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審法院
⑴ 擔任法院的人民陪審員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一、擔任法院的人民陪審員需要具備的條件如下:
1、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憲法;
屬2、年滿二十三周歲;
3、品行良好,公道正派;
4、身體健康;
5、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年齡較大、群眾威望較高的公民,文化條件可以適當放寬至高中;
6、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執業律師和執業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人員,不得擔任人民陪審員。
二、下列人員不得擔任法院的人民陪審員:
1、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2、被開除公職的。
三、人民陪審員:
各級人民法院設立人民陪審員工作指導小組,指導人民陪審員的管理工作。人民陪審員管理工作包括人民陪審員人事管理工作和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的日常管理工作。人民陪審員人事管理工作由人民法院政工部門負責。政工部門設立非常設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人民陪審員的人事管理工作。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管理部門。
⑵ 什麼叫公民陪審法庭
B 試題分析:從材料「設立新的司法磯關一民眾法庭(陪審法庭),……」可專以看出這是指屬的梭倫改革,梭倫改革時期設立了司法機關——民眾法庭。故選B。A項錯誤,城邦之初是實行君主制;CD項是在梭倫改革之後,與材料要求的「最早出現」不符。點評:梭倫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動了雅典的進步,也為人類創造了政治文明遺產,其改革中有很多是傾向於平民的措施,在政治上把公民大會作為最高的國家權力機關,設立了四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在經濟上如頒布解負令,廢除債務奴役制,公民不會再因為債務問題而淪為奴隸,發展工商業等這些措施也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階級基礎。
⑶ 古希臘陪審法庭的職責
對訴訟案件進行預審,對判決案件提出上訴,審理某些國事和瀆職案件,監督公職人員等。專公元前5世紀末屬,陪審會對審判程序作了進一步規定,如陪審官進入法庭前,不得預知所審案件;原告、被告和證人發言後,由陪審官秘密投票裁決,以防舞弊受賄。凡公民均可提起上訴或幫他人訴訟。被告可替自己辯護,但不設辯護人。
⑷ 誰能告訴我法院人民陪審員是干什麼的
人民陪審員職責很大,參加法院的審判活動,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富有社會閱歷、了解社情民意的優勢,提高人民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可度。人民陪審員在案件評議過程中,獨立就案件事實認定問題發表意見。
人民陪審員在審判中查閱參審案件材料,對事實認定獨立發表意見,獨立行使表決權,審核參審案件裁判文書,對參審案件進行監督,對人民法院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4)陪審法院擴展閱讀:
人民陪審員制度在促進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曾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除明確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除不得擔任審判長外,同法官有同等權利」外,還規定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行使表決權。
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屢屢出現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現象。為真正發揮其預期的功能和價值,2015年4月2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提請審議《關於授權在部分地區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草案)》的議案,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河北、黑龍江、江蘇、福建、山東、河南、廣西、重慶、陝西10個省(區、市),各選5個法院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實行改革試點後,將進一步探索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職權,逐步探索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富有社會閱歷、了解社情民意的優勢,提高人民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可度。人民陪審員在案件評議過程中,獨立就案件事實認定問題發表意見,不再對法律適用問題發表意見。
參考資料:
人民網——人民陪審員是幹啥的
網路——人民陪審員
新華網——聚焦人民陪審員制度
⑸ 梭倫建立的新的陪審法庭是作何規定的
梭倫建立了新的陪審法庭,所有年滿30周歲的公民都可出席法庭。法庭成員用抽簽的辦法選出,陪審法庭監督擔負國家職務的人員活動,保護雅典人民的利益。
⑹ 法官和陪審團的作用各是什麼
法官的作用:法官負責的是適用法律,法官決定量刑,維持法庭秩序,推進審判的進程,雙方的證據是否可以呈堂,提出的證人是否可以出庭,向證人提問是否恰當,在法庭上該說的和不該說的,引導陪審團作出裁決。
陪審團的作用:陪審團釐清事實,對法官的監督,預防司法腐敗,避免公民權利受到國家公權力的侵犯,更加權衡地對待證據,從而就有可能做出更加公正的判決。
(6)陪審法院擴展閱讀:
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應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的干擾。法官應當是獨立的、中立的享有法定的裁判權,具有當然的裁判權威的第三方。
在英美法系國家,普通法是由法官創造和建立起來的,法官承擔著傳承和創造法律的重任,專業化及博學是成為法官的前提條件。英美法官非常注重經驗,以判例形式表現的普通法,其本身就是司法經驗的積累,法官決定應如何適用法律,決定判刑刑期。
陪審團所認定的結果,僅具事實認定之效果而非正式判決,法官會據以參酌法律判斷做出判決。如果陪審團認定事實不合乎常理,或者有違背法官所給的法律指示,法官得一一找之申請排除陪審團的結論而逕為判決。
陪審團職責是聽取庭審,查看證據,然後進行評議,就案件的事實部分進行裁決。陪審團的審判制度里,由普通民眾所組成的陪審團通常用來認定純然客觀之事實。
⑺ 陪審法庭制度有何歷史作用
