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來歷

法官來歷

發布時間: 2020-12-25 19:59:26

❶ 法庭座次的問題 由來

法庭上怎樣排座次
法庭有兩個空間。一個是現實空間,即在一定的房屋內(特殊情況下是露天的),有特定的物的設置以及不同的人扮演不同角色;另一個是虛擬空間,它是在現實空間之上,由法律程序的展開,控辯活動的推進以及法官對案件實體的心證形成等要素和線索構成,即所謂「法的空間」。虛擬空間系觀念的構成物,它以現實空間為基礎,又與現實空間具有一定的「同構性」。刑訴法學者研究庭審,包括研究程序的展開、追訴和對案件實體心證的形成方式及原因,這是對虛擬空間的探索和構築。而對於法庭現實空間的研究則往往被這些程序法學者所忽略。
法庭空間的一般特性可以稱其為庄嚴性。這種庄嚴性表現在法庭建築的庄嚴肅穆,法庭設置的秩序明確以及法庭器具的意蘊嚴肅。再配以儀式化的活動,使國家審判權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體現。法庭空間設置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各訴訟角色的位置與相對關系,其設置和安排的方式被司法的理念和制度所決定,另一方面又反過來以其文化和心理的作用對程序進行甚至審判的結局產生某種影響。總的看來,在法庭空間設置上,反映現代民主和訴訟合理化觀念的設置方式是法官居中同時其位置高於訴訟兩造,以示相對於兩造的「居於其間、踞於其上」,即審判中心和審判至上。控辯雙方相對設置,體現出平等觀念。而證人位置則要考慮便於各方觀察和審查等技術性問題。大致說來能兼顧價值和技術的法庭設置方式較為合理。
然而,反映不同法律體系的不同理念,法庭布局和設置可能出現差別。其中有三個問題較為突出:
第一個問題,法官位置該不該高出一截。從各國的情況看,法官席的奠基普遍高於其他席位。這種設置有兩重意義:一是體現法庭尊嚴,象徵法官在法庭上的崇高地位;二是從上面可以居高臨下,觀察整個法庭內各種發生的情況,便於法官把握法庭實施訴訟指揮。但在法官及法院在社會和司法體制中的地位有爭議時,這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法庭設置方式也可能發生爭議。如1996年3月我國修改刑訴法後,就法庭設置中法官席是否應高於檢察官和辯護人席,就有不同意見並引起爭議,後來有關機關出來協調,確認法官席高一些是必要的,並發文確定。
第二個問題,檢察官的位置設在何處。指檢察官應不應當與辯護律師平起平坐。在歐洲大陸,某種國家主義和職權主義的理念使檢察官的法庭位置可能高於辯護律師。在改革前的波蘭,法庭的一端是一個高約兩英尺的講台(與歐洲大陸各國相似),在講台上有一張長方形的大桌,在桌後面坐著參加庭審的法官們,在桌的右端坐著書記員,檢察官則坐在桌子的左端。講壇前的地面右側有一張長凳是被告坐席,辯護律師坐在他前面,以便能自由交談。在左側有兩張長凳,一張給私人控訴者或民事原告,另一張給他們的律師。證人席位於審判席的前面。在德國和法國,檢察官與辯護方在審判庭上也是有區別的。例如中國刑訴法學者代表團1993年11、12月訪問法國、德國,所見德國布蘭登堡州中級法院法庭以及法國重罪法庭布局,檢察官均是坐在法官一側,而不是與辯護律師在庭下相對而坐。法國、德國檢察官坐在法官一側,顯示其為官方「護法人」的身分,表現了某種職權主義的理念。
在義大利,過去檢察官作為司法官員,和審判官一起坐在台上,律師坐在台下。1988年義大利新刑訴法出台,新法改變了過去的法官職權主義訴訟形式而向當事人主義靠攏,檢察官位置下移,與律師相對。
第三個問題:被告人應當坐在哪裡。這主要是指,被告人是作為訴訟兩造之一,即辯護方的實質主體,與辯護人坐在一起,還是與辯護律師分離,作為受審的對象單獨設席。
在對抗制訴訟中,被告人與辯護人坐在一起,一方面是體現與控訴方至少在形式上是處於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便於被告人與辯護人之間的溝通,以有利其辯護。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借鑒對抗體制改革司法制度,但被告人與蘇聯時期一樣,仍須坐在周圍有法警監視的「被告人席」上,這使得辯護律師幾乎不可能與其委託人進行有效地抗辯協商,因而有學者評價改革不徹底。在我國刑事訴訟中,被告人作為受審對象面對法官,他與檢察官和自己的辯護律師保持同樣的距離,同樣也是檢察官和辯護律師的調查對象。這種設置與我國刑事訴訟中被告不享有沉默權,他作為證據來源需要回答法庭提問因而不完全具備主體地位有關。因此,應當說我國刑事審判中的法庭設置只有檢察官與辯護律師的形式平等而並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控辯雙方的平等。如果下一步我國設置被告人有權保持沉默的制度,現行法庭布局也許應當改變。

