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楊顯強法官

楊顯強法官

發布時間: 2021-11-25 13:46:32

1. 有誰知道網上凌遲圖片中受刑者者,做了什麼事

做的事情有點猛,比如太平天國的石達開被凌遲

2. 《陽光下的法庭》鹿鳴的扮演者是誰

由中央電視台、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青島東唐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36集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日前正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火熱播出。劇中,青年演員田牧宸一圓兒時律師夢想,飾演了一位背負著巨大心理壓力和有著撲朔迷離身世的青年律師鹿鳴。個性強烈,敢做敢言的他,與法官一起合力對抗各類型違法犯罪行為,展開一場又一場充滿青春色彩的殊死較量。此次,田牧宸表現正能量律政,化身「80後」維法先鋒,奮力求真,演技獲贊,可謂正能量爆棚。

打造行業劇精品 田牧宸精準詮釋角色下苦功

提到律師,很多人想像中的都是嚴謹沉穩的學霸精英形象,其實田牧宸也不例外。回憶起自己剛剛接觸到這個角色的時候,田牧宸坦言,自己平時也經常看律政題材的電視劇,剛開始看到劇本時也覺得『鹿鳴』這個角色一定是那種帥氣精英、西裝革履,說話嚴謹的形象,研讀了劇本後發現這樣概括並不全面。「鹿鳴是個特別生動、有血有肉的角色。我和編劇團隊還有一些專業的律師朋友討論後,就希望可以透過我的演繹,展現很多大家並不太了解的律師的另一面,所以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律師』這樣的標簽,他並不是一直冷冰冰,劇本呈現前期的狀態是有深刻的原因,隨著故事的發展會讓大家理解『鹿鳴』。」

除了性格上的反差,劇中關於律師專業領域的內容也是一大挑戰。田牧宸說:「我們在拍法庭戲的時候,桌子上都會放著一些法律的書籍,雖然那個是當作道具用的,但我們說到台詞里法律第幾條內容的時候曾經翻過那些書,真的是每一項法律條文都一字不差,所以我們要詮釋人物的時候就顯得更加小心翼翼,一個字都不敢錯。」田牧宸透露,有某幾場很重要的戲,我提前准備出來,把台詞抄寫成大字報,貼在宿舍牆上,用手機自己讀著台詞錄音,然後邊放錄音邊看大字報,嘴裡再跟著說台詞,就這樣把人體的視覺、聽覺和口語表達的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系統都同時調動起來,把台詞的內容形成加強信號,一遍遍的存儲在自己的腦海里,那時真感覺比准備高考提前背書費勁多了。」

致敬律政先鋒 田牧宸新角色收獲觀眾一致肯定

從《宮鎖心玉》中走出的演員田牧宸,在近幾年裡不斷嘗試創新,《無限生機》和《急診室的故事》里,他塑造的醫生妙手回春、濟世救人,《建軍大業》、《戰狼戰狼》、《楊靖宇》等作品裡,他一次次為觀眾講述英雄的故事。此次在《陽光下的法庭》中飾演一名年輕律師,有理想有態度,專業技能強,與顏丙燕飾演的法官白雪梅精彩對手戲頗多,律師對案件邏輯縝密的思辯能力,新時代法官與時俱進的審判原則都成為本劇一大看點。

為了詮釋好這個角色,田牧宸不僅請教了相關法官、律師,還參加了真實庭審,並到律師事務所去實習,「做足功課才敢上陣」。觀眾看到的「鹿鳴」,知性紳士,雷厲風行,對田牧宸贊賞有加:「這次田牧宸的全新嘗試算成功了,經歷這么多的角色,他更會演戲了。」田牧宸表示:「說實話,律師給人的感覺都是鐵齒銅牙,其實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調查、取證、整理資料等工作,通過這部戲,更加體會到這個行業的辛苦和不容易。」

3. 滴滴遇害案涉事學生自首,他的精神狀況會影響判決結果嗎

作為一個法律專業的學生,作為一個未來將以法律為職業的法律人,很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在用法律衡量一個人的行為時不可主觀臆斷,而是重視證據,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做出公平合理的裁判。

