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瑜法官
① 石美瑜的介紹
石美瑜(1908-1992) 國民黨少將法庭庭長、法官。福建林森人。福建法政專門學校(現福建師范大學)及政治大學畢業。1949年去台灣。退職專任法律人。1992年逝世於美國。
②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里有哪三句話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里的三句話:
一、拉貝說的話:「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
二、李秀英說的話:「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
三、梅汝璈說的話:「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南京大屠殺是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2)石美瑜法官擴展閱讀: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由來
南京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的組織,根據當時戰爭罪犯審判條例的規定,由國民政府國防部軍務局會同司法行政部分別派員組成,該庭庭長始終由石美瑜擔任,
審判官為陸起、李元慶、林建鵬、葉在增、孫建中、龍鍾煌、張體坤、宋書同、葛召棠等,主任檢察官為王家楣,檢察官為陳光虞、李璿、李浚、徐乃堃、高碩仁、施冰等,主任書記官為丁家庵、施泳等。
這些審判官和檢察官基本上都有著濃厚的法學專科教育背景,其中庭長石美瑜曾經擔任過上海高院法官,並在上海淪陷後擔任過上海高校法學教授。史料記載,除了審判專業人員外,審判庭還配備了翻譯、司書、軍需文書等輔助人員。
相比當時異常艱苦的辦案條件,南京審判的法律思維、法庭設置一點都沒有缺失,中國的審判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樣,毫無疑問具備無可爭辯的公信力。史料記載,僅對谷壽夫的審理前後進行了1年多時間,檢察官在長達1個多月的公審中,指證谷壽夫及其師團所犯下的集體屠殺就有28案,零散屠殺858案。
其間,先後有80餘名證人出庭作證,其中包括來自英國、日本、美國的3名外籍記者和1名美籍教授。「谷壽夫案件判決執行階段,被告人聘請了美國律師,按照當時國際法庭規定,還派來了美軍少校赫伯、美國駐國際法庭的法官阿爾達克、霍西3人擔任監審官。
最終谷壽夫還是在大量證據面前低頭認罪。」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蔡道通說,這些史實都說明,當時的審判庭給予了戰犯充分的辯護權,在司法程序上是十分完備的
③ 岡村寧次在日本戰敗後做過國民黨的軍事顧問,是真的嗎
岡村寧次在日本戰敗後做過國民黨的軍事顧問,是真的。
岡村寧次先後就學於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曾參加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13年陸軍大學畢業後在參謀本部任職。1917年在駐華武官處工作。1919年回國後,長期供職於陸軍參謀本部,研究中國情報。1925~1927年任北洋軍閥孫傳芳的軍事顧問,參與中國內戰。
1945年日本投降後,率侵華日軍向中華民國政府投降,於9月9日在南京簽署投降書。後被中華民國政府委任為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工作總聯絡部長,協助組織日軍和日僑遣返事宜。後被中華民國政府聘為軍事顧問。
1949年1月回國。1950年被台灣當局聘為「軍事實踐研究院」高級教官。1955年起任日本歸國軍人組織戰友聯盟副會長、鄉友會會長。1966年死於日本東京。
