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協行
⑴ 什麼情況法院不給出協助執行
協助執行,是指實施執行措施的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協助執行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所確定的內容的一種法律制度。法院執行與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協助執行相結合是我國執行制度中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有關執行的實踐來看,當前我國民事協助執行有三類:(一)有關單位的協助執行;(二)法院之間的協助執行;(三)個人的協助執行。
一、有關單位的協助執行。主要有銀行、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所、需要辦理有關財產權證照轉移手續的單位及執行人所在單位的協助執行。如銀行、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所根據法院的通知,凍結、扣劃被執行人在銀行的、信用社、郵政儲蓄所的存款;辦理房產證、土地證、山林權所有證、專利證書、車輛執照等有關財產權證照轉移手續的部門根據法院通知而辦理該財產權證照的轉移手續。被執行人所在單位的財務部門扣交被執行人的工資或其他收入等。
二、法院的協助執行當前,由於委託執行有一定難度,許多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到被執行人地或者被執行財產地進行直接執行,但人地兩生、諸多不便。當地人民法院積極協助是做好執行工作不可缺少的條件。對外地法院派來的執行人員,當地人民法院應主動派人陪同,提供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聯系食宿、代購車船、機票,並配合做好有關部門和執行人員的工作,了解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及對強制執行的態度;協助外地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如查封、扣押財產、凍結銀行賬戶;協助外地人民法院採取強制措施等。
三、公民協助執行不管是直接執行還是委託執行,在執行中都有可能發生公民協助執行人員進行執行的事項,如公民交出被執行人存放在該處的錢、物、證券、車輛等。
望採納.
⑵ 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能否要求政府部門撤銷行政許可證
法院的協助執行通知書當然是不可能撤銷人家行政部門的行政許可版證的。現在許可證權違法與否,你可以通過行政訴訟。或者是行政復議去推翻這個行政許可。只有上上一級或者是嗯,經過新訴訟以後。確認該許可證無效的才能撤銷。
⑶ 行政官司原告要求法院協商解決可以嗎
一般來說,行政官司原告首先要到被告的上級單位,或者是政府去協調,不會直接到法院協調,這叫作行政復議,如果對於上級的協調不滿意的話,可以到法院去起訴,被告到那時法院再出面協商解決。僅代表個人觀點。
⑷ 銀行協助法院執行是怎麼回事
法院的審判結果是具有強制力的,法院有將被告人的財產強制劃轉給受害人的權利,銀行有義務協助劃轉,不得推諉
⑸ 打官司怎樣申請法院協助查對方銀行卡號
可以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法院會去調查對方的所有銀行帳號的。
⑹ 行政問題可以請人民法院協調嗎
行政問題可以請人民法院協調
行政訴訟協調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行政訴訟案件可由當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經過協商,在法律規定的處理許可權范圍內,通過對其擁有權利的讓步,自願達成協議。有鑒於我國立法尚未對行政訴訟中的協調問題作出規定,筆者認為,在協調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協調和解程序應當遵循的原則
⑴合法性原則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自願、合法的原則主持訴訟和解。即和解的前提首先應該是對被訴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再根據案件的類型和具體案情確定是否適用和解程序。
協調案件既要遵循程序法的規定,又要符合實體法的要求,還要考慮合理性。雙方最終達成的和解協議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同的行政行為和不同類型的行政案件使行政訴訟的協調受到限制,法律中有明確限制性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協商,法律沒有限制性規定的,協調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羈束行政行為一般不宜適用協調,法律規定了明確的行為要求,行政機關不存在自由選擇的可能,自然也無處分權,一旦協調,將對國家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如有固定標準的行政徵收行為引發的訴訟,則不宜協調。行政訴訟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的合法權益,這種監督功能和保護功能應是統一的。
⑵自願原則
協調案件應出於自願,協調的本質在於始終尊重當事人意志。協調程序的啟動及協調過程中,應充分尊重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意願,人民法院不得強迫任何一方接受協調。在行政訴訟中,適用調解由於沒有法律上的依據,在實踐中出現了某些法官「以壓促調」、「以判壓調」、「以拖壓調」等現象,【4】這種協調不但違背了自願的原則,也導致了多年來撤訴率、特別是非正常撤訴率的居高不下。由於行政訴訟的特殊性,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行政機關具有懼怕打擊報復等心理,在協調時尤其要注意行政機關是否依權向原告施壓,原告接受協調是否出於自願,法院更不應用明示或暗示的語言、行為給原告施加壓力做協調工作。在行政訴訟中,這種觀點,尤要克服。要防止法官的恣意,法官提出協調意向,做一定的調解工作都是可以並且理當提倡的,但最終的協議須雙方當事人認可,經當事人同意。
⑺ 根據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實施的行為是否具有可訴性
不具有可訴性
可以提出執行異議
⑻ 被銀行起訴,是去法院協調好,還是提前去銀行協調好
應該去法院協調,在法官的主持下和銀行協商調解,達成調解意見書,才有法律效力,有利於確保你們雙方的權利,對於雙方的責任義務也會規定得更為清楚明確。
⑼ 法院讓我們雙方自行協調,這還屬於庭外調解嗎
庭外和解:在判決前雙方隨時可以和解,和解後一般都要撤訴,也可以在法院版主持下達成調解權。
法庭調解:是在法庭的主持下根據案件審理的實際情況,對於有可能通過調解解決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調解。
庭外和解與法庭調解相比較,有以下幾點區別:
1.性質不同。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性質,後者則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自己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
2.參加的主體不同。前者有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後者只有雙方當事人自己參加。
3.效力不同。根據法庭調解達成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的,則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應當注意的是,庭外和解與法庭調解二者並不是完全沒有關系。根據《民事調解規定》,二者的聯系表現為以下兩點:第一,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第二,當事人在和解過程中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對和解活動進行協調,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審判輔助人員或者邀請、委託有關單位和個人從事協調活動。
⑽ 行政機關不履行人民法院的協助執行通知書,其應當承擔什麼責任
對被執行行政機關罰款,向被執行人上級機關或檢查部門是發出司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