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精神

法院精神

發布時間: 2020-12-23 23:07:18

『壹』 申請精神鑒定,是不是要向法院提出申請

得向法院提出申請啊,否則隨便鑒定的結果也不好使啊。當然法院未版必同意申請。
首先權得有精神病,申請精神鑒定才能被准許,沒有精神病就不會被准許。這就需要以前的過精神病的證據,比如被精神病院關起來過,或者就是從精神病院逃出來的病人。這類人的申請可以通過。
如果正常人犯罪了,一直都很正常,從來沒表現過不正常,那麼申請精神鑒定就不會被批准。
因為精神鑒定不是鑒定有沒有精神病,而是鑒定精神病達到什麼什麼程度,所以前提條件是有精神病。。
精神鑒定是根據一些特徵標准來判斷一個人的精神病程度,它給出的結論只能是得了什麼樣的精神病到了什麼階段,是否有無民事刑事能力。

『貳』 最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全文如下:

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九條,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2)法院精神擴展閱讀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條,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一條,經營者有侮辱誹謗、搜查身體、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權益的行為,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五條,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叄』 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對被執行人造成精神問題如何處理

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對被執行人遺成精神問題,如果是因執法程序不當或存在違規執法現象,法院執法人員要負有行政責任。如合法合規正常執法所致被執行人的精神問題,法院不與負責。

『肆』 法院有權為罪犯作精神鑒定嗎

首先說一下現行法律關於司法精神病鑒定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八條:「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是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家屬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為完全辨認犯罪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犯罪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第一百一十九條,「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

第一百二十條:「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簽名。

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有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

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第一百二十二條:「對或者嫌疑人作精神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

無論是從司法精神病鑒定的管理體制、鑒定人制度、司法精神病鑒定的啟動制度、司法精神病鑒定的程序制度還是司法精神病鑒定的范圍上看,我國目前的司法精神病鑒定製度存在著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建議:
其一,統一名稱。拋開學術界的不同見解,單就現在仍在適用的相關規定來看,對司法活動中精神病的鑒定這一情況就有精神病的醫學鑒定、法醫精神病鑒定、精神病司法鑒定等幾種不同的叫法,專家觀點以為,從這個活動的性質以及目的來看,使用司法精神病鑒定這個概念更為合適。
其二,統一司法精神病鑒定的鑒定機構。目前為止我國存在兩個有資格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的機構,即形式訴訟中進行鑒定的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和其它訴訟中進行鑒定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兩個主體。個人認為我國應當逐步的將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的資格具有中立性的政府指定的或具有一定資格的醫院進行。另外對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的人員嚴格的實行資格限定,要求持證上崗。
其三,賦予當事人一定的啟動司法精神病鑒定的權利,當事人對法院指定的鑒定機構有選擇的權利,對法院指定的機構的鑒定結論有提要求重新鑒定的權利。

『伍』 法院對精神病的認定依據

認證依據一般是法院鑒定部門以精神病學為依據鑒定,或者其他醫院的證明,或者當地群眾的普遍認為

『陸』 法院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

廣義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版
(1)人類及人類的權創造活動相聯系的,以人為中心的概念。
(2)廣義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涵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是一個傳承發展的綜合概念。
(3)廣義文化的外延涵蓋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全部。

狹義文化專指人類的精神創造,它著重人的心態部分。是某一社會集體(民族或階層)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經傳承積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系。
(1)不但以人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為中心,即使觀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為內核的。
(2)其關注的不是個別的精神活動,而是經歷史積累凝聚的共有的、成體系的人文精神。
(3)關注的不僅是全人類的普遍共性,而且更 注重不同民族、階層、集團人文精神的特點。

所以,既然是習題,就一定有出錯的或者不合適的地方,這道題就出的有出入,有不足之處,不要繼續思考這道題了,題目不對。
法院是屬於政治文化的,不屬於物質文化也不屬於精神文化。如果要模糊地劃定界限,那麼最多屬於精神文化,而且是狹義的精神文化。

希望能給你幫助。

『柒』 法院受理精神賠償案件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精神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為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 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 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 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 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 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九條 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 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第十二條 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有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捌』 打官司可以提出精神損害的情形有哪些

目前我國在精神損害賠償方面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已成為當前法學理論屆和司法實踐中的一個焦點問題。許多人在打官司過程對於自己是否能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模糊不清。
精神損害賠償是受害人在向法院起訴時,因為加害人的行為在身體上或者心理上所受到的創傷而提出的賠償請求,但是精神損害賠償並不是提出來就能得到法院認可的,它有一定的范圍。

可以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有以下四個:

一、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二、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三、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1)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3)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四、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1)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2)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3)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的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
第一條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
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
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
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
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
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九條
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
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第十二條
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有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拾』 法院調理時可以申請精神狀態鑒定嗎

調理時可以申請精神狀態鑒定的。

熱點內容
寵物飼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6 19:31:28 瀏覽:83
公司法166條 發布:2025-05-16 19:19:10 瀏覽:512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結果 發布:2025-05-16 19:11:34 瀏覽:844
勞動法工資構成包含哪些內容 發布:2025-05-16 19:04:42 瀏覽:826
公司法律部介紹 發布:2025-05-16 18:58:47 瀏覽:52
挖掘機發票復印件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6 18:57:23 瀏覽:878
湖南省高院民二庭法官 發布:2025-05-16 18:57:11 瀏覽:580
2015行政法徐金桂背誦 發布:2025-05-16 18:56:24 瀏覽:479
代理記賬在經濟法哪一章 發布:2025-05-16 18:55:36 瀏覽:388
華政經濟法專業分數線 發布:2025-05-16 18:46:05 瀏覽: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