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讀後感
Ⅰ 窮人和法官故事的讀後感
我在家裡讀了一本書,叫《窮人與法官》。裡面的故事可是非常精彩呢,接內下來我來給你介紹介紹一容下它這本書吧。
故事裡的主要內容是這樣子的:窮人的馬和一個富人的馬拴在一起,窮人提醒過富人不能這樣做。結果,富人的馬被窮人的馬踢死了。富人生氣的拉著窮人去找法官評判。法官問窮人問題,窮人一聲不吭,直到富人吧事情的經過都說出來以後,窮人才開口說出了自己不說話的真相。
窮人覺得,法官寧願相信富人的千言萬語,也不願相信自己的只言片語。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換回了自己沒罪的事實。其實任何事物只要時間久了,總會有個水落石出的!我以後也要學習窮人,不能心急,以後理智地對待事物。
Ⅱ 一千零一夜讀後感600字
一千零一夜是一本古老的書,裡面講述了許許多多古老的故事。相傳,一個國王,他每天娶一個女子,第二天就殺掉。有個姑娘要阻止他的這種做法,於是願嫁給國王。她給國王講故事,每次要殺掉她的時候剛好講到精彩的部分,國王只好不殺她。她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終於使國王回心轉意。
其實,這些故事是由阿拉伯民族智慧、才華凝聚成的,有些已經家喻戶曉,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神燈》、《辛巴德航海歷險記》等等。
它們都是曲折生動、想像豐富,大多數令人感動。《辛巴德航海歷險記》講述了一位商人七次出海,每次出海都碰到種種磨難,而他把這些困難一一克服,最後成了一名富翁。《神燈》則述說了一個游手好閑的孩子在罪惡多端的巫師的幫助下得到了神燈。於是他運用神燈的法力和自己的智慧使家庭富裕,娶到了公主,殺死了偷走了神燈的巫師,和要為巫師報仇的巫師弟弟,最終當上了國王。而《神童智審盜金案》用一個神童竟然審出了一庄連聰明的法官也審不出的案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忽略細節。不過,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三姐妹的故事》。它述說了窮苦三姐妹的故事。這三姐妹在談到心願時說自己分別想嫁給國王的麵包師、廚師、還有國王本人。恰巧國王路過,立即實現了她們的願望。兩個姐姐很妒忌當上皇後的妹妹,便把她生下的兩個王子和一個公主用竹籃裝著隨水漂去,並說皇後生下了一條狗、一隻貓和一根木條。國王幽禁了皇後。三個孩子被園林總管拾到、養大,可園林總管卻早早地死了。這三個孩子在他的房子里住下。一次,公主得知他們的院子中有「能言鳥」、「唱歌樹」和「黃金水」這三樣寶貝就誰家也比不上了。於是兩位王子先後去找寶物,結果都在半路變成黑石頭。於是,公主親自出馬,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寶貝,並救活了兩個哥哥。回去後,「能言鳥」用它的聰明才智使國王明白自己錯怪了皇後,並認出了孩子,一家人又團聚了。故事中兩個姐姐的行為讓我憎恨,皇後令我同情,而兩個王子和公主的兄妹之情使我感動,公主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叫我敬佩。
