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
Ⅰ 憲法經典案例之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聯邦制的塑造
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聯邦制的塑造
——以馬丁訴亨特承租人案和麥卡洛克訴馬里蘭州案為例
李曉兵
美國是聯邦制的發源地和創始國,其憲法文本和修正案中不少的條文的內容涉及到縱向的聯邦和各州之間的分權,最為基本的規定是憲法第一條中關於國會立法權的列舉和各州不得行使的各項權力的禁止,而憲法第十條修正案中則規定: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或人民保留。這一些條文為美國的聯邦制奠定了基本的框架。此外,聯邦製作為美國憲法的基本原則還體現在其他的各個方面,比如憲法第六條宣告聯邦憲法和法律至上,聯邦總統的選舉經過各州的選舉團選舉產生,聯邦國會兩院制的確定,聯邦憲法的批准和修改程序要經一定數量州的批准,聯邦法院體系和各州法院體系的分立等等。從美國政治制度的發展過程來看,其聯邦制的確立和完善並不僅僅限於憲法文本規定和修正案本身,其中重要的一環來源於其聯邦最高法院對於聯邦制運行過程中各種基本問題的澄清和創造性的解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說憲法文本是美國聯邦制的靜止規定的話,那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其聯邦制積極的塑造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建立之初面臨著兩個重要的使命:一個是樹立自己的權威,這主要是通過解釋法律和憲法攫取到司法審查權,進而挾憲法以自重,實施違憲審查;另外一個是就是塑造聯邦,這一項使命的偉大意義一點也不亞於前者,這可以說是挾憲法以令諸侯,逐漸的削弱州權至上的觀念,一步步地建立聯邦的大廈。
本文就以馬丁訴亨特承租人案和麥卡洛克訴馬里蘭州案為例來對聯邦最高法院在美國聯邦制形成中的作用和和貢獻進行分析,並對法院的角色進行初步的探討。
。。。。。。
Ⅱ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機構責權
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內邦上容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法院審理的案件。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各種提交的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1882年開始發行的官方匯編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各種提交的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
美國憲法沒有直接提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否有司法審查權。但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經通過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指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某個法律違憲而不被採用。
Ⅲ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中美國訴卡羅琳食品公司案
以美國為代表的英美法系國家,非常重視法官的智慧和經驗在司法審判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專業訓練和適應自身角色的經驗使法官尤其具有智慧,而智慧意味著做出審慎的判斷。在我看來,這樣的智慧當然不只是一種知識,更不應該僅僅是那種來自書本的知識,而是那些以維護憲法為己任的法官們,在總結豐富的法治經驗的基礎上獲得的經驗和靈感。 你說到的一九三八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美國訴卡羅琳產品公司案(United States v. Carolene Procts Company) 判決書的第四注腳(「第四注腳」應為「腳注四」——Footnote Four), 就是英美法系法院判決書格式中必不可少的「注釋」,由於這個注釋不僅充分展示了主審此案的大法官斯通基於經驗的智慧,而且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國憲政的歷史,因而被譽為是「改變美國憲政歷史的一個腳注」。 該腳注的譯文(意譯)是:「當立法從表面看,受到了憲法的特別禁止,諸如為憲法前十項修正案所禁止的時侯,推斷其合憲性的范圍可能更為狹小。當這樣的立法也在第十四條修正案的禁止之列時,它同樣也被認定是特別的禁止對象。現在沒有必要考慮那些限制政治進程的立法——這一進程通常被期望能夠取消令人討厭的法律,在第十四條修正案一般性禁止的情況下,是否要比其他絕大多數類型的立法受到更為嚴格的司法審查。我們也不必去探究同樣的考慮是否要納入到針對特定宗教的、或者涉及來源國籍的、或者種族上的少數族群制定法的審查;不必去探究歧視分散的和孤立的少數群體是否是一種特殊情形,因為這些立法往往嚴重地削弱了那些通常用以保護少數的政治進程,因此它們可能相應地要求更為透徹的司法追究。」 