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感想
❶ 對法官這個職業你有啥心得
我遇到的都是有正義感的好法官,謝謝他們法官這項職業需要像他們這樣有正義感的人。
❷ 庭審心得怎麼寫
聽庭審心得
本周一去北京第一中院聽庭審,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聽庭審。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假期都在法院實習,聽庭審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我的暑假是在英國牛津的SUMMER SCHOOL度過的,在牛津的法院是我第一次聽庭審,所以周一的庭審讓我感覺到兩國審判程序和形式有著如此的不同。
首先總結一下這次聽的案件:原告1、2是星空傳媒有限公司(香港),被告1為中國錄音錄象總社,被告2為廣東中凱音像公司,被告3為廣東中路音像有限公司,被告4為天津市文化藝術出版社,被告5為北京圖書大廈有限公司。原告12的訴訟請求是要求被告1至4承擔侵犯其知識產權的法律責任,提出了上限50萬的賠償,並要求第五被告返還起發非法獲利。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個案件去打合同違約比打知識產權訴訟更合適一些。因為如果從知識產權侵權角度,這個案子的爭議焦點是所訴標的(三張DVD光碟)經過修復技術後出現的「修復版」是否有新的版權,以及被告的行為是否侵犯了新版權的知識產權。但是, 這里就是按照知識產權侵權來提起訴訟模糊不清的地方了。這里有兩個我認為比較值得注意的問題:第一,對於電影母帶的修復,究竟有沒有產生新的版權和新的產品?從價值角度上來看,同樣價格的DVD,一個是修復版,一個是未修復版,消費者肯定會買修復版。為什麼呢?因為有了新的技術加入到價值中,使產品的質量發生了改變,內涵價值提升了。就像同一個影片出VCD版本和DVD版本,他們是兩個版權嗎?第二,提出侵權訴訟,侵的是什麼「權」?雖然有了新的價值內涵,但是DVD中的內容形式卻沒有因此改變。畫面可以變精緻,聲音可以變悅耳,而影片所描述的故事卻沒有改變。這是產生了新的版權呢,還是沒有?業內和法律都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新的技術沒有體現在法律法規中。
而現在來看原告對被告侵權所提供的主要依據。原告在庭審中的主要思路是:根據2000年簽的合同中條款「乙方(三個主體一直推能推到中路音像公司……)獲得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及用MPEG1或MPG2格式製造的影片的發行授權。」→2000年出的只有未修復版→2005年市面上出現未經原告授權的修復版→所以出未經授權修復版的出版社和發行單位是侵權。而這樣訴訟就不能避免的涉及上面論述的有無新的版權產生的法律問題。在庭審中, 被告2就抓住這個問題不放,造成了很多時間的無謂浪費。(當然還有被告律師表意不清、法官不明技術形成等的問題……)
但是,如果按照合同違約來進行訴訟,就直接對被告3沒有遵守2000年簽定合同的義務提起訴訟,要求賠償違約責任和損失就可以了。以上論述的爭端就可以避免了……我認為這個案件打合同訴訟比較合適,不知道為什麼原告律師走了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的程序,可能是我還沒有想的很周全,請老師指正。。
其次,我想對比一下在英國了解到的訴訟程序。英國刑事和民事開庭審判前都是有一個准備程序的。在英國,庭審准備程序主要包括:(1)答辯和指導的聽審(plea and directions hearing)程序。目的是使控辯雙方為開庭審判作好准備,使法庭作好必要的審前安排。(2)預先聽審(preparatory hearings)程序。用來解決案件中的法律問題如證據可采性等。之後法官可要求辯護方提供一份書面陳述,其中記載將要提出的辯護的主要內容,雙方存在的分歧,辯護方針對控方的案情陳述作出的反駁,以及辯護方將在庭審中提到的涉及法律適用和證據可采性的問題等。
以上的程序,意味著無論多麼復雜的案件,都必須被整理還原到若干相對單純的爭執焦點上,且對這些爭點有可能只需做出「是」或「否」的簡單判斷。這個特點導致了pretrial(庭前審判)和trial(開庭審理)在內容上的明確分工:pretrial只是整理爭點,決定當事人收集的證據哪些是允許在開庭時提出的;而trial 則是對在庭上被提出的證據和構成爭點的事實做出判斷。這樣的程序能夠幫助當事人雙方了解掌握對方對案情的認識,以便明確爭執焦點之所在或形成爭點本身。
而我們本周去旁聽的案件,不僅雙方當事人(尤其是被告)沒有對對方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而且被告3的代理律師基本處於一問三不知的狀態,法官似乎也沒有在開庭前完全了解案件,居然讓我們在下面聽庭審的很多同學產生了「這樣也能做律師啊……」的想法……。而在英國,我們去旁聽牛津地方法院的庭審,一個下午3小時就聽了4個案件,包括民事的和刑事的,在法庭上法官基本沒有說話,陪審員(有專門的法律指導)反而問的很多,律師只做涉案要點的辯護,法官比較快就能夠作出判決——宣判或休庭討論幾日後繼續審判。這就是有了pretrial的好處——正式開庭的時候保證效率。而我們開庭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在無意義的糾纏中浪費掉了,真正說到焦點問題的時候,常常被告有聽沒有懂(甚至法官也有時……可能是法官個人差別?)沒有辦法圍繞要點做出辯論。
以上是我現在能夠想到的一點東西,請老師指正!謝謝!
