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鄉法院網
⑴ 景寧法院近期老賴黑名單
2015年6月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法院
公布112名失信人員名單。(可以自己點擊查看)
鏈接是:
http://jn.zjlscourt.com/zxxx/gbysd/2015-06-30/60808.html
⑵ 景寧電大2015年什麼時候報名條件
景寧電大報名條件:
1、大專:具有高中(含職高、中專、技校)同等及以上學歷畢業者。
2、本科: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者。跨專業者需選修相應課程。
三、報名須知:報名時需提供:
①畢業證書原件(核對後退回),復印件2份;
②身份證原件(核對後退回),復印件2份。身份證復印件要正反面復印在同一張;
③電子照片一張。拍攝一寸藍底免冠電子照。請到電大報名前完成,並將電子照發到景寧電大招生QQ郵箱[email protected]。電子照編輯:專業+姓名,如報法學本科的學員,就編輯:法學(本)+某某;
④報名時,交注冊費200元(報名後一律不退)。
也可直接登陸景寧電大網址:http:/dd.jingning.gov.cn/點擊——電大入學測試網路平台,點擊網上報名,進行直接報名,報名成功後攜帶上述資料再到景寧電大確認,繳費即可。
四、報名地點:景寧縣環城南路118號(法院旁)景寧電大招生處
五、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15年3月7日止(春節初一至初八休假,可自行網上報名)全天候報名,上班時間:8:30-12:30、13:30-16:30(額滿為止)
六、入學測試:報名後由省電大統一命題進行入學水平測試,審核通過後,擇優錄取。測試時間:根據報名情況分批進行測試,憑身份證參加。
⑶ 景寧吳明朋判刑幾年
情況不明不好講,如果你方是利害關系人,留意該法院公告或具體咨詢該法院就知道了
⑷ 我是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官莊畲族鄉,下濯村,於2OO1年經政府審批建房於崗頭
這一類民生問題,建議在e龍岩的隨手拍上問,相關部門的回復總比網民查資料來得權威准確。或者12345市民服務熱線也可以問
⑸ 開庭前法院是不是都要調解
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專解。即使到執行階段,屬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針對案件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在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1、訴前調解。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5、社會化調解。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7、庭後調解。庭後調解是指庭審結束後,判決下發前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⑹ 招兵節的鳳凰山畲族招兵節的文化內涵
鳳凰山畲族招兵節集鳳凰山畲族文化之大成,它涵蓋了畲族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宗譜、語言、民歌、舞蹈、武術、音樂、服飾、飲食、遷徙等內容,從多個方位展示鳳凰山畲族原生形態文化的面貌。 招兵節屬於氏族神靈的宗教活動,它的生命力在於它的定時、隆重和神聖。
畲族宗教信仰是以氏族神靈與世俗神靈相結合為崇拜物件的多神崇拜,但以信仰道教文化為主。
