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立法院和

立法院和

發布時間: 2021-11-19 15:24:12

Ⅰ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在1946年《憲法》生效時,兩者有何職權上的區別

彼時的國大,相當於現在的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的重要事項。
孫中山把西方三權分立的思想與中國當時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並施行五權分立,分屬五個不同部門,即立法院、行政院、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立法院行使立法權。

Ⅱ 歷任立法院長和司法院長

立法院長
行憲前
胡漢民 1928年10月
張繼 1932年1月1日
孫科 1932年1月29日
孫科 1935年12月
孫科 1947年4月
行憲後
第一屆,孫科,1948年5月17日~1948年12月24日
第一屆,童冠賢,1948年12月24日~1950年12月1日
第一屆,劉健群,1950年12月5日~1951年10月19日
(代理),黃國書,1951年10月19日~1952年3月11日
第一屆,張道藩,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0日
第一屆,黃國書,1961年2月28日~1972年2月22日
(代理),倪文亞,1972年2月22日~1972年4月28日
第一屆,倪文亞,1972年5月2日~1988年12月20日
(代理),劉闊才,1988年10月18日~1989年2月24日
第一屆,劉闊才,1989年2月24日~1990年2月12日
(代理),梁肅戎,1990年2月12日~1990年2月27日
第一屆,梁肅戎,1990年2月27日~1992年1月17日
第一屆,劉松藩,1992年1月17日~1993年1月31日
第二屆,劉松藩,1993年2月1日~1995年1月31日
第三屆,劉松藩,1995年2月1日~1998年1月31日
第四屆,王金平,1999年2月1日~2002年1月31日
第五屆,王金平,2002年2月1日~2005年1月31日
第六屆,王金平,2005年2月1日~至今

司法院長
王寵惠(1948年6月)
謝冠生(1958年6月)
田炯錦(1971年12月)
戴炎輝(1977年4月)
黃少谷(1979年7月)
林洋港(1987年4月)
施啟揚(1994年9月)
翁岳生(1999年2月—)

Ⅲ 台灣的「五大院」是哪五大我知道有「行政院」,「立法院」

台灣的「五大院」:「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及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系事項;「行政院」對「立法院」所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重要政策有異議時,須經「總統」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復議,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員」表決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長」應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立法委員」組成,具有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務之權。對於「立法院」的職權,自1990年後經歷次「修憲」,作了較大變更。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立法院」職權尚包括:提「憲法」修正案、決議變更領土、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對「總統」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及監察委員行使同意權,並於每年集會時,聽取「總統」的「國情報告」。

「司法院」系台灣當局的「最高司法」機關,主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對公務人員的懲戒審議等事項,並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司法院」設大法官會議,院長為主席,行使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命令之職權。下設秘書處、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第四廳、參事室、會計處、統計處、人事處、公共關系室以及各種委員會等機構。「司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考試院」系台灣當局最高考試機構,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任免、考績、級俸、升遷、保障、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項。

「考試院」設考試院會議,由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及考選、銓敘兩部部長組成。下設秘書處、會計室、統計室、人事室、訴願審議委員會、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考試院公報指導委員會等機構。

「考試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幹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長綜理院務,並為「考試院」會議主席。

「考試院」設考選、銓敘兩部,分別掌理考選行政與文職公務員之銓敘,以及各機關人事機構之管理事項。另外設有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

「考試院」名義上仍為台灣當局的最高考試機關,實際上已形同虛設。

根據台灣「憲法」規定,該院是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1948年5月在大陸選出「監察委員」180人,任期6年,於1954年5月期滿。國民黨去台後,蔣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名義,決定「在第二屆委員未能依法選聘與召集之前」,「第一屆委員繼續行使其職權」。

Ⅳ 假如大陸有議會或立法院,會有哪些優點和亂象

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或者政治實體,肯定都是有議會和立法機構,只不過他們之間的名稱不同,但實質都是一樣的。在中國實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院制議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從制度安排上來看就是所謂的立法院,在台灣以前還有一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樣性質的國民大會,台灣,行政院立法院監察院等憲政機構就是由其選舉產生。

Ⅳ 台灣的立委和立院是什麼意思呀

立院就是立法院,其功能是在制定台灣的法律,還有對行政院及監察院之人員同意權,是台灣最高民意代表機構

立法委員就是立法院的成員,是由人民選舉產生的

Ⅵ 立法院和立法會的關系

漆0席位。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通稱立法會,開埠初期稱為定例局(英文:Legislative Council,簡稱專LegCo或Legco),為香港特別行屬政區的立法機關,發揮部分的議會功能,負責監察政府的施政。一99漆年香港回歸前,稱為定例局和立法局。 現有漆0個議席,每屆議員任期為四年。現時是第五屆立法會,任期由二0一二年一0月一日至二0一陸年9月三0日