民商經濟法學院03級4班 庹燕南
2003201187
參考書目:
《民事訴訟准備程序研究》——王亞新
《刑事案件庭審前准備程序研究》——宋英輝 陳永生 刊於《政法論壇》2002年第2期
❸ 泰戈爾法官感悟
隨著青春的消逝,人生會出現一個像金燦燦秋天一樣的深刻平靜、堅定美妙的時刻。這是收獲生命果實的年齡,也是收獲成熟莊稼的季節。到了這個年齡,任性青年所具有的春心盪漾,已經失去了活力。到了這個時候,通常都成家立業了。生活中所經歷的許許多多吉凶善惡,歡樂憂愁,使人更加成熟,將人磨練得性格內向。人到成年後,會放棄虛幻的世界和不切實際的慾望,總是把它局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這時候,我們再也沒有吸引新歡的迷人目光,然而,對於老熟人,卻倍感親切。青春麗質漸漸消退時,永不衰老的內在個性卻在長期共存的臉上,眼睛裡,更加明顯地表露出來。笑容、眼神和聲調,通過內在的我交織在一起。我們放棄那些無法實現的願望,不再哀悼那些離開我們的人們,原諒那些欺騙過我們的人。把心交給那些來到身邊的,而且熱愛我們的人,他們在離別中,經歷了世界上一切風暴的洗禮,卻仍然忠於我們。在可以信賴的,久經考驗的老熟人之中,築個安樂窩。在這里,我們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一切願望也都能得到滿足。青春即逝的溫柔黃昏,正是生活中該平靜享受的時刻。倘若這時候還要疲於奔命,去作新的探索,去求新的結識,去徒勞無益地建立新的關系,以及另作打算的話,那確實是太可悲了。也就是說,到了中年,一個人還沒有可供休息的床鋪,沒有迎接他歸來的夜間燈火,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可嘆息的事情了。
❹ 法律的感悟(作文)
談到法律,它總會給人以威嚴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宗教、紀律一樣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了保障。
法律、法規在我們身邊處處可見,例如:上學、放學時我們經過十字路口,有的人不遵守交通法規,闖了紅燈,就很有可能導致一場車禍,而斷送了鮮活的生命。下面我就給大家說一段真實的故事。
《今日說法》報道了這樣一件事。一位15歲的中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從小學就迷上了網路游戲,母親為了看管兒子,放棄了家中的農活,在城裡租房子,陪讀。可他不理解母親對他的良苦用心。暑假中,母親又在網吧中找到了整整兩天沒有回家的兒子。氣憤之際,母親掄起木棍狠狠地打了他。回到家中,兩人再次發生爭吵,他趁母親不備,順手拿起電源線從背後纏住了母親的脖子,致其昏迷。於是,他拿走了家裡的2000多元錢,又一次進入網吧。第二天中午回到家時,他才發現母親已經死亡。因為害怕,他又將母親的屍體從三樓的窗戶上扔了下去。
我還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在上海,14至16歲的少年犯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佔了其中的15.1%。犯罪,無疑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而法律永遠維護正義。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要遵紀守法,而遵紀是基礎。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釀成大禍,難道要等到接受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嗎?我們一定要從小加強道德修養,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學們,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
❺ 求法院旁聽感想
前一階段,我連續旁聽了多個刑事案件的庭審。這些刑事案件的被告,或是詐騙,或是搶劫,或是利用職務之便受賄。他們有的正值青春年少,本該前途無限;有的才華橫溢,事業有成;有的即將含飴弄孫,安度晚年。然而如今都殊途同歸,站在被告席上接受審判,等待他們的是禁錮人生自由的鐵窗生涯。面對即將失去的自由,在法庭最後陳述時,他們無不痛心疾首,悔恨萬千,感覺愧對父母和子女,而一切悔之已晚。從天堂到地獄,人生與事業瞬間陡然轉向,這無疑是一場悲劇。