《一千零一夜》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有的發揚勇敢冒險精神,有的對機智善良、敢於和惡勢力作斗爭的下層社會人民給予贊揚。《一千零一夜》不愧為阿拉伯古典文學中的瑰寶,不愧是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鮮艷的珍品。
~~~~~~~~~~~~~~~~~~~
還有好多,
http://www..com/?sr=&tn=nanlingcb&word=%D2%BB%C7%A7%C1%E3%D2%BB%D2%B9%A1%B7%B6%C1%BA%F3%B8%D0&bar=3
Ⅲ 寫法官姐姐的讀後感
姐姐17歲了,已經由少女成長到青春期了「她的身體已經蓬勃,心思像野草一樣瘋長。她既便管得住自己的心,也管不住自己的手腳。她是有事沒事必得往街上跑。」「她之所以東張西望的,乃是對世上的一切,都有新鮮和好奇。她抬頭看一眼綠樹,覺得是好的,低頭踢一下石子,也覺得歡喜。她的天性實在是很開朗的,有時走著走著就差不多就要微笑了,至於為什麼笑,她卻是不知道的,似乎整個身心,都沉浸在一種不能可知的甜蜜里,可能她都沒意識到自己在笑。」
女孩到這種時候開始要大人操心了,這是從古到今傳下來的對少女訓誡:沒事不要總趴在綉樓上;走路時不要東張西望;家裡來了男客,要懂得迴避。如此等等,所以弟弟就像個小警察一樣「很自覺」地擔負起這份「監督」的責任。巷子里要是出現個適齡男子,姐姐就要弄出「花搖柳顫的。」弟弟既納悶兒又有些生氣,忙裡偷閑從地上爬起,決定要過問一下此事,便拿起一根樹枝,朝姐姐咿咿呀呀沖過來,『叭』的一聲打在她腳前,說:『吠!哪裡去?』姐姐跳了一下順勢把手塞進他的脖子里說,「買糖吃不吃?」
可姐姐和男的還是說的沒完沒了,弟弟再次沖到姐姐跟前,姐姐知道弟弟想干什麼,卻裝作不知道說,「干嗎呀。臟死了!」男子為了向姐姐表現,也是為了支走弟弟,朝雜貨店走去,弟弟把樹枝擋在他面前,瞪眼說,「不要你買!」又對姐姐厲聲道:「不要跟他說話!」
他既是小孩子,又是小大人,他沒有理由,又有充足地理由管姐姐;姐姐也無奈。
一天他看見姐姐一人偷偷地哭,問,「誰又欺負你了?」
姐姐淚眼蒙朧中轉身看見一個小不點兒,虎頭虎腦地站在她腳前,一臉嚴肅,神情凝重,儼然一個小大人。姐姐突然一個孩子氣發作尥了個蹶子,說,「不要你管!」撲到床頭大哭。姐姐並沒向弟弟告訴為什麼哭,只是告訴他「不要告訴大人」
作者把姐姐這種戀愛中遇到麻煩及弟弟過問情景寫出來,其餘都省略了給讀者留下想像的餘地。這一省略卻省出許多滋味來。此處無聲勝有聲。
弟弟似乎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對她說,「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以後少來往,現在合家老小為你操碎了心,你好歹也替我們想想。」這話說的多精彩!不像他這個年齡能說出來的,但的確是從他嘴裡說出來的。
他總是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出現在姐姐和男人說話的時候,有時說要塊糖吃,有時領著一幫小孩圍著他們橫沖直撞,朝人吐吐沫,罵人小婦養的,打彈弓,砸玻璃窗,撥氣門芯……這使姐姐急不得惱不得的。
在姐姐長大成人的那段日子裡,他實在是忙碌的。他一邊要顧著自己玩耍,一邊還要照看姐姐,他生怕她上了壞男人的當,被人調戲、誘奸,或是被拐了帶走,人世所有的艱險,他都代姐姐想到了。他是有點無事忙的。
可是姐姐對弟弟這種呵護卻不領情,還感到很討厭,有時糊弄他說給他買糖吃,有時氣急了,拎起弟弟的耳朵往家走。這時他會對姐姐說,你「滿腦子的糨糊,又不識人的,活該你受罪。」到底受什麼罪,他也未見知道。
