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被動性
發布時間: 2020-12-24 10:01:24
㈠ 被動司法是什麼
不少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容易「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一種主動態勢,這與我國的司法制度長期受國家干預理念的影響密不可分。民事訴訟法上有關「法院可以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規定愈加淡化了法官所應具備的被動美德。應當看到,賦予法官以一定的主動取證權有其合理性,但因立法的模糊事實上在司法實踐中已經造成了這一權力的被濫用。最高人民法院正是意識到此,於2003年出台了《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這一司法解釋的第15條、16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一)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除這兩種情形外,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依當事人的申請進行。
新的司法解釋將法官的主動取證許可權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可視為最高法院在校正舊有的司法理念,回歸司法的被動性上的一種努力。以此條規定對照法官在建議當事人進行測謊上的種種積極作為,筆者以為,盡管法官在探求事實真相上的良好初衷不容否認,但法官對測謊的主動建議、主動委託和主動採信,已經與其初衷和其職務所要求的被動美德相去甚遠。
還是將當事人的權利還給當事人,做回人們心目中的那個寡言的蒙眼女神吧,法官大人!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