他們的人生軌跡,並非劣跡斑斑。曾幾何時,他們也都是善良守法的公民。也曾有過美好的昨天,鮮花和掌聲也曾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之所以淪為罪犯,皆因在貪婪慾望的驅使下,追求種種錯誤目標,利令智昏,而又喪失自我,置社會規范、道德規范和國家法律於不顧,最終把自己的靈魂「典當」給了金錢和利益,葬送了他們本該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害己又害了家人。
旁聽完這些案件,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我想,每個人都想追求更多的金錢、地位、權力和智慧,希望個人的能力和成功得到社會的承認,這些都是獲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條件,也是無可非議的。人總是在滿足了自己最低的慾望後不斷地產生更高的慾望,而正是慾望,才激起了人們不斷奮斗的動力。盡管如此,但人們還是必須懂得用理智來調節自我,尤其要壓抑和剋制自己潛意識中時時涌動的貪欲。要把那些違反社會道德、不符合人的日常倫理的觀念從意識層面壓制和排除出去,而不能任憑貪欲滋生蔓延,並在貪欲的驅使下行使不法勾當。慾望的滿足一定要在法律、道德和良心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合法手段來實現。否則即使你一時的慾望得到滿足了,生活也會叫你得不償失,甚至會讓你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由此,我還想到,人要學會知足,知足了,就難有非分之想,貪婪的念頭也自然難以占據你的頭腦。如果你現在已經很富有,那就更應懂得知足,懂得珍惜已擁有的,要將種種不必要的慾望都放下。如果你還不富有,你所擁有的不如別人,你仍必須平衡好心態,坦然處之,不能因此怨天怨地仇視社會和他人,更不能採取極端手段作出傷天害理之事。應該懂得,人的一生總會有缺憾,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富有是相對的,更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目標。也許我並不富有,但依然可以活得開心,也許這才是人生成功的真正標准。古人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人生苦短,我們要正確把握好自己寶貴的人生,走好每步路,千萬不能誤入歧途,因為我們還有太多的未盡責任和義務。
-----------------
按照電大法學本科法律實踐的要求,為了更深入地學習法學這一專業,我們以模擬法庭的方式進行了一次法律實踐。 我們以張麗醫療事故案為案例,具體制定了法庭實施計劃,做好了庭審前的准備工作,進行了細致的人員分工和會場的布置,整個模擬法庭的程序合法、執法嚴謹,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實踐活動。 通過實踐,我們增強了運用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思想上提高了創新意識, 在本案的審理中,我的身份是合議庭筆錄員,被害人王燦死亡的原因是本案的焦點,在醫療事故的舉證責任倒置中,作為被告的張麗,應當就其行為的科學性、及時性、沒有過錯的事實承擔舉證的責任,本人就舉證責任倒置這一問題談一下心得體會。 一、在舉證責任倒置中,反對的一方應當就某種事由的存在或不存在負擔舉證責任。 民事責任特別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一般包括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這些要件事實的存在也構成了決定原告是否勝訴的關鍵。但在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下,原告不必要就這些因素的存在與否都負擔舉證責任,而應當由被告就某種事實存在與否承擔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倒置不僅僅是指證明責任依據法律的規定發生特定分配的現象,同時還意味著反對一方所證明的事由在法律上作出嚴格的限定,即在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下,反對的一方究竟應該反證證明什麼,必須要由法律規定。通常,由被告方證明的事實是由實體未能加以明確限定的,其證明人後由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對自己沒有過錯的證明;二是對不具有因果關系的證明。在某些情況下,對這兩個事實的證明通常是結合在一起的。例如,被告證明損害是由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則不僅表明被告沒有過錯,而且同時也表明損害的發生與被告的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這兩個問題有可能也是相互分離的。