陪審制度的出現,使普通公民能夠參與司法過程,可以防止法官徇私枉法、獨斷專行,糾內正其不周之處。同時容陪審團的裁決更能反映社會一般人的觀念,因而陪審制度是使司法走向民主化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是英國法對世界法制的一大貢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陪審制度在法律上正式得以確立,並逐漸向全世界推廣。獨立後的美國通過憲法及其修正案,牢牢確立了陪審制度的獨特地位。英國的許多殖民地國也採用了陪審制度,就連司法制度迥異的法國和德國也借鑒了英國的陪審模式。
⑻ 什麼是人民法院陪審員
陪審員制度是一項基本訴訟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吸收普通公民參與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審判的制度。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為了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依法參加審判活動,促進司法公正,特作如下決定:第一條人民陪審員依照本決定產生,依法參加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除不得擔任審判長外,同法官有同等權利。第二條人民法院審判下列第一審案件,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除外:(一)社會影響較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二)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案件。第三條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案件時,合議庭中人民陪審員所佔人數比例應當不少於三分之一。第四條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年滿二十三周歲;(三)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四)身體健康。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第五條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和執業律師等人員,不得擔任人民陪審員。第六條下列人員不得擔任人民陪審員:(一)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二)被開除公職的。第七條人民陪審員的名額,由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審判案件的需要,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第八條符合擔任人民陪審員條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戶籍所在地的基層組織向基層人民法院推薦,或者本人提出申請,由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審查,並由基層人民法院院長提出人民陪審員人選,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第九條人民陪審員的任期為五年。第十條依法參加審判活動是人民陪審員的權利和義務。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審判活動,受法律保護。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保障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或者戶籍所在地的基層組織應當保障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審判活動。第十一條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行使表決權。合議庭評議案件時,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人民陪審員同合議庭其他組成人員意見分歧的,應當將其意見寫入筆錄,必要時,人民陪審員可以要求合議庭將案件提請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第十二條人民陪審員的迴避,參照有關法官迴避的法律規定執行。第十三條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應當遵守法官履行職責的規定,保守審判秘密、注重司法禮儀、維護司法形象。第十四條基層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法應當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應當在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法應當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在其所在城市的基層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第十五條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對人民陪審員進行培訓,提高人民陪審員的素質。第十六條對於在審判工作中有顯著成績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跡的人民陪審員,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十七條人民陪審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所在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查證屬實的,應當由基層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免除其人民陪審員職務:(一)本人申請辭去人民陪審員職務的;(二)無正當理由,拒絕參加審判活動,影響審判工作正常進行的;(三)具有本決定第五條、第六條所列情形之一的;(四)違反與審判工作有關的法律及相關規定,徇私舞弊,造成錯誤裁判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人民陪審員有前款第四項所列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八條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審判活動而支出的交通、就餐等費用,由人民法院給予補助。有工作單位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期間,所在單位不得剋扣或者變相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無固定收入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期間,由人民法院參照當地職工上年度平均貨幣工資水平,按實際工作日給予補助。第十九條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審判活動應當享受的補助,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為實施陪審制度所必需的開支,列入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第二十條本決定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⑼ 法院開庭要求家屬陪審是什麼意思
