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參加聽證
⑴ 二審高院召開聽證會是什麼意思
聽證會起源於英美,是一種把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聽證會模擬司法審判,由意見相反的雙方互相辯論,其結果通常對最後的處理有拘束力。在中國,除了行政程序中有聽證制度外,立法中也有聽證制度,已經有多個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規時進行了聽證。
聽證參加人
各地對聽證參加人的稱謂不統一,示範稿進行了規范。
聽證參加人包括聽證人和聽證陳述人,除此以外的其他人,如為會議的進行做有關的服務工作的人員不是聽證參加人,不享有聽證參加人的權利和義務。
聽取意見的人稱為聽證人。其中主持聽證會的聽證人為聽證主持人。在國外,聽證主持人一般為委員會的主席。根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我們規定了擔任聽證主持人的人選。
被聽取意見的人稱為聽證陳述人。使用「陳述人」,意在強調其任務主要是陳述、發表意見。對聽證陳述人,許多地方規定不一致。國外稱為證人。為避免使用「證人」的稱謂不易為我國公眾接受的情況(如刑事訴訟中找證人難),示範稿規定為聽證陳述人。
聽證原則
示範稿規定了進行聽證活動應當遵循的幾個原則。這實際上是對聽證參加人(主要是聽證機構)的要求。
一是不重復聽證原則。
二是公開原則。
三是公正原則。
四是客觀原則,如實提供情況和如實報道原則。這是對聽證陳述人和媒體的要求。
(1)法院參加聽證擴展閱讀:
關於聽證義務
示範稿第二十一條的規定,主要是針對因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因其擔負的職責而了解某些情況,聽證機構要求其向立法機關提供信息,而拒絕提供信息的。
需要注意的是,對這類陳述人不應具有特權,不僅應當要求其提供書面材料,還應當要求其出席聽證會,以接受聽證人和其他聽證陳述人的質證。
關於聽證陳述人保密和費用
這一規定是對聽證機構規定的責任。一是保密的責任。聽證陳述人簡歷中的個人情況,有一些可能涉及其個人隱私,未經本人同意,聽證機構不得公開,這是在現代社會公民個人的權利。二是聽證陳述人生活確有困難的,聽證機構可以為其提供因出席聽證會所支出的合理費用。
聽證機構不需對所有的聽證陳述人支付因聽證所支出的費用,因為出席聽證會為立法機關提供信息,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但對於一些生活特別困難的人,如城市中處於最低生活線下的居民、生活困難的殘疾人、邊遠山區的農牧民等,可以給以為其支付合理的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聽證會
⑵ 法院開聽證會可以旁聽嗎
根據《人民法院發提供者》第九條規定,公開的庭審活動,公民可以旁聽。專
旁聽席屬位不能滿足需要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的先後順序或者通過抽簽、搖號等方式發放旁聽證,但應當優先安排當事人的近親屬或其他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旁聽。
⑶ 民事訴訟中聽證和開庭有什麼區別
民事復訴訟中聽證和制開庭的區別如下:
1、兩者的概念不同
民事訴訟中聽證指的是人民法院在作出有關法律決定之前,聽取行政相對人陳述、申辯、質證的程序;開庭是指人民法院在完成審判前的准備工作之後,在法院或其他適宜場所設置的法庭,對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
2、兩者的性質不同
法院聽證程序一般是在案件執行階段,因該執行案件出現執行異議或案外人異議,法院執行部門會通知各方當事人參與聽證,因此聽證大多屬於行政程序,而開庭是司法程序。
3、兩者的職能分工不同
聽證一般解決執行程序性問題,而審判程序開庭則涉及訴權或實體權利,是對整個案件的審理與進行決策。
4、兩者的作用不同
聽證必須為庭審工作做准備,或者是發揮其調節功能,調解結案,來減輕庭審的負擔。在有些民事審判中,調解是不可或缺的先行程序。因此聽證是為開庭做准備的,通過聽證可以決定是否需要審理,庭審則是正規的審判程序。
⑷ 法院聽證會有什麼作用
法院保全的來財產,案外人可以對自該財產提出自己的主張,認為保全財產是自己享有所有權或者能中止執行的權利,案外人提出案外人異議的期限是執行完畢前。你是申請執行人吧?你參加聽證可以對案外人提出的證據發表聽證意見,認為案外人提交的證據不能證明對執行標的其享有權屬。同時,如果法院裁定案外人異議成立,申請執行人可以在收到裁定15日內向執行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予以執行,這叫執行許可之訴;反之法院裁定駁回案外人異議,案外人也可以在15日內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案外人異議的裁定送達後,如果沒有在15日內提起訴訟,該裁定生效。如果申請執行人或者案外人提起訴訟,則案外人異議的裁定不發生效力。案外人異議的審查實質就是訴訟的前置程序。最後,對於你提到責任由誰付的問題,根據目前的法律規定,都由申請執行人自負。所以,申請執行人一定要認真對待案外人提出的案外人異議,贏的就能執行,輸了很可能就不能執行了。
