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法律化例子

道德法律化例子

發布時間: 2025-05-23 22:10:24

Ⅰ 法律角度和道德層次分析許霆案

法律的規定是社會道德規范的最低底線。

法官在做判決的時候肯定會加入個人的主觀因素,只要他是個人就會講求人情味,很多法律只規定了一個判決的范圍,需要運用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來做出最終的判決。

「許霆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利用銀行ATM機出錯取了十幾萬,一審判了他無期徒刑,二審只判了他5年有期徒刑。這個就是根據實際情節量刑過重,法律講求人情味的典型案例。



(1)道德法律化例子擴展閱讀:

法院改判,許霆由無期徒刑減到五年徒刑,減刑幅度很大,但大多數人仍不認可這個結果。

面對這樣的反饋,如果說「司法和民意、輿論都沒勝利」,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在司法方面,做出來的判決而不被主流民意承認,總會有點不尷不尬的意味,昭示著司法與社會存在著某種嚴重的分歧或「撕裂」狀態。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案件似乎已經產生了「多贏」的實效。許霆個人和家庭不再面臨隨「酷刑」而來的悲愴境遇;司法面對輿論的洶涌沖擊大步「後撤」,也贏得了「正視民意」、「表現出人性化」和「靈活性」等正面肯定之辭;

還有另外的類似案件,已被重判的服刑人可能因此案的「類推」而獲益;因「技術故障」而涉案的後來者,將從此案後免遭滅頂之災。如果以「無罪訴求」不被法庭接受論,民意的確沒獲大勝,但承認面對司法民意有所小勝,這一點還是客觀的。

所謂的「勝敗」都是相對的,討論「誰勝誰敗」的意義並不大。民意、媒體和司法、法律在「博弈」,這個博弈過程的產生和發展才具有重要價值。

曾有一種聲音這樣教訓媒體和民眾:輿論不得「干預司法」;「司法不應屈從民意」….而如今,許霆案的議論者告訴全體國民:國民就該「教訓」司法,司法與法律最值得大家來教訓。

這是一個重要的啟迪。不被國民教訓的司法和立法,即不屬於國民所有;罔顧民意民智的法律,害怕輿論的法庭,那算什麼東西。如果國民只有被司法整治、教訓的份兒,它只是強加於國民之身的破爛而已。

今後,「事外人」必得更積極地通過媒體和各種輿論渠道去「干預司法」,這種干預將逐步使司法擺脫和避免「私法」的性質而成為屬於國民的「公法」。

許霆是網路時代的幸運兒。此案放在前些年,被這樣多的人關注、研究、議論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那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司法獨立」,即無所顧忌地草菅人命、濫施酷刑而不被大眾了解和批評。

技術進步的確在改良我們的社會生活,改變了許多人的厄運---如果國家有意識地發揮現有技術運用於民主與法治,我們將聆聽更多更強的福音。

更有一種不曾挖掘的深層含義:國民的「主體意識」已經覺醒並空前活潑靈動。當年一個「國家利益」大詞就能令社會全體噤若寒蟬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的人們,當聽到「國家」、「國家機構」、「國家法律」、「國家財產」等強勢話語時,不再立馬就像遭了霜的茄子,他們立刻就聯想到可以和強勢話語「分庭抗禮」的理由,將重要概念涉及的事物放倒新標的天平上度量一番。

在和「國家」、「財產」相對的那一端,他們擺上的是生命、自由、和社會正義。從悄然無息到民意洶涌,到重新度量,一種稱得起「革命」的狀況發生了。

不僅如此,中國公眾還在「議案」中還表現出了理性與精緻。道德提醒與道德譴責---民事糾紛與民事責任---刑法應用與刑法面前平等,「主流民意」竟然對此認定的層次分明、井然有序。

Ⅱ 舉個例子說明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都是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法律是群體客觀的底線,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行為規范框架,確保每個人的行為都在一個相對安全和可預測的環境中進行。它通過法律條文和規章制度,規定了人們應當如何行事,違反這些規定會面臨相應的法律制裁。

而道德,則更多地體現為自我主觀統一的約束,它源於個體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和信仰。道德規范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它鼓勵人們做出善良、公正和有同情心的行為。雖然道德沒有強制執行力,但它能夠引導人們在法律之外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實際生活中,法律與道德常常相互交織,共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有時候,法律的規定與道德的標準是一致的,比如禁止暴力和欺詐等行為。但在某些情況下,兩者也可能產生沖突,例如當個人的道德信念與法律規定相違背時。面對這種情況,人們需要在遵循法律的同時,努力維護自身的道德原則。

