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輪訓心得學然後知不足

法官輪訓心得學然後知不足

發布時間: 2022-02-14 16:57:03

1. 有人說,學然後知不足的結論順理成章,而教然後知困就比較牽強,因為前面所說的都是學的問題,後面突然得

沒什麼牽強的,因為這個「教」是「受教育」、「接受教導」的意思,「教然後知困」的意思是「接受別人的教導、教育後才知道自己的困惑在哪裡」,而不是「去教導別人之後才知道困惑」。

2. 求一篇《學然後知不足》議論文800字!急!!

律師

3.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故曰教學相長也 是什麼意思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是出自語出《禮記•學記》:「雖有嘉餚.弗食不如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是,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嘉餚:美味食物。 旨:味美。 至道:高深精妙的道理。 困:窘乏,困難。 自反:自身反省,從而加緊學習。自強:發奮努力,提高自己。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指的是:通過學習,才發現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多;經過教學.才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
現在引用這一名句,用來說明教和學都會使人發現自己的不足,因而必須不斷學習,決不能自滿

4.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

學習以後可以知道不足的地方,教別人以後可以發現理解不透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以後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發現理解不透的地方,然後能使自己強健。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提高的。

5. 題目「學然後知不足」,聯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600~700字

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一自古流傳至今的名言,激勵多少有志之士,潛心書海,發奮攻讀,為人類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可是,今天卻有人認為學生的學習太艱苦了,應該把「苦」字改為「樂」字、「巧」字,即「學海無涯樂作舟」、「學海無涯巧作舟」。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很不恰當的,是非常有害的。 '

「苦作舟」為什麼不能改成「樂作舟」?學習既然是一艱苦勞動,靠苦學精神才能取得進步,怎能把學習當作一種娛樂,一種游戲來對待呢?有人說學習是一種有趣的事、愉快的事,那也只有在「辛苦」、「刻苦」、「苦學」之後,取得了進步,取得了成績,才能夠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苦作舟」為什麼不能改成「巧作舟」呢?學習既然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需要有老老實實的態度,當然不能有取巧的想法。有人說「巧」是指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當然少不了科學的方法,但有了科學的方法,就可以不下氣力,不下功夫學習嗎?有了好的辦法,仍需要刻苦學習,這樣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率。試想,僅僅有了好的辦法,而不去刻苦學習,能行嗎?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這個「苦」字。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被馬克思稱為「超群的小說家」。他為什麼能取得這么高的成就呢?據記載,他在20多年裡,一直辛辛苦苦、夜以繼日地工作,每天連續寫作16小時以上,只睡三、四小時。這不是夠苦了嗎!他的巨大成就,是用「刻苦」換來的。

中國女排姑娘們風趣地說:「苦是一副靈丹妙葯。我們要強大起來,就得每天吃這副葯。它雖然苦,卻苦盡甜來。花,將在汗水中綻放。」這話說得何等好呀!我們說,任何成功,任何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一個「苦」字,都是用汗水換來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應該把「學海無涯苦作舟」永遠作為我們的座右銘,讓它永遠激勵我們刻苦學習,勤奮學習,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

