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職權主義

法官職權主義

發布時間: 2021-12-22 05:46:12

① 傳統糾問式訴訟與職權主義訴訟中的主要區別在

這兩種訴訟模式都是在刑訴領域內的概念。職權主義訴訟是公權力機關利用職權主動參與案件審理的一種訴訟模式,是現代大陸法系的刑訴模式糾問式訴訟是司法機關對犯罪行為,無論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職權主動予以追究,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刑訴模式從時間上講,職權主義是糾問式訴訟模式在保障人權、效率考慮的前提下的一種發展公開程度上來講,職權主義公開性高,法官採取自由心證方式審理,對被告人權利保障較好。而糾問式訴訟則將審判秘密進行,由於其封建性質更易受皇權之影響,被告人常受刑訊等非人道對待從司法機關主動性上講,糾問式指司法機關全部主動追究,較僵硬,且費時力。職權主義是司法機關一定程度上的便宜主義,根據案件性質、當事人要求等情況,有些案件不予追究,較靈活

② 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的區別

一、特點區別:

1、職權主義體現在程序上,主要有兩個特點:

第一,在民事訴訟的發動上,為追求實體真實,法院一般要求當事人在起訴時將有關證據材料一並提供。

第二,在案件審判上,法官指揮整個庭審,由審判長主動詢問當事人,收集調查證據,而不受訴辯雙方所提出的證人和證據的限制,總之,法官是「起決定作用的弄清真相者」。

2、當事人主義體現在程序上,主要有兩個特點:

第一,在民事訴訟的發動上,當事人享有各種主動權,如主張的提出、證據的提供、為證明主張的辯論權的行使及民事權利的承認處分等,並且在提交的起訴書上不列舉證據,為的是防止法院特別是法官產生先入為主之見,從而使審判做到不偏不倚,公正裁判。同時,訴訟案件的材料不隨案移送,證據材料仍在起訴人手中。

第二,在案件審判上,法院和法官僅僅是在當事人訟爭范圍內針對訟爭焦點作出裁決的裁判者。訴訟的進行、發展依賴於當事人,法官不能主動依職權推動民事審判活動的進行,同時裁判所依據的證據資料只能依賴於當事人,法官不能在當事人指明的證據范圍之外依職權主動收集證據,所以法院和法官在訴訟程序中所處的地位是中立的、公正的。

二、成因

1、當事人主義的成因:

1806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典中首先確定當事人主義。1877年制定的德國民事訴訟法典和1891年制定的日本民事訴訟法典也相繼確定了當事人主義。

作為當事人主義開山鼻祖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典在制定時,受到當時訴訟法理念,即自由主義訴訟觀的影響,該觀點認為,民事訴訟涉及私人利益的糾紛,運作訴訟和訴訟程序進行的主導權應由當事人持有,法院及法官在訴訟中的角色,是扮演嚴格中立者,只是事實作出法律上的判斷,而不是越過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界限,無端進行干預。

2、職權主義的成因:

職權主義的典型代表是1895年制定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作為當事人主義鼻祖的法國從1935年開始,在遭受人民抵觸的情況下,也逐漸導入職權主義的一些規定。德國1976年民事訴訟簡易化法也有此傾向。

更令人深思的是,1991年美國司法制度改革法和1995年至1996年英國沃爾夫勛爵組成的司法改革小組擬定的方案,也對英美法官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的超然地位作出變更,強調了法官對程序的干預。對此,日本學者江藤價泰曾形象的說,19世紀的民事訴訟法為當事人主義型,而20世紀則為職權主義型。

三、含義:

1、職權主義的含義

職權主義是指法院在訴訟程序中擁有主導權。該主義可分為職權進行主義和職權探知主義兩方面的內容。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相對立,具體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程序的進行一級訴訟資料、證據的收集等權能由法院擔當。

我國學者一般認為,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民事訴訟模式屬於職權主義。在19世紀產業革命浪潮中,以至整個20世紀,各國在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又強調了職權主義的色彩。

2、當事人主義的含義

當事人主義是英美法系國家賴以解決民事糾紛的民事訴訟原則,是指在民事訴訟糾紛解決中,訴訟請求的確定,訴訟資料、證據的收集和證明主要由當事人負責。

在當事人主義支配下,當事人甚至對法律的適用都是有選擇的權利。由於證據及訴訟資料的收集及提出也是由當事人負責,發現真實的主要責任也是由當事人承擔,法官則處於順應性的地位。這種順應性,其實指的就是法官對當事人之間的爭執和主張,不作干預,而是尊重當事人的意志。