在滴滴遇害案中,被害司機被砍七刀,刀刀致命。19歲大學生的行為無疑是受到刑罰譴責的犯罪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即「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至於19歲大學生是否具有定罪量刑的主觀(責任)阻卻事由需要另行判斷。我們常見的主觀(責任)阻卻事由主要包括責任年齡和責任能力。首先,關於責任年齡,我國《刑法》第十七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案中加害人19歲,已經成年,作為一個成年人對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然後,責任能力也可以作為主觀(責任)的阻卻事由,本案在網上引起熱議的地方也在此。責任能力的認定,應採用醫學標准和法學標准結合的方式。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楊某因悲觀厭世早有輕生念頭,當晚情緒奔潰而殺害司機陳某。對此說法需要綜合進行判斷。

19歲大學生精神狀態是否是精神病,這需要專業的醫葯學檢測。精神病種類很多,有些精神病可以導致行為人無責任能力,有些精神病導致行為人責任能力減弱。這不能僅憑主觀臆斷,必須具有專業的檢測報告進行證實。主觀(責任)阻卻事由的判斷最根本在於行為人是否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就目前新聞所報告的內容來說,因輕生念頭而情緒奔潰而實施殺人行為,在一般理性人看來這並不能完全成為喪失控制自己犯罪行為的理由,換句話說在輕生而情緒奔潰的情景下辨認和控制能力或許有所減弱,但不可能完全消失,至於是否真的減弱和減弱的程度有待專業精神檢測成果。

根據我國《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綜上,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狀態是否影響判決結果有待於精神檢測的結果,法院不會憑著主觀臆測而進行判決。

千山萬水總是情,點個贊贊行不行!謝謝

4. 讀了《飯錢》這篇短文,阿凡提和法官分別是怎樣的人

《飯錢》這篇短文里,阿凡提是聰明機智,樂於助人的人;法官是勢利貪婪的人。

《飯錢》原文:

有一天,一個窮人來找阿凡提,懇求說:「可敬的阿凡提,我想求您一件事情,不知道您肯不肯幫忙?」

「幫助人是光榮的事情,也是快樂的事情,你說吧。」阿凡提爽快的答應了。

「唉!」窮人長長的嘆了一口氣說:「昨天我只在巴依開的一家飯館門口站了一小會兒,他就說我吃了它飯菜的香味,要我付飯錢。我當然不給,他就到卡子那告我,卡子決定今天判決,您能為我說幾句公道話嗎?」

「行!行!」阿凡提說完就陪著窮人去見卡子了。

巴依早就到了,正巴依在和卡子高興的交談著。卡子一看見窮人,不由他說話就喊起來:「你吃了巴依飯菜的香味,怎麼敢不付錢!」「慢一點,卡子。」阿凡提坐上前去行了個禮說:「我是他的弟弟,他沒有錢,讓我付給巴依。」說完,阿凡提走上前去,把錢袋舉到巴依的耳朵旁邊搖了幾下,說:「你聽到錢袋裡錢幣響亮的聲音了嗎?」

「啊?聽到了!聽到了!」巴依回答道。阿凡提說:「好,既然他吃了你飯菜的香味,那我付給你錢幣的聲音,我們的帳兩清了!」

說完,阿凡提牽著窮人的手大搖大擺地走了。

拓展內容:

阿凡提,又譯阿方提,(維語「先生」的意思,阿拉伯文:جحا (朱哈) 或 نصر دين (納塞爾·丁) ),是一位活躍在西起摩洛哥、東到中國新疆伊斯蘭諸民族中的人物,他普渡窮苦人民、阻止權貴剝削窮苦人民、阻止蒙古繼續西進。

在中亞西亞和新疆的傳說中,他被稱作阿凡提;西亞地帶為納西爾丁或納塞爾丁。在不同地區的傳說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導師的頭銜來稱呼他,如霍加、毛拉、阿凡提等。

人物形象

阿凡提的形象:頭戴一頂民族花帽,背朝前臉朝後地騎著一頭小毛驢,也早已深入人心。阿凡提的笑聲也富有特色:溫和而極具某種穿透力。

阿凡提是最出色的民間創作之一,阿凡提已經被列入「世界民間藝術形象」之列。

參考資料:阿凡提 網路

5. 「誰提出離婚,誰凈身出戶」,這樣的協議是否有效

「誰提出離婚,誰凈身出戶」,這種協議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維護婚姻關系的穩定,但這種協議因為涉嫌限制婚姻自由,會被法院認定無效!誰也無法保證結婚的兩個人不會出現矛盾,不會出現感情糾紛,如果用一紙協議對此進行約束,就顯得十分的不現實。婚姻關系的維持關鍵還是靠感情,而不是什麼協議!