畲族先民在宗教信仰上,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都曾經歷自然的原始崇拜階段,相信萬物有靈,拜祭山神、水神、石神、樹神、田頭伯爺、山地伯爺、灶君等。鳳凰山每個畲村,都在村的水口處建老爺宮,供奉「三山國王」、協天大帝、感天大帝或打獵仙師、龍尾爺、青龍爺等神祇。但是,畲族尤其注重氏族神靈的祖先崇拜。畲族之所以認同道教,是因為它和畲族的原始信仰「盤瓠」信念相同,而且相信和它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它並不是企望成仙,長生不老,而是認為人們應該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才能解救自己,用今天的話來說,是「以人為本」。因此,畲家向來不認同因果報應,不建佛寺,畲民不當和尚,只在村的祠堂中供奉大慈大悲的慈悲娘娘觀世音菩薩。
招兵節作為畲族崇拜道教文化的主要表現,可以從整個招兵節活動的氛圍來證實。
一、是祠堂大廳所置的招兵神壇,其橫匾是「閭山法院」,左聯:閭山斷案集千祥,右聯:王母驅邪迎百福。左右聯的字分別用紅、淺黃、深黃、深藍、淺藍、淺紅和黃藍等顏色書寫。壇內還設其他福主神位。
二、是祠堂大廳正面和左右兩側懸掛九幀直聯神像,每幀上、中、下有三個神像,其中正面三幀從左至右順序是:①天尊、李奶(三姐)、楊仙師。②張天尊、陳奶(四姐)、恭仙師。③梁天尊、林奶(九姐)、劉仙師。左側三幀從上往下是:王母娘、點兵師、左頭陀。右邊三幀從上往下是:閭山殿、唐葛周、右頭陀。
三、是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紙製成旗,代表所要請的各營兵馬:東營九夷兵(藍色),南營百蠻兵(紅色),西營六戒兵(白色),北營五狄兵(黑色),中營三秦兵(黃色),左營天仙兵(淺藍),右營地仙兵(黑),本地佛祖(即開山祖)(淺紅),雷姓法師法廣(深藍)。在藍姓畲村舉行時,應為藍姓法師。
四、是師公吟誦經文計有:《奉請招兵書》一本、《奉請生魂書》、《光明寶懺》一部、《消災經文》一卷、《普庵福師光燈謝土真經》一卷、《諸品經卷》一部、《安灶君經文》一卷、《安龍鎮宅寶懺》全卷、《安井經文》一卷、《三奶夫人國母娘娘經》一卷等24本經書和9冊表文。在起師請神時首先吟誦經文:「一聲龍角勝洋洋,啟告三清神玉皇,三清玉皇高上帝,太上五靈神老君,王母七千眾神將,閭山三宮神九郎……東宮東殿、南宮南殿、西宮西殿、北宮北殿、中宮中殿遊仙走師神敕符……上界張天尊,中界梁天尊,下界李地尊,太上道德星君,北極紫薇神老君,南斗六字星,北斗七元君,日月兩星君,諸天子,王天斗府滿漢眾星君……」。
鳳凰山畲族招兵節活動,包含了粵北、閩、浙、贛、皖等地畲族現今保留的祭祖、請祖、奏名傳法的祭祀儀式和清醮道場、禳災型法事等相關情節和場面。
招兵節師公有茅山和閭山兩顆印。相傳,安徽句容縣的茅山為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派別。畲族的先祖,不僅有閭山之術,還兼煉得茅山之術。閭山法院神壇中,供奉的陳靖姑師公,相傳是陳奶娘學法於閭山,拜許真君為師,學得設醮法,斬蛇精、破洞的縮地騰空,驅瘟祛病,扶胎救童等法術。因此,畲家人把她尊為神仙,請她來庇佑畲村五穀豐登,人丁興旺。
招兵節雖以道教文化為主,但也兼融佛教文化。如在招兵神壇中,壇內還分別供奉風伯雨司五湖四海龍王神位,敬請來臨慈悲娘娘神位、千王萬臣本境合鄉福主、星君爺像、釋迦牟尼像。師公吟誦經文中的「瑜伽海會,釋迦如來三寶,三教八比大將軍,觀音菩薩,普賢祖師,阿秀羅王」,本村諸神祇,△△△大班師主,小朝師爺,帶領仙童姊妹,神九郎,射獵師公;高龕慈悲娘娘,水口龍宮福主公王,宮角七聖娘娘,水口凹楊太伯公,芹菜湖石岩前玄天上帝、真武帝君,甲坑宮飛天大王,甲溪崗關聖帝君……△△△村,村上至溪源,下至水口,合境之內,福主公王、土地神明,天地父母等眾位神祇,本村信主各戶奉祀之龍神、門神、戶尉,檐前使者,五帝煙主司命帝君…… 畲族文化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施聯朱教授在《面向21世紀畲族歷史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中指出:「盤瓠傳說本身純屬荒誕無稽,是不可信的。但作為神話傳說以反映一個民族的原始圖騰崇拜則是科學的,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
