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首席女法官的契約婚姻

首席女法官的契約婚姻

發布時間: 2022-03-06 15:24:01

『壹』 求首席女法官全集,TXT,謝謝

你好,直接網路一下,再離線下載就行的了,這樣直接就能用了。

『貳』 能介紹幾本好的關於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方面的書

《理想國》 柏拉圖
《悲劇的誕生》 尼采
《同性戀亞文化》 李銀河
《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 李銀河
《卡夫卡集》
《人性的弱點》 卡耐基
《西方哲學史》 羅素
《悲觀論集卷》 叔本華
《靜心狂喜的藝術》
《李叔同說佛》
《社會契約論—政治權利概論》 讓—雅克—盧梭
《正義論》 約翰—羅爾斯

『叄』 1.請結合實際,論述西方國家法治原則的基本內容。(200字以上)

西方現代法治是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產物。它以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作為哲學基礎,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價值多元的文化密切相關,成為西方現代治理社會、管理國家的主要治道。在世界性的現代化過程中,西方現代法治理論與實踐對非西方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世紀的西歐各國,除了英國以外,主要是奉行神治的社會。代表人物如德國神學家尼古拉斯(Nicolas}。但是,至中世紀後期,有人開始主張法治,當然,在這一時期,相反的論調也不絕於耳,許多人主張君王有無限制的立法權。
關於社會應服從何種權威的統治,一些人開始主張法律權威至上,其核心問題在於君王是否應服從法律的統治。法國的格爾森主張,未經正當程序,國王不得處死任何人;國王應服從最高法院的管轄;君王雖不受法律的羈束,但出於為其臣民樹立榜樣之故,也應依據他們自己所立的法律活動在德國,尼古拉斯認為一切權力源自人民,並以耶穌為例指出:「耶穌服從法律,他不是廢棄它,而是成就它」。義大利的馬基亞維里也認為,法國的幸福狀態在於人民確知國王在任何時候都不違法,那裡「依法生活」,「如必要則由法院更新法律」,「甚至最高法院針對君王的判決,該判決也足以使君王就範」。在這一時期,關於法律權威高於君王的思想不斷被提出,當然,君王無須服從法律的觀點也十分流行。進入17世紀後,法律權威至上的主張日益占據了上風,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1612年發生的一場爭論。在爭論中,英王詹姆斯一世宣稱自己是上帝之下的最高裁判者,有權對司法管轄權的沖突問題做出裁決。時任普通訴訟法院首席法官的柯克(Coke)與國王的觀點針鋒相對,以「王居萬民之上,惟居神與法之下」 (quo Rex non debet esse sub humane, sed sub Deo et lege)的古老名言回擊國王。如果說其他人關於法治的主張還不夠明確的的話,那麼,在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在實踐上已經提供了一個較明確的範例。經歷這個過程的洛克,在總結英國實踐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法治的主張:「處在政府之下的人們的自由,應有長期有效的規則作為生活的准繩,這種規則為社會一切成員所共同遵守,並為社會所建立的立法機關所制定。」在洛克看來,法治就是「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可見,洛克明確主張一切人都應服從法律的統治,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他雖然存有某種保留,認為國王享有某些特權,但同意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在1609年的講演中所表達的觀點:國王一旦不依照「法律來進行統治,就不再是一個國王,而墮落成為一個暴君了」
實際上,在16至19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雖然論證角度不同,例如有的從自然法出發,有的從歷史角度出發,有的從功利角度出發,有的從哲理角度出發,但是,他們幾乎都直接或間接、明確或隱含地主張實行法治。在他們看來,神治是現代理性主義所旨在攻破的傳統堡壘,自然在摒棄之列;德治缺乏明確性和具體操作性,難以收到預期效果;人治不過是專制的代名詞,啟蒙思想家所極力反對的恰是披著神聖外衣的專制主義的人治。他們主張,人類應建立這樣一種人間秩序: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既能享有自由又能實現群體合作,既能真實地表達民意又能進行有效的政府管理,既能享受增加的效率又能受到公平對待。為此,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寄望於法治。
對於西方現代啟蒙運動各家各派的法治理論,難以一一盡述,以下擬以自然法學派的法治理論為重點闡述西方現代法治理論的形成,並分析它們對實踐的影響。