岡村寧次著述頗豐,撰寫了《毛澤東的兵法及對付辦法》、《圍點打援是共軍的作戰特點》、《從敵對立場看中國軍隊》、《以集中兵力對集中兵力殲滅共軍》等一系列協助國民黨與共產黨作戰的文章。
蔣總裁見之大喜,此後,國民黨軍事當局每策劃一次新的作戰計劃,其作戰廳總會有人來造訪岡村寧次,拐彎抹角地向他打探一下關於戰事的看法,甚至後來岡村寧次被內定「無罪釋放」臨回國之前,負責死守大上海的湯恩伯還去追問他對長江防禦的「高見」。
(3)石美瑜法官擴展閱讀
中國抗日軍民對他是恨之入骨的。在岡村寧次的回憶錄里,他自己提到,抗戰勝利後,「在延安發表的戰犯名單約二萬多人,我被指定為第一號戰犯,第二號戰犯為曾任華北方面軍的多田駿大將,第三號戰犯為曾駐山東第四十三軍司令官細川中康中將。」
岡村寧次說,中共方面始終抓住他不放,「中共方面堅決主張把我定為第一號戰犯,直到1949年初與李宗仁談判時,還要求將我引渡共方,作為談判的一項條件。在我回國以後,至今仍不斷看到報紙上對我的責難和攻擊。」岡村寧次對中共方面「不依不饒」的態度,對自己「榮登榜首」的事實,卻始終採取否定的態度。
彭德懷曾對八路軍的將領們作過關於對岡村寧次的評價:「這個傢伙,是很厲害的一個人,他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山田醫生告訴我,20年代初期,他和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被稱為天皇黨羽集團的三羽烏;後來在對華戰爭中,他是日本軍界的三傑之一,另外兩個是合區川和東條英機。
所以一定要注意他。他有很多本事,能實事求是,細致周密。每次進攻,他都要調查半年之久,做准備工作。沒有內線發動配合維持,他不進行蠶食。他不出風頭,不多講話,不粗暴;你從他的講話里看不出他的動向來。
他經常廣泛搜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他是日本侵略朝鮮和東北三省的副參謀長,老練得很,是歷來華北駐屯軍司令官中最厲害的一個。」
④ 日本侵華頭號戰犯被赦免的問題
岡村寧次不是特赦,而是「無罪釋放」。
岡村寧次是共產黨特別是八路軍最恨得人,在共產黨開出的戰犯名單中他占頭號。它被無罪釋放的原因很多,我把自己知道的列出來供諸君參考。
1. 湯恩伯、何應欽、閻錫山等是岡村寧次的學生,何、閻等人作為留學生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上學時,岡村寧次是他們的學員區隊長,即班主任,他們私交應該不錯,受降儀式上何應欽在岡村等人行禮後,微微欠身以示還禮,這在各國受降主官中是絕無僅有的。另外在岡村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期間,一直在招降閻錫山,但因為雙方的條件相差懸殊而未成,盡管如此,接觸一直在持續,直到抗戰結束,為此閻錫山恐怕也會力保,以防岡村泄漏,造成自己的被動。
2.抗戰結束時,岡村是「中國派遣軍」司令官,麾下尚有軍隊105萬人,根據岡村的命令,這部分日軍沒有按照國際慣例向包圍他們的當面之敵----共產黨的武裝力量----投降,而是向蔣介石等投降,一百多萬人的裝備,這份見面禮不可謂不重,更重要的是這批裝備沒有落在共產黨手裡,有了這份功勞,蔣介石也要照顧一下了。
3.岡村與共產黨作戰多年,經驗豐富,寫過很多研究共產黨戰略戰術的小冊子,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期間,曾令八路軍吃盡了苦頭,左權就是死在它的手裡,彭德懷也說他是最厲害的對手,令共產黨如此頭疼的人焉能不利用一下,好像很多國民黨軍官都請日本軍官做自己的參謀或顧問(閻錫山還收編了一萬日軍,用於與共產黨作戰),而岡村寧次就是蔣介石的顧問。
第三條有點勉強,因為岡村被宣布為無罪釋放時,蔣介石已經將近戰敗。
岡村這傢伙回到日本後和第二任老婆相依為命,倒得了個善終,便宜他了
⑤ 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的庭長是誰
庭長石美瑜端坐審判席中央,葉在增、葛召榮、李元慶、宋書同4名法官身著黑色法袍分坐兩側
⑥ 犯下南京大屠殺罪行的戰犯都什麼下場
最後的報仇,在法庭上!
