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的別稱
❶ 書記員的別稱是什麼
沒有別稱。書記員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司法工作人員之一,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內擔任辦理案件的記錄工作和有關事項的人員,並協助辦理一系列司法輔助工作。大多數審判員(法官)都是從書記員做起。書記員(委任制)一般屬於國家公務員(政法專編行政編制),但有些地區也有聘任制和聘用制的書記員。
❷ 鄉鎮一級法院如何稱謂
鄉鎮一級法院稱為法庭。
法庭(courtroom)是法院(court)的事務類組織單元,是法院的子屬級單元:分為部門法庭(如民事庭刑事庭)、某事的臨時法庭、基層法庭(縣級法院的鄉鎮級基層單位)。
法庭組成人員有審判人員及書記員。適用簡易程序的,由一名審判員和一名書記員審理案件;適用普通程序的,由三名審判員(或一名審判員、兩名陪審員)和一名書記員審理。
(2)法院的別稱擴展閱讀:
在我國,人民法院分為四級,分別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此外還有專門法院即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
在這其中,一般的第一審民事案件,都由基層人民法院受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通常基層人民法院是區縣或以下級,鄉鎮的叫做法庭。
基層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最低一層的人民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在縣、縣級市、自治縣、市轄區設立基層人民法院。在稱謂上,基層法院名稱為「XX縣(市、區)人民法院」,而不出現「基層」字樣。
①有些國家的特殊(相對獨立)子屬級法院(不是完全意義的法院)稱法庭,如法國的初審法庭、爭議法庭、警察法庭,英國的御座法庭、家事法庭等。
②法院內部審理不同訴訟案件的組織機構。根據案件性質設立刑事法庭、民事法庭、經濟法庭、行政法庭等,此外,還設有專門法庭,以及根據需要設立的其他法庭等。
③國家為審理特種案件而設立的臨時性審判機構。如中國1956年為審判日本戰犯而設立的軍事法庭,1980年為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而設立的特別法庭。
④中國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設立的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
⑤審判庭的別稱。審判庭的組成人員往往被稱為法庭組成人員,審判庭的活動被稱為法庭活動,審判庭的記錄被稱為法庭記錄。
⑥法庭審判訴訟案件的場所。法院實行公開審判為原則,不公開審判為例外。一般允許群眾進入法庭旁聽。
❸ 法庭的定義分類
法庭是法院(court)的事務類組織單元,是法院的子屬級單元,是審判者根據客觀事實及證據,公正地依法審理,並判決當事人是否違法,該處以何種處罰,或裁定當事人在所涉事件中該擔負的責任或該承擔的義務的基本裁判組織單元。其裁判的結果,具有法律上或行政上的約束力。對於違法者,不僅會喪失一定的聲譽或減少一定的尊嚴,而且還將接受法律的懲罰;對於民事糾紛,涉事人也得承擔法庭裁定的責任或義務。
①有些國家的特殊(相對獨立)子屬級法院(不是完全意義的法院)稱法庭,如法國的初審法庭、爭議法庭、警察法庭,英國的御座法庭、家事法庭等。
②法院內部審理不同訴訟案件的組織機構。根據案件性質設立刑事法庭、民事法庭、經濟法庭、行政法庭等,此外,還設有專門法庭,以及根據需要設立的其他法庭等。
③國家為審理特種案件而設立的臨時性審判機構。如中國1956年為審判日本戰犯而設立的軍事法庭,1980年為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而設立的特別法庭。
④中國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設立的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
⑤審判庭的別稱。審判庭的組成人員往往被稱為法庭組成人員,審判庭的活動被稱為法庭活動,審判庭的記錄被稱為法庭記錄。
⑥法庭審判訴訟案件的場所。法院實行公開審判為原則,不公開審判為例外。一般允許群眾進入法庭旁聽。
❹ 法院和檢察院的人員分別如何稱呼
法院的人稱法官、法警。檢察院的人稱檢察官、法警。
❺ 法庭上怎麼稱呼法官
一般情況下,法官的稱呼是審判長、審判員。
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二條明文規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
在民事訴訟審判中法官應當是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產生的,依法行使國家民事訴訟審判權的審判人員,而且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應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的干擾。法官應當是獨立的、中立的享有法定的裁判權,具有當然的裁判權威的第三方。
(5)法院的別稱擴展閱讀
法官應當依法享有的權利
(一)履行法官職責應當具有的職權和工作條件;
(二)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三)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被免職、降職、辭退或者處分;
(四)獲得勞動報酬,享受保險、福利待遇;
(五)人身、財產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護;
(六)參加培訓;
(七)提出申訴或者控告;
(八)辭職。
❻ 省、市、區的法院,檢察院叫什麼或者別名是什麼
法院系統里邊。。省里叫省高院、市裡叫市中院、區里就叫基層院
檢察院系統里邊。。。就直接叫省檢、市檢什麼的。
❼ 古代的法院及官員怎麼稱呼
軍機 :清朝軍機處,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都是四品官以上。市局一級(所謂四品,是說四品以上的才能進軍機處)
封疆 :有文武兩種可能,都不是官職。但一定是大官才能任。一般有封壃大吏,封疆大元帥。相當於省級
觀察 :清代對道員的尊稱,縣級以上幹部
侍郎 :六部的副職,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副部級,廳級
尚書 :六部的主管,部級,副部級
察 :明朝按察司是封疆大吏,相當於一個省的政法委書記.