因為該案涉及到了一項聯邦立法,它限制一種混合奶的跨州銷售,而卡羅琳公司認為這一法律剝奪了公司的商業自由權,違背了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中「正當法律程序」條款。如果該案發生在一九三七年之前,在訴訟中美國聯邦政府必敗無疑。但在卡羅琳案的判決書中,最高法院的斯通大法官指出,判決與州際商業相關的案件時最高法院應該認可立法者制定規制商業活動的法律時所依賴的「知識和經驗」,如果不缺乏這樣的「理性基礎」,就不應該宣布這些立法違憲。這一表達的內在邏輯就是:既然法院的法官們高高在上,不受民意制約,與現實的社會經濟保持距離,因此他們不大可能比議會中的民意代表更多地了解社會經濟的現實運作,也就沒有資格指責各級立法缺乏「理性基礎」。所以結論自然是在對經濟或社會立法進行司法審查時,最高法院應當遵循司法克制的原則,應當尊重立法部門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判斷。這個判決之所以成為經典,完全是因為斯通在判決書上加了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腳注,因它是整個判決書中的第四個注釋,故名。不僅使這個判決成為法律智慧的經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激發出眾多的法學研究成果。這個注釋試圖說明,司法克制的假定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僵硬原則,它有三個例外情況。對這三個例外,司法非但不應當克制,恰恰相反,還需要更積極和嚴格的司法審查。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斯通的注釋,那就是司法克制有以下三個例外:其一,明顯違反《權利法案》和第十四條修正案的立法;其二,那些限制更多人參與政治進程的立法;其三,那些歧視弱勢群體、妨礙他們參與政治進程的立法。對這三類立法,最高法院要進行嚴格的司法審查。 「腳注四」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提出了對於不同類型的立法需要適用於不同程度的司法審查。具體說來,法院對國會的經濟調控(主要是州際商業)立法,遵從立法機構的判斷;對待非經濟立法,則應加以嚴格審查。這種區別對待立法的司法審查態度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美國憲政史上著名的「雙重標准(double standard)」原則。
Ⅳ 美國最高法院是怎樣的
美國最高法院,正式名稱: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美國最高審判機構,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各種提交的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
美國憲法沒有直接提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否有司法審查權。但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經通過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指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某個法律違憲而不被採用。
聯邦法院系統還設有各種專門法院。與聯邦上訴法院同級的有:受理向政府要求損害賠償的案件的索賠法院,受理關稅上訴案件和專利權案件的關稅和專利權上訴法院。與地方法院同級的有關稅法院和征稅法院。另外,某些聯邦行政機構具有部分司法權,可以裁決其職權范圍內的爭議。這些行政機構有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國家勞工關系局等。
聯邦最高法院大廈前門鐫刻著聖經里的一句名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Ⅳ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近二十年關於同性戀問題的判決有哪些
自行擴大了一下時間范圍。呵呵,三十年內吧,可以看出一些趨勢來。 1986年,鮑爾斯訴哈德威客案,最高法院做出不利於同性戀的重大判決,該判決稱「憲法並未規定同性戀者的雞奸行為是受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這個判決實際上是允許各州將同性性行為定義為有罪。 1996年,羅默訴埃文斯案,這個判決被認為是同性戀平權運動中取得的最大的階段性成就。該判決承認同性戀者收到憲法的保護,即兩個人的自願的親密性關系,是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 2003年,勞倫斯訴德州案,最高法院推翻了德州的反雞奸法,承認同性戀的性權利是收到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 然後,目前可期待的判決還有 一:)馬薩諸塞州訴聯邦政府《婚姻保護法》違憲案, 背景是1996年出台的婚姻保護法規定了婚姻必須是一男一女,同時還授權各州可以不必承認在其他州合法的同性婚姻。根據這一法律,同性婚姻不享受聯邦保護以及聯邦法律。目前的信息是美國司法部並不打算承認該法違憲,所以,還要等待最高法院的判決。 二:)加州聯邦法院判定加州利用公投通過的禁止同性婚姻的8號決議違憲。加州曾經在2008年短暫的合法過同性婚姻。