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簡述法院體系

簡述法院體系

發布時間: 2020-12-26 08:03:40

A. 簡述德國的法院組織

(一)司法系統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繼承羅馬傳統的大陸法國家,德國在理論上承認「議會主權」,並至今堅持立法機構是法律的唯一源泉。因此,如果普通法系承認法院的立法作用和法律的多種源泉,那麼大陸法——包括德國法——則認為成文立法是唯一有效的法律。傳統理論認為法院的作用不是制訂法律,而是機械地運用法律。甚至連法官是否應該「解釋法律」都有爭議,因為創造性的「解釋」無異於制訂法律。但在實際上,大陸法系的法院製法(Judicial Law-making)功能和普通法系少有差別。尤其是對於措辭籠統、含義廣泛和歷史悠久的典章,無論在何種法治國家,法院必須不時賦予典章的條文以時代含義,來彌補立法機構未能及時跟上社會需要之不足。(27) 當然,法院並不是形成司法決定的僅有機構。尤其在歐洲大陸,學者對司法規則的歸納、總結與形成,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所謂的法院製法,事實上是法院與法學界合作努力之結果。
與立法至上理論相聯系,大陸法在理論上不承認先例規則。立法——而非法院——才是合法的法律源泉;立法條文與精神——而非以前的法院決定——必須在任何時候都得到各級法院的貫徹執行。而且所有法官——不論是基層或是最高法官——都同樣受立法精神所支配,並獨立地按照自己對立法精神的理解來決定案件。因此,大陸法在理論上既不承認先例的嚴格法律效力,也不承認最高法院決定對下級法院的絕對約束作用。最高法院只能撤銷下級法院決定,但下級法院無須遵照最高法院對法律的解釋,因為其最高忠誠在於成文立法,而非上級決定。然而在實際上,最高法院的決定和先例規則極少受到違背。在這方面,就和法院製法一樣,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少有實質差異。
和美國相比,德國的法院系統具有分散化與專門化的顯著特點。在美國,聯邦和各州法院形成多套完整、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通常無權審理僅涉及州法的案件;雖然各州法院可以審理多數涉及聯邦憲法或法律的爭議,但最高聯邦法院是聯邦憲法與法律的最終闡釋者。不論在聯邦或各州法院,司法管轄權都是集中與統一的:普通法院有權審理涉及憲法、行政、刑事、民事或合同等通常類型的所有案件。相對而言,德國的司法權力在橫向和縱向都有不同分配。在橫向上,和普通法院不同,德國不存在統一的司法管轄權以處理全部領域的法律問題。通常的司法功能分布在五套平行與獨立的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審理民法與刑事案件,四種特別法院分別處理行政、社會、勞動、與財政爭議。通過在橫向實行司法管轄分工,這些法院對其本專業的法律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在縱向上,每個系統又根據等級,分成聯邦、各州與地方法院。其中地方法院是初審法院,各州法院是上訴法院,聯邦法院則是最高法院。《基本法》第95章規定:「[1] 對於普通、行政、財政、勞動、和社會領域之管轄權,聯邦應建立聯邦正義法院、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動法院、和聯邦社會法院,以分別作為其最高法院。[2] 具有權能的聯邦部長,以及由具有權能的各州部長和同樣人數的眾議院選舉成員所組成的法官選擇委員會,應聯合選擇這些法院的法官。」
因此,聯邦並沒有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只是最高上訴法院。
為了防止法院同政治勢力同流合污的納粹經歷之重現,《基本法》第97章第二節為法官的人事、職位和收入提供了司法獨立性:「除非基於法律提供的理由與形式,並通過司法決定,受到終身任命的專職法官,不得在違反其意願的情形下,受到撤職、永久或暫時中止職位、給予不同職位或在職務限期終止前提早退休。立法可以對終身任命的法官規定退休年齡之限制。當法院結構或地區發生變化時,法官可被轉移到另一個法院或調離職位,但他們必須保持全薪」。
另一方面,魏瑪時期的教訓說明,在保障司法獨立性的同時,民主機構必須具有適當的法律機制,以防止法院濫用其司法權力。因此,第98章第二節規定:「如果聯邦法官以官方或非官方形式,違反本《基本法》或一州的憲政秩序原則,那麼在眾議院的提請下,聯邦憲政法院可以其三分之二多數,去決定該法官被給予不同職位或退休;並在故意違反的情形下,可決定將他撤職」。
(二)憲政法院的組織結構
如果美國幾乎任何法院的法官都有權按照憲法而實行司法審查,那麼德國的專門化法制系統,則要求成立特殊的憲政法院來處理憲政問題。1949年的《基本法》一反傳統的立法至上原則,在通常的司法系統之上,建立了獨立的憲政法院系統來專門處理憲政爭議。聯邦的每個州都有一個憲政法院,以處理涉及本州事務的憲政審查與司法審查。聯邦憲政法院是其最高上訴法院,並和政府的立法與執法機構同樣享有憲法地位。聯邦憲政法院的院長職位,僅次於聯邦總統、聯邦總理、和聯邦參眾兩院院長。《基本法》第94章第一節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及其組成:「聯邦憲政法院應由聯邦法官和其它成員組成。聯邦憲政法院的一半成員應由聯邦眾議院選舉,另一半由參議院選舉。他們不得是聯邦眾議院、參議院、聯邦內閣成員,或任何相應的各州政府機構成員」。
