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作用
Ⅰ 最高法院在美國政體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國政治原則是「三權分立」,行政是總統,立法是參眾兩院,司法是最高法院。總統在這個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又受到其他兩方的制約。美國是總統制的國家。在行政方面,總統有權處理國家事務和聯邦政府的各種工作。他可以發出對聯邦機關有法律約束力的政令,有權選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機關首長(須經參議院認可),以及其它數百名聯邦政府高級官員。總統是美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國民警衛隊為聯邦服務。宣戰權雖屬國會,但在一些情況下總統往往越過國會不宣而戰。在戰爭和緊急情況下,經國會授權,總統還可擁有更大的權力。
在立法方面,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除非兩院中各有2/3多數票推翻他的否決,否則該法案就不能成為法律。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包括國情咨文、預算咨文、經濟咨文、特別咨文等,建議他認為必須的立法。這是總統影響立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此外,總統還享有委託立法權。據此,總統不僅有權在原有的行政體系內進行某些改組,而且有權設立新機構。
在司法方面,總統有權任命聯邦最高司法官員。他可提名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內,但須獲得參議院的認可。總統還可以對任何被判處破壞聯邦法律的人(被彈劾的人除外)作完全或有條件的赦免。
在外交事務方面,總統是負責處理對外關系的主要官員。他任命駐外大使、公使和領事(須經參議院認可),接見外國大使及公務人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經參議院2/3多數票的批准;而總統與外國簽訂的一切行政協定,卻不需經參議院的同意。所以,總統往往以簽定行政協定來代替締結條約。
Ⅱ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介紹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是唯一由專憲法規定的聯屬邦法院。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9位大法官中,有1位是美國首席大法官。現任首席大法官為約翰·羅伯茨(John G. Roberts Jr)。2016年2月13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中的保守派成員安東寧·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逝世。
Ⅲ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美國聯邦憲法發展的作用
這個不是幾句話可以談清楚的,建議閱讀一些相關書籍,如比較簡單易懂的《美國憲法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
Ⅳ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產生背景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除了聯邦政府擁有司法、立法、行政三權分立之機制外,州亦擁有獨立於聯邦而產生的司法、立法、行政機構。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訂立之前,美國只有13個州組成的「邦聯」,由於鬆散的邦聯制使得各州的貿易大戰甚至武裝沖突,數個州的代表召開了制憲會議,謀求訂立《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以改變緊張的局勢。正因為州不是因《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而產生,而是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訂立之前就已經合法地存在,所以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州憲法和法律,《美利堅合眾國憲法》還規定,憲法沒有授權聯邦政府亦沒有禁止州和其人民行使的權利,由各州及其人民所保留。美國的州政府形象地說是一個「小國」,州政府不是聯邦政府的行政機構,談起美國的司法體系,可以說美國有51個司法體系(49個州和1個哥倫比亞特區各成體系,再加上聯邦法律體系)。因此美國的法院採取雙軌制,即聯邦法院與州法院同時存在且互不隸屬(除了因憲法第14條修正案「平等保護條款」而要求各州尊重的某些憲法權利外),州有對非聯邦案件的終審權。但當涉及到《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訴訟時,當事人有權將案件一直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從一個開始不受人重視的小角色躍升為如今一言九鼎的大人物可以說主要得益於以下因素:
1、美國三權分立的憲政框架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三條對國家的司法權進行了規定。雖然起初三權之中司法權處於較弱的地位,但開國先賢們始終堅持權力之間的制約和平衡,力圖通過三權之間的相互牽制使得各個部門安守本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這種特殊的分權體制內逐漸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2、判例傳統
美國承繼了英國普通法的判例法思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大量判例的積淀,不斷刷新原有的憲政原則,在憲政結構各個層面不斷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使得美國憲法獲得了長久不衰的生命力,適應了新的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每個判例都折射出美國特定歷史時期的重大主題、基本社會現實和主導的法律理論和法律思想。因此,美國憲法的發展史主要就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史,聯邦最高法院是憲法的現行發言人,在程序所規定的界限和對憲法基本理念加以尊重的基礎上,聯邦最高法院成為進行冷靜再思考的場所。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聯邦最高法院一直在塑造著美國。
3、富有開拓精神的大法官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建立之初,三權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如憲法的解釋權和司法審查權的歸屬並無定論,聯邦最高法院傑出的大法官們在案件審理中巧妙地將這些權力收入囊中,為聯邦最高法院日後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後,在廢除種族隔離和保護人權上,以沃倫為首的大法官們也走出了勇敢的一步,表現出了非凡的膽識和胸懷。
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正式頭銜都是用Justice(公正),而非通常用的Judge(法官),可見其地位之崇高,美國人把他們看作是憲法所賦予的廣泛個人自由的監護者和解決全國性重大爭論的仲裁人,大法官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法律貴族和政治精英,他們總是站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審時度勢,用手中的法之金劍,指引美國憲法的行進方向,美國憲法中即使是最微小的進步與變革都深深地滲透著大法官們的縝密智慧與穿透現實、洞察未來的力量。
4、妥協的精神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以及國家與民眾之間,適應不同的社會背景,為各個時期社會重大問題的交鋒提供了公開的場合,以公開的方式將社會問題肢解、剖析;以判決的形式對各種利益做出價值判斷,並對利益之間的沖突做出權衡,弱化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
