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法院人
A. 法院元旦晚會 要搞一個是個男女雙人朗誦,好像要是什麼歌頌法官的什麼的,詩歌、短文都可以,3-5MIN
《一棵開花抄的樹》襲
女 如何讓你遇見我
男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女 為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男 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女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男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女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男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女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男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女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合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B. 長征的資料.(1.長征的時間 2.長征的歷史背景~~)
紅軍長征時間:從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至1936年10月22日紅二、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紅軍長征歷時兩年零五天。
按長征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征經過的省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按現在行政區劃為15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重慶、雲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肅、寧夏、陝西。
各路紅軍長征總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餘里。
其中: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從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歷時11個月零3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二萬余里。
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行程一萬余里。
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近萬余里。
3 湘江戰役
--長征中最慘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的嘉禾、蘭山、臨武地區。這時,蔣介石真正搞清了紅軍戰略轉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軍頭自何健為「追剿軍」總司令,調動湘軍和桂軍,在零陵至興安之間近300里的湘江兩岸配置重兵,構築碉堡,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蔣介石則親率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部及部分湘軍在後面追擊。此時的蔣介石躊躇滿志,得意洋洋,以為定能將紅軍全殲於湘江、瀟水之間了。
11月20日,白崇禧見紅軍的一支部隊佔領了湘南的江華,又向廣西恭城奔來,白崇禧同粵軍和湘軍一樣,不願同紅軍硬打而消耗實力,以防紅軍進入本省或被蔣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夠及防止紅軍南進廣西,在11月21日忽然從興安、全州、灌陽撤兵,使湘桂軍閥聯合防守的湘江防線出現了一個缺口。何鍵為求自保,也不盡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這130里防線無兵防守達7天之久。
順利通過第四道封鎖線的機會到來了。可惜,紅軍未能抓住這一良機。
11月25日,中革軍委才下達搶渡湘江的命令。紅1軍團先頭部隊於11月27日趕到界首,未經戰斗就佔領了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華里的湘江兩岸。這時軍委縱隊也到達了離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陽以北的桂岩地區。
剩下的問題就是爭取時間。十萬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遺感的是,中央軍委縱隊就是加快不了行軍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邊。最高三人團是想將中央蘇區整個地搬到湘西去。臨突圍前,雇了幾千名挑夫,綁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廠拆遷一空,工廠都卸走機器,凡是能夠搬走的值錢的東西都裝在騾子和驢子的背上帶走,組成了龐大的啟方運輸隊。需要七、八個人抬的石印機,需要十幾個人抬的大炮底盤,也捨不得丟下。在山間羊腸小道上行走,這樣的隊伍怎麼能加快行軍速度呢?
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
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拚死渡過了湘江。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強渡烏江: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場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決定指出:「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首先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後向川南發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紅軍總政治部下達《關於瓦解貴州白軍的指示》。朱德電示紅軍各部,「偷渡部隊不應小於一個團」。紅一軍團第2師進抵烏江南岸,其前衛4團逼近烏江界河渡口,進行火力偵察,准備渡江……詳細經過
四渡赤水: 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詳細經過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江,就有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恍然大悟,認定紅軍的目的既不在貴陽,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無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就在紅軍進抵金沙江前夕,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隻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未說,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一條船。原來這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後來,他們又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從水裡撈出了一條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沒有在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繞圈子,時東時西,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5月9日在樹節渡順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是紅軍已經毀船封江,遠走高飛,無影無蹤了。
強渡大渡河