方伯 :等同於布政使,副省部級
中堂 :唐、宋時指宰相,明清時成為對內閣大學士的稱呼,副國家級
郎署:不是官職, 指尚書郎的官衙
署郎 :三國時期的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也就是個縣級幹部
藩臬 :清朝總督巡撫里的藩臬二司,省部級
臬憲 :後明、清的提刑按察司,也稱臬司,俗稱臬台或廉訪);臬使(即按察使);臬府(即臬司。指肅政廉訪使);臬憲(舊時對按察使的敬稱)。省部級
總兵 :無官職,但一般由高級武將擔任。清後期為正二品官。相當於省部級。或者大將、上將、中將級。
副將 :副省部級或者中將、少將級
參將 :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廳局級或者少將、大校級
州牧 :按現在級別是在省部級,甚至權力更大
鼎甲 :科舉中一甲三人。不是官職
鼎右 : 指重臣之職位.
極品 :副國家級。元帥級,大將級,上將級
南宮 :西漢皇帝禁衛軍分南北兩宮,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南宮並不是一個官職,是指一支部隊,相當於今天的首都戍衛隊。
黃堂 :從四品。廳局級
琴堂 :主管音律的官職,可能是五品官,不太清楚。廳局級,縣處級
司馬 :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軍委主席。
甲傍 :不是官職,指想依附有錢的人過下半生
青綬 :指官印上的帶子的顏色,西漢時只有將作大匠使用銀印青綬,主管皇家宮室,副國家級,省部級
副尹 :應該是尹的副職
飲鹿鳴,宴瓊林 :負責宴會的官
能政 :應該是日本的官名,也泛指有能力的官員,具體不詳。
黃甲 :指近衛軍,也可指近臣
日舍 :負責飲食起居的小吏
泮宮 :不是官名,是指諸侯所上的最高學府,天子上的最高學府叫辟雍。
別駕 :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吏,副省部級
令尹 :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副國家級
佐貳 :明朝知縣的副手,輔助知縣管理糧馬、巡捕等事,相當於一個縣的政法委書記。
廩貢:不是官職,是貢生的一個級別。
縣令 :縣處級,副縣處級,也有可能是副廳局級,鄉科級主要視所轄區域不同而具體判定。
縣宰 :同上
郡守 :從省部級,至廳局級都有可能,視歷史時期及區域判定。
都司 :副省部級,中將,少將級
少牧 :輔佐牧的官職,相當於副部級。
提台 :大將,上將級
中丞 :副國家級,省部級。視歷史時期不同而定。
傳臚 :不是官職,上傳語告下稱為臚,傳臚即唱名之意。
清要: 舊時稱地位尊貴,司職重要的官職。趙升《朝野類要》卷2:「職慢位顯謂之清,職緊位顯謂之要;兼此二者,謂之清要。」
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11、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衎。
12、行軍總管。統領軍隊出征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17、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❽ 法庭是什麼
法庭
國家的審判機關、機構、場所等。有多種含義:①有些國家的法院就稱法庭,如法國的初審法庭、爭議法庭、警察法庭,英國的御座法庭、家事法庭等。②法院內部審理不同訴訟案件的組織機構。根據案件性質設立刑事法庭、民事法庭、經濟法庭,此外,還設有專門法庭,以及根據需要設立的其他法庭等。③國家為審理特種案件而設立的臨時性審判機構。如中國 1956 年為審判日本戰犯而設立的軍事法庭,1980年為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而設立的特別法庭。④中國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設立的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⑤審判庭的別稱。審判庭的組成人員往往被稱為法庭組成人員,審判庭的活動被稱為法庭活動,審判庭的記錄被稱為法庭記錄。⑥法庭審判訴訟案件的場所。法院實行公開審判,允許群眾進入法庭旁聽。
❾ 古代的法庭叫什麼
古代法院沿革
中國古代類似今天法院的機構最早叫什麼稱謂,史無可考。據後人的研究,一般認為夏、商、周三代稱「司寇」,這與古人所說的「刑起於兵」關系密切。「司寇」兩字的本意是「負責抵禦外來侵略」,管理曰「司」,外敵曰「寇」(例如日本入侵中國者稱之為日寇)。三代的司法官稱皆與軍旅有關,也印證了「兵刑同源」這一古人的判斷。