(一) 社會契約論

這是西方現代政治和法律思想的重要論證基礎。這種理論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一個自然狀態,那時,財產共有,沒有國家,沒有法律,存在的是一種自發秩序,人們在交往互動中,依據自然法行使自然權利。在洛克看來,那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是一種平等的狀態」,「沒有一個人享有多於別人的權力」。在盧梭的描述中,自然狀態是一種理想的黃金時代:人們享受著自然的自由和平等,如果說存在不平等,那是自然的不平等,而政治的「不平等在自然狀態中幾乎是人們感覺不到的」;人們遵照「你要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人」的「黃金規則」和樸素情感,維持一種自然的公平。那時,人們沒有善惡之分,所以那裡不存在惡行;沒有榮辱之念和「你的」、「我的」之別,所以「不易發生十分危險的爭執」[。霍布斯基於人性惡的前提,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受著慾望的驅使,自私自利,殘暴好鬥,「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出於競爭、猜疑和榮譽,人們便處在「戰爭狀態」,即「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按照霍布斯的思路,自然不難理解人們何以要擺脫自然狀態而進入社會狀態。因為在那種毫無安全保障的狀態下,人們在一種類似狼與狼的關系中,自然權利沒有保障,而是如同其他動物一樣,依照優勝劣汰的「叢林規則」生存或滅亡。於是,人們便達成社會契約,把自己的自然權利轉讓給國家,由國家負責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社會契約思想的意義在於:第一,它強調了人類聯合、協作的必要性,指出了人的社會屬性,即個人的自由只有通過群合才能實現。第二,它把社會的組成置於社會契約之上,認為政府以及國家的存在基礎是社會成員的契約,即人們的同意,而不是神意或強權,從而拒斥了神治和人治。這反映出一種理性精神。第三,它認為政府或國家存在的正當性源於人們的協議,而不是基於神聖的安排或「克里斯瑪」(charisma)的權威。這其中潛含著民主氣質。第四,這種理論設定了政府或國家存在的目的,即更好地保障社會成員的自然權利。這隱含著人權高於主權的理念。第五,人們在達成這種社會契約時,每個人都處於平等的地位,即他們平等地轉讓了自己的自然權利,平等地參與了政府或國家的構建過程,那麼,在政府組成之後,每個人的自然權利都應得到同等保護。這為人人權利平等的觀念提供了邏輯前提。
二) 自然權利觀

按照社會契約理論,人們通過訂立協議進入社會狀態後,自然權利並未損失,而是在政府或國家的保護下能夠得到更好地實現。那麼,自然權利包括哪些內容呢?這需要對自然權利的基礎加以闡述,即,人們憑靠什麼享有自然權利?自然權利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不同學者持有不同觀點,格老秀斯認為,自然權利包括所有權、婚姻權、公平購買生活品權、父母照顧子女權、多數優於少數權、埋葬死者權等。在洛克看來,自然權利包括財產權、生命權、自由權、反抗權等,他尤其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傑斐遜認為,自然權利主要是指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自然權利觀體現在他所起草的《獨立宣言》中。盧梭沒有明確列舉自然權利,但從他的論述中,自然權利至少包括自由權、平等權和財產權等,其中自由權具有優先的地位。霍布斯認為,自然權利「就是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願意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這一定義中包括含了自由權、平等權和生命權。沃爾夫(Wolff)基於人性和人的自然平等,主張自然權利包括自由、安全和自衛的權利。從總體上講,自然權利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財產權、追求幸福權以及反抗權等。1787年的《美國憲法》並沒有直接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1791年的《人權法案》彌補了這一缺陷。作為《美國憲法》的前十條修正案即《人權法案》較為具體地規定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它們包括言論和出版自由、和平集會和請願自由以及信仰自由,對於這些基本權利,國會不得制定法律加以剝奪。此外,還規定了以下四種權利:一是不可侵犯的權利,包括保護身體、住所、文件、財產的權利;二是程序和訴訟權利,包括正當程序權、被告的受陪審審判權、辯護權及不被強迫自證其罪權;三是人道主義的處罰權,包括被告享有免受被課以過多保釋金、過重罰款或被施以酷刑之權;四是自衛的權利,如公民有備帶武器的權利;等等。在英國,基本權利和自由沒有在成文憲法中予以規定,主要是在訴訟中通過程序的機制予以保護。在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布了人民享有「自然的、不可剝奪的和神聖的人權」。該宣言第2條明確規定:「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為了保護這些基本權利,這部宣言還確立了法治的基本原則,其中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正當程序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等。1791年的《法國憲法》明確規定,「憲法保障下列的自然權利和公民權利」:受平等保護權、言論、出版和表達思想的自由、信仰自由、遷徙自由、和平集會自由、請願自由、財產權、正當程序權等。並規定,一般情況下,立法機關不得制定任何法律損害或妨害這些「自然權利和公民權利」。在其他西方現代國家的早期憲法中都直接或間接確認了某些基本權利,並由這些基本權利派生出許多其他重要的人權。保障這些權利不受侵犯,成為現代法治的主旨。
三) 主權在民思想