可是到姐姐真正大了的時候,弟弟又從大人那裡知道「這事得抓緊了,擱在家裡總歸是麻煩。」於是他開始又要為姐姐操另份心了,家裡來人就對姐姐說「有人找你」,說完就走開了。他的態度來了180度大轉彎。
作者把姐姐青春期、戀愛中的喜怒哀樂,弟弟對姐姐似懂非懂的戀愛中的那種干預表現得維妙維俏。
作者的感受力很強,表現力也不錯,該詳的地方表現充分,該略的地方省的干凈利落,這才是藝術。魏微在我心目中有了位置。見到她的作品必是搶先讀的。
Ⅳ 阿凡提的故事讀後感[82字]
我今天讀來了一本有趣的書——源《阿凡提的故事》精選。裡面主要寫了阿凡提每天騎著他的毛驢走街串巷,遇到不平事,他總要出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毛驢法官」的故事。裡面講了一個吝嗇鬼開了一家飯店,生意很不好。一天,一個老漢在飯店門口休息。吝嗇鬼說老漢聞了飯店裡飯菜的香味,讓他付錢。老漢沒有錢,吝嗇鬼竟然
要老漢去見法官,法官和吝嗇鬼同流合污逼老漢付錢。正在這時,阿凡提騎著毛驢走了過來,他對法官說:「老漢的錢我來付。」法官同意了。阿凡提走到吝嗇鬼跟前,拿著錢袋使勁晃了晃,問:「聽見錢的聲音了嗎?」「聽見了,不少錢哩。」阿凡提對吝嗇鬼說:「他聞了飯菜的香味,你聽了錢的聲音,咱們的帳清了。」最後法官說阿凡提只配當毛驢的法官,阿凡提羞辱法官和吝嗇鬼是驢子。
文章中的阿凡提非常聰明,遇到事情,總能想到好辦法,巧妙的解決它。我們也要向阿凡提一樣,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Ⅳ 法官手記讀後感
楊忠民:法官緣何如此恐怖?———讀《恐怖的法官——納粹時期的司法》
1947年,在二戰後紐倫堡的廢墟上,由美國獨家主持的審判納粹時期德國司法官員的法庭開庭。當諸多第三帝國的司法官員站立在被告席上時,一個問題定然困擾著人們:法官緣何如此恐怖?
曾經身披法袍,手握法槌,頭頂法學專家、學者等高貴頭銜,面相庄嚴的前法官們,大約誰也不曾高舉火炬行進在「帝國水晶之夜」,親手殘殺猶太人,砸碎猶太商店的玻璃櫥窗,焚燒猶太教堂和「邪惡思想」的書籍;也未必親自啟動「洗浴室」的毒氣裝置毒殺婦孺,或者扣動扳機,射殺手無寸鐵的平民;更未必身著軍裝,腳登馬靴,手執佩劍,踐踏被侵略的國土——即使成了被告,那一臉的神聖和不屑,只會讓人生出對司法的敬畏,卻實在難以聯想到「恐怖」這個可怕的詞語。然而,在德國法學家英戈·穆勒的《恐怖的法官——納粹時期的司法》中〔1〕,卻分明記載下如許事實:正是他們,在經過嚴謹、縝密且富於邏輯性的「法理論證」之後,催生了臭名昭著的「紐倫堡法」,使反猶排猶的條頓劍得以從司法的劍鞘中抽出;也正是他們,端坐在國民法院、特別法院、黨衛軍警察法庭、軍事法庭之上,揮動法槌,將成千上萬「玷污種族」的猶太人和「社會蠹蟲」、「社會渣滓」驅趕進集中營,接受死亡的「洗禮」;同樣是他們,為了保證「德國種族的完美性」,作出慘無人道的判決,對智能低下者強制性絕育,令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在「快樂」中死亡;還是他們,把無數反戰的平民甚至德國軍人送到絞刑架下,以鮮血潤滑著第三帝國的戰爭機器……是的,從這些司法官員白皙的手上,的確看不到一絲血跡,但誰又能說,在被毀滅的五百多萬猶太人的屍骸旁,在被虐殺的二十萬「不值得活的生命」的墳冢前,乃至在被整個戰爭屠戮的五千五百萬生靈的周圍,除了游盪著希特勒死神般的身影外,就沒有抖動著這些司法官員們恐怖的黑袍?!本應由希特勒占據的被告位置,如今由他們來填補,的確是合乎邏輯的,可人們依然要追問:法官緣何如此恐怖?