❷ 法庭上法官的錘子的由來

相傳是由我國古代的驚堂木演變而來的,但難以考證。歐洲國家的法官早已在法庭上使用法槌;電視劇《台灣1895》裡面,日本官員開會的時候也會敲小木槌以示肅靜。

❸ 法官錘的由來是什麼

法官錘是由古時的驚堂木變化而來。

❹ 國外法官,律師戴假頭套的來歷

依照規定,西方的法官必須戴假發,這其中有點故事。假發時尚自法國國王路易十三開始,17世紀尤甚,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不少行業也將其作為標志。但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戰爭滌盪污泥濁水,革命黨移風易俗,一掃各種地位、等級的標志,現在只有英國和少數幾個國家的法院系統保持這種習慣。英國的法官以及從前英聯邦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的法官,頭上戴著一個披肩假發,律師戴著小假發,法官和律師都穿法袍,通常是黑色的。這種裝飾下的開庭,給人一種非常禮儀化的感覺。據說,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法,就可以掩去其本來面目,去除私心雜念,成為法治的化身,成為真、善、美的化身。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批評假發說,他最痛恨的就是英國式的法官的假發,陰森恐怖的小眼睛從假發後面閃著藍光的場景,簡直受人不了。美國也廢除了假發和法袍,但後來法袍恢復了。假發、法袍這樣的服飾營造的氣氛是凸顯了法官這種角色的極端重要性,這種職位的極端重要性。法官戴的假發屬於官職式假發,表示自己的官職,它要營造的氣氛是生怕你看不出來這是假發。所以這種假發戴上去以後給人一種特別"非人化"的感覺,也就是說,戴上假發的人看上去就不是個人了,它體現了要把法官當作非人非神的、半人半神的思想.

當然,現在有些地方要求不一定就是那麼嚴格,有時也會出現沒帶假發空袍子現象.

❺ 有誰知道香港法官帽的由來

最早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也就是巴洛克時期.最早是一種宮廷禮儀帶假發的風習內
最早這種風習起容源於禿子路易13,接著路易14也在1670年後開始使用假發,並成為宮廷禮儀的一種象徵.後來這種風習從歐洲一直傳到美州新大陸.當時的假發形狀都是要精心設計的.在法國大革命後才消失.
在英國,即使今天,審判員,法官在開庭的時候,還保留這種傳統,但以白色的卷型帽代替(有些還繼續用銀色假法)

❻ 古人尊稱對方為「足下」,「閣下」有何來歷

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
足下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戰國策·燕策一》蘇代謂燕昭王:「足下以為足。如大將軍足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足 : 足 z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跡。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別人的學生)。舉足輕重

下 : 下 xi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泛指教義之淺顯者)

閣下
閣下為對「您」的敬稱,與足下意思相近。古代常見於口語,近代至現代則多用於書籍信函中。目前人們在書信(尤其是公函、業務相關書信)中仍然使用閣下來稱呼彼此。但是由於「您」一字的代替,慢慢地「閣下」一詞多用於外交場合。香港的法院於1997年主權移交後對法官的稱呼由「法官大人」轉為「法官閣下」。
從尊稱的本義上來考證,「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閣下」也都不是叫對方本人的。「陛下」中的 「陛」實際上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經解釋說,皇帝派他的近臣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台階下,以防不測。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的近臣代為轉告,所以一聲「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陛下」的問題解決了,「殿下」、「閣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尊稱的意思其實都一樣,表示自己不敢和對方直接說話,要請人代為轉達,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殿下」一般是對皇太後、皇後、太子、諸王的尊稱,但是歷朝歷代略有不同,「閣下」是對一般人的尊稱,現在還用於外交場合。另外,「足下」也是對別人的尊稱,但是與「陛下」、「殿下」、「閣下」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

熱點內容
李昌道法官 發布:2025-08-23 03:33:42 瀏覽:997
毒品賭博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23 03:33:39 瀏覽:204
勞動合同法25賠償金 發布:2025-08-23 03:32:10 瀏覽:779
社會與法凌晨發生命案下 發布:2025-08-23 03:30:31 瀏覽:349
調律師考試 發布:2025-08-23 03:20:47 瀏覽:983
發改局相關法律知識宣傳 發布:2025-08-23 03:03:20 瀏覽:52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十六 發布:2025-08-23 03:02:32 瀏覽:182
經濟詐騙刑法 發布:2025-08-23 03:02:23 瀏覽:247
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3 02:56:39 瀏覽:316
道德風尚類型 發布:2025-08-23 02:55:54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