另外,法律和道德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法律可以通過立法過程反映社會主流道德觀念,使之成為具有強制力的行為准則。而道德則可以為法律的制定提供價值導向,促使法律更加公正、合理。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個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

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它們共同為社會秩序和個體行為提供了指導。理解並尊重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Ⅲ 以法律與道德為話題的作文給幾篇,好的再加30分!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 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 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 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 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雙手,推開封鎖在心裡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著無數純潔的心靈。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准。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也很簡單,道德就是誠實守信用,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我坐公交汽車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我剛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就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巍巍地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怎麼辦。我心理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做一個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再說了,坐這兒多舒服呀。」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嗎?」「不讓!」「讓!」「不讓!」「讓!」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園里拾到了5元錢,我便交給了老師,老師誇我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雖然只是5元錢,但是,它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想到這兒,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奶奶,您坐這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我決定以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匯成的一個個心靈,它們照亮起未來迷茫的路,未來屬於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中國人。
師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尊師是一種美德,尊師是一種優良傳統,我們要發揚這種優良傳統,我們要尊師。
一次我接到同學的電話,邀請我去他家。我一進他家的大廳就看到:「天地君親師」這五個大字。「天地君親師」,這里的「親」就是「尊」的意思,而「君」指的是皇上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尊師,地尊師,君尊師,人人都尊師。你看,連平民百姓都尊師,由此可知,尊師是一種優良傳統,我們要發揚這種傳統,我們要尊師。
有一個故事,名叫《程門立雪》,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講的是一位名叫楊時的學生,有一個問題不懂,就特地趕去請教老師。誰知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就讓看門的門童不要打擾老師,自己冒著鵝毛大雪站在門外等老師睡醒,再問老師。楊時是一個尊師的典範。後來,楊時有了很大的成就,成了一位學者。古人都知道尊師,今人還不應該尊師嗎?我們要向楊時學習,我們要發揚尊師的優良傳統,尊敬老師。
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也很尊師。「徐特立」就是毛澤東的老師。後來,他參加了革命,參加了共產黨,在革命隊伍中得以鍛煉成長,當了主席。但他永不忘師恩,在徐特立先生六十歲生日時,毛澤東主席給徐特立先生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毛主席多麼尊敬老師啊!毛澤東主席也是尊師的典範。連偉人都這樣尊師,由此可見尊師是優良傳統,是一種美德。連偉人都這樣尊師,我們有理由不尊師嗎?
尊師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如果你尊師,老師就會喜歡你,就會把更多的時間給你,甚至把他所有的知識傾囊傳授給你。有很多名人都是由於尊師,所以得到了許多知識,終而成為名人。就說前面的楊時吧,由於他尊敬他的老師,得到了老師的賞識,老師便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向他傾囊而授,這就是楊時為什麼會成為學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此可知,尊師可讓人獲益。學生以學為主,我們沒有理由不尊師。
相反,有的人不尊師,讓老師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從而冷落你,甚至不願教你,對你愛理不理的,這樣的學生總是一無所成,什麼也學不到,空手而歸,而後就痛苦地生活,平庸而去,給自己留下的是終身的遺憾。
從古至今,這樣的正反事例數不勝數。它無不啟示我們要發揚尊師這一優良傳統,它無不啟示我們要尊師。
同學們,為了我們擁有更美好的明天,我們一定要尊敬老師