例如,被告證明損害是因為不可抗力造成的,應可以表明其主觀上沒有過錯,從而應當被免除責任。 二、在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下,由被告承擔證明某種事實的存在或不存在,如果其無法就此加以證明,則承擔敗訴的後果。 舉證責任倒置表面上是提供證據責任的倒置,實際上是就某種事實負有證明其存在或不存在的責任的倒置,是證明責任在當事人間如何分配的問題。然而,舉證責任倒置不僅僅是對事實證明責任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對這種舉證責任的分配常常直接影響到訴訟結果,即「舉證責任分配之所在,乃勝訴之所在」。因為一旦倒置以後,舉證責任被倒置的一方負擔了較重的證明義務,如果其不能夠就法定事由進行舉證,便推定提出主張的一方就該事實的主張成立,這就會從整體上影響到訴訟的結果。 敗訴後果的承擔表明了舉證責任倒置實質上是一種證明責任的分配,證明責任是一種結果責任,解決的是在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敗訴風險的承擔問題。在實體法上,對被告方對此要舉證證明也有相當的難度。例如,在高度危險責任的情況下,被告必須證明危險是由原告的故意造成的才能免責,倘被告無法就此舉證則可能要敗訴。這樣,舉證責任倒置通常是和嚴格責任聯系在一起的,由此也進一步表明了舉證責任倒置與舉證責任轉換的區別。舉證責任的轉換與嚴格責任問題沒有必然聯系,任何類型的案件在訴訟中都可能出現舉證責任轉換的現象,它不涉及抽象的實體法規范,只是當事人在具體訴訟過程中相互活動。 三、在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案件中,發動訴訟的原告一方,也應當對部分事實的存在,承擔舉證的責任。 在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下,是否意味著原告不負任何舉證責任,而應由被告證明一切?我認為,即使依據實體法的規定應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告也要承擔就一定事實存在或不存在舉證的責任。在適用嚴格責任的情況下,對於過錯、因果關系等,根據法律規定應當由被告證明,從而免除了受害人對此事實的舉證的責任,而將該責任倒置給加害人一方,由其承擔無未能舉證時的敗訴風險。但其他要件事實,如加害人、損害事實等,則還應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規則分配舉證責任,由該事實的主張者承擔舉證責任。例如,在高度危險作業的責任中,至少原告要證明危險是因為被告的行為造成的而非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否則其連訴訟主體的被告一方都不能明確,怎麼訴訟?對誰訴訟?再如,在醫療事故的舉證責任倒置中,作為被告的醫院一方,應當就其行為的科學性、及時性、沒有過錯的事實承擔舉證的責任,而患者應當就被告行為的危害後果事實、危害後果與被告的行為間有關聯的事實等,承擔舉證的責任。在舉證責任倒置情形下,原告方也承擔部分事實的舉證責任的原因是:從實體法角度言,任何人主張權利都應當提出證據證明其權利的存在;從證據法的角度看,主張的一方也應當提供相應的證據。即使法律從特定的目的出發,為加強對一些處於舉證遇到障礙的特定當事人的保護,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只是將特定的證明事項倒置給被告一方承擔,這並不是說,將所有的訴訟證明事項甚至釋明事項,都交給被告承擔。從性質上看,舉證責任倒置實質上基於法律規定,由原告證明A事實的存在,但應當由被告承擔B事實存在或不存在的證明,被告不能證明的,推定原告的事實主張成立。 通過實踐,對法律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❻ 法官怎樣才能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在頭腦中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處理每一件案件的思想。
