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森
Ⅰ 納粹德國「人民法院」
在納粹德國時期,盡管當時許多法官都是在納粹德國統治之前所任命的,但是納粹黨扔人是輕易的將其控制了起來。要歸究其原因,首先就是德國當年的法院是沒有更高的憲法標志的,因而無法對法院的政策規定作評判,當事人也缺乏上訴的根據。納粹黨執政後,國家社會意識形態成為了法院裁決的唯一標准。其次,行政與司法部門沒有完全分開,而希特勒握有絕對的行政大權隨時可以干預司法決斷,其黨羽甚至可以直接干涉司法程序,更改審判結果或提前決定審判結果。而國會作為德國國家行政中心,1942年已經完全淪為希特勒的工具。國會依官方文件式通過希特勒的要求,於是整個司法系統在處理重大案件時,都必須徵得希特勒的同意。
納粹得以干涉並操縱司法的第三個重要原因在於,盡管當時在任的法官不一定都是納粹黨員,但他們大多數都有較強的專制意識,這使得他們並不需要有太大的觀念轉變便可接受納粹的觀點。
人民法院,比其他任何機構都能體現納粹司法系統的特點。希特勒出任元首的第二年,便設法建立一個獨特的高級法院,用以專門審理那些被指控叛國罪或被定義為叛國罪的人,人民法院就是這一構想的集中產物。最初由弗里茨·雷恩任院長(1934.7月至9月),後奧圖·提拉克接任(1934.9月至1942年),羅蘭德·弗雷斯勒(1942年至1945年2月),哈里·哈夫納(1945.3月至5月德國投降前)成為最後一任院長。
人民法院總部設立在納粹運動發祥地紐倫堡,法院內部到處懸掛著納粹黨徽,旗幟和希特勒肖像。大部分法官包括陪審團,都是納粹黨員或者希姆萊手下的蓋世太保。所有進行的審判都以一個結果判罰——出現在這里就註定是長期監禁或死刑。不僅如此,法官都不按正常司法受理程序審判,一旦判決宣布,意味著沒有上訴的可能。在這里進行的許多案件判決都被錄製成膠片供以後參照,這些都是給希特勒及其官員做記錄使用,或用於戈培爾的新聞宣布報道需要。審判過程被嚴重歪曲,審判過程中尤其注重使用羞辱和其他語言攻擊方式,特別是弗雷斯勒當政時期。
弗雷斯勒本身就是堅定的納粹黨員,他有一句名言:「當法官需要做出最終審理時,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元首的鞋子里。」
早在1925年,弗雷斯勒就加入了納粹黨。之後擔任普魯士州議會納粹代表。之後又成為國會代表,任駐黑森—拿騷地區司法代表。1934年5月,他得到一個特殊的國家職位:負責專門審理打擊和破壞國家和元首的案件。同時,他還在1942年1月作為人民代表出席了萬湖會議,這個會議最終確定了對歐洲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弗雷斯勒曾將許多人判處死刑,而他本人也在1945年2月在美軍轟炸紐倫堡期間被炸死。
人民法院審理的最多的案件是針對第三帝國的「叛國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43年,人民法院迅速審理了「白玫瑰」組織的案子,在不到一天時間里將組織領導人漢斯·舒爾及索菲·舒爾判處死刑。人民法院在1944年年審理針對希特勒的「7·20暗殺」事件後取得了更大的影響力。該陰謀案由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策劃,並得到眾多軍政人士支持。暗殺失敗後,200多人被逮捕,他們要麼被立刻處決,要麼被送進人民法院等死。24個主要策劃人在人民法院接受審判,並在數小時後被絞死。為了加強審判過程中的侮辱性,同時強調當事人的卑微,埃爾溫·馮·維茨勒本元帥在整個審判期間被解掉皮帶。整個過程他都只能用手抓緊褲子。被宣判死刑後,維茨勒本怒斥法院院長弗雷斯勒:「你可以將我送上絞刑架,不出3個月,憤怒的人民會將你寫進歷史,並把你從墳墓里拖出來扔到大街上!」
人民法院是納粹司法程序中最極端的形式,這種程序也以其他方式在體現。例如,司法部接管了法官的任免權,國家公訴人可以指揮判決和審判地方法院法官,並且納粹律師協會可以對那些未遵循國家社會主義原則的律師進行處罰或取消其律師資格。律師在接受法律培訓時從一開始便被灌輸了納粹法律原則,一旦違背元首意志,他們將受到監視,處境可想而知。
據相關史料記載,被人民法院判決後處決的重大人物和原因如下:
1942年:赫爾穆特·胡貝納 因串謀犯有叛國罪而被處決
1943年:尤里烏斯·弗契克 捷克記者,叛國罪;威利·格拉夫 白玫瑰組織成員;庫爾特·胡貝爾 白玫瑰組織成員,慕尼黑大學教授;卡爾·羅伯特·克萊滕德國鋼琴家,因對希特勒和戰爭作了負面評價被處決;克里斯托夫·普羅布斯特 白玫瑰組織成員;亞歷克斯·斯莫萊爾 白玫瑰組織成員;漢斯·舒爾白玫瑰組織領袖,前希特勒青年團成員;索菲·舒爾 白玫瑰組織領袖,前希特勒青年團麾下附屬「少女聯盟」機構成員。
1944年:;馬克斯·約瑟夫·梅茨格 德國天主教牧師,因反對黨衛軍暴行和抨擊納粹政治觀點被處決;埃爾溫·馮·維茨勒本德國陸軍元帥,7·20事件同謀;約翰尼斯·漢娜·舍內爾 德國社會民主黨成員,叛國罪;埃爾溫·普朗克 政治家,商人,被指控參與7·20事件;阿圖爾·納貝黨衛軍將軍,7·20事件同謀。
針對希特勒的主要暗殺行動1933-1945:
1933年3月3日:柯尼斯堡 庫爾特·魯特爾被逮捕,他計劃在第二天集會上刺殺希特勒
1936年12月21日:紐倫堡 猶太裔學生赫爾穆特·赫希被捕,他承認自己企圖用炸彈在希特勒的紐倫堡總部進行暗殺