盤瓠傳說在畲家世代相承,廣為流傳。畲族稱盤瓠作「忠勇王」。鳳凰山畲族稱「護王」、「駙王」;閩東、浙南畲族稱「龍麒」、「盤護」、「高皇」;江西畲族稱「盤瓠」;安徽畲族稱「龍猛」。盤瓠的原型構成有「龍犬」、「魚龍」、「龍與麒麟」等諸多說法,這是畲族原始圖騰崇拜觀念的形象化表現形式。也正是盤瓠傳說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氏族宗教的神靈。
我們認為,招兵節的原生動因,是畲族自古信仰基礎的傳承,它貫串著畲族的圖騰崇拜信仰物——駙王的生平業績。它所請的是「天兵天將」、「六丁六甲」諸神仙,所頌揚的是駙王為國為民,在國家危難之際,不怕犧牲,隻身渡海取番王頭的救國壯舉,從而展示了駙王茅山學法的神威,以緬懷過去,祈求現在,希冀美好的未來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恭請駙王下凡來畲村,庇佑畲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子孫人丁興旺。正如祠堂前楹聯所表達的「清香明燭緬先祖,甘茗美酒敬駙王」的宗旨。
在招兵節儀式中,我們可多處見到突出畲家氏族神靈地位。如在法事中供奉氏族過程中重現畲族先祖駙王坐龍壇,學法於閭、茅二山等情節。在請神時,師公捧祭品跪拜,擲筊杯恭請駙王等眾神靈,吟誦駙王的豐功偉績;同時,神龕橫桌上擺放列祖列宗牌位。這說明招兵節與祖先崇拜的緊密聯系。 鳳凰山是全國畲族世代流傳的始祖開基地和民族發祥地,鳳凰山畲語也因此引人矚目。鳳凰山畲族人口雖少,而時至今天,居住於鳳凰山兩端的畲族所使用的語言,仍然屬於除了廣東省惠東等四縣畲族外,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即全國99%以上畲族所使用的語言。長期從事畲語和漢語閩方言研究的游文良先生,將全國畲族五個聚居省的畲語劃分為9個語區13個代表點作比較研究,其中,鳳凰山區被列為1個語區2個代表點,他認為「從歷史的角度說,鳳凰山畲語是由隋唐時期的古畲語底層成分,宋元時期的漢語客家話中層成分,現在的漢語潮州閩南話和豐順、潮州客家話的表層成分結合而成的,它是一種多層面的語言成分的結合體」。鳳凰山畲語的古老,在於它包含了一部分源於古越語、古苗瑤語成分,特別是其中有一些是現在閩、浙等省畲族沒有保留下來的古畲語成分;還包含了一些古漢語成分和一些至今尚不明來源的古畲語成分。鳳凰山畲語是豐富而復雜的。它是現代畲語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地方方言,因此,研究鳳凰山畲語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
經我們初步考證,鳳凰山古畲語的「底層詞」有近百個,茲擇要列舉如下。
畲族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在這次招兵節活動中,畲族師公吟誦經文時都使用畲語。這種畲語除借用漢字外,有的是漢字所不能代替的,因此,他們只能採用自造字的辦法來彌補,並且約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尤其是經文,由於師公是家族的世襲傳承,因而不少經文是靠上輩師公的口授和下輩的死記硬背來完成,所以裡面的古畲語「底層成分」含量更高。 眾所周知,語言產生音樂。鳳凰山畲語是「多層面的語言成分的結合體」和「多來來源語言成分的混合體」。因此,在語言中,它具有明顯的特點。具體表現是:
在聲母方面,潮州畲語共有16個(含零聲母),比潮州方言少2個;豐順畲語共21個(含零聲母),比潮州方言多3個。
在韻母方面,潮州畲語有56個,比潮州方言的61個少5個,其中單母音韻母6個,復母音韻母13個,鼻音尾韻母19個,塞音尾韻母18個;豐順畲語有62個,比潮州方言多1個,其中單母音韻母6個,復母音韻母15個,鼻音尾聲韻母21個,塞音尾韻母20個。
在聲調上,鳳凰山畲語有6個調類。編碼代號為1、2、3、6、7、8,它與漢語在聲調調類的對照是:1陰平;2陽平;3上聲;6去聲;7陰入;8陽入。它既與現代漢語北京方言的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調類不同,也與漢語潮州方言的1上平;2上上;3上去;4上入;5下平;6下上;7下去;8下入的8聲調類不同。
在詞彙和語法上也與漢語潮州方言和漢浯客家話存在一些差異。
畲族是一個善歌的民族。他們「以歌傳言」、「以能歌為榮」。唱畲歌是他們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這樣,再加上畲語所具有的特點,畲歌更具強大的生命力。雖歷經千餘年,時至今天,在潮汕一帶,民間仍流傳著歷史上的「唱畲歌仔」、「逗畲歌」的美譽。如漢學大師饒宗頤總纂的《潮州志新編第八冊·風俗志卷八·娛樂種別》中,多處載述畲歌和潮州文化的關系,指出,「潮州的土著,陸為畲民,水為蜑戶,畲歌本來是潮音的老腔老調,而蜑歌卻是最原始與它有影響的東西」、「畲歌蜑歌是最純粹地方性的潮歌,亦為潮歌的主流。今日的潮州民謠,猶有概稱作畲歌的。當外來各種戲未入潮境以前,關戲童所唱的盡為畲歌蜑歌,當諸戲接踵而至,潮音戲萌櫱之際,所唱的戲曲,仍多畲歌」,「潮州土著,本多畲民,所有歌詞留傳後世甚伙」、「惟詞旨表現,不離跋杯與畫符,不問醫生問鬼神,其舉措似未開化。於今潮民尚多此習尚」。「畲歌猶是畲民插秧的歌,蓋勞者感詠,所以忘倦。潮州人效法他,遂播於全境。」《澄海縣志》載:「畲歌觸物興懷,連類見義,詠嘆淫液,有使人情深而不能自己者,其詞意雅俗非所論也。」周碩勛編的《潮州府志》指出,「村氓歌唱,多有聲無字,咸矜新調,名曰畲歌」。陳坤的《嶺南雜事詩鈔》說:「畲歌唱出語音殊,調愈翻新曲愈孤;促管繁弦多悅耳,幾曾辨別正聲無。」這些史籍記載,充分說明了畲歌在潮州歌謠中的主流地位。
招兵節活動時,畲族師公正是用畲語所具有的特點,按經文中的敘事、勸世、抒情、神曲等情節,用喜、怒、哀、樂和抑揚頓挫的節奏吟誦,這就是地地道道的原生形態畲歌。筆者在2005年有幸與潮州市群藝館領導一起赴浙江參加景寧畲族自治縣舉辦的《中國畲鄉·「三月三」歌會》,在會上及會議期間與閩、浙族親的交流對歌中,經參加歌會的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杜亞雄博士鑒定,認為全國的畲歌,不同地域各自有一個音調,而鳳凰山畲歌的音調最原汁原味,它受其他的地方方言影響小。在《鳳凰山畲族文化》一書中,我們已對畲歌作了專門論述,發掘、收集和整理了一批畲歌,為印證鳳凰山畲歌的源流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畲族是一個能舞的民族。畲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多姿多彩。有紀念祖宗的祭祀舞蹈,迎神驅鬼祈福的祈福舞蹈,醮明祭祀舞蹈,喪葬安靈舞蹈和表現生產勞動的舞蹈等。參加舞蹈人數,由舞種決定,有單人獨舞,雙人、三人、四人合舞和多人參與群舞的。
畲族在各種祭祀活動中,分文場和武場兩種。而招兵節活動則是融會了文場和武場。如師公在起師、請神時,是以清唱為主的文場,聲音輕柔纏繞,鍾鼓相伴,在唱中時而伴以碎步繞圈,動作幅度小。但到請兵、招兵,驅邪時,則邊唱邊舞,手舞足蹈,大鑼大鼓交作,龍角嘶鳴,氣勢磅礴,動作幅度大,舞步粗獷豪放,強勁有力。畲家人稱這一優美舞姿為「獵步舞」,展示和再現先祖駙王上山打獵時的矯健動作。武場是畲族師公的強項。