每年的12月13日,都是一個沉痛的日子——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上午十點,公祭開始,南京市內響起凌厲的警報,所有車輛停駛,所有人就地默哀一分鍾,彷彿一切都停滯在了這一刻。
八十三年前的今天,南京,這座秀麗的城市,陷入血泊和火海。日本侵略軍以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殘暴手段,在南京進行了持續六個星期的大屠殺——這座有2500年歷史,經過1927-1937十年建設,已初具現代化城市雛形的南京城,幾乎化為灰燼,全城烈焰沖天,三分之一被焚毀,無數財產被搶劫。
▲帕爾要「慈悲為懷」,梅汝璈據理力駁
原來,東京法庭制定了共同遵守的訴訟程序,卻沒有一個共同的量刑依據。11名法官,決定每一被告的量刑,至少要6票。因各國法律對死刑規定不同,11國法官依據本國條款,各執己見。
來自澳大利亞的威勃庭長就主張將戰犯流放到荒島上,美國法官同意死刑,但僅限於對發動太平洋戰爭和虐待美軍俘虜的那些戰犯。印度法官帕爾就更離譜了,他竟然以「世人需以寬宏、諒解、慈悲為懷,不應該以正義的名義來實施報復」為理由,要判全體戰犯無罪。
量刑爭議使梅汝璈把頭發都急白了,他和助手商定,土肥原賢二和松井石根,雙手沾滿中國人民的鮮血,若不能嚴懲,無顏見江東父老,惟蹈海而死,以謝國人!
▲最後的投票環節,6比5……
梅汝璈據理力爭,在最終的投票環節中以6:5險勝,將松井石根等戰犯送上了絞刑架!
在法庭最後環節——判決書的書寫問題上,有人主張判決書統一書寫,梅汝璈堅決認為,有關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行的部分,中國人受害最深,最明白自己的痛苦,因此,這一部分理當由中國人自己書寫。
▲松井石根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經過他的交涉,由這次歷史性審判而形成的長達90餘萬字的國際刑事判決書,留下了梅汝璈代表4億多中國人寫下的10多萬字。「那些日子,我們就像鑽進成千上萬件證據和國際法典的蟲子,每天在裡面爬來爬去,生怕遺漏了重要的東西。」
松井石根被絞死了,據親歷者記載,這個罪魁禍首是折騰了好一番後才死掉的,這個結果非常公平。
▲晚年的高文彬老人在講述揪出兇手的過程
但事情還沒有結束,高文彬在收集證據時翻閱日本報刊,發現了駭人聽聞的「百人斬」。
他在1937年12月的《東京日日新聞》上發現了一張名為「百人斬超記錄」的照片,兩個日軍少尉軍官拄刀而立,面露獰笑。一個叫向井敏明,一個叫野田毅,他們以砍掉中國人頭顱的數量來進行「比賽」,最終向井敏明以砍死106人「獲勝」。
高文彬立即把報紙復印兩份,一份留在檢察處辦公室,另一份送到了梅汝璈。憤怒的梅汝璈立即將之寄回國內。很快,一場追捕「百人斬」兇手的行動展開了。
時間已經過去十年,這兩人是否還活著?在哪裡?調查科科長理查德·沃森通過《東京日日新聞》的報道,確定了二人的部隊——中島師團(16師團)片桐部隊富山大隊。
他又從秘書處調來富山大隊的資料,經過一番尋找,找到了二人的入伍志願書,確定了地址——向井敏明家住日本山口縣神代村,野田毅的老家是鹿兒島縣的河下村。
沃森帶著憲兵直撲二人的老家,然而這兩個村子已經十室九空,問不到他們的下落,只有一個得到了一個模糊信息——半年前,野田毅曾受邀鹿兒島縣的一所小學作過報告。於是憲兵把鹿兒島縣搜了個遍,發現了一個頭纏白布,在路邊擺攤的中年人,正是野田毅!