1938年10月:慕尼黑 瑞士人莫里斯·巴沃多次試圖暗殺希特勒未遂被捕處決
1939年11月8日:慕尼黑 格奧爾格·埃爾斯在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放置炸彈,炸彈在希特勒離開後爆炸,死亡8人
1943年3月:斯摩棱斯克 3名德國軍官在希特勒的專機上安置炸彈,但沒有爆炸
1944年3月11日:阿卑爾沙茲伯格 艾伯哈德·馮·布萊滕布赫上尉計劃射殺希特勒,無果而終
1944年7月20日: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用炸彈襲擊希特勒,爆炸後希特勒負傷
以著名的「7·20暗殺希特勒」事件為例,在行動以失敗告終後,施陶芬貝格等主要策劃人被很快處決,而更多的人則在歇斯底里的弗雷斯勒和滑稽的人民法院面前迎來人生的最後一站。其他的同謀者不得不為自己的行動辯護,主要犯人都在宣判兩個小時後就被處死。根據希特勒的指示,他們統統被勒死,死刑由蓋世太保在柏林西北部的波羅成森監獄的工棚內秘密執行。被宣布有罪的人們被蓋世太保用掛在肉鉤上的細線慢慢勒死,行刑過程也被拍攝成電影供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高層觀看。
Ⅱ 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撒切爾大法官來了後大家為什麼要賣弄
因為湯姆喜歡撒切爾大法官的女兒貝琪,但撒切爾大法官極力反對。
這兩人曾鬧過很大的不愉快,一度形同陌路,後在湯姆的努力下,重歸於好。頑強的貝琪與湯姆在陰森森的洞內熬過了三天三夜,終於奇跡般脫險,在脫險以後,湯姆開始喜歡上了貝琪,這也導致撒切爾大法官開始反對這場愛情。
撒切爾大法官的女兒叫貝琪·撒切爾,也可稱為貝奇·薩切爾,活潑可愛,是湯姆的意中人,湯姆在見到她第一眼時就覺得自己喜歡上了她。
Ⅲ 法官的作用
作為司法工作者,法官的主要任務是在具體案件的裁判中,准確適用法律,保護合法,制裁違法,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人民法庭的法官,風里來,雨里去,工作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而且基層法庭法官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還兼有基層地方官和村民自治組織的職能。定期或不定期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工作,並參與地方的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
1、法官的角色
自從有人類社會,就有爭端、沖突。有爭端、沖突,就有解決爭端、沖突的裁決者,作為解決爭端裁決者的法官,其實早在古代社會就已經開始出現。起初,當人與人之間發生爭端、沖突時,是採取「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態復仇方式自行加以解決,但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方式必然導致「環環相報」,使糾紛永無休止。於是,為最終解決爭端,當事人不得不選擇他們一致認為是信得過的、不帶偏見的、中立的第三者即法官充當裁決者,將爭端交由法官來了斷。任何一個人,由於利益沖突的緣故,可能都會對法官的裁決行為表示不滿。美國學者德沃金在其名著《法律帝國》這樣說道:「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所以,每一個受到法律制裁的人都應當尊重法官。因為這不僅是對法官的尊重,更是對我們賴以生存的法律的尊重。在公眾心目當中,法官是有修養的偉人,甚至具有慈父般的威嚴。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盡管對於法官的內涵解釋上,職責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有所不同,法官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背離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法官本質上就是一個居中裁判者,他以行使國家司法權為特徵,以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為終極目標。
2、法官的功能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加強法官隊伍職業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將法官定義為:以行使國家審判權為專門職業,並具備獨特的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地位的法律職業群體。中國的法官不僅要具備嫻熟的庭審能力、獨立而審視的法律適用能力、權威的裁判能力與說服能力、裁判文書製作能力、事實的認定能力,而且還要具備相當高超的執行能力,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官除了要忠於憲法和法律之外,還要把講政治放在首位。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服務於大局,不能就案辦案。法官不僅僅是法律人,更為重要的還是政治人。衡量一個法官的能力高低和對一個法官的業績考核,更重要的在法庭之外。法官除了審案,還要具備很好的協調能力,參與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能力,並且在辦案效果上應當注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法官的重要性:
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專業人員,在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不同法系的國家,法官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差別。
在英美法系,判例法是法律的主要淵源。法官屬於「文化界的巨人」,或被稱為「慈父般的人物」。英美法系中有許多顯赫的名字基本上屬於法官,如科克,曼斯菲爾德,馬歇爾,霍姆斯,斯托里,卡多佐等等,可以說,普通法是在法官手中誕生、成長起來的,他們從一個又一個的案件中獲得其原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並在裁決相關的案件時,通過判例約束著後來的法官,他們擁有「立法職能」,法官的判例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生活在普通法系國家中的人們,對法官的工作和職業是非常尊敬和信賴的,在訴訟中,法官居中裁斷,主導著訴訟程序的走向,訴訟好比是一場法律格鬥,雙方當事人地位完全平等,法官的職責,按丹寧勛爵的說法:在我們國家形成的審案制度里,是法官開庭聽訊和裁定各方爭論的問題,而不是代表整個社會進行調查或驗證。因此,在訴訟中不允許法官傳喚他認為可以使事實得到澄清的證人。法官只能傳喚訴訟雙方請來的證人。同樣,要由律師來輪流質詢證人,而不是由法官來質詢,以免顯得法官有所偏袒。而且要由律師盡可能完整有力地闡明案情,不要粗暴地打斷律師的話頭,以免影響他辯護的效果。法官的事情就是聽取證詞。??假如他超越此限,就等於自卸法官的責任,改演律師的角色。在這種法系的國家,法官一般都是從律師中選任的,如在英國,除治安法官外,所有法官均至少有7年的出庭律師的經歷,法官的等級森嚴,人們很少見到年輕的法官,40歲以前被任命為法官的情況極少,一旦被任命為法官,法官們都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他們歷盡各種苛刻的考試、考察而得來的,是他們一生中姍姍來遲的輝煌成就,這也是隨後社會尊敬和他們的威望被承認的重要原因。
而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律的主要淵源是制定法,即由立法機關頒布的成文法。他們一般認為,法官只要把事實和法律最大限度的完美結合起來,即達到了公平、公正。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法官的使命就是不折不扣地適用法律,按步就搬地判案即可,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力受到了嚴格限制,以防法律的「可能變形」。至於法律本身是否真正體現了公正,是「良法」還是「惡法」,是否有助於解決爭端,都不是法官所應關注的事。可見,在大陸法系各國,往往法典繁多,留給法官自由解釋的餘地很少,法官們的判例並沒有被打上個人烙印而為人所重視。美國學者梅利曼對大陸法系的法官形象就作過生動的描繪:「法官不過是一種工匠,除了很特殊的案件外,他出席法庭僅是為解決各種爭訴事實。從現行的法律規定中尋覓顯而易見的法律後果。他們的作用也僅僅在於找到這個正確的法律條款,把條款與事實聯系起來.......,法官的形象就是立法者所設計和建造的機械的操作者,法官本身的作用也與機器無異。......大陸法系的法官不是那種有修養的偉人,也沒有父親般的尊嚴,常常就和我們普通人一樣。」與英美法系法官不同,大陸法系的法官很難在其職業生涯中使自己聲名顯赫。「總之,大陸法系的司法工作是一個官僚的職業;法官是職員、公僕;司法的作用則是狹窄、機械而無創造性。」法官是「執行一個重要而基本上非創造性職能的文官」。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十八條法官的級別分為十二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為首席大法官,二至十二級法官分為大法官、高級法官、法官。
第十九條法官的等級的確定,以法官所任職務、德才表現、業務水平、審判工作實績和工作年限為依據。
第二十條法官的等級編制、評定和晉升辦法,由國家另行規定。
Ⅳ 美國首席大法官的歷任情況