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上十年功。如果一個人很有成就,不是別人給予的,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奮爭取的。才能主要來自勤奮學習是不可猜疑的。
每一個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而來的。比如說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他從小就酷愛學習,一生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果他沒有從小的勤奮怒力學習,他也不可能成為著名的科學巨人。沒有勤奮努力的學習是不可能有成就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說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學習、努力探索過。 學習的關鍵在於「肯學」和「敢學」。如果你的願望是成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讓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學習最終還是會一事無成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為了證明鐳的存在,千辛萬苦,冒著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經過他們的勤奮、努力最終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並准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證實了鐳的存在。這是一次多麼讓人驚嘆的事實。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才證實了鐳的存在。因此,要想成為有才能的人,就要從小「肯學」、「敢學」。 有些人說那些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從小就是「天才」、「神童」,像我們再努力有什麼用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他們是天才、神童,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勤奮的學習。勤奮學習是成為「天才」、「神童」的先決條件。經科學家研究,人是智力是有差別的,但是僅僅是差一點點而已。所以說,「天才」、「神童」是靠人們勤奮學習而成為的。 才能來自勤奮學習,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鄭板橋、白居易的事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有許多的偉人為了造福人類,也作了巨大的貢獻。如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他走訪了許多地方,經過27過春秋的艱苦努力寫成了這部巨作。 狄更斯說過「我所收獲的,是我種下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爭取這個機會。才能來自勤奮。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學不可以已
何為從師之道?《師說》中有解釋:「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但從學之道呢?此謂「學不可以已」。
自古學有所成之人,必發憤圖強,一心求學,但最重要的是不可以自我滿足,求學之路無盡,所學亦無盡也,往今所敗之徒,皆驕奢安逸之輩,謙和仁義之人,最終定能有所成就。
戰國時龐涓和孫臏就是一個好例子;龐涓和孫臏本是同窗好友,同在鬼穀子處學習,龐涓狂妄自大,自以為學到了全部本領,便獨自離去。孫臏為人謙和穩重,深得鬼穀子老師的喜愛,學了很多龐涓並不知道的東西,讓龐涓懷恨在心,並害了孫臏把他的膝蓋骨挖了出來了。後來孫臏投奔了齊國,與龐涓兵刃相見,最後得到了勝利。
學無止境這句話就是對求學之路的最好概括,往往求學之人,初窺小徑,略有小成之時,便覺已深得此中大義,瞭然於胸,成爐火純青之勢,哪還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句話?而得大義者,不急不燥,不慍不火,虛心求學,苦於探知,可還記得古人為解一惑求學百餘里的精神?只有此中人,才可達神乎其技,登峰造極的境界。
如今學子,少有解惑之欲,求學之心,即使名師在側,也礙於面子之由不肯求知。此為學之道大悲也。逝者如斯,青春不在,不待年少之時多學苦問,非到黃發之年大稱「壯心不已」嗎?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各位同學,更待何時啊!
「十年朝夕已成夢,此景若初萌,求學之路尚漫漫,莫道學已成;青春之時早學成,風發宴諸朋,別到暮年窮困刻,嘆自變枯藤。」
同學們,「學不可以已」呀!

6. 對「學然後知不足」的理解

忘了是哪個名人的比喻了,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是一個圓,圓的外面是未知的世界.學到的東西越多,圓的面積就越大,但同時,圓的周長也就越大,接觸到的未知也就越多...

7. 事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會相長也。

好像是講 學了以後才知道知識的不足;教了之後才發覺困難;知道知識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教的困難,然後才能自我完善強大,所以說:教的與學的都得到長處。

8. 結合自己白了學習經歷談談你對學然後知不足的理解

是,學習之後就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9.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故曰教學相長也 是什麼意思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故曰教學相長也 的意思是:
只有先去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只有教了別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對知識還理解不清。認識到了自己知識的不足,然後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對有些知識還理解不通,然後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拓展資料:
這段話出自《學記》的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中國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熱點內容
與財務有關的法律知識心得 發布:2025-05-25 06:25:13 瀏覽:678
揚州市律師 發布:2025-05-25 06:13:15 瀏覽:331
行政法總論白鵬飛 發布:2025-05-25 06:03:43 瀏覽:230
暗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5 05:58:20 瀏覽:919
excel立法怎麼打出來 發布:2025-05-25 05:58:11 瀏覽:869
元甲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25 05:56:40 瀏覽:638
西安交通大學法律碩士可以考博嗎 發布:2025-05-25 05:52:11 瀏覽:86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大209條 發布:2025-05-25 05:49:57 瀏覽:129
新刑事訴訟法訊問 發布:2025-05-25 05:49:17 瀏覽:920
法院審判形式 發布:2025-05-25 05:47:53 瀏覽: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