思想是行動之源,我們只有在頭腦中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思想,才能保證我們在處理每件案件時能夠真正做到公平正義。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是憲法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我們做為法官,守護著這個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從狹義來說,我們就是公平正義的最忠實的守護者。我們不能心存麻痹,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一次不公正判決,可能只佔我們承辦案件的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但對於特定的某一個當事人來說,那就是100%的不公平,就很少能引發人民群眾對法院公平正義處理案件的懷疑。懷疑的累積,必然會引發人民群眾對法院公平正義判決的信任危機。在頭腦中,我們就應該把我們假想成一名主刀醫生,糾紛就是一台你要面對的「事關人命」的手術,判決就是一把無形的手術刀,而公平正義就是唯一正確的手術方案,如果我們的刀下偏了,危及的不僅僅是一條生命,更危及的是人民群眾對你本身,對你所在的「醫院」的信任和支持,他們會懷疑你以後進行手術的成功性,他們甚至會懷疑整個醫院醫生進行手術的成功性。
二、努力學習自身業務知識,增強自身文化底蘊。
過硬的業務素質是保證案件質量的關鍵,做為法官,你只有熟悉並正確掌握使用法律條款,才能把案件辦理的公平正義,尤其是當前的法律環境,法律條款修改的比較頻繁,新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也是層出不窮,我們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才能具備辦理鐵案的理論條件。如果我們法官是一架天平,那麼我們掌握使用的法律知識就是天平一頭的砝碼,如果它出現了偏差,那麼就不會得出真正的公平。我們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需要的是自己不斷的努力學習和不斷地在實踐中積累審判經驗。我們要將自己打造成專家型審判人員,我們要牢記高素質、精業務才是辦理公平正義案件的前提。同時,我們也要切忌不能機械死板地適用法律去處理一些紛繁復雜的糾紛,我們要深刻剖析法律條文的內涵和實質,靈活地去適用它解決糾紛,如果你承辦的案件,即使法律適用並無不當,但得出的裁判結果卻讓各方當事人都不滿意,那麼這樣的案件怎麼能讓人民群眾從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做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們不僅要通曉各種法律知識,同時也要不斷地加強我們自身的文化修養,不斷地增強我們的文化底蘊。讀詩誦詞,不僅會緩解我們的工作壓力,陶冶我們的情操,更會豁達我們的心胸,開拓我們處理復雜糾紛的思維;閱讀古文不僅僅會讓我們通古知今,更會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讓公平正義之氣留在我們心中。只有身存一身正氣,才能保證我們能夠公平正義的處理每一件案件。
三、在辦案的每一個環節,公平正義地對待每一位當事人。
不要把公平正義只拘泥於裁判結果上,我們只有在我們處理案件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細小的支節上讓每一位當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群眾才會對整個案件感受到公平正義。
立案,是我們承辦案件的第一個流程,用老百姓的話說,法院醫院是他們最不願意來的地方。那麼,他們既然來到了這個他們最不願意來的地方,必然是鼓了很大勇氣,懷揣著很大的委屈。所以在這個環節,我們必須熱情耐心地去接待他們。符合立案條件的,我們無條件的給他們立案,並向他們交代他們所享有的訴訟法權利和應該承擔訴訟義務。如果不符合立案條件,也不要簡單粗暴的拒絕他們於大門之外,這時,就更需要我們耐心地去做解釋工作。向他們闡明不立案的理由,給他們翻法條,講解法條,如果有其他的救濟渠道的,向他們介紹其他救濟渠道。固然,當事人的素質有高低,理解能力有強弱,但我相信,我們的熱心,我們的耐心,我們的真心,絕對會打消他們的疑慮,絕對會讓他們在法院的「門診室」就能感到法院承辦每一件案件都是公平正義的。
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我們做為法官一定要嚴格律己,必須依法辦案,並且一定要在接待當事人,庭審等一些細節上多加註意,不要讓當事人產生絲毫的「合理懷疑」。以往,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些小節,不耐心去接待當事人,在庭審中談一些無關庭審的言語,這有許多都是我們的無心之作,以至於在當事人質疑這些細節時,我們會大呼冤枉。但換位思考一下,各方當事人都是帶著種種矛盾到你面前的,他們必然會關注你的一言一行,你對一些細節的忽視,也就必然會動搖你在他們心中的公平正義的形象。如果你讓當事人產生了這種錯覺,他又怎麼能感受到你承辦案件是公平正義的呢?
