院 羅伯茨法院 首席大法官: 約翰·格洛佛·羅伯茨 (2005至今) 2010至今: 斯卡利亞 | 肯尼迪 | 托馬斯 | 金斯伯格 | 布雷耶| 阿利托 |索托馬約爾 | 卡根

熱點內容
勞動法對農民工工資標准 發布:2025-07-28 10:49:28 瀏覽:619
天津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7-28 10:49:26 瀏覽:226
合肥包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28 10:40:04 瀏覽:928
違反勞動法的管理制度 發布:2025-07-28 10:28:14 瀏覽:904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形成 發布:2025-07-28 10:17:36 瀏覽:907
法院工作態 發布:2025-07-28 10:09:46 瀏覽:805
勞動合同法中社會保險金 發布:2025-07-28 10:09:43 瀏覽:678
社會法在我國的困境 發布:2025-07-28 10:09:36 瀏覽:443
青島會計從業法規稅率 發布:2025-07-28 09:59:50 瀏覽:393
法院強制執行拍賣程序 發布:2025-07-28 09:55:33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