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勞動就業的原則
❶ 我國勞動就業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條、第十至十五條規定,勞動就業有五項原則:
1、平等就業原則,指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權利和就業機會。
2、相互選擇原則,指勞動者自由選擇用人單位,用人單位自主擇優選擇勞動者。
3、競爭就業原則,指勞動者通過用人單位考試考核競爭取勝而獲得就業崗位。
4、照顧特殊群體人員就業原則,指指謀求職業有困難或處境不利的人員,包括婦女、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人員。
5、禁止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就業原則,指用人單位禁止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1)勞動法勞動就業的原則擴展閱讀:
未成年人與特殊群體的勞動就業權利
1、未成年人權利
《勞動法》第十五條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
國務院《禁止使用童工規定》同時規定:禁止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農戶、城鎮居民等使用童工;禁止各種職業介紹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為未滿16周歲的少年兒童介紹職業;禁止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為未滿16周歲的少年兒童頒發個體營業執照;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不得允許未滿16周歲的子女或被監護人做童工。
2、婦女權利
《勞動法》第十三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
在勞動就業上男女平等是憲法原則的具體化,也是我國勞動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用人單位不能以性別為理由拒絕錄用婦女,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用人單位不能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3、殘疾人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有具體規定:
(1)國家保障殘疾人勞動的權利;
(2)殘疾人勞動就業,採取優惠政策和扶持保護措施,使殘疾人勞動就業逐步普及、穩定、合理;
(3)國家和社會舉辦殘疾人福利企業、工療機構、按摩醫療和其他福利性企業事業組織,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國家推動各單位吸收殘疾人就業;
(4)政府有關部門鼓勵、幫助殘疾人自願組織起來從業或者個體開業;
(5)國家對殘疾人福利性企業事業組織和城鄉殘疾人個體勞動者,實行稅收減免政策;
(6)國家保護殘疾人福利性企業事業組織的財產所有權和經營自主權,對於國家分配的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殘疾畢業生,有關單位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接受。
4、退役軍人權利
國家對退出現役軍人的勞動就業也有規定:
(1)符合安排工作條件的義務兵退出現役後,由當地政府負責安排工作,保證退伍義務兵的第一次就業;
(2)退伍義務兵安置工作必須貫徹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原則和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針;
(3)對按國家政策規定需要安排工作的傷病殘退伍義務兵,要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們的工資、福利和其他待遇應等同本單位因公致殘的職工,無特殊理由不得辭退;
(4)隨用工單位勞動制度改革實行勞動合同制,在簽訂合同,培訓等方面給予優待。
5、少數民族人員
國家對少數民族人員的就業規定主要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該法第23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事業單位在招收人員的時候,要優先招收少數民族人員,並且可以從農村和牧區少數民族人口中招收。自治州、自治縣從農村和牧區少數民族人口中招收人員,須報省或者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第62條又規定:「上級國家機關隸屬的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事業單位,在招收人員的時候,應當優先招收當地少數民族。」
❷ 勞動法的三大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三大基本原則: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五條 國家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勞動就業,發展職業教育,制定勞動標准,調節社會收入,完善社會保險,協調勞動關系,逐步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