③ 簡述: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特點

1、當事人主義的內容及特徵。
在當事人主義模式中,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起主導作用。他包含兩方面的內容:(1)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繼續依賴於當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依職權主動啟動、推動民事訴訟程序,這被稱為處分權主義;(2)法院或法官不能主動地依職權在當事人指明的證據范圍之外收集證據他們裁判所依賴的證據資料只能依賴於當事人,這就稱為「辯論主義」。在這種模式中,當事人始終處於能動和主動的地位,而作為裁判主體的法官基本上是消極和被動的,法官只能對當事人所提出的事實以真偽為根據進行取捨,不能在當事人主張的事實范圍之外主動收集證據,裁判的事實以及裁判的請求都必須經過當事人雙方的辯論,否則不能稱為裁判的依據和對象。
當事人主義體現在程序上,主要有兩個特點:
第一,在民事訴訟的發動上,當事人享有各種主動權,如主張的提出、證據的提供、為證明主張的辯論權的行使及民事權利的承認處分等,並且在提交的起訴書上不列舉證據,為的是防止法院特別是法官產生先入為主之見,從而使審判做到不偏不倚,公正裁判。同時,訴訟案件的材料不隨案移送,證據材料仍在起訴人手中。
第二,在案件審判上,法院和法官僅僅是在當事人訟爭范圍內針對訟爭焦點作出裁決的裁判者。訴訟的進行、發展依賴於當事人,法官不能主動依職權推動民事審判活動的進行,同時裁判所依據的證據資料只能依賴於當事人,法官不能在當事人指明的證據范圍之外依職權主動收集證據,所以法院和法官在訴訟程序中所處的地位是中立的、公正的。
2、職權主義的特徵。
在職權主義模式中,法官處於主導地位,在訴訟中完全不受當事人主張的約束,在各種具體程序的啟動和終結方面,法院具有主動性和決定性;法院元可以在當事人主張的證據范圍之外收集任何其他的證據;同時,法院可以自主地決定訴訟對象。
職權主義體現在程序上,也主要有兩個特點:
第一,在民事訴訟的發動上,為追求實體真實,法院一般要求當事人在起訴時將有關證據材料一並提供。
第二,在案件審判上,法官指揮整個庭審,由審判長主動詢問當事人,收集調查證據,而不受訴辯雙方所提出的證人和證據的限制,總之,法官是「起決定作用的弄清真相者」。

④ 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的區別。

當事人主義:就是案件審理時給予雙方當事人的充分的辯論機會,讓當事人的辯論來推動案件事實的查明,其中當事人在訴訟中起主動作用,而法官只起居間判斷的作用。 職權主義:則是指訴訟程序以法官為主導,整個案件在法官的引導下查明事實,當事人的地位僅處於舉證的地位,屬被動,而法官可主動依職權查明事實,屬主動。 相關文章很多 ,可以查找法理方面的書籍和 法制史方面的書籍。 這是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的區別,你可以到中國知網上搜索一下試試

⑤ 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是指什麼

這兩個概念都是說在訴訟活動中法院地位的。

採取當事人主義的國家,法院在訴訟活動中所處地位完全是被動的,當事人雙方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證據,法官中立地在此范圍內進行審查,英美法系國家多採取當事人主義。

而在職權主義下,法院在訴訟中可以為了查尋事實真相主動取證,象我國的訴訟法就規定,法院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決定進行鑒定,在當事人無法取證的情況下也可以申請法院調查取證,等等。

⑥ 職權主義的特點 分條

當事人主義是相對於職權主義而言的,在執行中主要表現為對被執行人的財產證據的舉證責任上所持的態度不同:主張由申請人舉證的稱為當事人主義,主張由法院依職權取證的為職權主義。一定程度上重塑當事人主義是很必要的,但是先進的執行理念與當事人薄弱的舉證能力之間的矛盾是客觀而且將長期存在的,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被執行人逃債的意義也不斷增大,手段越來越狡猾,斗爭越來越激烈,事實上就連法院的調查也是有很大阻力的,更不用說當事人自身。過分強調當事人主義,也許對法院的責難聲也會少很多,但人們會反過來責難現行的司法制度,認為司法制度無效,法官無力,社會無賴。因此實踐中不宜過分強調當事人主義,要注重適時適度,既不能大包大攬也不能一推了之,要堅持准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相結合,申請人舉證與法院責令被申請人申報財產、法院搜查等相結合。