在17世紀中葉,英國下議院就提出了主權在民的觀點,它宣稱:「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當權力的起源。」稍後,洛克在理論上系統表達了主權在民的思想。首先,洛克認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都是由人民委託或授權的國家權力,人民是委託者,有權收回委託或授權。其次,基於人民同意和授權的立法機關在國家權力中居於最高地位,「其餘一切權力都是而且必須處於從屬地位」,但是,對於立法權的行使,也必須服從四種限制:以正式公布的法律來進行統治,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法律必須符合為人民造福的終極目標;未經人民或其代表的同意,不得對人民的財產課稅;不得轉讓立法權。這樣,人民成為了終極權威。第三,他承認國王享有某些特權和豁免權,但是,國王也是受人民委託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如果濫用權力,濫施暴政,「使自己與人民處於戰爭狀態」,那麼,「有什麼辦法能阻止人民不來控訴他這個已經喪失其國王地位的人,如同對待與他們處於征戰狀態的其他任何人一樣呢?」甚至在國王與一部分人民發生了糾紛的場合,適當的裁判者也是「人民的集體」,而不是其他權威。最後,由誰來判定立法機關或國王是否辜負了人民的委託呢?洛克的回答是:「人民應該是裁判者」,因為人民是權力的委託者。主權在民思想通常具有以下含義:第一,人民享有的某些基本權利是自然權利,這些權利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任何人不能剝奪;第二,人民轉讓自己的某些權利是為了更好地享有這些權利,這些權利並不因轉讓而消失或縮減,而應增值;第三,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於保護人民的權利,政府必須按照這一宗旨行使權力,否則,人民有權抵制政府濫用權力,有權更換政府,甚至有權以暴力推翻壓迫人民的政府。

主權在民的思想對後來的法治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宣布,正當的權力源於民眾的同意,人民享有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如果政府違背民意,人民則有權改變乃至推翻政府。1791年的《人權法案》第10條規定:「本憲法所未授予中央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皆保留於各州或人民。」 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布了主權在民的原則。該宣言第3條明確規定,全部主權歸人民所有,「任何團體、任何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白授予的權力」;第2條規定,人民享有反抗壓迫的權利;第4條和第5條規定,人民的自由只受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不受其他限制,法律未禁止的行為均不得妨礙,不得強迫任何人從事法律所未規定的行為。1993年的《法國憲法》專設「人民的主權」一章(第7—10條)。它規定,享有主權的主體是法國全體公民:人民直接選舉代表;人民委託選舉人選舉行政官員、公共仲裁人、審判人員;人民負責議定法律。在英國,法律雖然沒有直接宣布人民主權的原則,但議會主權的原則便是人民主權原則的間接體現。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議會取得了不受限制的立法權。此前,議會立法要受到國王的限制。同時,議會有權對大臣進行質詢和對政府的決策進行討論和辯論,實行內閣責任制後,議會有權對內閣投不信任票,迫其辭職,主權在民思想在現代法治實踐中通常以下列方式體現:一是在憲法中直接規定人民享有某些不可轉讓的基本權利,對於這些權利,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剝奪、縮減或限制;二是禁止政府制定侵害基本權利或妨礙人民享有基本權利的法律,這類法律被認為是惡法;三是雖然憲法宣布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是,現代大型國家往往實行代議制,人民無法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只能將權力委託給選出的代表,由他們將人民的意志經過協調之後表達為法律,而法律至上和議會至上的原則間接體現了主權在民的思想。