野田毅歸案後,供出了向井敏明的下落——向井躲進深山,靠販賣山貨過活。憲兵來到山口縣,一個樵夫認出了畫像,帶著憲兵來到山下的一個小村子,發現了因為與人斗毆,被打得鼻青臉腫,正在養傷的向井敏明。
暴虐成性的向井敏明極力反抗,居然還揮拳打倒了兩名憲兵,但還是被掀翻在地,銬上了手銬。
另一名屠夫田中軍吉的被捕更具戲劇性,此人在東京一家魚丸店因為吃霸王餐和老闆廝打起來,邊打邊狂叫「老子當年在支那參戰,一天就殺掉了100多個支那人,還敢跟我要錢?」然後,被正好路過的憲兵聽到,抓了起來……
這三個兇手,應中國政府的要求,被引渡到中國,押到他們的犯罪地點——南京,接受正義的審判!
▲庭長石美瑜在法庭前
負責審判這些乙級丙級、戰犯的法庭,是中國於1946年2月15日正式成立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以下稱南京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王家楣為主任檢察官,李波、徐乃堃、高碩仁、施泳等人為檢察官,陸起、李元慶、林建鵬、葉在增、孫建中、龍鍾煌、張體坤等為審判官,統一審判由中國駐日代表團引渡和從全國各地法庭移交的日本戰犯。
南京審判的重點,當然就是南京大屠殺案,除了直接行凶的低級士兵軍官,還有谷壽夫、酒井隆、磯谷廉介等在中國各處犯下罪行高級軍官。其中對谷壽夫的審判,最具有代表性。
谷壽夫,1882年生人,1937年任日軍第6師團指揮官,製造南京大屠殺的禍首之一,1946年2月在東京被逮捕,8月被引渡到中國,關押在上海。南京軍事法庭認為,此人「系侵華最力之重要戰犯……尤為南京大屠殺之要犯」,特派專人將谷壽夫押解到國防部南京小營戰犯拘留所。
1946年10月19日,谷壽夫案審理開始。
為求活命,谷壽夫提交《關於我部在昭和12年末南京戰役中情況的陳述》,否認三連——我沒干,不是我,是別人……把罪行推得一干二凈。
在《陳述》中,谷壽夫承認在南京有日軍施暴,但「與我第六師團無關」,因為「對部下要求嚴格」,暴行嘛,都是十六、九、十一師團、重藤支隊、「松島部隊」、「末松部隊」……乾的,而且他「不曾看到或聽說……也不曾接到居民申訴或控告」,擺出一幅很無辜的樣子。
然而鐵證如山,不容抵賴!
對谷壽夫的審判前後5個多月,證據5千多件,證人500多人,出庭80餘人——中央軍校教導部隊輜重營營長郭岐(《陷都血淚錄》作者),紅十字會南京分會會長許傳音、受害者李秀英、倖存者趙永順、白增榮、梁廷芳等中國證人,南京國際安全區秘書,金陵大學教授史密斯、貝德士等外藉證人,以及紅十字會埋屍統計表、南京各處挖掘到的受害人頭顱、約翰·馬吉的影片、日軍為炫耀武功拍攝的記錄片等物證。
▲被發掘出的「萬人坑」
白增榮、梁廷芳登上證人台,指著谷壽夫的鼻子揭露,在1937年12月16日下午6時,南京華僑招待所附近的5000餘難民被谷壽夫的部隊押往中山碼頭,瘋狂掃射,屍體棄往江中。兩人中彈受傷,與屍體一同飄流,得以倖免。
南京市民姚加隆接著登台控訴說,12月14日他帶領全家在中華門斬龍橋避難,被谷壽夫的部隊發現,妻子被輪奸殺害,8歲的幼兒、3歲的幼女因在一旁哀求,被谷壽夫部屬用刺刀挑入火中燒死……
谷壽夫仍狡辯「不亂殺一人」,在目擊者郭岐、許傳音、史密斯的對質以及在中華門「萬人坑」內發現的顱骨的物證之下,谷壽夫方寸大亂,當起了復讀機,「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證人血淚控訴,法庭內外號哭陣陣,怒火沖天,如果沒有法警,谷壽夫當場就要被憤怒的群眾毆斃——眾多的人證物證面前,谷壽夫的謊言被擊得粉碎。
▲審判時,法庭外的群眾
但是,不要以為找到證人,搜集證據是一件容易的事。