大渡河上的鐵索橋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
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里,29日晨佔領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全長100餘米,寬2.8米,由13根鐵索組成,橫跨在洶涌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守城川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懸空的鐵索。是日16時,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牆,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及時投入戰斗,經激戰,紅軍佔領瀘定城,川軍一部被殲,其餘向天全潰逃。與此同時,紅1師和幹部團擊潰川軍的阻擊,勝利到達瀘定城,策應了紅4團的奪橋戰斗。接著,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包座戰役:1935年8月3日,紅軍總部制定了夏洮戰役計劃,將紅軍分成左右兩軍:在卓克基及其以南的地區的第5、9、31、32、33軍為左路軍,由朱德、張國燾率領,經阿壩北進;在毛兒蓋地區的第1、3、4、30軍為右路軍,由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經班佑北上。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詳細經過
激戰臘子口
1935年9月13日,黨中央率陝甘支隊(由紅1方面軍第1、3軍和軍委縱隊改編)由俄界出發,沿白龍江東岸。爬高山,穿密林,殲滅了一些敵人堵擊部隊,於17日到達岷山腳下的臘子口。
臘子口是岷山山脈的一個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門戶,口寬約30米,周圍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兩個懸崖絕壁間夾著一道窄窄的山溝向上延伸,兩邊絕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處的河上架著一座木橋,橫跨於兩岸陡壁之上,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路。蔣介石在岷縣、臘子口地區配置了兩個師,妄圖憑借天險擋住紅軍的出路。魯大昌兩個營的兵力駐守在臘子口,1個營扼守隘口,1個營配置在隘口後邊的三角形谷地,師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縣一帶,可隨時增援。他們在橋頭和山崖上構築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網。
毛澤東清楚地知道,臘子口再險,紅軍也要攻下來,否則就得重回草地去。烏江、金沙江、大渡河沒有擋住紅軍的前進,雪山草地紅軍都走過來了。毛澤東果斷地下達了「兩天之內拿下臘子口」的命令。
9月17日下午,紅1軍2師4團向臘子口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可是由於地形不利,兵力無法展開,從下午攻到半夜,連續沖鋒十幾次都沒有成功。在半夜時分,部隊暫停進攻,重新研究作戰方案。根握新偵察到的情況和戰士們的建議,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政委楊成武率領第6連從正面進行夜襲,奪取木橋;如果偷襲不成就連續發動進攻,達到疲勞敵人,消耗敵人彈葯,造成敵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團長王開湘率領第1、第2連,悄悄地迂迴到臘子口右側,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敵人後面去。
戰斗再次打響了,正當正面戰斗激烈進行的時刻,迂迴部隊已摸到臘子口右側峭壁下。一個苗族戰士手持帶鐵鉤的長桿,順著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後將事先接好的綁腿纏在樹幹上放下來,後來的戰士拉著綁腿一個接一個地全部上去。他們突然出現在敵人的後方,嚇得敵人魂飛魄散,扔下槍支倉惶逃命。
黨中央率陝甘支隊通過臘子口後,9月20日,進占甘南的哈達鋪。至此,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主力終於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區域,打破了蔣介石妄圖利用惡劣的自然條件「困死」紅軍的陰謀。
酣戰直羅鎮: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第1、3軍團勝利到達陝甘根據地的保安縣吳起鎮,勝利地結束了長征。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蔣介石極為不安,其調集東北軍5個師的兵力圍殲紅軍毛澤東、彭德懷決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戰,首先在直羅鎮一帶殲滅沿葫蘆河東進之敵一部,爾後轉移兵力,各個殲敵……詳細經過
直羅鎮戰役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第1、3軍團勝利到達陝甘根據地的保安縣吳起鎮,勝利地結束了長征。11月3日,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成立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並將紅15軍團編入紅1方面軍,共約1.1萬餘人,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
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蔣介石極為不安,其調集東北軍5個師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個師為西路,自慶陽、合水出動,經太白鎮沿葫蘆河東進;以王以哲部1個師為東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後經羊泉鎮沿葫蘆河西進,企圖東西對進,圍殲我軍於葫蘆河、洛河之間地區。為粉碎敵人新的進攻,毛澤東、彭德懷決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戰,首先在直羅鎮一帶殲滅沿葫蘆河東進之敵一部,爾後轉移兵力,各個殲敵。
11月20日,在飛機的掩護下,敵先頭部隊第109師兵分三路沿葫蘆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羅鎮進攻,紅軍以一部兵力節節抵抗,逐漸將敵誘入直羅鎮,進入了紅軍預設的戰場之內。11月21日子夜,紅1方面軍主力分別由待機位置向敵展開,並於拂曉時突然向敵發起進攻。第1軍團從正北和西北方向,進攻直羅鎮北山,斷敵退路;第15軍團從西南、正南和東南三個方向,進攻直羅鎮南山及東南地區,阻敵東逃。激戰至14時,敵第109師大部被殲,其殘部500餘人退入直羅鎮東南土寨負隅頑抗。此時,敵東西兩路援軍已迫近直羅鎮。為繼續殲敵,紅1方面軍以少數兵力圍困敵第109師殘部和阻擊西援之敵第117師,主力則向西迎擊東援之敵第106、111師。該兩師遭我阻擊後,因害怕被殲,於23日紛紛沿葫蘆河西撤。紅1方面軍乘勝追擊,在張家灣地區殲敵第106師1個團。被我軍包圍在直羅鎮東南土寨的敵第109師殘部待援無望,於23日午夜分路突圍,24日上午被我軍全殲,擊斃敵第109師師長牛元峰。至此,直羅鎮戰役勝利結束。
此役共殲敵1個師又1個團,俘敵5千餘人,粉碎了敵人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東征戰役: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結束了戰略轉移,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民族抗戰的出發點放在了大西北。當時,日本導演的「華北五省自治運動」正在進行,華北五省已名存實亡。1936年1月15日,簽發了「關於紅軍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的命令」,各路東征部隊進行渡河准備
西征戰役: 1936年5月5日,紅一方面軍東征回師陝北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蔣介石堅持其內戰政策,不僅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而且還繼續調集大批軍隊,准備對我陝甘根據地進行新的圍攻
人數統計:
紅一方面軍長征時有8.6萬人,1935年到延安的1,3軍團和軍委縱隊約8千人.