Ⅵ 抱抱法官讀後感500字
這篇文章講了李夏普洛是個已經退休的法官,他天性極富愛心。終其一生,他總是以愛為前提,因此他總是擁抱別人。大學同學給他取了「抱抱法官」的綽號。有一次他來到一個神情呆滯、流著口水的病人李奧·納德面前,彎腰抱了一下李奧。突然間,李奧開始嘻嘻大笑,所有在場的醫師、護士都喜極而泣。李問護士長發生什麼事。李永遠不會忘記她的回答:「23年來,我們頭一次看到李奧笑了。」讓別人的生命有一點不同,有一點亮光是何等簡單啊!僅僅一個擁抱,呆滯的病人也會回以大笑,感謝李給他帶來歡樂。讀到此,仔細想想,我得到了媽媽太多的擁抱。每當我身體不舒服、哭泣悲傷、考試不理想或作業出色完成、學會了新的本領、待人接物有禮貌......時,媽媽總是深深地給我擁抱,躺在她那溫暖舒適的懷抱里,讓我忘卻病痛、悲傷,讓我快樂!可是我卻沒有想過回贈給媽媽一個擁抱,說聲謝謝。於是,我在媽媽下班回家時,在媽媽燒好香噴噴的飯菜時,在媽媽拖地洗衣服時,在媽媽不厭其煩為我講故事說道理時……,我都給她一個擁抱,說聲您辛苦了,謝謝您!她就笑了,笑容那麼燦爛!我能感覺到媽媽現在很幸福,而我覺得更幸福,因為我已經學會了感恩!我們一起行動吧,不要吝嗇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一聲謝謝,讓愛與被愛,心與心交流在這一刻變得淋漓盡致!每個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在感恩中成長——讀《心靈雞湯—抱抱法官》有感 李敏祺 600字
Ⅶ 讀小倉鼠扣扣海底大法官的讀後感
寫作思路:首先熟讀文章,然後將文章的主要內容詳細地描述一下,把文章的主要片段敘述一下,最後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正文:
扣扣的好朋友柯蘭被沙漠之狐騙走了,生命危在旦夕。為了解救朋友,扣扣一行勇闖大漠。途中它們幫助並結識了許多新的朋友。在這些新朋友的幫助下,扣扣它們挫敗了沙漠之狐一次又一次的陰謀,終於找到了柯蘭。但是柯蘭爺爺卻說沙漠之狐是無辜的。
小倉鼠扣扣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普通、平凡、善良,懷揣著一個個美好的希望,在一次次抉擇中長大、堅強。扣扣的朋友也都一樣,善良但並不完美,有著種種缺點。
而那個叫做「黃金島」的所在,或許更是一個象徵――它一開始是他們跋山涉水追求的目標,後來卻在他們跨越重重險阻的過程中漸漸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最寶貴的可能並不是要尋找的「黃金島」,而是那個讓人逐漸變得堅強、團結和無畏的過程。
「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這些句子讓我們一生受益。讓我們知道只要有恆心,團結一致,堅持不懈,就能夠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山川選擇了巍峨,大海選擇了廣闊,森林選擇了茂密,於是便有杜甫的「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溫存以及「蟬噪林逾靜」的別樣風情。
願每個人都能忠於自己的選擇,在困難中選擇堅毅,在驕傲時選擇謙虛,在昨天選擇教訓,在今天選擇奮斗,在明天選擇收獲。
Ⅷ 小香咕和會說咒語的大法官讀後感
「小香咕全傳」歷經秦文君女士十載創作和精心打磨。小說描寫寄居在外回婆家的香咕和三個表姐表答妹,組成了一個兒童的小世界,那裡既是一個純潔快樂的樂園,又是一個紛爭不斷,傷心不止,節外生枝的小天地。作品為讀者呈現了一種恣意、燦爛和美好的陽光童年,同時又深深紮根於沉甸甸的現實人生——用孩子的眼晴來觀察和感受整個世界,其豐富的寫作內容中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澄澈的故事和溫暖的淺語里,涓涓流淌著女作家細膩的柔情與母愛,字里行間則洋溢著一種無與倫比的清純之美。
Ⅸ 古代皋陶案件讀後感