Ⅳ 有哪些道德和法律相互沖突的例子

一個女的把自己剛幾個月大的孩子送人了,還收了人家幾萬塊錢。過了幾年又想把孩子要回來,人家不給她就去法院起訴,理由是這家人沒有辦理領養手續。

Ⅳ 道德問題受到法律約束的例子有哪些

小悅悅事件就是典型的道德問題受到法律約束的例子。
小悅悅的離世,人們悲痛之餘感覺到道德的力量不能夠喚醒人的良知,於是便提出要用法律來制止這種悲劇的再次發生.問題是法律真能夠替補道德的作用嗎?起碼現實社會是不行的,也沒有證據顯示這樣做會得到廣大的民意支持.法律的作用就是剛性的約束人的行為規范.違反法律,威懾性的後果,輕則失去人身的自由,重則剝奪人身的財產和生命.
法律的產生是基於經濟發展而來. 簡單的道德約束有時候的得不到某些人遵守,就需要一個國家機器來約束以及制服那些超越道德規范行為 的人.法律雖然可以強制人的某些行為規范.但是,一方面它不可能代替道德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法律也只能對超越了社會公認道德行為准則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道德,作為一個精神思想范疇,他的內在表現形式意識形態,修養,即人內心的內涵是可以從對外部世界的知與行的行為特徵上面反映出來.法律內在表現即內涵是法律條文,人的社會行為廣義的講都要符合法律的剛性規定。那麼人在實踐對待社會是,非與善,惡採取何種行為方式,比如應該作為而不作為,只要不是違反法律條文,更多的層面就屬於道德的修養和自律,應該講人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對社會負有的責任肩負某種義務和責任,該作為而不作為,只要他的行為沒有侵犯他人的權利,也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法律是不能夠處罰的,這是人的自由選擇權利.只是在道德層面有義務實行的行為而不去作為.任憑事情完全可能產生嚴重後果的發生.社會輿論會給這類人群施加道德的壓力.而將法律代替道德來強行約束人的行為規范將會達到相反的結果.道德的力量將會消亡.

Ⅵ 辯論賽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實例

法律是復最低的道德,也即製法律是保障道德底線的最後防線,從這一點來說可以找出很多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事例,簡單舉以下幾個例子:

一、關於人治和法治。我們知道,單純靠道德約束是不可能形成一個民風淳樸的社會,而是必須要法律的制約,讓人心存畏懼,同時光靠道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妥協性,標准也是因人而異很難把握,而法律的標准相對比較穩定和確定。

二、道德是不具備強制力的,對於某些人來說,特別是某些紈絝子弟,所謂的道德對他們基本無任何約束力,妄談道德的話,其實猶如期待人人都成為君子,這也是違背辯證法的,所以對於這些頑固分子,是必須靠法律制裁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可以為道德所感化。

三、道德地位較高,是基於社會共同性產生的,但社會總需要一條底線,比如真善美的最低標准,比如做人的最低標准等等,這些從道德上基本無法體現,容易讓生活價值觀出現混亂,這就需要有一條絕對的紅線讓人無法逾越,那就是法律。

初步思路,可以繼續探討~

Ⅶ 法律與道德對社會關系的調整舉出實例

法與道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離開了法與道德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就不能正確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法與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歸根結底是受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相對立,而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一致,起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的作用。一般說來,凡是為法律所反對的行為,也是統治階級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凡是為法律所要求的行為,也是為統治階級道德所倡導的行為。

有些關系只宜由道德來調整,不宜由法來調整(如愛情關系、友誼關系)。有些問題必須由法來規定,而不屬於道德評價的范圍(如國家機關的職權劃分,訴訟程序上關於計算期限等規定)。更多的社會關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調整,但具體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Ⅷ 哪些道德義務演變成了法律規則

誠實信用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規范。
①《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回遵循自願答、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
②《合同法》的第六條明確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③《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另外,締約過失責任也是誠實信用道德規則的延伸。 這是道德義務演變成了法律規則的典型例子。 還有拾金不昧道德規范演變成了物權法中的「遺失物返還」規則。

關於義務
(1)廣義的義務,既包括法定義務,又包括道德義務。二者是緊密聯系的,它們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一些道德義務被國家認可為法律規范,成為法定義務。有許多法定義務,同時就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如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其他亦可)
(2)加強立法進度,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拓寬道德義務進入法律制度的通道,使社會走向有序、文明所必需的道德義務成為法律規則。
(3)樹立權利義務一致性的觀念,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法律鼓勵我們做的,積極去做,禁止我們做的堅決不做,法律要求我們做的,必須做到。

熱點內容
勞動法調休2016 發布:2025-08-15 22:34:15 瀏覽:365
投資協議書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22:34:09 瀏覽:752
薩嘎法院 發布:2025-08-15 22:29:38 瀏覽:595
公司法表決權 發布:2025-08-15 22:20:08 瀏覽:158
借條由誰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22:14:31 瀏覽:225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8-15 22:04:30 瀏覽:747
新鄭律師咨詢 發布:2025-08-15 21:54:22 瀏覽:44
民主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 發布:2025-08-15 21:24:03 瀏覽:742
罵法官咒警察 發布:2025-08-15 21:05:04 瀏覽:450
什麼是交通法規 發布:2025-08-15 20:52:35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