Ⅳ 美國最高法院的職權
美國最高法院是全國最高審級,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是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1790年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立,設於首都華盛頓。最初由首席法官l人和法官5人組成,後來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法官均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歷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1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1882年開始發行官方匯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Ⅵ 美國最高法院和聯邦最高法院
沒區別,美國最高法院就叫聯邦最高法院
Ⅶ 美國最高法院的簡介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是唯一由憲法規定的聯邦法院。1790年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立,設於首都華盛頓。最初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5人組成,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9位大法官中,有1位是美國首席大法官,其產生過程與另外8位大法官一樣。法官均由美國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65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另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薪水不能被裁減。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聯邦最高法院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 。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1882年開始發行官方匯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各種提交的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
美國憲法沒有直接提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否有司法審查權。但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經通過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指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某個法律違憲而不被採用。
Ⅷ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職能和作用
齊樹潔 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摘要:上訴制度是司法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擔負著多樣化的司法功能,並且需要在不同的價值目標之間進行平衡與取捨。由於現代社會的急劇變遷,許多國家的民事上訴制度無論是在制度設計還是實際運作上均面臨著種種問題,並進而影響到整個司法制度的有效運行。我國現行兩審終審制存在諸多缺陷,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全面的變革。本文提出改革我國民事上訴制度的基本思路,論述三審終審制對審理范圍、提起條件、程序規則等方面的限制。
關鍵詞:民事訴訟;上訴制度;三審終審;司法改革
在法院審級制度的建構上,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的都是四級三審或三級三審制。我國現行兩審終審制在現代各國普遍採用三審終審制的趨勢下,幾可謂獨樹一幟。[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調研報告,兩審終審制不利於充分發揮四級法院的整體功能和實現四級法院各自不同的價值目標,其主要缺陷如下:(1)上訴條件過於寬泛導致訴訟資源的浪費;(2)終審法院級別過低,難以保證司法的統一性;(3)兩審終審使上訴審的糾錯功能明顯降低;(4)民事訴訟管轄原則導致地方保護主義干擾嚴重;(5)缺少專門的法律審查程序;(6)以審判監督制度彌補二審不足,導致「終審不終」。[1]針對上述弊端及其成因,筆者主張對我國民事上訴制度進行全面的變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1)針對立法和實踐中的問題,從審判權與上訴權實現合理制約出發,完善現行的第二審程序,使之更符合公正與效率的要求;(2)借鑒多數國家的立法例,實行有限的三審終審制;[2] (3)在實行有限三審制的同時,修改現行審判監督程序的規定,建立再審之訴,規定明確的再審事由,對再審程序啟動予以嚴格限制。本文在論述第三審程序的功能的基礎上,探討未來我國有限三審終審制的建構。
一 第三審功能的定位
第三審是法律審的最終審級。在三審制架構下,第三審法院一般是最高法院。第三審作為法律審的終審,專就下級審法院裁判之解釋適用法律有無違背法令為審理,不再審理事實是否錯誤之問題。[2](856)也就是說,第三審作為法律審之目的,一方面在於依法律上的論點審查原審判決適用法律是否正確,另一方面在於謀求法律解釋適用的統一,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確定法律原則與統一法律解釋。
(一)最高法院的司法功能
世界上各國最高法院的司法功能各有差異。有學者根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職能和紐約、加州二州最高法院的角色差異及其反映出來的司法理念的不同,把最高法院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宏觀指導型」;一種是「個案監督型」。所謂「宏觀指導型」,是指最高法院的基本司法職能是為下級法院制定指導性的方針政策。當然,這些政策可能通過司法解釋或通告等方式表現出來,也可能通過就具體案件所做的判決或裁定表現出來。在這種模式下,最高法院只審理那些對下級法院具有指導意義的案件,即涉及重大法律問題的案件。所謂「個案監督型」,是指最高法院的基本司法職能是監督下級法院的審判,以保證在每個具體案件中實現判決正確和司法公正。按照這種模式,最高法院應該盡可能多地對下級法院的判決進行審查,或者說,對當事人提出上訴的案件一律進行復審。[3]「宏觀指導型」比較注重實現上訴審的公共目的,「個案監督型」則更注重私人目的,即維護當事人的權益。當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最高法院有從「個案監督型」向「宏觀指導型」發展的趨勢。
作為金字塔頂尖的最高法院,顯然無法像位於塔基的初審法院那樣行使審判權。即使法律規定其具有初審管轄權,也僅限於極其個別的特例。最高法院也無法像位於塔腰的中級上訴法院那樣,在案件數量上或審理范圍上充分行使上訴審管轄權。倘若來者不拒,並且不分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而一並審理,那麼最高法院就會成為一個龐大且運轉不靈的機器,喪失其統一法律解釋的功能,更遑論與時俱進、創制新規則。甚至於只對法律問題照單全收,也會影響最高法院功能的發揮。因此,最高法院只能審理最重要的法律問題,將其角色定位於「宏觀指導型」,從而充分實現上訴制度的公共目的。
Ⅸ 美國最高法院的介紹
美國聯來邦最高法院是美國最自高審判機構,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Ⅹ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美國憲政起到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積極作用:司法獨立,保障民主和憲政不受干擾的實施
消極作用:太過於復雜繁瑣,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司法官僚體系。另外,立法和行政機構不能對法院施加消極影響的同時,也不能施加積極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