皋陶作為我國上古時期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一直被公認為是中國的「刑神」和「獄神」,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大法官。《太平御覽》說:「律是咎鯀(皋陶)遺訓,漢命蕭何廣之。」《九朝律考》引《書鈔》之說雲:「皋陶謨虞始造律」。同時,皋陶也是中國古代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禹並列,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作為中國法律的創始人,對皋陶這個人物自身的思想性格進行研究,對於中國法律文化傳統的成因解讀,乃至於中國刑法現代化的本土資源發掘,均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篇論文由三部分構成;第一章介紹國家形成的一般規律和中國國家形成的特殊之處,將皋陶生活時代的具體情況敘述清楚;第二章包括五個小部分,分別闡述皋陶為什麼制刑、為什麼皋陶制出來的刑是這樣、皋陶對中國古代法律「德主刑輔」、禮刑關系的形成有什麼影響以及對法律文化中公案文學的創作有何促進。第三章則是講述皋陶的思想對於今天有何借鑒意義。
堯、舜、禹部落聯合體同部落聯盟有著完全不同的基礎,他們屬於具有個人性質的權力的部落聯合體類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酋邦。從《堯典》中可以看出堯、舜、禹酋邦已經具有一套初步形式化的官僚體系。這是部落聯盟中所沒有的。《堯典》中的記載在細節上未可盡信,但可以想見當時政治機構已經比較復雜,並有了自己的規范和傳統。這對後來中國早期國家政治機構的形式有深遠的影響。堯、舜、禹酋邦的存在和發展在中國國家形成的整個過程中是相當重要的、關鍵性的一環。它使中國國家的產生具備了必要的條件,同時也決定了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模式。而生活在此歷史時期的皋陶,深受社會外部環境影響,他所創制的法律也必將是獨屬於這個地方、這個時期的法律。
第二部分第一小節闡述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表現出以刑事法律為基乾的原因。《尚書·舜典》載:「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漢書·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薄刑用鞭撲。大者陣諸原野,小者置之市朝,其所繇來者上矣。」由此,可以看到,在遠古時代,「兵」與「刑」的密切關系:獄官之長這個職位竟然是為了抵抗「蠻夷猾夏」而產生的,中國的首位大法官其主要職務是反擊侵略;並且也充分顯示出刑罰與戰爭的密切關系,鮮明地表現出中國的刑治法律文化特徵。
禮刑關系是第二部分第二小節的主要內容。皋陶倡「五禮」——馬融謂「五禮」乃「吉、凶、賓、軍、嘉也」,鄭玄謂指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之禮。雖然後世對「五禮」的內容有不同意見,然而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皋陶所定的「五禮」並不能簡單理解為言行規范層次上的禮,而是一種制度與文化上的建構,是符合「天秩」的,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遵循的。在古人心目中,一方面,抽象意義上的「禮」是法(具體的法)的靈魂或根本原則;另一方面,在古人心目中,具體意義上的「禮」簡直可以直接替代法律(具體的法律、法條)。可以說,「禮」是一個混沌的整體,它一身四任:道德、宗教、法律、習俗。其中並沒有一條條純粹的法律規范或道德規范,它無法分揀。
第三小節講述的是皋陶的治國安邦之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茲用不犯於有司。」這段文字中體現了參與治理國家的人應修身、知人、安民,實行德政。刑只是工具,而道德教化才是目的。刑的目的就是通過司法活動來引導民眾的道德生活,告訴人們何為正當的生活,阻止人們去做不當的事情。若說道德教化能夠做到未雨綢繆,那麼刑法懲罰則只能是亡羊補牢。
第二部分第四小節則是敘述體現在「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這段話中的皋陶的先進法律思想:不株連、有利被告的原則。
第五小節的內容乃是關於皋陶極其強調道德的作用的原因以及用之來解釋荀子所說的「君子者,法之源」,以及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人治」觀點的為何興起。
關於法律的文學作品也是法律文化的一部分,因為這些作品所反映的就是寫作者和閱讀者的法律意識,而民眾的法律意識作為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深受法律創始人的影響,因此,這是第二部分第六小節的內容。皋陶的綠臉、包公的黑臉,中國歷史上兩位著名司法官的被民眾異化的臉譜也深刻的展現了中國古代民眾出於對理想法官公正無私品格的期望和追求,將他們神聖化、理想化、藝術化了。