神秘的「手訣」。相傳,自古以來,畲村普遍流傳鬼邪有五通鬼、天吊鬼和傷亡鬼等的鬼魂幽靈。因此,招兵活動中師公在驅邪一項中,務必施行法術驅逐鬼魂幽靈,採用各種不同的手勢,這種不同手勢統稱「手訣」,俗稱「雷訣」。據祖輩相傳,「手訣」計有「藏身訣」38種,「打鬼訣」4種,「吊樓訣」2種,「羅房訣」2種。在「雷訣」中,因不同的「手訣」則行法功能也不同。在招兵中,師公的基本步法是罡步,而最具法術靈威的是奶娘踩罡的行罡布法。在行罡步時,以打擊樂為主,音樂相伴,氣氛庄嚴。
招兵節活動突出表現了畲族的「鈴刀舞」。師公在表演時,手執一把刀柄穿串著若干銅錢的鈴刀,在請神、賞兵、祭符等情節中,師公用單邊肩和手,頭頂桶盤,腳步快速地顫抖,忽左忽右地轉動,使銅錢響聲起著節拍作用,舞姿優美。 饒宗頤在《潮州志》中指出,「今日潮音戲中尚有畲歌的成分存在,如《桃花過渡》的桃花姐與渡伯斗畲歌全段,以及喜戲中穿插的旦角打諢,那種『扣子調』,都是畲歌的形式」;「現在的潮州戲中的音韻,仍以畲歌為主流。畲歌中多道情打趣,述古之什,亦輒和潮音戲有交流的影響」;「我寫的《關於潮音戲源的考證》,便指出它是畲歌、蜑歌、秧歌、正音、秦腔、漢調……的混合體。而潮音戲的音樂,當然亦是各種地方音樂的混合體」。
相傳,先前的畲族器樂,只有師公在祈雨、祭祖、請神、驅邪道場演奏的鼓樂和在婚喪喜慶場合的鼓吹樂兩種,至明代,才與外來諸戲劇、音樂融合。正是從那時起,鳳凰山畲村都組建鑼鼓班,配齊潮州鑼鼓樂所需的鼓、蘇鑼、斗鑼、深波鑼,欽仔鑼、搖琴、白字頭弦(二弦),椰胡(胡弦)、嗩吶、笛、簫等30多種樂器。平常閑暇時,幾個人湊合一起,就可拉弦作樂。其樂調有輕六、重六、活五等。樂譜有「拋網捕魚」、「寒鴉戲水」、「平沙落雁」、「柳青娘」和佛堂音樂「南海贊」、「大海慈航」等。值除夕、過年、村神會日等大節日,就出動鑼鼓班。在招兵期間,鑼鼓班擔負迎來送往和配合師公的各項儀式活動。 據史籍載,畲族向來有習拳的好傳統。很早以前,畲家便擅長武術。自唐代以來的一千多年封建時代,戰爭不斷,社會動盪,畲族人民在抵抗外侮斗爭中,充分顯示了他們高超的武藝,出現多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雷萬興、藍奉高、許夫人、藍松三等。《潮州志》載,藍松三是明嘉靖年間的廣東大埔畲漢義軍首領。相傳他創有高超的「藍技拳」,流傳於閩南、粵東一帶,其套路有「四步」、「削竹」、「雲眉」、「中拳」等二十多種。
為了抵禦外來侵略,保護村寨安全和健身,鳳凰山畲村都設練拳館,聘請名師任教。昔時,村中男女皆參加,遇與外村械鬥,男女皆出動。後來只有男子參練。直到20世紀30年代,此風仍行。成年男子都各練一套路拳藝,以供出外謀生時防不測。
在招兵活動中,村裡挑選那些身強力壯、拳藝較高的男子做武士,他們個個頭扎藍色頭巾,身穿黃色大褂,腰束紅布條,手提長矛、鐵尺、雙刀等十八般兵器,個個雄赳赳,氣昂昂,甚是威武。他們列隊恭候祠堂前兩旁,隨時聽候師公的調遣,並擔負維持整個活動治安秩序的任務。 鳳凰山畲族,向來有傳統的民族服飾。早在唐代就有「左衽椎髻」的載。據載,至明代,閩、浙、粵、贛等地畲族服飾基本相同。男女「無寒暑,皆衣麻」,「通無鞋履」,或扎綁腿。婦女仍流行椎髻卉服,即頭飾高髻,衣服花邊。在發式上因地域不同和婚嫁與否而有差異。如明《永樂大典·潮州府風俗》載,「郡州縣,其地曰白籠窯,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仍外操一音,俗謂之『不老』。州之舊俗,婦女往來城市者,皆好高髻,與中州異,或以為椎髻之遺風」,即可印證。文中所指白籠窯、水南地名,今為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轄內的白陵輋、白石村、水吼坑和草嵐武山一帶所居住的雷厝山、燈心關和草嵐武村畲族村民。
自古以來,織布和織綵帶是畲家婦女的優良傳統,他們大多從少年時就學織布織綵帶,並常以綵帶的優劣來衡量姑娘手藝的高低。舊時,畲民的衣料主要是各家自行紡織和用藍靛染色的麻織物。各家各戶自種薴麻,有紡車,婦女在農閑時,用手工將麻浸漂後分成絲,捻成線,織布,織綵帶,染色製成衣,家中年老婦女一年四季撕麻捻絲,為家人准備衣料,故「無寒暑,皆衣麻」。這一手藝一直傳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如山犁村,在20世紀40年代末,仍見村中老年婦女忙著撕麻、捻線織布。