⑦ 職權主義訴訟與糾問式訴訟模式的區別

這兩種訴訟模式都是在刑訴領域內的概念。
職權主義訴訟是公權力機關利用職權主動參與案件審理的一種訴訟模式,是現代大陸法系的刑訴模式
糾問式訴訟是司法機關對犯罪行為,無論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職權主動予以追究,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刑訴模式
從時間上講,職權主義是糾問式訴訟模式在保障人權、效率考慮的前提下的一種發展
公開程度上來講,職權主義公開性高,法官採取自由心證方式審理,對被告人權利保障較好。而糾問式訴訟則將審判秘密進行,由於其封建性質更易受皇權之影響,被告人常受刑訊等非人道對待
從司法機關主動性上講,糾問式指司法機關全部主動追究,較僵硬,且費時力。職權主義是司法機關一定程度上的便宜主義,根據案件性質、當事人要求等情況,有些案件不予追究,較靈活

⑧ 請問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如果有關於這方面的文章提供下鏈接,謝謝。

當事人主義就是 案件審理時給予雙方當事人的充分的辯論機會,讓當事人的辯論來推動案件事實的查明,其中當事人在訴訟中起主動作用,而法官只起居間判斷的作用。 職權主義則是指訴訟程序以法官為主導,整個案件在法官的引導下查明事實,當事人的地位僅處於舉證的地位,屬被動,而法官可主動依職權查明事實,屬主動。 相關文章很多 ,可以查找法理方面的書籍和 法制史方面的書籍。

⑨ 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的聯系與區別

二者的聯系:

當事人主義亦或職權主義之劃分都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劃分,追求案件的客觀真實和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才是各種法學理論最理想的價值取向,而這些理論的價值,最終需要訴訟制度來落實。

民法上,常常有有損害即有救濟的說法,在訴訟法上,也應該有非對等則需干預的制度設計。國外立法和我國刑事訴訟法上的律師強制代理制度可以是一個平衡非對等訴訟的參考。當事人主義的本意絕非是非理性處分的主義或訴訟競技的平台。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並對對方的主張承擔對抗的責任,法院在訴訟中只處於居中裁判的地位,不允許在訴訟中對任何的一方有增益或者減益的行為。

當事人主義尊重了自由經濟中個體的自由意志,也體現了公權力對私權力的較少干預,因而成為現代民事訴訟制度的基石。

二者的區別:

1、二者的立法原則不同:

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並未規定法院為了查清案件個案事實而出現的參與度較高的行為,比如法官釋明、反復的求證行為即是違反當事人主義原則之行為。

相關的法律條文有限的明確了法官在特定條件下的釋明權及依職權調取證據的權利,這說明立法採用的並非是嚴苛的當事人主義。

2、對我國現況適用性不同:

我國現階段公民的法律意識和訴訟能力的局限性亦決定不可採用嚴苛的當事人主義。

職權主義在基層法院、偏遠和農村地區的當事人,訴訟能力存在差異、法律意識較弱的情況下更能把握案件審理的主線不偏移。

3、側重不同:

當事人主義更加要求探究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

職權主義可以在當事人對法律的了解不夠、訴訟能力的欠缺、以及對責任承擔的恐懼等發表非理性的意見是,給予必要的釋明和法律宣傳。

熱點內容
民法典完善了哪些法律 發布:2025-07-03 16:07:59 瀏覽:207
唐忍法規鏈接 發布:2025-07-03 15:33:07 瀏覽:661
提貨單質押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3 15:13:42 瀏覽:765
西南2015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03 14:56:07 瀏覽:260
2016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重點 發布:2025-07-03 14:42:55 瀏覽:777
司法體驗 發布:2025-07-03 14:42:33 瀏覽:287
畫押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03 14:41:16 瀏覽:918
合同法第三人義務 發布:2025-07-03 14:31:04 瀏覽:761
談戀愛的保證書分手賠償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03 13:52:07 瀏覽:358
道德焉 發布:2025-07-03 13:47:28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