沒什麼,一般公開開庭的案件,法院都會通知家屬來旁聽,當然家屬也可以不來。
⑽ 陪審制度的陪審制度區別
雅典、羅馬時期 雅典每年由執政官用抽簽方法從30歲以上的公民(奴隸主、自由民)中選出6000名陪審官,組成陪審法院。每個案件由500名陪審官共同審理。羅馬由最高裁判官從元老院的貴族、騎士和富裕奴隸主中挑選300~450人組成陪審法院,稱常設刑事法院,每案由抽簽決定的30~40名陪審官審理。雅典、羅馬的陪審制度只適用於奴隸主和自由民,不適用於奴隸,奴隸不受訴訟制度保護。隨著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和羅馬由共和制淪為帝制,陪審制度逐漸消亡。
歐洲中世紀時期 歐洲大陸封建社會初期,陪審法庭曾取代日耳曼部落民眾法庭而存在,但沒有得到推廣。只有德國在較長時期內有由法官和陪審官共同組成的舍芬庭(Sch?ffengericht),但是到了君主專制時期,糾問式訴訟占統治地位,陪審制度隨之取消。英王亨利二世(1154~1189在位)曾仿照法蘭克國家日耳曼法的規定,吸收見證人審理刑事案件,以代替原始的司法決斗和神明裁判。其後,見證人逐漸演變為有權在法庭上審查證據、作出裁判的陪審官,並進一步發展為負責審查起訴和審理案件的大陪審團(grand jury)和小陪審團(petty jury)。這種陪審制度只適用於封建主內部的民事糾紛和犯罪案件,農奴案件由領主自設法庭審理。
西方近、現代時期 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及其思想家反對封建專橫,提出實行陪審制的進步主張。英國J.李爾本(1614~1657)在《人民約法》一書中要求「由人民自由選舉陪審官」。法國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也主張以陪審官取代職業法官。一些國家的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先後在法律上確立了陪審制度。
英國繼承了封建社會的大小陪審團制。前者參加審查起訴,後者參加審理案件。大陪審團於1933年取消。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國也都只有小陪審團。保留大陪審團制度的主要是美國。大陪審團的任務是決定重罪案件是否起訴。美國聯邦系統的法院受理的重罪案件如叛逆、謀殺、武裝搶劫等,必須經大陪審團決定起訴。各州的法院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必須經大陪審團審查同意方能起訴,而且被告人不得放棄此項權利;另一種是由法官根據案情決定是否須經大陪審團審查。大陪審團一般由12~23人組成。它的裁斷採取多數表決制,不要求一致通過。小陪審團與英國現行的陪審團相似。英國的陪審團由12人組成,其職權是審查證據,聽取辯論,並就被告人是否有罪的事實問題作出裁斷,如果有罪,再由職業法官據以判刑。只要陪審團大多數票通過,就可作出裁決;如果陪審團意見分歧太大,就必須解散陪審團,另行召集陪審團進行裁斷。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也曾仿行英國的大、小陪審團制度。1808年通過的《刑事訴訟法典》廢除了大陪審團。法國的陪審裁斷以多數表決通過,票數相等時以有利於被告的意見為有效。如果審判官一致認定陪審團的裁斷確有實質上的錯誤,可以宣告緩期審判,另行組織新陪審團重新審理。
法國在1941年的「維希政府」和1945年的「社會黨人政府」時期,都把陪審法庭改為由常任法官和陪審官共同組成的混合法庭,負責審理事實和適用法律。德國1924年恢復舍芬庭,由6名陪審官和3名職業法官組成,兼負審理和判決之責;其判決以2/3多數通過。到希特勒統治時期,完全取消了陪審制。日本也曾一度實行陪審制,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消,戰後沒有恢復。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的陪審制,都只適用於少數罪行較重的案件,絕大多數第一審刑事案件是按簡易程序,由治安法官或警察法官單獨審理。
蘇聯和東歐各國 按照蘇聯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蘇聯法院審判案件除法律特別規定者外,一律要有陪審員參加。陪審員由選舉產生,與審判員有同等權利。合議庭的判決或裁定以多數票通過。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民主德國、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國的陪審制度與蘇聯大致相同。 清代以前沒有陪審制度。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於1929年曾頒布關於政治案件的陪審暫行法,規定的陪審官資格是25歲以上的國民黨黨員,該法於1931年廢止。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的《裁判部暫行組織及裁判條例》中,具體規定了陪審制度。在抗日戰爭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都對此作了相應的規定,除反革命案件外,一切民事、刑事案件都實行陪審制。陪審員由工會、農會、婦女會、青年會等群眾團體選出,有的案件還臨時邀請群眾代表陪審。陪審員和審判員有同等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 、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都對陪審員制度作了規定。197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重申了過去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除簡單的民事案件和輕微的刑事案件外,都由審判員和陪審員組成的合議庭進行。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鑒於上述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困難較大,決定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有關條文,作出比較靈活的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35條也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判。人民陪審員在執行職務期間同審判員有同等權利,有權參加所辦案件的全部審判活動,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製作出判決或裁定。除被剝奪過政治權利的以外,凡年滿23歲的公民都可以被選為人民陪審員。陪審員大多是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出,定期輪流到人民法院參加審判;有的經人民法院向當地機關、企業、學校、團體邀請,由各該單位臨時推選代表充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