證據搜集由「南京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南京市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和「臨參會南京大屠殺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三個機構負責,他們開始調查時,卻發現工作十分艱難。比如「或因家中女性被姦淫,為了名譽赫然不宣,有時工作人員上門調查,因為事過境遷人去樓空者有之,生死不明無從探悉者尤有之。」
此外,還有全家被殺,無從稽考的;有逃亡未歸的;有因手續太繁而不願提出的;或因羞愧,不願報告的;或因事過境遷,不願重撫創痕種種情形,經費還不足(戰後很快就物價飛漲了)。
就是這樣的條件下,大多數調查者則完全是憑著勝利後的激情和良知,克服了方方面面的困難,深入城市、鄉村及受害家庭,反復耐心地做宣傳工作,仔細詢問受害百姓,還要為不識字的市民代為填報各類調查表。經費短缺、天氣炎熱、路途遙遠的艱辛都沒有使調查者們退卻,而支撐調查者的信念就是要以此告慰死難之軍民者——「在神聖法律之前,使諸烈士沉冤八年而終有所昭雪也」。
▲畫家張玉彪創作的油畫《南京審判日本戰犯》
證據確鑿,南京軍事法庭最後判決「谷壽夫在作戰期間,縱兵屠殺俘虜及非戰斗人員,並強奸、搶劫、破壞財產,處死刑。」
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軍吉,他們因為罪行相似,被並案審判。這三頭畜生被押上法庭時,囂張的「武士道」早已盪然無存,一幅畏縮之相,一心只想活命,百般狡賴。
野田毅狡辯「百人斬」是「玩笑」,「日本隨軍記者淺海和我開玩笑說,已將你在南京殺了100多人的消息寄回日本,可以請獎,我當時就告訴他這個玩笑開不得。」向井敏明更是一口咬定根本就沒有參加殺人比賽,辯稱「《東京日日新聞》系虛偽登載,記者淺海專為我頌揚武力,以博日本女界之羨慕,希望能早日獲得佳偶,因此毫不足信。」
公訴人據理駁斥,「日本當局對於軍事新聞之統制檢查本極注重,而《東京日日新聞》系日本重要媒體,如果該被告等並無此殺人競賽之事實,絕無故為虛構以巨大篇幅專為該兩個被告等宣傳之理……其抗辯各節,均屬無可採信。」
▲暴行的炫耀,成了無法抵賴的鐵證
田中軍吉就更不好狡辯了,因為他殺人的場面被拍成照片,登在了日本的報紙上。田中軍吉只能硬著頭皮否認,「照片上的人似乎很像我本人,不過並不是我……」然後又說照片上的人穿著襯衣,是夏天,只能證明在另一處殺了一人等等。
檢察官嚴詞駁斥,「東京報紙上印著你的照片,說你作戰很勇敢啊,你否認這張照片嗎?」,「被告所言純屬狡辯之詞,要知道他在揮刀奮力猛斬之際,為便利動作,縱在冬令脫卸外衣,本屬常事,而且連續斬殺300餘人,怎能不熱?事實俱在,已不容斤斤執此,希圖避就,且其參與南京大屠殺之事實,已屬眾證確鑿,有如上述,更奚容借端狡展之餘地!」又出示日本的《皇兵》一書,書中印有田中軍吉屠殺300餘人的「助廣」軍刀,還有署名田中軍吉的文章。
南京軍事法庭最後判決,「田中軍吉與向井敏明、野田岩,在作戰期間,共同連續屠殺俘虜及非戰斗人員,各處死刑。」
1947年4月26日,谷壽夫被押往雨花台刑場,執行槍決。強作鎮靜的谷壽夫用發抖的手在法庭筆錄上簽了字後,請求將裝有頭發,指甲和一首詩的小袋轉寄家屬,檢察官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接受了。
庭長石美瑜下達了行刑命令,一聲槍響,谷壽夫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1948年1月28日,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軍吉被押赴雨花台行刑,三頭畜牲抽了最後一次煙後,在他們曾經行凶的地方,被一槍爆頭!