畲族婦女傳統衣服相當講究。明清時期,最常見的婦女服飾為黑色,向右開襟,衣領與袖管皆綉花邊,胸前偏右,綉一朵有百鳥朝鳳凰和如碗大的草木花卉圖案,胸前偏上方,裰兩粒紅絨球,中間鑲各種料珠。至於婚嫁服飾,品質更講究,要用綢衣、灰綢或紅綢裙子。平時日子,婦女多穿粗布衣衫,節日或外出做客時才穿新衣。
鞋呈黑色,布底,平鼻,禿頭,闊口,兩側與前頭均綉花。
發式,歷來較保守。已婚婦女通常梳一扁圓髻,緊貼腦後,罩以黑色髻網,插支銀簪。少女則梳一條辮子,從前頂圈腦後,束一紅色或紅綠色薴麻線,斜扎腦頂與辮子平行。
男子傳統服飾較為簡單,常穿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其款式是對襟,無領,只在領口鑲藍布。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薴布衫分長袖和短袖,夏裝和冬裝。
鳳凰山畲族的服飾,大約保留至清末。原因一是清廷為強化其統治,曾下令禁止穿其他少數民族服裝。二是因人數少,外出穿民族服裝,常被人譏笑。最後是老人逝世時,如婦女的服飾要陪葬,有的被丟掉,這樣久之就失傳了。但老年婦女的發式,則保留至20世紀80年代。
在招兵節期間,畲家人人衣著款式新穎的傳統民族服裝,綵帶五彩繽紛,可稱是畲族服飾的大展演。先是祠堂懸掛的數百個神像服飾各異。其次是表演者的服飾,如師公先是穿長衫,外面披著綉有各種圖案的袈裟,頭戴紅帽,隨後又按儀式更換不同服飾。三是全村男女老少都打扮一新,穿戴各人自製的服飾,整個場面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潮州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十分豐富。它融合了畲族先民的腌制、吃生、糍粑、包餡等習俗,飲譽海內外。
平常日子,畲家以咸腌菜當家,粗菜淡飯。但在招兵節時,每家每戶都必辦雞、肉、魚等供品祭祀先祖,籌辦豐盛的佳餚款待親朋,菜式繁多、琳琅滿目。每戶要拿出製作潮州名菜所必備的色、味、香、形烹調技藝。因為屆時每戶都有不少親朋好友前來做客。熱情好客是畲家人的好傳統。村中俗例認為,誰家客人來得越多,人緣就越好。請客人要用米質最好的茶籽糯作料,用杵臼舂後製成糯米圓,畲家人稱「粿乳仔」。要在圓、雞、蛋、魚表面抹紅色。在接待禮節上也頗講究,如菜式上,一般每桌最少要有八盤菜四碗湯,俗稱12菜桌。每家把事先准備的山珍、土特產,製成名菜宴請客人。在調換菜時,桌上的盤、碗應保持偶數,忌奇數。最先一道和最後一道菜應是甜品。對長輩和尊敬的友人,桌上方中央的一盤雞肉,要擺設「四點金」,即把雞頭、翅膀、尾巴分別放在盤四周,中間放雞肝、腱,放時雞頭朝上方,以示對客人的尊重。但「四點金」和肝臟只作為裝飾品,不能享用。每戶的客人,人數不等,少則十幾人,多者幾十人。對客人多的人家,要設主次桌,按輩分高低安排席位,對輩分高的和嘉賓,安排坐主桌,席位分別按東一大位、東二大位依序坐下,同時每桌要有一名主人作陪,擔負篩酒、盛飯、挾菜等事宜。 由於歷史原因,千多年來,畲族為了逃避戰亂、飢荒和朝廷的強行遷徙等而不斷的大遷移,逐漸成為今天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
從經文中,我們可追溯到畲族遷徙的足跡。如「福州府古田縣臨水宮諸夫人,大奶夫人陳四姊,小奶夫人李三娘,林岳山頭林九姊……」,「南劍州游溪沙縣朱滿屘姑、朱記一娘、朱記二娘、公爺朱法勝……」,「漳州府龍岩縣石子崗頂涼傘樹下得道、上界金殿紫衣菩薩……」,「河南成祖師,河南成本師」,「南嶽樓台瑞生師,九重山背重引師」,「福建連城藍法清師公」等。這些資料為我們研究畲族族源提供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