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系國家法官制度對我國的啟示借鑒
㈠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區別。
一、代表國家不抄同:
1、大陸襲法系:
大陸法系代表國家為法國、德國、日本等
2、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代表國家為英國、美國、加拿大等
二、源自不同:
1、大陸法系:
源於羅馬法、以1804 年《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各國法律,所以大陸法系也稱羅馬法系或民法法系。
2、英美法系:
源於日耳曼習慣法的普通法為基礎,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法律制度以及仿效英國的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
(1)英美法系國家法官制度對我國的啟示借鑒擴展閱讀
英美法系根據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公序良俗進行判別誰是誰非,不看重學歷威望,用平民組成陪審團,即便沒有明文規定,只要不符合陪審團判別是非的觀念就是違法。
這樣可以避免不法分子鑽法律的空子,而且可以解決更多容易產生爭議的案件,也有利於人們道德素質的進步。
而法國法典成為歐洲大陸各國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楷模,標志著近代意義上大陸法系的模式的確立。隨後在德國,在繼承羅馬法、研究和吸收法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典。
㈡ 為什麼英美法系國家要求法官必須從律師職業中產生
可能因為從事來過律師職業的律師們源,有更多的從業經驗吧?以便在法官這個崗位上,能更好的運用好法律、法規,同意能站在法律和律師(即正方和反方)的立場的,對訴訟案件做出更准確的判斷。
我國也要求法官們必須取得律師資格認格呀,這有異曲同工之處吧。
㈢ 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制度是怎樣的
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制度是國家審判機關吸收非職業法官或非職業審判員為陪審官或陪審員參加審判刑事、民事案件的制度。從公民中產生陪審官(員)參與法院審判案件的制度。起源於奴隸制國家雅典、羅馬,為中世紀歐洲少數封建國家所繼承,盛行於資本主義社會。
在中世紀的日耳曼法中,除了以宣誓和包括司法決斗在內的神明裁判方式來判斷證據外,法蘭克王國還發展出了一種新的調查程序:在審理涉及王室利益的案件時,不採用當事人宣誓的方法,而是由法官主動召集若干知情人,讓他們說明事實真相。後來,這種方法又推及到私人身份和租稅等問題的解決中。法官審理案件時,要從當事人的鄰居中挑選可信任的數人組成"鄰人調查團",再向其成員訊問案件的有關情況。"鄰人調查團"即為陪審團的雛形。
陪審制度的出現,使普通公民能夠參與司法過程,可以防止法官徇私枉法、獨斷專行,糾正其不周之處。同時陪審團的裁決更能反映社會一般人的觀念,因而陪審制度是使司法走向民主化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是英國法對世界法制的一大貢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陪審制度在法律上正式得以確立,並逐漸向全世界推廣。獨立後的美國通過憲法及其修正案,牢牢確立了陪審制度的獨特地位。英國的許多殖民地國也採用了陪審制度,就連司法制度迥異的法國和德國也借鑒了英國的陪審模式。
㈣ 中國的法律是屬於什麼法系的
中國的法律是屬於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專主要法系,涵蓋了世界上一些主屬要的國家。大陸法系的代表有德國、法國、中國等;而英美法系則當然以英國和美國為其代表。
法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常用的四種基本法律體系,即英美法系、法國法系、德國法系和北歐法系,其中法國法系、德國法系和北歐法系屬於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主要基於判例,而其他的三種(即大陸法系)都是成文法系。
拓展資料
