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離法官
❶ 怎麼分配法官
由那個法官審理案件是由立案庭的專門人員按順序排,我們內部叫排期,
二次皆同一法官應該是巧合。
你認為法官偏向對方,不能成為迴避的理由。迴避是因為系當事人近親屬或有可能影響公正審理的理由。我建議理由不充分最好別提出迴避。
❷ 法官離任2年內
自己理解,第一句就是強調不得以律師身份,不管到哪個法院都不可以。但可以其他身份,比如法律工作者身份呀
❸ 離判決書由法官決定還是由法院研究決定
你的問題是離婚判決由法官決定還是由法院研究決定?如果這樣的話,應該這樣說,簡易程序審理的,由審判員一人決定,普通程序審理的由合議庭決定或審判委員會決定,應該說最終還是證據和法律說了算,呵呵!
❹ 王靜宏法官的成名留史之路是什麼
據案件二審判決書,2019年1月,女方出門上班後,岳父岳母在家中照顧孩子,男方及其父母進屋後上前搶奪孩子,雙方發生抓扯。岳父張某上前阻止被男方父親推開後,遂拿出一把剔骨刀喝止男方鄒某等人,未果,即持刀分別向女婿及親家二人捅刺數刀,致三人身亡。
案件主審法官高院刑事三庭副庭長王靜宏法官做出的判決書表示,鄒某與妻子於2017年7月育有一女後,因瑣事與妻子、岳母關系不睦,並於同年10月在外租房居住,又於2017年、2018年兩次起訴離婚,在此期間其幼女由女方及其父母撫養照顧,男方未盡撫養義務。
張某作案後見男方一家失去反抗能力後,沒有繼續加害,在場等候警察,歸案後如實供述,反映出激情犯罪後認罪、悔罪心態。判決被告人張某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曾經辦理備受爭議的案件:
2008年12月14日,孫偉銘在成都市內無證、超速醉酒駕車引發嚴重交通事故,造成四死一重傷的嚴重後果。
2009年7月24日,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孫偉銘作出一審判決:孫偉銘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依法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孫偉銘上訴。
2009年9月4日,省法院作出最終判決,孫偉銘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依法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省法院刑三庭副庭長王靜宏向記者回憶了當年審理案件的經過。
王靜宏是孫偉銘案件的二審主審法官,他說,10年前,駕駛員如果酒後駕車被抓,嚴重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被定罪的很少見。孫偉銘案的事實基本清楚,至於究竟是何罪名,主要是判斷孫偉銘對危害公共安全後果所持的主觀心態,這也是二審的爭議焦點所在。
「輿論回歸理性,讓案件的判決結果由事實與法律來決定。」作為孫偉銘二審的辯護律師,施傑提出,孫偉銘應該以交通肇事罪來定罪。「法治社會進步的表現是讓被告有辯護的權利。作為辯護律師,我們要做的是維護孫偉銘的合法權益,讓其罪行與罪罰相當。」
❺ 因犯人不服判決,男子法庭內將法官殺死,刀是怎麼帶進去的
犯人不服判決,因此懷恨在心,並攜帶刀具到法庭找法官理論,最後在法庭內將法官刺殺。
筆者也納了悶了,法庭難道沒有法警與保安嗎,進入法庭時,難道不需要對外來人員進行安檢嗎?該男子的刀具是如何帶進去的?
筆者觀點:
這起案件,充分說明了該庭安全意識淡薄。
第一、吳某仁是酒後進入法庭,典型的一副鬧事的樣子,而且身上還攜帶了刀具,法庭對其進行安檢是必須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
第二、吳某仁在大廳大廳內,一拳打向法官郝劍,胡攪蠻纏,嚴重藐視法庭,這時候,早就應該強行將其驅離出大廳。
但是,該庭一沒有對他進行安檢,二沒有驅離打人鬧事者。大家都安全意識淡薄,都認為不會發生什麼,結果恰恰就悲劇了。
法庭是司法的地方,有不服判決想進行報復的人可能多了去了,必須時時刻刻提供警惕,時時刻刻有危機意識。這一次或許只是一把刀,那麼下一次呢?有沒有野心更大的罪犯進行更恐怖的報復呢?
❻ 繁體馬加離是什麼字
𩥬
拼音:lí
驢子曰𩥬
❼ 在法院曾經當法官,調離後當律師,原法院案件能代理嗎
不能代理,按照
法官法
的規定,離職法官一年內不能作為律師代理案件,但對以前供職的法院是永遠都不能代理案件的。
❽ 法官判錯案會有什麼結果
法官判錯案,有的是事實沒有徹底查明,認定事實錯誤,或者程序違法、適用法律錯回誤,這對案答件當事人可以依法主張上訴、申請再審。如果法官是涉及到貪污受賄、或者徇私枉法等就必須依照
《法官法》追究責任。
第三十二條 法官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非法組織,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參加罷工;
(二)貪污受賄;
(三)徇私枉法;
(四)刑訊逼供;
(五)隱瞞證據或者偽造證據;
(六)泄露國家秘密或者審判工作秘密;
(七)濫用職權,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八)玩忽職守,造成錯案或者給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失;
(九)拖延辦案,貽誤工作;
(十)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
(十一)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
(十二)私自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請客送禮;
(十三)其他違法亂紀的行為。
第三十三條 法官有本法第三十二條所列行為之一的,應當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