Ⅶ 台灣「立法院」為什麼總打架

演戲,給選民演戲,讓選民看看:我為了選民的利益和不同政見的人都敢拚命,下次還選我哦

Ⅷ 行政院、立法院為什麼要加雙引號

你指台灣?政治問題
因為行政院、立法院是國家才有的.
所以台灣這個省不能稱其擁有「行政院」和「立法院」

Ⅸ 立法院的立法工作

依據《中央法規標准法》,任何法律、條例都需經由立法院通過,並由「總統」公布後才有效力。
若要立法,首先必須進行「提案」,可由「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或黨團提出,預算案則僅限由「行政院」提出。草案提出後,會送交「程序委員會」進行審議。在程序委員會中,秘書長會排定要討論案件的日期,委員會審核後會將草案送交印刷(復印),並列入議程中的報告事項。提案在議程中進行「一讀」(朗讀標題),之後可送交相關的委員會(例如: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等)討論審查,或經由院會決定後,直接送交「二讀」。
委員會中會針對送交過來的提案,聽取提案人的報告,有時還會邀請和法案內容相關的專業人士提出意見(有時也會舉行「公聽會」)。之後進行討論,並修正提案的內容。達成決議後,會將議案送至二讀程序。
在二讀時,會先朗讀提案的內容,並在院會中進深入的討論。二讀是立法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在過程中,可以提出質疑、進行說明、修正等。最後決定是送交「三讀」、撤銷、或送回委員會重新審議。通過二讀的議案,將在下次會議時進行三讀的程序,但若有「委員」提議,並獲得超過30名「委員」的附議,可以在當次會議就直接進入三讀程序。
三讀的過程僅會就文字進行修正,除非有發現有違憲法或其他法律,才可提出撤回或重新審議。在三讀時,若有委員對於議案有不同的意見,仍然必須等議案表決後,再提出覆議。三讀程序後就要進行全體的表決,若是通過,則送請「總統」在十天內公布,並送交「行政院」執行辦理。行政院方面在收到離字「立法院」的要求後,若認為法案難以執行,或有其他問題,在「總統」核准下可提出「覆議」的要求,將法案送回「立法院」重審。
「立法院」接受覆議案後,會召開「全院」的審查會議,必要時會要求「行政院長」到「立法院」說明覆議案的原因。覆議案必須在15天內進行投票表決是否維持原法案內容,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七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作成決議。復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復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Ⅹ 台灣「立法院」為什麼總打架

——李敖真沒看同胞笑話的意思,只是目睹此情此景也真沒法不讓人笑出來。 昨兒台灣「立法院」開著開著會又打起起來了,也數不清這到底是第幾次群毆了,據說最早的台灣「立法院」打架事件由此可上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對此怪現象中國人看不懂,歐美人同樣看不懂,路透社、美聯社包括CNN均大篇幅報道了最新一次台灣「立法院」打架,稱:台灣「國會」打架事件常有,惡名昭彰;不少「立委」在媒體關注下,越打越起勁,就連食物、鞋子,甚至是椅子都能作為攻擊武器。 台灣媒體和民眾也怨聲載道,言此舉「丟臉丟到國外去了」、「純屬錯誤示範,會教壞小孩。」;而一些致力於「品牌台灣」的人士惟有哀嘆,「立法院」打架的畫面的四海傳揚,讓台灣整體的品牌形象再度倒退十年……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偉人說過的話,通俗易懂;可台灣「立法院」一遍又一遍上演的——「拳頭裡面出民主」,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在翻閱了一些歷史資料,也咨詢了台灣朋友之後,比較統一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做秀。包括那一次李敖帶著防毒面具在「議會」上噴瓦斯也一樣,這一點事後李本人也不否認—— 「那時候台灣選所謂的『總統』,我也是參選人,只得了1.6萬票,明明知道會落選,那為什麼要選呢?可是這個聲音會出來,態度會出來,告訴大家我贊成「一國兩制」……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情?肯定有一個特殊的原因,這個原因是經過老謀深算的。我在『立法院'噴了瓦斯,那個瓦斯頭一天晚上還練習過。」 據台灣媒體回顧:當1985年民進黨「立委」朱高正跳上「立院」主席台,扯下麥克風那刻開始,「立院全武行」似乎就成為了台灣「國會」殿堂永不下檔的重要戲碼。大家有樣學樣,接下來朝野間「立院」攻防戰,也動不動就用肢體沖突來解決問題。也就因為如此,這幾年看「立委」們打架,民眾已經習以為常,檯面上打得你死我活,檯面下雙方握手言和還能吃飯喝酒,講得白一點,議場如秀場,然而最近一兩年雙方卻是越打越真,越打越離譜了…… 我原以為台灣「立委」之所以打架是為了「捍衛選民的利益」,一位台灣朋友告訴我,那是扯淡!事實上絕少有「 議員」是真正為了選民的利益而「戰」;大部分都是 基於黨派的紛爭,在辯論中言語的不和甚至相互揭露私生活導致當事各方惱羞成怒,加上對媒體曝光率的追求,最後索性揮拳相向,包括一些女「議員」都敢揮舞著高跟鞋沖上去「打丫的!」。 民主需要有辯論,需要有爭議,安靜地舉手、機械地按表決器與民主有距離,但民主也篤定不該像台灣「立法院」這般「打」將出來——以一種非民主非理性甚至充滿暴力的方式追求所謂的「民主」,給公眾留下的只有「公權力何在」的疑問。

熱點內容
小學節能規章與制度 發布:2025-07-27 08:47:59 瀏覽:688
法院辦案復工 發布:2025-07-27 08:47:49 瀏覽:455
司法部國家統一法律資格考試公告 發布:2025-07-27 08:42:14 瀏覽:408
商法butfortest 發布:2025-07-27 08:37:01 瀏覽:462
金明區法院在哪 發布:2025-07-27 08:36:25 瀏覽:216
創業創新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27 08:36:18 瀏覽:665
我國社會保障法的變革和發展 發布:2025-07-27 08:35:06 瀏覽:367
侵權責任法律快車 發布:2025-07-27 08:34:29 瀏覽:669
騰訊沒道德 發布:2025-07-27 08:34:24 瀏覽:37
水行政法規定處罰最多多少 發布:2025-07-27 08:33:43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