法系是西方法學中一個常見的概念。一般認為,凡是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徵,形成一種傳統或派系的各國法律,就屬於同一個法系。所以,西方法學所謂的法系,主要是按照法律的特點和歷史傳統對各國法律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
西方法學家在法系的劃分上也很不一致,但不少法學著作在論述法系問題時,多舉英國法系、大陸法系、中國法系、印度法系、伊斯蘭法系五大法系。這五大法系除大陸法系和英國法系外,其餘的基本上已經成為法制史上的概念。
大陸法系是指歐洲大陸上源於羅馬法、以1804 年《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各國法律,所以大陸法系也稱羅馬法系或民法法系。
㈤ 英美法系國家刑事證據中口頭證據規則包括哪些內容
「在大陸法系國家,迴避是針對法官而言的,而在英美法系國家迴避對象集中於陪審團審判案件中的陪審員。以美國為例,除了陪審員之外,美國的法官通常也會因違反「正當程序」條款而被申請迴避②,在美國對法官相關司法行為的規范並未具體體現在訴訟程序規則中,而是由《司法行為准則》以及《法官倫理行為准則》加以補充調整。然而,即便如此,法官的迴避也不是迴避制度的重心,美國聯邦民事、刑事訴訟規則僅對陪審團成員的迴避作了規定。在英美法系國家,陪審團成員才是迴避的主要對象。 在美國對申請法官迴避,並不要求證明法官事實上已經執法不公,存在偏見,只要能夠證明存在偏見的「可能性」即可,而且這種「可能性偏見」的判斷標准,則是憲法修正案第六條「正當程序」條款。判例實踐中,下列情況通常視為申請法官迴避的理由:法官與本案有經濟利益或私人關系(withorwv.Larkin,1975);法官的薪金與他對被告人做出的罰金數額相關T(umeyv.ohoi,1927);被告人受到藐視法庭指控主要是因為對本案庭審法官過多的人身攻擊行為(Mayberryv.Pa,1971)。 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恰相反,法官是迴避的主要對象。如法國民訴法第339條至第355條,法國刑訴法第668條、669條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問題。德國民訴法第41條至48條,德國刑訴法第22條、第24條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問題。陪審員雖然也是被作為迴避的對象,但沒有像對待法官迴避那樣,用專章或專門一編來規定,僅是附帶提及。如德國刑訴法第31條的規定。法國刑訴法第7編「迴避」中沒有提到陪審員的迴避,而是在「開庭」一章第二節「審判陪審團的組成」(第297條)中規定了對陪審員的迴避。 另外,大陸法系國家訴訟法中還規定了其他人員的迴避問題。德國民訴法在第49條規定了對法官迴避的規定準用於書記官,並且由書記官所屬的法院裁判之。在日本,迴避的對象也不限於法官,也適應於助理法官、書記官、執行官以及家庭法院的參與員。對於這些人員的迴避裁定和法官處理的程序及原則同等對(日本民訴法第27條),並且鑒定人也是迴避的對象(日本民訴法第214條第l款)。 大陸法系國家訴訟法普遍對於迴避的理由做出了詳細規定。同樣地,德國民訴法第41條對法官自行迴避的理由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而申請迴避的理由依德國民訴法第42條規定,每個當事人可因法定的自行迴避理由或者由於擔心偏頗而申請某法官迴避。德國刑訴法第22條、第23條同樣也對法官的迴避理由一一明文列舉。與對待法官一致實行有因迴避的做法不同,法、德兩國對於陪審員迴避的態度截然不同。法國對陪審員實行無因迴避。日本新民訴法第23條規定了法官迴避的原因同法國和德國沒有本質差別。日本刑訴法第20條、第21條詳細列舉了日本的法官應當受到排除、不得執行職務的原因。另外,除某些情況以外,被申請迴避的法官應當對迴避申請提出意見書。 德國訴訟法規定了,在迴避申請的裁判發生既判力之前,只允許法官進行那些不能遲誤的行為(德國民訴法第47條,德國刑訴法第29條),而當事人的行為並不因法官被自行迴避或者被成功申請迴避而無效。法國民訴法的規定更為嚴苛:法官一經接到通知的迴避申請,即應自行迴避,直至對該迴避申請做出裁判決定;緊急情況下,得指定另一法官進行必要的辦案活動,甚至依職權指定之(法國民訴法第346條)。」以上內容均摘自《訴訟迴避制度研究》 翁彤彥 南京師范大學(論文),僅以材料方式提供,如果要引用請一定尊重作者著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