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瑕疵法官
㈠ 對鑒定不服該向那個部門反映 法院指定做了司法傷殘鑒定,主要隱瞞患者重要檢材,鑒定結果出現很多瑕疵
對鑒定不服,如果符合《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二十九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委託人或者其他訴訟當事人對原鑒定意見有異議,可委託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重新鑒定。接受重新鑒定委託的司法鑒定機構的資質條件,一般應當高於原委託的司法鑒定機構。
委託人同意的,也可以委託原司法鑒定機構,由其指定原司法鑒定人以外的其他符合條件的司法鑒定人進行。
下面是重新鑒定的規定。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第二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託進行重新鑒定:
(一)原司法鑒定人不具有從事原委託事項鑒定執業資格的;
(二)原司法鑒定機構超出登記的業務范圍組織鑒定的;
(三)原司法鑒定人按規定應當迴避沒有迴避的;
(四)委託人或者其他訴訟當事人對原鑒定意見有異議,並能提出合法依據和合理理由的;
(五)法律規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重新鑒定的其他情形。
接受重新鑒定委託的司法鑒定機構的資質條件,一般應當高於原委託的司法鑒定機構。
第三十條重新鑒定,應當委託原鑒定機構以外的列入司法鑒定機構名冊的其他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委託人同意的,也可以委託原司法鑒定機構,由其指定原司法鑒定人以外的其他符合條件的司法鑒定人進行。
㈡ 遺囑公證程序瑕疵最後法官判有法律效力,而且,走到最高法院也判為有效力,為什
雖然遺囑公證的程序有瑕疵,但是如果能夠證明該遺囑是被繼承人真實意思的表示,那麼即使程序有瑕疵也不影響這份公證遺囑的效力。
㈢ 瑕疵民事行為的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及其處理
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可以分為裁判外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和裁判訴訟行為的瑕疵。對法院的不同訴訟行為瑕疵,應該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裁判外的法院訴訟行為,包括訴訟文書的送達、證據調查等。這些行為一旦出現瑕疵,就有可能影響到當事人訴訟行為的實施以及權利的實現。例如,判決書如果不能及時送達當事人,將可能影響當事人上訴權利的行使,如果再以當事人的上訴已過上訴期間等理由駁回上訴,就等於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顯然不僅違反程序法的規定,甚至也違反憲法的基本規定。又如,調查證據時採用不合法的手段時(套取或者壓迫等),就會對裁判的基礎造成威脅,不能保證裁判基於真實做出。而且,即使做出裁判,最終也不可能獲得正當性。
對法院裁判外訴訟瑕疵,原則上可以採取與當事人行為瑕疵同樣的處理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通過追認的方式來確認有瑕疵訴訟行為的效力,而且,法院訴訟行為瑕疵有可能成為裁判被取消的理由。 裁判的瑕疵,是指違背程序法規的規定而成立的裁判。除了裁判本身違反程序法的規定能夠引起裁判瑕疵的發生外,當事人訴訟行為以及法院在裁判外實施的行為如果出現瑕疵,都可能成為引起裁判瑕疵生成的原因。
對於裁判的瑕疵的處理,不能宣布其無效,原則上只能通過上訴、申訴等當事人正當、無瑕疵訴訟行為的實施,取消判決。所以說,有瑕疵的裁判,並不必然被宣布取消,如果當事人沒有行使上訴權、申訴權,有瑕疵判決就會發生法律效力,盡管它們會影響司法的公正。在我國,除了當事人的申訴、上訴外,對於裁判的瑕疵,法院內部以及檢察院可以提起再審程序,通過再審程序取消已經生效的有瑕疵裁判。法院裁判瑕疵的出現,其產生的影響比當事人訴訟行為瑕疵還要重大。因為,當事人訴訟行為瑕疵產生的責任及後果主要在當事人自身。而法院裁判行為瑕疵的後果,勢必涉及法律適用的是否正當,程序是否公正等關系司法生命的根本問題。因此,為了裁判的公正和有效地進行,必須減少、杜絕瑕疵,方能夠取信於民,也才能維護法院及其法官的形象。
訴訟行為瑕疵,由於僅僅是瑕疵,因而一直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透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訴訟行為瑕疵及其產生的後果,往往在人們忽視之時會危及程序的公正、公平,甚或影響司法的聲譽。正因為如此,在民事司法理論及實踐中,更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必須明確程序規則,這里的規則既有《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定的規則,還必須包括法院裁判時使用的一些內部規則;第二,在民事訴訟程序進行過程中,法院應該積極行使釋明權,及時、准確地為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提供幫助,避免行為出現瑕疵;第三,作為訴訟行為主體的法院、當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訴訟規則,誠實地履行訴訟義務,正確地行使訴訟權利、裁判許可權;第四,從根本上說,應該減少訴訟行為的瑕疵,然而,在出現瑕疵後,應該積極予以補救,減少不利影響的擴散。
㈣ 法官在檔案中裝進未經質證的材料如何處理
你好!