結束語:

類似這種的「保護婚姻協議」對促進家庭穩定是否有用,還是由年輕人去實踐吧!作者提醒朋友們的是,婚姻是靠感情來維系的,不能只靠協議來捆綁!

6. 為什麼選擇做法官

「為什麼做法官」?
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傑勒德. 布倫南說過「帶著從司法經歷中取得的經驗和從自省吾身而獲得的智慧(正如我們所知,司法智慧深深依賴於從事司法工作後的積累和反思),我們可以判斷當法官是不是我們的正確選擇或最佳選擇」。我試圖用這樣的思路,尋著我的法律職業生涯去找尋答案。
八十年代,最讓人羨慕的工作是銀行、稅務局之類,而我沒有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如願以償地進入當時效益頗好的銀行,而是調進了法院,開始了從書記員到法官的歷程。剛到基層法院的我,按慣例被分到了庭室做書記員。我被分配到刑事審判庭做書記員工作,當時的辦公環境怎麼也不能讓人將它與莊重、嚴肅的審判場相聯系。法院離家有騎車半小時的距離。每天的勞累與其說是工作上的,不如說是身體上的。法院條件的艱苦和身體的勞頓讓我一度把這個人人羨慕的法院工作當作了謀生的手段而無可奈何地支撐著。麻木的我,每天照慣例做著庭審記錄、送副本、發傳票之類的事兒。書記員的工作很快就已得心應手了,新鮮感也沒有了。但是,不知不覺中開始在我經辦的那些案件中找到了小小的成就感。那時的書記員沒有現在的專業化程度,除了給庭長和審判員做書記員外,我也有結案指標。當然,並非違法辦案,只要開庭,只能由庭長或審判員主持。調解書、判決書我們也沒有「署名權」。所以我們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倒更象是現在的程序法官。我彷彿找到了新的興奮點,沉浸其中,一本正經,一絲不苟。每成功調解一個案件,每寫完一份判決,每發現一個法律問題,心中都有一份滿足。滿足於當事人視我為「法官」的尊重,滿足於我能象「法官」一樣為我的當事人辨明是非,主持正義。每當朋友們調侃,象我這樣柔弱的「小法官」坐在庭上,是否能震懾當事人。我總是理直氣壯地回應,只要坐在了審判台上,就自然有了法官的威嚴。在我的眼裡,是「法官」這個稱謂,是法庭這個特定的場景,賦予了我「法官」的威嚴。而因為我的年輕,我的威嚴又被打了折扣。而我又是那麼自信,自信憑一顆公允善良的心和專業的法律訓練,以及捍衛公正的豪情足可以做一名稱職的法官。
法官不是我的「初戀」,但「日久生情」的法庭對於我的吸引力絲毫不亞於電視劇《大法官》里那個視法庭如生命的「楊鐵如」。在我被任命助理審判員時,做法官的責任心就更加強烈,因為我懂得, 做事要勇於擔責,做法官,更需要我們具備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不僅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他人盡責。古語曰「法律必須來源於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法官除了信奉法律,沒有更高的權威。只有信仰法律,司法才具有終結糾紛,平息紛爭的實際意義。沒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蒼白的、法治是無望的。法官不信仰法律,不信仰正義,良法也會成為死法。人們常說「干一行,愛一行」,「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過程的熱愛而已。」 當遭受情緒激烈的當事人誤解、責備、謾罵甚至糾纏時,我們只能堅守忍耐,這就是我們的責任,這責任來自於我們對法律的追求和信仰,來自於我們對審判事業的忠誠和摯愛。在我第一次單獨辦案開庭時,當看到惡語相向的當事人握手言和,當聽到當事人感激的一聲「謝謝!」,則足以讓我感到法官職業的神聖,由衷的感到付出的值得。孟子提出「民貴君輕」,魏徵把百姓比作「載舟覆舟」的水,柳宗元提出「吏為民役,非以役民」的民本思想,在我做法官的職業生涯中,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們作為一名人民法官在行使司法權,面對紛繁復雜的各類案件,面對一觸即發的各種矛盾,面對精神和體力的多重壓力,我們沒有選擇、沒有退路,依法履行司法權是我們職責所在。因為案多人少,加班加點已成為法官工作的常態,法官的工作的確非常辛苦。英國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家哈德菲爾德在其《權力心理學》一書中寫道:「大部分疲勞的原因源於精神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產生的疲勞是很少的。」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厭煩、不滿、焦慮、憂憤,那什麼也沒有做就已經疲憊不堪了。所以我覺得,與其去想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為還沒有完成的工作而煩惱,還不如多去想想自己的工作所具有的價值,想想該如何做好今天的工作,並立刻行動起來。這樣,也就解除了倦意,充滿了工作的熱忱。
真正的好法官,絕不僅僅只會簡單僵硬地就案辦案,而是既能忠實於法律,更能在每一個案件中貫徹「以人為本、一心為民」,善於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為老百姓解決實際難題,做到案結事了。