最後,第三部分,闡述的是皋陶的思想對今天建設法治社會、和諧社會有何值得借鑒的方面。重視皋陶以及儒家思想中關於「德治」與「法治」的關系的內容,剔除其中的「人治」成分,探討在當前如何正確處理法治建設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關系,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更好地建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Ⅹ 不可思議的洞穴讀後感
在一次和朋友的談話中,他跟我說了一本書,就是《洞穴奇案》,用朋友的話說 " 極具神奇色彩,堪稱法學獨秀之一 " ,最讓我有一種去看的沖動的就是,他告訴我 " 你對此案例的所有看法都會在法官的看法當中 " .所以就專門去圖書館找了這本書,讀罷此書不由長吁一口氣,竟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書中充滿了晦澀難懂的法律專業術語,對於我這個法學初生牛犢來講確實應接不暇。然而,我就是帶著一種 " 要產生自己獨特的法官之外的見解 " 的非正常思維去讀的,一看就不捨得放下:一個虛擬的案例,竟能引發如此多的觀點,邏輯般的充滿了法律、哲學、正義、人性情感太多的思辨,讓我不禁深深陷入其中,領略這法律的無盡魅力和作為法律人的無限風光。
該書主要討論的案例是由美國20 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發表了一個假象公案:五名洞穴探險人受困山中,水盡糧絕,而且無法在短期內獲救。為了維持生命以待救援,大家約定抽簽吃掉其中一人,犧牲他以救活其他四人,維特摩爾使這一方案的最初提議人,但在抽簽前又收回了意見。其他四人任執意抽簽,而恰好選中了威特摩爾做犧牲者。獲救以後,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並被初審法庭判處絞刑。本書的前一作者圍繞這一案例進一步虛構了最高法院上訴法庭五位大法官對此案的判決書。1998年法學家薩伯延續了富勒的游戲,假設五十年後這個案子有機會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也針對這個案子各自發表了判決意見。本書可以說就是十四位法官判決書的集合。
自然我們不是每天都面臨著洞穴探險者案那離奇的事情,我們置身其中的政治、法律、文化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書中所說或者是大異其趣,但這些都不影響我們從其論述中獲得富有現實意義的教義和理性,同時也是對於正義和社會整體道德情感關注和熱議,所以我們才會對那些似乎與我們不是有太大關聯的李麗雲案、許霆案和鄧玉嬌案的關注。因此我可以說,雖然對於洞穴奇案沒有陪審團,沒有媒體大眾的關注,甚至可以說是幾個大法官坐而論道,但其中的嚴禁法律推理,公開理性論辯以及對於公平正義的探求確實讓人嘆為觀止。因每個人的經驗、判斷各不相同,所以就舉兩個例子,談談幾個大法官的主要觀點和辯論中的精妙技巧。
首席大法官的主要觀點是:法典規定,任何人故意剝奪他人生命必須判處死刑。根據這一條,我們基本是可以斷定其是 " 不僅公正明理,而且是法律所允許的唯一方案 " .然而福斯特法官以 " 探究立法精神 " 為題,用了兩個新觀點巧妙的繞過了首席法官的罪刑法定掛點:實定法是建立在人在社會中可以共存的基礎之上的,一旦失去了這一基礎,實定法就不再適用,而是用自然法則,因此本案不適用於聯邦現行法律;其次法律的規定應該通過它顯而易見的目的來規定,因此他認為本案應該判無罪。另一論點就是飢餓是否構成緊急避難的問題,認為飢餓不是殺人理由的唐丁法官舉了另外一個例子:被告沃爾金由於盜竊一個麵包被指控,被告的抗辯理由是自己當時處於飢餓狀態,法庭沒有接受他的答辯理由。因此唐丁法官認為 " 如果飢餓不能成為盜竊事物的理由,怎麼能成為殺人並以之為食物的正當理由呢? " 而另一方贊同積極避難的斯普林漢姆法官卻認為沃爾金案與本案有很大的差異性:首先,沃爾金可能不是一直處於飢餓狀態或者有生命危險,不知其挨餓程度;其次,除了犯罪,沃爾金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比如找工作甚至乞討等等,然而本案中的探險者沒有這樣選擇,殺人成為了唯一的途徑。這樣的精彩辯論怎能不讓我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