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官級別
1. 日本法官,為什麼沒官癮
沒有比平民更大的權利!
2. 「東京審判」的法官是由哪幾個國家的人組成都是誰呢
1946年1月19日,遠東盟國最高統帥部根據同盟國授權,公布《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專憲章》屬,宣布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菲律賓等11國代表組成。
3. 日本法務省,檢察廳,和警察廳有無相互隸屬關系,其司法機構大致劃分如何
來當然沒有 公檢法相對源應存在啊 警察廳是執法機構 不屬於司法機構
司法機構大致劃分
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及下屬各級法院。採用「四級三審制」。最高法院為終審法院,審理違憲和其他重大案件。高等法院負責二審,全國共設四所。各都、道、府、縣均設地方法院一所(北海道設四所),負責一審。全國各地還設有簡易法院和家庭法院,負責民事及不超過罰款刑罰的刑事訟訴。最高法院長官(院長)由內閣提名,天皇任命,14名判事(法官)由內閣任命,需接受國民投票審查。其他各級法院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內閣任命,任期10年,可連任。各級法官非經正式彈劾,不得罷免。現任最高法院長官町田顯(Machida akira),是第16任長官,2002年11月6日就任。
檢察機構與四級法院相對應,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區(鎮)檢察廳。檢察官分為檢事總長(總檢察長)、次長檢事、檢事長(高等檢察廳長)、檢事(地方檢察廳長稱檢事正)、副檢事等。檢事長以上官員由內閣任命。法務大臣對檢事總長有指揮權。
警察廳是日本警察的中央行政機關
4. 電影東京審判里的的法官袍
東京審判【清晰版】
曾志偉 曾江 林熙蕾 謝君豪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大審判終於開庭了,中國的審判團遭受了種種挑戰和挫折,面對各國法官們的偏見與刁難,中國法官和檢察官們與他們鬥智斗勇,克服了對美國法律不了解的種種不利因素,在庭審辯論中取得了上風。日本右翼勢力派刺客行刺梅汝璈,肖南得知後,立即趕往告知,最終挫敗了刺殺計劃。最後的審判到來了。遠東國際大法庭做出判決,以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名戰犯被處以絞刑…… 《東京審判》表現的是在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的情況,是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尊嚴的故事。 當時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整個法庭不贊成死刑的人居然佔多數。以梅汝璈(劉松仁飾)為首的中國法官,最終是怎麼樣將東條英機等戰爭罪犯送上絞刑架的呢?影片創作者經過大量的歷史調查,為觀眾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ftp://download3.sycatv.net/movie2/dongjinshenpan_1405_01.rmvb
ftp://download3.sycatv.net/movie2/dongjinshenpan_8566_02.rmvb
因為該片故事全部發生在1946年的東京,片中扮演梅汝璈的劉松仁,扮演向哲浚的曾江,扮演倪征燠的英達均一口流利的英語;扮演中國記者肖南和日本戀人和田芳子的林熙蕾操一口流利的日語漢語;而憑《南海十三郎》成為金馬影帝的謝君豪和曾志偉的對白是日語;再加上由日本演員扮演的律師廣瀨一郎、戰犯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由美國百老匯著名演員扮演的盟國檢察官季南、法庭庭長衛勃,無論敘述風格還是製作氣勢均強烈透出導演高群書深受好萊塢主流商業片的影響,是國產片中少有的具有好萊塢氣象的大片
5. 日本律師徽章的區別
問題:日本律師徽章的區別?
答:日本的司法徽章主要分為律師徽章(金色,為弁護士徽內章),檢察官徽容章(顏色:金銀相間,為検事徽章),裁判官徽章(顏色:銅色,為判事徽章)。不同的徽章代表的職業級別是不一樣的。
判事徽章:八咫之鏡章
日本作為大陸法系的司法系統,很大程度上的受到了美國和英國法律的影響,所以在徽章設計上,象徵意義非常濃厚,也因此誕生了天秤葵花章(律師徽章)和秋霜烈日章(檢察官徽章)和八咫鏡章(法官徽章)這樣象徵性非常強烈的徽章。
(5)日本法官級別擴展閱讀
日本檢察官徽章由來:
日本檢察官徽章於1950年7月制定,其的放射外表代表了「秋霜烈日」,形容秋天的冰冷的霜和夏天酷熱烈日的極端嚴厲的氣候,比喻嚴酷的刑罰,同時這種徽章也代表了司法監察機關對待違反刑罰的人冷如秋霜,而對無辜的人則像溫暖的太陽一樣保護,其樹立了一種檢察院為民的形象。
然而這種美觀和形象的徽章,其設計師卻沒有任何記載,但是其設計的正面徽章則樹立了的檢察官正面的形象,並且一直至今還在使用
徽章的背面,有持有人的番號及所屬檢察機關的名稱,用於確定歸屬。
6. 日本政治體制
日本的統治機構分設立法、行政、司法部門,採用三權分立制。國會作為立法機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也是唯一的立法部門,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兩院分別由選舉產生的議員所組成。國會的許可權如下:提名內閣總理大臣,作出對內閣不信任的決議,表決法律草案,決定預算,承認條約,對法官的彈劾審判,提議修改憲法等。行政權屬於內閣,內閣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組成,內閣行使的有關行政權對國會負有共同責任。內閣除了處理一般行政事務以外,還要執行法律、處理外交關系、締結條約、編制預算、制定政令。內閣總理大臣享有國務大臣的任免權,以保持內閣的統一。
司法部門是法院。法院由最高法院及下級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簡易法院)組成。所有的法官都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最高法院院長根據內閣的提名由天皇任命,其他法官都由內閣任命。法院有權認定一切法律、法令是否符合憲法。
7. 在電影東京審判中梅汝璈為什麼會爭法官的座次