從調入法院,開始從事法律專業那天起,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著這樣一種法律思想,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對於法律執業者來講是兩碼事,有時二者是重合的,有時二者是分離的。長期以來,這種思想可以說已經在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了。尤其是隨著自己辦理的案件越來越多,不是感覺案件辦起來越來越容易,反而感覺案件越來越難辦的時候,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法律事實在一個法官心中固然是第一位的,但當法官明明知道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相悖時,難道仍然要無奈地依照法律事實出一份自己都覺得不公正、不能平復各方面矛盾和利益的判決嗎?法官此時還能做些什麼?還能怎樣做?在十幾年的審判生涯中,我找到了答案。真正的好法官,絕不僅僅只會簡單僵硬地就案辦案,而是既能忠實於法律,更能在每一個案件中貫徹「以人為本、一心為民」,善於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為老百姓解決實際難題,做到案結事了。一句話,好法官在此時是一定能夠做些什麼的。
這一點在民商事案件的處理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民商事審判直接面對的就是民眾,有很多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審理了多年的民商事案件,我曾經遇到過上述的問題,如何處理好難題,如何兼顧當事人各方的利益有效平復矛盾,可以說,對於法官來說,按事實出份判決書,既簡單,又忠實履行了法律,完全支持了原告的訴求,沒有任何瑕疵。但是,作為一名人民法官,當我們做出的裁判結果不能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這樣的裁判就不能說是科學的、完美的。是啊,簡單的判決雖然沒有錯,但是畢竟不能有效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而且還可能引發其他更多訴訟,絕不是科學的、完美的裁判。一個真正的好法官不會甘於這樣機械司法、簡單地一判了之。於是,我們在很多案件中不辭辛苦地探尋、走訪、論證、溝通,最後分別再和雙方當事人說合,這樣的調解看似超出了民商事審判的某些常規――一個判決超出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范圍,但仔細想想,我們千方百計、想盡辦法,所作出的努力,所付出的辛苦,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我們所做出的裁判結果未嘗不是徹底解決老百姓實際難題、徹底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的最佳選擇,這樣的裁判結果才更科學、更完美。很多時候,我們遇到棘手的案件時,也想在法律之外,為當事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一方做些什麼,但苦於沒有足夠的精力,苦於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但當我看到我並沒有墨守陳規只是下一個判決結案,而是真正解決老百姓實際難題,讓當事人露出微笑時,深深感到,再苦再難,這個工作也要盡自己所能地去做。我堅信,只要隨著自身司法能力、司法水平的不斷提高,再心懷一顆為民之心,就能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真正的好法官,還要善於發揮聰明才智,學會用智慧化解糾紛。 在我審理的案件中,尤其是當事人人數眾多,又各有不同的利益要維護時,如何下手開展調解工作,總讓我感到很頭疼。曾經審理過的陸蘭橋訴烏蘇市人民醫院醫療事故賠償糾紛案件時,我就深有體會。受害人的利益要保護,調解時不能判決受賠償的數額上再讓他們讓一步,那樣做老百姓不會滿意,也會喪失法律在他們心中的權威;被告方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本來是醫院,為了救治病人,除了事故就都讓醫院承擔責任嗎?似乎於理不通;而醫院在事故中確實有過錯和責任,法律上就應承擔賠償責任,他也是法律保護的對象之一。此外,還有死者的妻子、女兒、父母,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面對眾多的當事人,面對眾多需要法律保護的利益群,如何開展調解工作,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著實考驗了我們承辦法官的智慧。一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卻是無限的。最後,通過我們庭、乃至我們院里相關人員的集體智慧,經過幾個月的溝通,我們終於圓滿的解決了該案件。