(四) 分權制衡理論
盧梭心目中所嚮往的是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因而他極力反對分權主張,認為主權是不可分割的,分權則是對生命有機體即主權的肢解。但是,其他一些啟蒙思想家則主張分權。他們認為,在難以實行直接民主制的地方,人民授權政府以符合民意的方式行使權力,在許多情況下難以保障人民的授權得以實現。為了防止政府濫用權力,濫用暴政,有效的方式是採取分權制衡的方式。洛克主張把政府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對外三種權力,其中立法權處於至上地位。孟德斯鳩則主張把政府的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

實際上,在分權制衡理論方面,孟德斯鳩的論述較為系統,且影響較大。首先,孟德斯鳩認為自由是法律的重要精神之一,法律應盡可能體現自由和保障自由。為此,他探討了法律與自由的關系,認為自由分為兩種,一是哲學上的自由,二是政治上的自由。第二,與一些抽象論述自由價值的理論不同,他意識到了自由與政治體制密切關聯,「政治自由」只有在「國家的權力不被國家濫用的時候才存在」。他精闢地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第三,在他看來,「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因為權力不受約束是可怕的,而法律的約束與人民的約束都遠沒有權力之間的約束來得更直接和更有效。他敏銳地觀察到:「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這時,暴政可能與惡法並駕齊驅。「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因為在這種場合,或者法官會隨意制定符合自己意志的法律,司法專斷大行其道;或者立法者會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操縱司法,使司法失去獨立、公正的氣質;或者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一,行政機關會濫用司法權,使司法成為行政機關的玩物。當然,如果立法、行政與司法權三權合一,政治自由就更盪然無存了。第四,要保障政治自由,就必須實行三權分立,各司其職:立法機關負責制定法律,行政機關負責執行法律,司法機關負責實施法律。它們各自保持獨立,彼此監督,互相制約,任何一個機關都不能絕對凌駕於其他機關之上,獨斷專行,從而達致政府權力的動態平衡。雖然分權理論的故鄉在英國和法國,但是,它卻在美國的法治實踐中獲得了典型體現。1787年的《美國憲法》充分體現了孟德斯鳩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思想。在美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會是聯邦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以總統為首的行政當局是最高行政機關;聯邦最高法院是聯邦最高司法機關。根據憲法,國會作為民意代表機關,由選舉產生,負責聯邦事務的立法。國會對行政機關行使監督和制約權:總統與外國締結條約和任命高級官吏,須經國會批准;對總統否決的議案,有反否決權;有權對行政行為進行調查並要求總統報告政務;有權對行政系統的高級官員涉及某些犯罪行為進行調查並彈劾他們。國會對司法機關也構成制約:對於國會的立法,只要不違背憲法,最高法院必須實施;有權對違法的法官進行彈劾;有權否決總統對聯邦法院法官的提名。

作為行政機關首腦的總統對國會也構成了制約:總統行使國家元首職權,是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對國會的議案有擱置否決權;可以通過「國情咨文」影響國會立法;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也有制約的功能:總統有權提名聯邦系統的法官人選,但須經參議院批准。

最高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1787年《美國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以制約國會的權力。後來,聯邦最高法院在1803年通過「馬布利訴麥迪遜案」(Marbury v. Madison)確立了司法審查權,即聯邦最高法院對國會立法是否合憲行使審查權,對其認為違憲的法律,有權宣布無效。這種制約也適用於行政系統的授權立法。此外,對於行政系統的高級官員,如果受到國會彈劾,最高法院負責審判。這樣,司法機關對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都構成了制約。