在判決結果出來後,我們一定要向當事人尤其是敗訴方當事人闡明判決理由。讓當事人贏得清清楚楚,輸的明明白白。院黨組做出的每件案件都要對當事人當面審判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它不僅僅是我們履行向當事人宣讀判決結果的訴訟流程,更應該是法官向當事人闡明裁判理由的必備程序。它能夠為我們法官公正的承辦每一件案件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我們一身正氣,又何謂不敢直面當事人呢?同時,這樣做也會消除當事人對我們法官是否公平正義承辦案件的最後懷疑。
所以說,公平正義不僅僅體現在裁判結果上,它更應該貫穿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我們要讓人民群眾在我們承辦案件的每一個細節上都能夠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加大調解、協調的力度,力爭案結事了。
我們不能機械的、呆板的把公平正義停留在表面,而要發展的、創新的去理解它的內涵和實質。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徹底解決一些社會矛盾是我們法院乃至每一名法官應該承擔的一份責任。並不是每件案件都正確判了,就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如果案件判了,但糾紛仍在,矛盾仍存,甚至矛盾會進一步激化,那麼又何謂公平,有何謂正義呢?所以,我們不能呆板地為實現表面的公平正義而機械地去裁判案件,我們要在不違反法律,不侵害國家、集體、個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加大調解,協調的力度去定紛止爭,力爭案件結束了。當事人握手言和了,矛盾徹底解決了,這才是真正的公平正義。
五、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加大宣傳力度,樹人樹事。
我們法院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只和「打官司」的當事人接觸,而隔絕了我們與絕大部分人民群眾的信息往來。古語道,好事不出門,我們曾經承辦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公平正義的案件,我們中間有著許許多多一身正氣的好法官,但人群眾並不一定知曉。怎麼辦,那就要「請進來,傳出去」。把普通的人民群眾請進我們法院來,讓他們參觀我們的工作環境,讓他們旁聽我們的庭審,讓他們翻看我們的卷宗,讓他們評判我們的判決書,讓他們了解我們的法官,讓他們監督我們承辦的每一件案件,讓他們揭下他們認為的,披在我們身上的「神秘面紗」,讓他們清晰透徹地感受到來自我們法院的公平正義。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把我們法院的典型案例,好法官的典型事跡宣傳出去,樹人樹事。方程法官的優秀事跡,不僅讓我們這些同行為之感動,其必然也會引發社會、引發人民群眾對法官為公平正義不懈奮斗的認知。
總之,做為全國政法隊伍人群中的普通一員,我們必須從自身做起,從細節做起,嚴格律己,公正執法,讓人民群眾在我們承辦的每一件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❼ 交給法院的庭後感想怎麼寫
你說的是不是要寫給法院開庭後的案件總結呀
❽ 2014法庭庭審觀後感2000字
法庭庭審觀後感
就像龐德曾經說過那樣完全只對法律本身的邏輯進行研究是毫無意義可言的一樣,我們在學習法律的時候除了認真研究理論知識,還應當注重對於法律的實踐,通過觀看此次法庭審判,讓我感受到了法庭的庄嚴和肅穆與作為一個法律人應有的職業素養和一個法律人肩負的責任。
為加強對民事訴訟程序的掌握,遂觀看了此次的民事訴訟法庭。參加完法庭後了解了民訴程序的大體流程,對案件的印象更加深刻,從這次法庭中,我也切實的明白了法庭的審判程序,讓書本上的間接印象轉換成了直觀印象,這對於我的專業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同時,從此次實踐中我也認識到了證據的重要性。
故有以下感想:模擬法庭中的法庭審判程序分成了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審判四個階段。本次法庭開庭時,書記員先查點當事人及其訴訟參加人的到庭情況並請入席,隨後宣讀審判紀律。接著全體起立,請審判長、人民陪審員入庭,坐下後,帶被告入庭,由審判長宣布開庭。開庭前書記員也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案情,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整個案件。書記員宣讀法庭程序後,法官和審判員相繼入庭以及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等。
法庭調查階段,由公訴人宣讀起訴書,控訴被告人的罪行,要求法院予以公平公正的刑罰。對於公訴人起訴的犯罪事實被告人有異議,表現出好的反對態度。接下來由公訴人當庭舉證,證據確實不真實並不具有關聯性,被告人及辯護人都有異議。公證人一一舉證完畢之後,被告人並無新的證據要提交法庭,法庭調查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當事人陳述;二是舉證和質證。在這個法庭中,當事人雙方 通過舉證、質證,力求為自己的當事人爭取更大的權利。這個階段是最能體現辯護雙方的法律知識儲備及觀察力,作為一名律師要先會聽,才知道怎麼辯。進入下一個階段,即法庭辯論階段。首先也是由公訴人發表意見。被告人自行辯護,辯護人發表意見,公訴人再進行答辯。法庭辯論階段,法庭辯論是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在合議庭的主持下,根據法庭調查階段查明的事實和證據,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相互進行言詞辯駁的訴訟活動。這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案件評議和宣告判決,這是開庭審理的最後階段,是合議庭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依照法律和政策,分清是非,明確責任,做出判決並宣告判決結果,從而解決當事人之間民事爭議的階段。此階段,由被告人就本案的事實、證據、罪行有無及輕重,對犯罪的認識及對定罪量刑方面的要求作簡要的發言。最後經審判員對事實進行認定,鑒於控辯雙方相應意見,予以調解。到此,這個案件就這樣完結了。