我認識到,真正的好法官,絕不是僅僅只會苦幹,更不會蠻干,而是善於發揮自己的或集體的聰明才智,只要用心,就總能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總能用智慧巧妙地處理紛雜的矛盾、徹底地化解糾紛。我們不但要做一名「以人為本、一心為民」、發揮聰明才智,學會用智慧化解糾紛的法官,更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一個法官在他的工作生涯中,要審理成千上萬件案件,但對於一個當事人來說,一生中可能只打一次官司,我們承辦每一個案件都必須苛求完美。對於一名法官來說,只有懷著讓當事人滿意、為人民負責的強烈感情處理案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化解糾紛。離開了人民,法官就會發生錯位,法官必須充滿人文主義關懷,法律是死的,法官是活的,要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去辦案,要把司法的公正、司法的溫暖傳遞給人民群眾。要救濟民權,減輕民負,解除民憂,保障民利,實現民願。人格是法官的生命,司法判決是法官「人格」的完美答卷,判決必須經過道德的過濾,經過良知的洗禮。惟有法官完美的人格,才是法律正義的保障。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紛繁復雜,而法官正是處在矛盾糾紛的「風口浪尖」上,要做到「獨善其身」必須廉潔自律、正身守道。只有廉潔自律,潔身自好,才能明察秋毫,明辯是非,無私無畏。
只有對法官這份職業心懷無比熱愛和崇敬,不計個人得失,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為,才能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民法官。優秀的法官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自身從事的法官這份職業,都心懷無比的熱愛和崇敬。如我院的全國辦案能手吳興華,他比我小兩歲,同樣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但由於他曾經在法庭七年,他就什麼都顧不上了,家裡老人和孩子全交給了愛人,愛人身體也不好,自己更是通宵達旦地住在法庭,犧牲了很多個人利益。還有金才法官,沒日沒夜的戰斗在執行崗位上,從來顧不上家裡,努力的工作使他及他所在的執行局多年都是地區法院學習的榜樣,優秀執行局稱號的背後有著他多少的艱辛和辛勞!我想,不是對法官這份職業心懷無比熱愛和崇敬,決不會做到這一點。
為什麼做法官?為什麼真正的法官的一舉一動都懾人心魂?因為真正的法官心中常存著對人性美好的深深眷戀,求真、尚善、唯美乃法官之本能; 因為真正的法官忠實於自己的司法哲學,保持對法律的崇高信仰,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真正的法官在力與命的命題中,以王者風范,漸度消化憂傷情緒的消蝕,本能地養成勇敢堅強、自律、堅韌、謙虛、勤勉、忠誠、奉獻等挺拔的人格;真正的法官挺拔的脊骨猶如一根鋼鞭,永遠不會低下高貴的頭。真正的法官為主持正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哪怕天塌地陷!真正的法官亦常面容倦怠。庭歸人去,亦見真正的法官黯然神傷的目光。因為法律本善的初衷往往在人性弱點之中消彌和缺失,世間太多的苦難郁結於胸,欲罷不能,心中常存悲苦,深知一個行為的產生則有其得以產生的土壤,卻不能由衷捂住雙眼; 真正的法官需要舍棄一些常人應有的東西,洗盡鉛華,遠離世俗,面容清癯、形單影支,在寧靜中體驗人生的無耐和憂傷,在孤獨中執著法官的神聖使命,在裝滿法律書籍的殿堂中自得其樂。
生命無價,自由至上,法為綱系,裁之若水。重刑以抑惡,定責以理直。這是法官每天步向法庭時內心默念的聖經。法本無言,真法無我。真正的法官大直若折、大智若愚、大象無形、大辯若訥、大音希聲。 有一個美國法官說過:「當我回頭看世界上的各種職業時,只有法官的職業讓我心動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淵博,有上帝的仁愛,有父親的慈祥。我選擇了法官職業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 我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職業,就接受了它的高尚、接受它的神聖,接受它的尊貴,接受它的權勢,接受它的仁慈,接受它的寬廣,接受它的富有。同時也要接受了它的無情,接受它的瑣碎,接受它的黯然,接受它的寂寞,接受它的無奈,接受它的慎獨,接受它的清廉。
傑伊·瑞芬博瑞在《沒有任何借口》一書中講道:「沒有責任感的軍官不是合格的軍官,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是優秀的員工。」同樣,沒有責任感的法官就不是好法官。只有富有責任感的法官,才能發揚服務大局、情系百姓、紮根基層、勤奮工作的敬業精神,才能不找任何借口,做好每一件哪怕是非常細小的工作,才能成為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新時期的人民法官。
法官職業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因為它是最偉大最聖潔的職業。
這就是我為什要做法官。