但是隨後在保守派提出的一項全民公投中,8號議案獲得通過。去年,該議案被加州聯邦法院裁定違憲。目前該案已經上訴至最高法院。 從上面的幾個判例來看,合法同性婚姻,將是大勢所趨。在1986年的時候,美國有超過24個州有反雞奸法。在2003年勞倫斯訴德州案時,美國僅有包括德州在內的4個州禁止同性之間的口交和肛交。另外還有9個州,禁止任何人【注意是任何人】之間的雞奸行為。在最高法院的判決中,最後有肯尼迪執筆的多數法意見中可以看出多數大法官的著眼點,其實並不是「雞奸」是不是收到保護的基本權利,而是著眼在同性戀者是否享有實行這些行為的自由。 因此,對於未來的趨勢,我是持樂觀的態度。不是謹慎樂觀,就是樂觀啊,哈哈哈。 大概就這些把,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轉折點性質的判決。 不是專業人士,請大家繼續補充討論啊
Ⅵ 為什麼聯邦最高法院能通過判例而立法
英美法系的主要特點是注重法典的延續性,以判例法為主要形式。
判例法是內英美法系國家的主要容法律淵源,它是相對於大陸法系國家的成文法或制定法而言的。判例法的來源不是專門的立法機構,而是法官對案件的審理結果,它不是立法者創造的,而是司法者創造的,因此,判例法又稱為法官法或普通法。
判例法的基本思想是承認法律本身是不可能完備的,立法者只可能注重於一部法律的原則性條款,法官在遇到具體案情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和法律條款的實質,作出具體的解釋和判定。其基本原則是「遵循先例」,即法院審理案件時,必須將先前法院的判例作為審理和裁決的法律依據;對於本院和上級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所處理過的問題,如果再遇到與其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在沒有新情況和提不出更充分的理由時,就不得做出與過去的判決相反或不一致的判決,直到將來某一天最高法院在另外一個同類案件中做出不同的判決為止。
判例法制度最早產生於中世紀的英國,目前美國是最典型的實行判例法的國家。
Ⅶ 美國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推翻最高法院的判決有哪四次
美國司法往事一瞥
2019-09-03 11:39
雖然現在的美國看起來有些胡鬧、幼稚、缺乏教養,雖然歷史上(都不太好用「歷史」這個詞兒,時間短了點兒,誇張點說就好比量身高用「光年」做單位)的美國看起來有爆發范兒、陰險狡詐、飛揚跋扈——但我們翻一番美國的法治往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法治國家。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律師締造和治理了美國:
1.《獨立宣言》簽署者56人,有超過半數是律師(一說25人)和法官;
2.制定美國《憲法》時的與會代表55人,一大半是律師,包括傑斐遜、漢密爾頓、馬歇爾、亞當斯等;
3.美國200多年歷史中,有半數以上的國會議員、70%的政府高官(正副總統、國務卿、內閣成員)是律師,包括大家熟悉的奧巴馬、拜登、希拉里。
4.美國有110萬律師(百萬雄獅),是世界上律師最多的國家。人口佔世界5%,律師佔全世界律師1/3左右。
在美國,律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和一個階層,更是一種力量和文化,正如林肯所說:讓法律成為這個國家的信仰。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法治實踐中存在大量的偏見和罔顧事實,正如電影《以性為本》所講述的,即使存在女權歧視,依然被傲慢的司法體系視而不見,甚至是視為物競天擇的公平,在經歷了九死一生、九牛二虎後,才產生了首位女法官。
Ⅷ 歷史上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哪些經典判例
歷史上,美國法院做了很多經典的判例,就比如說在林肯做總統的時候,美版國的法院就彈劾過權林肯總統,因為林肯私自做過一些決定,真的是讓我非常的驚訝,因為我的印象之中,美國的法律是低於總統的,但是卻能夠彈劾總統,真的是讓我不能夠理解,難道是因為民主的原因要和總統也要打一架,這個我就不清楚了,所以歷史上出現過這樣的事例真的是非常的著名,在那個時間也是發生了巨大的轟動。
Ⅸ 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審判的案子也由陪審團來定罪嗎
英美法系,陪審團的任務是確定案件事實,確定罪與非罪是法院的職責。
Ⅹ 為什麼美國同性戀婚姻全國合法化是通過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的形式創造法律 而不是通過真正擁有立法權的
不僅是美國,我們國家也是這樣的,即法院判例有效原則,這是因為法律是模糊回條款,答只認定犯罪事實條款,並不對日常行為實施准則
比如我國法律規定,詐騙5000元算詐騙犯,那就等於詐騙4999元不算詐騙犯;
但是許許多多的司法解釋都是以判例為準的,比如ATM多吐錢,廣州就可以判無期,但是並沒有法律對ATM吐錢做出過犯罪標示,那麼廣州法院的無期判例就是准則,將來拿到多吐的錢就是無期,雖然法律中並沒有這條
比如信用卡套現,以前從來沒人管過,福建那邊以非法經營罪開始逮捕和判決,100萬一年,有了判例,然後全國推廣
判例是對法律的補充,法律沒有標示為違法的,判例可以加註為違法,我們國家是有罪推定,美國是無罪推定,這就使美國法院可以做出合法的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