紅四方面軍長征時有8萬人,1936年到陝北約3萬人.
紅2,6軍團長征時有1.7萬人1936年到延安的紅二方面軍約1萬餘人.
紅25軍長征時有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紅一方面軍長征時為1,3,5,8,9,五個軍團和軍委縱隊.一四方面軍會師後5,9軍團隨四方面軍行動,5軍團與33軍合並為5軍.9軍團改為32軍.紅四方面軍與紅2,6軍團會師後,32軍2,6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
紅25軍到陝南時為2500人,在陝南建立鄂豫陝根據地,部隊發展到近5000人,1935年七月,25軍主力3700多人由陝南出發,於9月到達陝北.
4 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那場震驚中外的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 座豐碑。紅軍長征的勝利,不僅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征中所表現出的長征精神,更是具有現實意義。它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永遠流傳於世。
C. 跪求一篇朗誦稿,4人朗誦,歌頌法官或是法院方面的~~
歌頌法官 你平凡得像一滴水 你踏實得像一座山 你敏銳得像劃破雲層的閃電 你一腔愛柔情似水 折射出陽光下七彩的斑斕 你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你那雙睿智的眼睛閃耀著人民法官的威嚴 你那怦怦跳動的心臟與人民的利益血脈相連 你身穿黑色的法袍 卻像花一樣耀眼 高潔得如同盛開的雪蓮 綻放著神聖與庄嚴 端坐在高懸的國徽下 你的凜然正氣讓犯罪分子聞風喪膽 金色的法槌敲定便撐起一片藍天 你的情感像春雨一樣細膩 你的胸懷像海洋一樣寬廣無邊 你堅毅又柔情 平凡又偉岸 愛與恨 血與淚 在你身上如此巧妙的融合 你志在兼濟天下 以鏟除邪惡伸張正義為己任 你執著於廉潔奉公出淤泥而纖塵不染 是誰為無助老人的贍養 而忘了家中年邁的父母 是誰為夫妻的團圓生活 而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 是你 自豪的人民法官 城市的街巷 田間的阡陌 山區的風塵 在這廣闊的大地上 為了法律的尊嚴 為了這片土地的安寧與發展 在善與惡、正與邪的較量中 你總是站成一個精確的坐標 捍衛著人間正道 留住了世間溫情 在這份安寧這份溫馨中 有你的夢境你的追求 有你付出的每一份熱忱 每一滴血汗 把綠色奉獻給大地 把白鴿奉獻給和平 把法律奉獻給人間
D. 大義滅親是對還是錯
「大義滅親」究竟是對還是錯,具體需要根據本身的事情情況來確定。
作為一種美德,「大義滅親」被千古傳頌;而作為維護家族倫理的制度設計,「親親相隱」同樣源遠流長。兩種理念的激烈碰撞,在一些新聞事件不時顯現。
作為一種美德,「大義滅親」源遠流長。最早的故事出自《左傳·隱公四年》,講述的是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曾經勸諫衛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庄公死,衛桓公即位,州吁與石碏之子石厚密謀殺害桓公篡位,為確保王位坐穩,派石厚去請教石碏。石碏恨兒子大逆不道,設計讓陳國陳桓公除掉了州吁與石厚。
因為兒子大逆不道而選擇殺掉他,《左傳·隱公四年》曰:「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其中「大義」,指的是和個人、家庭以及特定群體利益相對應的國家、社會利益。
(4)歌頌法院人擴展閱讀:
大義」固然重要,但它並不排斥和否定家庭倫理。與「大義滅親」相對應的「親親相隱」,即為了維護宗法倫理和家族制度。孔子在《論語·子路》里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中國歷代各朝在不同程度上對這一思想有所繼承。比如《唐律疏議》即規定,除謀反、謀大逆與謀叛此等重大犯罪外,親屬和同居者可以相隱不告。一直到民國,刑法仍規定,藏匿犯罪的親屬可減輕處罰。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立法,很長時間內並未吸納「親親相隱」內容,但來自學界的呼聲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