任何證據未經質證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否則視為程序上存在重大瑕疵,可能被上級法院改判或發回重審。
如有疑問,請追問。
㈤ 刑事訴訟中哪一類證據有瑕疵直接排除
瑕疵證據分為三種:
偵察階段瑕疵,起訴階段的瑕疵,審判階段的瑕疵。
㈥ 要求重新審理案子,法官不受理
要求重新審理案子,法院還要看是否符合條件,法院不一定都會不受理。
當事人申請再審,亦可稱之為「再審之訴」,是指當事人認為已經生效的裁判存在法定的再審事由,進而提起再審申請的訴訟行為。當事人申請再審要符合以下要求:
1、對象適格。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的對象包括已生效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但是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對於已經生效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第二,只有四類裁定可以申請再審,即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駁回起訴以及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的裁定。
2、存在法定再審事由。當事人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指明生效裁判存在《民事訴訟法》第200條所列的一種或多種情形。為了更清晰地理解再審事由,我們將民事訴訟法第200條列舉的十三項再審事由分為兩類,即實體性再審事由和程序性再審事由。
(1)實體性再審事由是指判決或者裁定的依據存有重大瑕疵。此類再審事由的設置體現了民事訴訟追求公平正義的理念,包括以下六種:
①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②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③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④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⑤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⑥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2)程序性再審事由是指原審訴訟程序存在重大瑕疵,一般的輕微瑕疵或者被稱為無害性瑕疵並不包括在內。該類再審事由主要包括以下七種:
①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②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③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④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⑤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⑥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⑦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3、在法定申請期限內提出。當事人一般應當在判決、裁定生效後六個月內提出再審申請,在諸如「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審判人員存在不法行為四種情形下,當事人有權自知道或者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再審申請。
4、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當事人申請再審,原則上應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對於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雙方均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提出。
5、要提交相關的申請材料。當事人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文件的規定準備並提交申請材料。申請材料主要包括再審申請書、身份證明、申請再審的生效裁判文書、原審訴訟中提交的主要證據復印件、支持申請再審事由和再審訴訟請求的證據材料等。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規定: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㈦ 法官判決書上有漏洞當事人可以告法官嗎
位網友:院紀律講官禁止與事起辦理案件早前叫三同辦案即同吃、同住、同辦案高院早明令禁止事與官起送達判決書妥讓官與事起辦理案件主要原怕官與事某種聯系影響案件公性其怕引起另事合理懷疑予事起辦案
㈧ 法官現在如何判遺囑有瑕疵卻是真實意思的表示
不論法官怎麼判,他也不一定有瑕疵,她盼了又不是給他的,他就是按政策辦事兒的,如果要是真的不會有異議的話,你可以上訴的。
㈨ 立案的被告主體有瑕疵法官是否應開庭前告知
如果被告主體不適格,立案的時候就會告知。
如果案件進入審判階段,法官也會要求你撤訴。
詳細咨詢,可以加我QQ:1030812835
㈩ 人民法院如何認定瑕疵案件
法律分析:按照法律,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依法作出裁判。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八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依法作出裁判。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