「如論個人之座位來,我本不在意。但源既然我們代表各自國家,我認為法庭座次應該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審判日本戰犯,中國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犧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座,實屬順理成章。」接著,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拒絕「綵排」,他說:「今日預演已有許多記者和電影攝影師在場,一旦明日見報便是既成事實。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並無很大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由於他的據理力爭,庭長當即召集法官們表決,結果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按日本投降各受降國簽字順序安排。這次預演雖然推遲了半個多小時進行,梅汝璈終於為我國爭得了應有的位置,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8. 日本的政治體制是什麼
日本的統治機構分設立法、行政、司法部門,採用三權分立制。國會作為立法機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也是唯一的立法部門,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兩院分別由選舉產生的議員所組成。國會的許可權如下:提名內閣總理大臣,作出對內閣不信任的決議,表決法律草案,決定預算,承認條約,對法官的彈劾審判,提議修改憲法等。行政權屬於內閣,內閣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組成,內閣行使的有關行政權對國會負有共同責任。內閣除了處理一般行政事務以外,還要執行法律、處理外交關系、締結條約、編制預算、制定政令。內閣總理大臣享有國務大臣的任免權,以保持內閣的統一。司法部門是法院。法院由最高法院及下級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簡易法院)組成。所有的法官都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最高法院 院長根據內閣的提名由天皇任命,其他法官都由內閣任命。法院有權認定一切法律、法令是否符合憲法。
二戰後,日本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執掌國家最高行政大權的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產生,內閣對國會負責,國會則由選民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由於日本政治結構中還有作為「國家象徵」的天皇,可將其稱為「議會君主立憲制」。
天皇 日本皇帝的稱號,天皇是終身制,皇位世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天皇只是國家的象徵,無實權。天皇未被賦予「君主」的地位,天皇無統治總攬權、軍隊統帥權、宣戰媾和權、締結條約權、任免官員權、批准或否決法律權和單獨命令發布權等,只是形式上的國家元首。
國會 日本國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日本國憲法》規定,國會是「國家權力的最高機關」和「惟一的立法機關」,擁有立法權、修改憲法的倡議和提案權、締結條約的批准權、財政編制權、行政編制權和司法監督權等。國會兩院分別設議長和副議長各1人。兩院舉行聯席會議時,由眾議院議長執行主席職務。
內閣 日本的內閣是日本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由總理大臣(首相)和20名國務大臣組成。總理大臣為最高行政首腦,由國會議員選舉,天皇任命。國務大臣由總理大臣任免。國務大臣半數以上必須從國會議員中選任。國務大臣分別兼任各行政省、廳的行政長官或無任所大臣。內閣行使行政權,對國會共同負責。
內閣總理大臣 也稱首相,是日本內閣的最高行政首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內閣組織機構由三部分組成,即內閣的輔助機構、總理府和12個行政省。內閣的輔助機構包括內閣官房、內閣法制局、安全保障會議和人事院。內閣由首相和分管各省、廳的20名大臣組成。
9. 裁判官和法官的區別
在香港地區,裁判官與法官的確是區別的,這一稱謂,因應於香港地區針對刑事審判所專設的裁判法院。
關於香港的裁判法院,樓上的回答已了作為較為詳細的介紹,而裁判官即特指在裁判法院從事審判的法官。需要補充的是,因部分裁判法院已經停用,目前在香港地區共有七所裁判法院。包括:位於香港島的東區裁判法院,位於九龍的九龍城裁判法院,位於新界東的粉嶺裁判法院和沙田裁判法院,以及位於新界西的荃灣裁判法院和屯門裁判法院。
而目前香港的總裁判官為唐文先生,主任裁判官共有六位,特委裁判官共有10位,其他為普通的常任裁判官。
此外,香港還有專門的《裁判官條例》,裁判官包括常任裁判官和特委裁判官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根據令狀予以委任。
還需指出的是,在香港回歸以前,法官被稱作按察司,而裁判官被稱為裁判司。因此法官與裁判官的區別在香港回歸以前即已經存在。
關於裁判官和法官的誰的權力更大,這一問題很難回答,因香港地區奉行司法獨立原則,因此所有裁判官和法官的權力都應當是平等的,但如果考慮到裁判法院為香港最初級的刑事法院,判刑上限為監禁兩年和罰款10萬港元,而區域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原訟法庭相較裁判法院管轄更為嚴重的罪行,且針對裁判法院的判決,還可上訴至高等法院的原訟法庭,而區域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審判人員均被稱作法官,按照非司法專業人士的理解,單就刑事審判領域而言,法官又似乎較之裁判官有更大的權力。
10. 參加東京審判的法官來自幾個國家
東京審判歷時三年時間。當時由包括中國法官梅汝傲在內的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分別版是中國:梅汝傲;澳大利權亞:威廉·韋伯爵士;美國約翰·帕特里克·希金斯和密朗·C·克萊墨爾將軍(後來代替希金斯);英國:帕特里克·德富林勛爵。
蘇聯:伊凡·密切葉維支·柴揚諾夫將軍;加拿大:愛德華·斯圖爾特·麥克杜格爾;法國:亨利·柏奈爾;荷蘭:貝爾特·羅林;印度:拉達賓諾德·巴爾;紐西蘭:艾里瑪·哈維·諾斯克羅夫特;菲律賓:德爾芬·哈那尼拉。
(10)日本法官級別擴展閱讀:
1946年1月19日,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頒布了《特別通告》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宣布即將在東京正式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戰犯進行審判 。
1946年5月3日,由美國、中國、英國、法國、蘇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印度、菲律賓11個國家指派的11名法官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甲級戰犯進行審判,中國當時委派的是法學家梅汝璈代表中國方面參加東京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