NO。 首席大法官 任期 任命人 1 約翰·傑伊 1789年10月19日 - 1795年6月29日 喬治·華盛頓 2 約翰·拉特利奇*§ 1795年8月12日 - 1795年12月15日 喬治·華盛頓 3 奧利弗·埃爾斯沃思 1796年3月8日 - 1800年12月15日 喬治·華盛頓 4 約翰·馬歇爾 1801年2月4日 - 1835年7月6日† 約翰·亞當斯 5 羅傑·布魯克·托尼 1836年3月28日 - 1864年10月12日† 安德魯·傑克遜 6 薩蒙·波特蘭·蔡斯 1864年12月15日 - 1873年5月7日† 亞伯拉罕·林肯 7 莫里森·韋特 1874年3月4日 - 1888年3月23日† 尤利塞斯·S·格蘭特 8 梅爾維爾·富勒 1888年10月8日 - 1910年7月4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9 愛德華·道格拉斯·懷特** 1910年12月19日 - 1921年5月19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10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1921年7月11日 - 1930年2月3日 沃倫·G·哈定 11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30年2月24日 - 1941年6月30日 赫伯特·胡佛 12 哈倫·菲斯克·斯通** 1941年7月3日 - 1946年4月22日† 富蘭克林·D·羅斯福 13 弗雷德里克·摩爾·文森 1946年6月24日 - 1953年9月8日† 哈利·S·杜魯門 14 厄爾·沃倫 1953年10月5日 - 1969年6月23日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15 沃倫·厄爾·伯格 1969年6月23日 - 1986年9月26日 理查德·尼克松 16 威廉·倫奎斯特** 1986年9月26日 - 2005年9月3日† 羅納德·里根 17 約翰·羅伯茨 2005年9月29日至今 喬治·W·布希 註:* 國會休會期被任命,後被參議院否定 ** 在最高法院大法官職位上被任命 *** 曾擔任過美國總統 § 曾擔任過最高法院大法官 † 在任上逝世
Ⅳ 時述森哪裡人
時述森是威海市文登高村鎮人。根據相關公開信息得知,威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時述森被雙開,因其長期痴迷麻將賭博,非法收受巨額財物。
Ⅵ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是誰共有9個。
美國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至今有過17位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而不是位。第9位是在上世紀10——20年代在任的,距今已有近一個世紀。
美國最高法院歷任首席大法官及任期:
1、約翰·傑伊(John Jay),1789年9月26日 - 1795年6月29日
2、約翰·拉特利奇(John Rutledge),1795年6月30日—1795年12月28日
3、奧利弗·埃爾斯沃思(Oliver Ellsworth),1796年3月8日 - 1800年12月15日
4、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1801年2月4日 - 1835年7月6日
5、羅傑·布魯克·托尼(Roger Brooke Taney),1836年3月28日 - 1864年10月12日
6、薩蒙·波特蘭·蔡斯(Salmon Portland Chase ),1864年12月15日 - 1873年5月7日
7、莫里森·雷米克·韋特(Morrison Remick Waite),1874年3月4日 - 1888年3月23日
8、梅爾維爾·韋斯頓·富勒(Melville Weston Fuller ),1888年10月8日 - 1910年7月4日
9、愛德華·道格拉斯·懷特(Edward Douglass White, Jr.)1910年12月19日 - 1921年5月19日
10、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 ),1921年7月11日 - 1930年2月3日
11、查爾斯·埃文斯·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 Sr.),1930年2月24日 - 1941年7月1日
12、哈倫·菲斯克·斯通(Harlan Fiske Stone ),1941年7月3日 - 1946年4月22日
13、弗雷德里克·摩爾·文森(Frederick Moore Vinson ),1946年6月24日 - 1953年9月8日
14、厄爾·沃倫(Earl Warren),1953年10月5日 - 1969年6月23日
15、沃倫·厄爾·伯格(Warren Earl Burger),1969年6月23日 - 1986年9月26日
16、威廉·哈布斯·倫奎斯特(William Hubbs Rehnquist),1986年9月26日 - 2005年9月3日
17、約翰·格洛弗·羅伯茨(John Glover Roberts Jr. ),2005年9月29日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