在法國,憲政中的分權體制雖然沒有美國那樣形成明確的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體制,但是,分權原則也成為其現代法治的重要內容。早在1789年《人權宣言》的第16條就明確宣布:「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1791年《法國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體制下的分權模式。但是,1793年的《法國憲法》根據盧梭主權不可分割的思想,採用了「議行合一」的原則,由國民議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執行會議行使行政職權,但不是獨立機關,而是從屬於國民議會。該憲法雖然規定了法院體制,但是,它們並沒有獨立的地位,審判人員均是由每年選舉產生,明顯帶有司法民主的特色。1814年以後的法國憲法都不同程度體現了分權的原則。在英國,憲法中的分權體制,與其說是由於法律的規定,不如說是歷史傳統的產物。在中世紀的英國,國王曾經一度獨攬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權。但是,由於議會逐漸發展壯大,王室法院也逐漸脫離了國王的直接控制而自成一體。於是,形成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資產階級革命後,王權受到了實質性削弱,議會成為最高權威,法院也更加獨立,這種獨立地位通過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獲得了確認。因此,在英國,盡管分權不嚴格,行政機關、立法機關以及最高司法機關之間存有交叉關系,王權在名義上仍然與三種權力都相聯,但是,根據傳統,政府不同權力機關仍然不會發生職權不清的問題,且它們彼此之間形成了獨特的相互制約關系。

綜上所述,在西方現代早期,啟蒙思想家反對神權政治,批判了君主專制的人治體制,探求了能夠確保人民基本權利的秩序模式。最終,他們大都理性地選擇了法治秩序。在他們構想的法治藍圖中,通常包括以下幾個要素:其一,這種法治社會應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形成;其二,人生而自由、平等,所有人在訂立社會契約時是自由、平等的,這種契約應是人們真實意志的體現;其三,人們所以同意訂立社會契約轉讓或限制自己的自然權利,目的是為了在公民社會中獲得可靠的權利保障和自由回報,政府作為人民的受託者代行管理權,必須以這一目標為歸宿;其四,國家的法律必須把人們的自然權利作為基本權利加以確認和保護,只有這樣的法律才是良法,只有這樣的法治才具有正當性;其五,人民向整個社會而不是向政府或君王轉讓自然權利,政府或君王等管理者不過是人民的受託人,人民始終是主權的持有者,如果政府背棄社會契約,違背民意,人民有權收回授權,更換乃至推翻政府;其六,在小國寡民的國度,可採取直接民主制;在實行代議制的大型社會,為了防止政府濫用權力,踐踏人民的基本權利,應在政府內部採取分權制衡的體制。這些要素在西方現代早期的法治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肆』 愛爾蘭結婚 如果離婚了後果是什麼

他們是信奉天主教的國度,所以才不能離婚

不離婚是法律規定的,所以他是離婚率最低的國家

對於辦離婚手續的地方 你會看到:

本處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不辦理離婚手續,
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愛爾蘭公民只能和自己唯一的配偶廝守一生,
因為本國實行期限婚姻制,男女雙方在締結婚約時可根據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協商決定婚姻關系的期限,婚姻期限從1年到100年。在本處登記備案後生效,期限屆滿,婚姻關系即告終止,雙方當事人如有繼續共同生活的願望,可辦理延續登記,延續婚姻關系……

續費婚姻 怎麼樣 覺得人性的話 就去愛爾蘭結婚吧

愛爾蘭的婚姻登記不但有時效,而且登記費用也是根據婚姻期限的長短而遞減的。最短的期限為1年,費用最為昂貴:2000英鎊,相當於206萬元人民幣。但如果結婚期限是100年,那麼登記費用僅50便士。呵呵,看來長期婚姻的價值還是挺高的啊,我想這樣價格懸殊的游戲費用估計大部分人也不敢隨便嘗試短期行為了吧,損失不小啊。

更體現婚姻的真諦的是以下的內容:

根據決定的婚姻期限,結婚證書也是不一樣的。假如是1年,那麼新人將得到厚如網路全書般的兩大本結婚證書,裡面逐條逐項列舉了男女雙方的各項權利義務,以及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小到清潔修理,大到生育教育,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可謂一本完善的家庭相處條例了。但如果結婚期限是100年,結婚證書則薄到一張紙條,上面僅僅寫著法官的祝福,大意翻譯如下:尊敬的先生,太太:我不知道我的左手對右手、右腿對左腿、左眼對右眼、右腦對左腦究竟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和義務?其實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只因為彼此的存在而存在,因為彼此的快樂而快樂。所以,讓這張粉紅色的小紙條送去我對你們百年婚姻的最美好的祝願!祝你們幸福!市首席法官。

不管這種婚姻制度的真實性如何,看完這里,我感覺獲益非淺,也許我們都在尋找那不一樣的電光火石般的愛情,都在兩人相處計較著各自的得失,而其實那讓人頭腦發熱的愛情最長不過保持三年,舌頭和牙齒也會有打架的時候,兩人相處過程中怎麼可能做到真正的象契約那樣權責明晰的程度呢,非要做到那樣也只會使我們更加辛苦,那何必結婚呢。如同我們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婚姻雙方缺了任何一個都是不完整的,相互寬容,相互理解,才能協調互補,琴瑟合鳴。這應該也是兩人願意共同走進圍城的最終目標吧。

『伍』 女主叫程慕青的現代都市言情小說是

首席女法官的契約婚姻

『陸』 美國南部黑奴制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制度

是的 當時的美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 所以美國是按照英國的統治模式統治的,所以黑奴制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制度

『柒』 美國主要有哪些重要法律

1791年12月15日 信仰、出版、集會、示威自由
2 1791年12月15日 攜帶武器的自由
3 1791年12月15日 軍隊不得進入民房
4 1791年12月15日 免於不合理的搜查與扣押
5 1791年12月15日 正當審判程序、一罪不再理、無罪推定、徵用私產需賠償
6 1791年12月15日 刑事案件接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7 1791年12月15日 民事案件接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8 1791年12月15日 禁止過度嚴厲的刑罰和罰款
9 1791年12月15日 憲法未列明的權利同樣受保護
10 1791年12月15日 憲法未賦予政府的權利都屬於各州和人民
11 1795年2月7日 限制聯邦法院對各州的管轄權
12 1804年6月15日 總統選舉辦法
13 1865年12月6日 廢除奴隸制度
14 1868年7月9日 國籍、處罰程序、眾議員選舉、叛國罪、國債,所有公民享有平等被保護權
15 1870年2月3日 所有公民不得由於膚色、種族的區別或曾被強制勞役(即曾身為奴隸)而受到選舉權的限制。(不包括性別)
16 1913年2月3日 國會對所得稅的徵收權
17 1913年4月8日 代表各州的聯邦參議員必須直接選舉
18 1919年1月16日 禁止在美國國內製造、運輸酒類(後被第21條廢止)
19 1920年8月18日 公民的選舉權不因性別而受限(即賦予女性選舉權)
20 1933年1月23日 規定總統任期、國會議事程序
21 1933年12月5日 廢除第18條修正案
22 1951年2月27日 總統最多連任一次
23 1961年3月19日 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指派總統選舉人的辦法
24 1964年1月23日 選舉權不受稅收限制
25 1967年2月10日 總統與副總統的繼任規則
26 1971年7月1日 保護18歲以上公民選舉權
27 1992年5月7日 禁止隨意改動議員薪酬

熱點內容
東莞勞動法夜班工資標准 發布:2025-09-16 22:36:05 瀏覽:566
黃平法學院 發布:2025-09-16 22:30:16 瀏覽:247
美國同性婚姻法什麼社會問題 發布:2025-09-16 22:16:09 瀏覽:366
qq飛車官方條例 發布:2025-09-16 22:12:52 瀏覽:454
招募法律服務志願者 發布:2025-09-16 22:08:03 瀏覽:195
做實思想道德 發布:2025-09-16 21:59:41 瀏覽:704
上海律師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6 21:29:15 瀏覽:888
民訴訟法200 發布:2025-09-16 21:23:12 瀏覽:916
合同法249條 發布:2025-09-16 21:20:51 瀏覽:760
法官官職大嗎 發布:2025-09-16 21:19:55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