⑸ 執行聽證是什麼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中,下列案件適用執專行聽證:
1、案外人屬對執行標的物提出執行異議的案件;
2、當事人對變更或追加其為被執行主體不服的;
3、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的;
4、需依職權裁定中止、終結執行的;
5、多個債權人申請對同一被執行人的財產參與分配的;
6、重大議案的執行監督案件;
7、當事人對評估、鑒定結論有異議的案件。
(5)法院參加聽證擴展閱讀
聽證申請人必須是公安機關擬對其作出下列行政處罰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1、對個人處以2000元以上罰款的;對違反邊防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的個人處以6000元以上罰款的;
2、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10000元以上罰款的;
3、責令停產停業的;
4、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的。
⑹ 法院聽證是啥子意思
就是開庭前的問題質疑
和庭前交流證據差不多
⑺ 法院招開聽證有哪些法律法規
你好,民事訴訟中聽證和開庭的區別:
1.訴訟中聽證就是由控辯雙方提供和陳述證版據,證言。開庭是權法院就案件開始審理和審判。
2.聽證一般解決執行程序性問題,而審判程序開庭則涉及訴權或實體權利。
聽證
指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的法律程序。一項安排或處置須經相關者對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進行質證才能設定和實施的制度。聽證也稱聽取意見,指行政機關在做出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決定時,應聽取相對人的意見。聽證已成為當今世界各法制國家行政程序法的一項共同的、同時也是極其重要的制度。
開庭
開庭審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完成審判前的准備工作之後,在法院或其他適宜場所設置的法庭,對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
開庭審理是法院審判程序的核心階段。審判程序可分為開庭審理前的准備、法庭審判(即開庭審理)、生效裁判執行等基本階段。開庭審理的結果就是裁判(即判決或裁定),法院做出的裁判在滿足生效的條件後即成為生效裁判,生效裁判進入執行程序予以執行。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⑻ 法院聽證會
法院聽證會
法院聽證程序一般是在案件執行階段,因該執行案件出現執行異議專或案外人異議,屬法院執行部門會通知各方當事人參與聽證。
什麼是聽證會
聽證會起源於英美,是一種把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聽證會模擬司法審判,由意見相反的雙方互相辯論,其結果通常對最後的處理有拘束力。在中國,除了行政程序中有聽證制度外,立法中也有聽證制度,已經有多個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規時進行了聽證。
⑼ 什麼是法院詢問聽證
聽證的目的主要是調查證據,以了解案件的真相,決定被告是否應就案件負上刑專事責任。參與聽證的人屬士通常包括檢察院、嫌犯、嫌犯的律師或辯護人、證人,也可以包括鑒定人、輔助人及民事當事人等。法院的聽證都是公開進行的,任何市民也可到法院聽審,這樣可以增加案件審理的透明度,給市民了解審判過程的機會。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倘若公開聽證會嚴重損害個人的尊嚴或影響公共道德的話,例如一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性犯罪,主審法官可以決定將整個或部份聽證過程不作公開。</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