東京審判和南京審判總體上體現了盟國的正義性,以法律的形式將日本法西斯的罪行無可辯駁的確定下來,昭告世界。尤其是對南京大屠殺事實的認定和判決,歷屆日本政府均不敢否認。
▲一槍爆頭,戰犯的下場!
但審判也有明顯的缺陷,大屠殺的禍首之一的朝香宮鳩彥因是日本皇室成員而未被起訴,南京審判中也因為蔣介石的包庇而放過了崗村寧次——因為國力弱,話語權小和蔣介石的小算盤,即使勝利了,也無法將所有罪魁捉拿歸案,每每想來,令人憤恨不已。
今天的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的起歷史?
全程參加了東京審判的梅汝璈先生,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中國人還得爭氣才行!」
⑦ 1949年對岡村寧次第二次公審的過程是怎樣的
1949年1月26日10時,時隔5個月後,法庭又對岡村寧次進行第二次公審。這次公審規模甚小,只有新聞記者20多人參加。特邀辯護律師遲到了,只有錢龍生律師一人。開始依次出演了一套程序:開始要求被告對檢察官論罪理由進行申辯,岡村寧次僅回答同意各辯護律師的申辯;然後,錢律師作簡短補充申辯。石美瑜庭長再次問岡村寧次還有何最後陳述,岡村寧次立即表示對法律審判無任何意見。但又假惺惺地表示對由於日本官兵的罪行給多數中國國民造成物質、精神上的災難表示歉意,對因病推遲審判造成工作困難表示感謝。隨後,進入討論量刑階段,法官們紛紛發言,一致表示,岡村寧次是殘殺中國人民的大戰犯,為伸張正義,維護民族尊嚴,平抑民憤,理應判處極刑。
聽完大家的發言,庭長石美瑜面色苦澀地從公文包內取出兩份文件展示給眾法官,一份是代總統李宗仁和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簽署的命令:「岡村寧次遣俘有功,法庭應該宣告其無罪。」另一份文件則是抄寫工整的判決書:「岡村寧次無罪。」
法官們目瞪口呆,面面相覷。這時,石美瑜才說明真相:「此案上峰已經決定,我已身不由己。」
石美瑜告訴不願簽名的法官們:「你們要不簽字,我也沒辦法。在隔壁房間里,已有國防部派來的5位軍法官,在此等候。他們馬上可以接辦本案,宣布重新審理。我們5人就到看守所去。」
法官們被迫在判決書上簽了字。
⑧ 日本侵華總司令為什麼會被無罪釋放
1949年1月27日,一條消息引起了全體中國人的憤慨:「日本戰犯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1月26日由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復審後,於16時由石美瑜庭長宣布無罪。當時庭上空氣緊張,岡村寧次聆聽後,微露笑容。「
到了1949年1月26日,岡村寧次再一次接受審訊。開庭之前,石美瑜庭長拿出了兩份內容一樣的手諭:「岡村寧次遣俘有功,仰該法庭將其宣告無罪。」幾位法官面對如此命令,雖然心中不服,但也無可奈何的簽了字。本該接受中國人審判的惡魔,就這樣逃過了正義的制裁,著實讓人遺憾。
⑨ 岡村寧次逃脫審判跟何應欽有關嗎
中國大陸認為他在日軍投降後的合作態度與抗日戰爭期間對華北共產黨的清剿成果,使得蔣介石對其身為中國戰區最高負責人的戰爭責任並未加以追究。
1949年1月26日,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在上海宣布其「無罪」,並被釋放回國。軍事法庭采合議制,五位法官中三位在判決書上簽字,庭長石美瑜拒絕在判決書上簽字.
⑩ 石美瑜的個人信息
(1908-1992)國民黨少將法庭庭長、法官。福建林森人。福建法政專門學校及政治大學畢業。後到南京受訓,參加司法官考試以第一名錄取,有「福建才子」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