程序法不同於實體法,因此民事訴訟程序的法庭的側重點也在於弄清整個程序,通過這次法庭,了解了民訴程序的實際操作,用法庭的形式把枯燥的程序法學習生動形象化,讓我們在練習中學習,記憶。
其中在這次法庭審判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官與律師。眾所周知由於司法活動的特殊性,法官在司法審判中應當忠實地體現國家在處理社會沖突中的特殊的角色職能,這種角色職能要求法官應在「第三方」的角色定位上,在糾紛雙方當事人之間恪守中立,並始終在糾紛解決過程中保持中立,平等對待雙方當事人。因此,法官的職責在於居中裁判,使一切社會成員都有權利得到與他人相同的法律對待,真正做到同事同處、同過同裁、同罪同罰,以實現最終的司法公正。
作為一個法官,我認為衡量其是否完成了司法公正的使命的標準是看他是否嚴格按照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來處理各種案件,而法官要想完成司法公正的使命,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素質,所以我要認真學習,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通過觀看此案的審理,我也深感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重要意義,它不但提高了司法的公信力,彰顯司法的進步,同時體會到只有當法院審判工作的透明度不斷提高,審判結果才能更加公正、公開、公平,才能收到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豐收。
今天的社會是法律統治的世界,是法治社會。社會發展的規律已經昭示:一個國家在治理社會時,必須把法律奉為治國之法寶或自由的保障,崇法必須也必將會成為國家或公民的一種精神和信念;沒有這樣的信仰,依法治國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所謂崇法,就是要有一種捍衛正義和公平的精神,具備一種為國家、為社會、為當事人盡心辦事、全力負責的信念,崇尚法律、相信法律、敬重法律。故擁有崇尚法律的精神和信念是法官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
其次,作為一個法律工作者,優良的法律職業能力和專業適應能力也是必備的素質。專業知識是從事法律工作的起碼要求,是職業能力的基礎,在具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後,所需要做的便是把這知識融入實踐中,法律實踐經驗是一個人理解案件事實真相、掌握案件事實的實質以及找到解決糾紛的合理方式的必要條件。
而對於律師來說,就需要更多的知識補充,專業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因此我要走的征程才剛剛開始。另外,我覺得作為一個律師,辯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只有擁有好的辯才,才能把自己的想法、邏輯與思路傳達給法官,讓法官明白自己的想法,從而為己方證據更大的勝局。另外,擁有好的辯才我認為還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讓自己在法庭上更加才思敏捷,有利於自己的發揮。當然,律師還要培養自己的調取證據、分析證據和運用證據的能力,在法庭審判中,證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律師要從各方面去調查取證,並通過法律分析和邏輯分析充分運用證據,盡量避免、減少不利證據的負面影響,強調有利證據的正面作用,來促使案件審理向有利於委託人的方向努力。
我一直的夢想是加入這個職業群體,但此時不得不說有些茫然和無所適從,這可能也是自己必須要經歷和面對的,這是我職業的必修課。因為你要記住:律師不僅要幫當事人打贏官司,而且還要贏的漂亮、精彩!即使這個高度離現在的自己還非常的遙遠,但你應該時刻准備迎戰這一光輝的頂點!這是一次情、理、法相結合的庭審,庭審中充分體現了公平和正義。
從這次觀看法庭審理中,我也了解到了我與一個職業法律人之間的差距,這更激勵了我努力學習的信念,我會朝著一個職業法律人的目標而努力。爭取在實踐中來完善我的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法律知識,來保障社會的法律秩序能更加地公平公正,讓人們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護!
❾ 法治實踐活動感想200字
法律是以一種給人威嚴的感覺,但是法律又是保護我們權利的好工具,有利也有弊。法律就像一種道德或者說宗教信仰的這種形式存在,規范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社會變得井然有序。我們身邊處處有法律,隨處可見的紅綠燈,交警等等,這就是法律關繫到我們的生活。
總而言之,通過開展法治實踐活動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表明我們的國家正在往好的方向越走越遠,並且逐步完善各個缺陷,做到比以前更優質的法律體系。人民法院和法官是執法人員,也是能公平的對待每一項工作。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我們當下最要注意的就是自己不給社會添麻煩,不帶領周邊的人跟你一起添麻煩就是對社會做的最好的貢獻了,當然我們還可以多去體驗當一名志願者去幫助別人的感覺,這不僅可以給別人樹立榜樣,還能堅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