西周時期,從機構上講,其時官署與官員是同一物,同一稱謂。周天子作為國王,按今天的權力概念,他不僅是最高行政權,也是最高立法權和審判權的享有者。他下面的貴族官員既是行政的,也是司法的。確切地說,在周人的觀念中,無法理解我們今天常言的行政與司法之別。但他們自有一套設官分職的理論和方法。在王朝中央天子之下負責審理案件的機關就是「司寇」,這一機關的長官也叫「司寇」,成為天子之下的最高一級審判機關。史書《周禮·秋官》上說「司寇」又叫「大司寇」,他的輔佐官稱「小司寇」,前者助天子掌全國司法,後者助前者「以五刑聽萬民之獄訟附於刑用情訊之」。其下屬有「士師」、「士」等十幾種官員。地方上設「士」為司法官,也是初審機關,掌其轄區內獄訟。據史書所載,一般審級分為地方和中央兩級,重大案件及諸侯間訴訟由周天子或「司寇」裁決。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不遵舊制。《史記·李斯列傳》講,到戰國時,齊國稱「大理」,楚國稱「廷理」秦國稱「廷尉」,等等。
秦代一統天下,皇帝擁有最高司法權,《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謂「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建立了一整套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機關體系,對一切重大案件,皇帝有最後決定權,並可派丞相、御史受命問案;二是皇帝直接審案。史書中載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呈決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每天閱讀的文件很多,以石來計算。按當時的重量,史書講:「石,百二十斤」,約合現在六十斤。秦簡一般長約尺二,合現在23至28厘米,每簡30至40字,可見始皇對政務的勤勉。
秦代統一了戰國時各諸侯國中央最高司法官(即最高司法機構)的名稱,沿用秦國舊稱「廷尉」,屬中央官員九卿之一。「廷尉」負責全國法律、法令及司法事務,直接向皇帝負責。「廷尉」的主要職責有二:一是負責「詔獄」,即皇帝親自交辦的案件;二是審理地方上報的疑難案件和對重大案件的復審。「廷尉」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司法機構和司法長官,作為最高法律官員,「廷尉」在秦代法律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廷尉」,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聽獄必質諸朝廷,與眾共之,……故稱廷尉」;另一種說法是:「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廷尉」下設「正」和「左右監」等屬官。但對重大案件的審判,均須皇帝最後裁決方可定案。
秦代地方司法機關也進一步完善,地方司法由屬於行政性的郡守、縣令(長)兼理。地方的郡、縣、鄉、亭各級政權機關都設有相應的專職或兼職司法官員,處理本地區范圍內的司法事務。郡有專任司法官員「決曹掾」,但案件的裁決由郡守決定;縣以下設丞,主管文書、倉儲、司法事務;鄉設有「秩」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載:秦范陽縣令在任十年中,審判案件,「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證明郡、縣長官對自行管轄的一般案件,皆可作最終裁決,有司法審判刑殺之權,只是在案件有疑難時才上報中央「廷尉」。
由於秦代要求各級官吏都要知法、學法、宣傳法律,因此凡官吏都有宣傳、執行法律、法令的職責,即使是最基層的「里正」、「求盜」等小吏,也可以處理輕微的民事、刑事案件。
到了漢代,司法制度以秦代司法體制為基礎,在中央,除皇帝總攬最高司法權以外,其中「廷尉」又稱「大理」(漢景帝、哀帝時曾一度稱「大理」。宣帝時增設 「廷尉平」)是中央最高專職司法機關,同時也是中央最高司法長官,仍作為中央九卿之一,全面負責全國法律、司法事務。丞相作為行政長官,御史大夫作為監察長官,與中央其他高級官吏也經常參與司法審判,名曰「雜治」,即非專任之義。
漢代地方司法機關除東漢後期一段,在地方主要為郡、縣兩級司法機關。漢末州由監察區一變而成郡之上的一級行政單位,遂形成州、郡、縣三級。此後,州、郡、縣三級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審判,各自配有專職的司法屬吏。如郡設「決曹掾」為專職司法官等。兩漢郡縣司法權承秦之舊,仍有很大的終審裁決權。《陔余叢考》一書講:「漢郡縣守令皆有專殺權」,「刺史、縣令殺人不待秦」。只是疑重案才呈「廷尉」,或交由丞相等大臣共議後由皇帝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