7.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法庭,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詞,儼然是神聖的。這部《馬背上的法庭》 ,也是從一個 側面講述了這個司法權力運作的空間維度。 影片講述了一個「司法下鄉」的故事,五十多歲的法官老馮、因為法官職業化而行將退休 的摩梭族書記員楊阿姨還有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彝族大學生阿洛三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 法庭——馬背法庭,在這個移動的法庭上,他們在情與法碰撞中定紛止爭。 在一般的法律人或中高層階級的眼中, 糾紛應該通過傳喚當事人到法庭的方式解決, 但 對於基層甚至是底層司法來說,卻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馬背上的法庭》中, 「法庭」是處 於一種主動上門服務性質的,這也油然成為了中國法制的一大特色。因為地區差異的關系, 另外再加上種種自然的、 人文的和歷史的不定項及無可避免因素, 我國的國家權力對某些農 村鄉土社會的控制相對來說還是較為松動和薄弱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思想基礎,以及 各方面不等的基礎層面,因此, 「司法下鄉」一詞也成為了國家權力在其權力的邊緣地帶試 圖以法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權威的有效屏障和保證,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使得國家意求的秩序 得以了貫徹落實。 在浩瀚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國家權力對廣袤的農村都是顯得望成莫及,渺小而卑微,曾 經的「農村包圍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如今,卻也只是沒多大性質度的存留,而 在影片中,也只有國徽和法官服昭示著國家權力的存在,彷彿成為了一種信仰,有些許宗教 意味了吧,但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已。 「豬拱罐罐山案件」或許是對這部影片的一個 小概括,在這個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話語系統,一種是以老馮為代表的鄉土性 話語系統,一種是以阿洛為代表的精英化話語系統。精英化話語系統是現代化的,在現階段 中國話語系統中處於強勢地位, 它總是表現為一種對傳統的革命態度, 對西方文明的推崇備 至,以法治為其主要精髓。而鄉土性話語系統是中國傳統的表述,一種依靠傳統生活的生存 態勢,它注重倫理親情、傳統習慣,法律成為解決糾紛的補充性手段,是退而求其次的策略 性手段。 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 但是, 中國不應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迷失自我。 一個社群之所以稱其為民族, 就在於它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模式, 法治究其實質就是規則之 治,是一種能夠有效運作的生活模式,在建構規則的過程中,不能總是照搬西方模式,更應 該的是「量體裁衣」。

熱點內容
支付令發生法律效力的前提 發布:2025-07-21 11:38:42 瀏覽:744
上饒市信州區法院 發布:2025-07-21 11:32:22 瀏覽:50
浠水法院一級法官名稱 發布:2025-07-21 11:31:32 瀏覽:372
下列不屬於經濟法原則的是 發布:2025-07-21 11:27:52 瀏覽:1000
首先提出經濟法一詞 發布:2025-07-21 11:11:33 瀏覽:983
化司法拍賣 發布:2025-07-21 11:11:02 瀏覽:456
深圳司法培訓 發布:2025-07-21 11:11:01 瀏覽:867
出軌後保證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1 11:01:06 瀏覽:198
保險營銷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7-21 11:01:00 瀏覽:155
民事訴訟法司法第200 發布:2025-07-21 10:51:21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