由於《基本法》只提供了一個結構輪廓,對組織與人事上具體細節之確定,被留待「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28) 1951年的組織法正式成立了聯邦憲政法院。它詳細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的雙庭結構及各自的管轄范圍、聯席庭(29)的權力、法官資格、司法選擇程序、以及法官退休或撤換的條件。憲政法院分為兩個庭,並各自具有獨立的成員與管轄。如下詳述,第一庭(First Senate)專門處理政治中立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聽取涉及個人權利的憲政申訴及其它法院提交的具體憲政爭議;第二庭(Second Senate)則專門從事憲法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以決定憲法政治機構之間的爭議以及抽象法律審查。由於司法審查的案件數量占據全部憲政爭議的95%,第一庭的工作量過分集中,因而後來一部分司法審查案件被轉移到第二庭。如果兩庭之間發生管轄沖突,或一庭將偏離另一庭所制定的先例時,那就由聯席庭來決定兩庭之間的爭議。
憲政法院的法官必須至少40歲,並具有被選為聯邦眾議員的資格。和通常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法官並非必須全部是職業法官。事實上,在每個庭的八位法官中,只有三名是其它聯邦法院的職業法官。但近來法官資格要求憲政法官必須通過兩次全國法律考試。法官的來源主要是聯邦法官、高級公務官員、聯邦議員和大學教授。一旦被選為憲政法院的法官,除了作為大學教授之外,法官們在任職期間不得擔任其它專門職務。也和通常法官不同,憲政法官並非終身制。1970年的職務任期法規定,憲政法院的法官每屆任期12年,不得連任。且即使任期未滿,達到68歲的法官亦必須退休。強制退休防止了法院老年化,而單屆任期則有助於保障法官的獨立性。(30)
1962年之後,兩庭的法官數量固定為16名,每庭八名。組織法規定兩庭的法官皆由聯邦兩院聯合選擇;聯邦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選擇每個庭的四名法官,並且兩院交替選擇每個庭的庭長。在參議院,四名法官由全體參議員選出;在眾議院,四名法官則由12名眾議員組成的司法選擇委員會(Judicial Selection Committee)選擇。兩個機構必須交流信息以防止重復任命。通常眾議院的人選多為聯邦法官或議會會員,而參議院人選則多為高級公務員。(31) 由於在兩院,選擇法官都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任何一個主要政黨——社民黨或基督教民盟——的反對都足以阻止法官入選。因此,憲政法官的選擇必須是兩黨聯合努力的結果。另外,自民黨通過政治妥協,也能夠在兩庭中各獲一個席位。經由政黨妥協過程,兩院的通常能贊同素質優越的法官人選。
憲政法院的審理程序以書面為主。法院決定分為允許口頭辯論的「判決」(Judgment)和僅基於書面辯論的「命令」(Order或者Ruling)。和美國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口頭辯論並無時間限制,以允許雙方充分表達見解;但絕大部分案件——即私人提出的憲政申訴——都只有書面程序。法院討論秘密進行。通常根據法官之專長,每個案件都被分給一位主要負責法官,他對該案件提出報告意見(Votum),供所在庭的全體法官討論。作為大陸法傳統的一部分,法官必須效忠於司法機構,因而反對多數結論的意見為數極少。盡管1970年的組織法修正允許了反對意見之存在,超過90%的法院決定,至今仍然是受到全體法官贊同的一致意見。
《基本法》和組織法力圖切實保障憲政法院的獨立性。法官受到普遍尊敬,不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具有豐厚的職業收入以保障其經濟獨立。起先,在法院的人事和預算上,司法部長曾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但在1960年,憲政法院取得完全獨立,以自行處理所有內部事務。1968年,聯邦議會通過憲法修正而非同尋常地承認:即使在戰備狀態下,聯邦憲政法院仍然保持其獨立地位和職能。第115g章規定:「聯邦憲政法院的憲法地位和憲法職能之履行,皆不得受到削弱。除非有必要維持法院的運行能力,且聯邦憲政法院持同樣意見,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不得被聯合委員會通過立法而加以修正。在制訂這類法律的過程中,聯邦憲政法院可採取必要措施,以維持法院落實工作之能力。聯邦憲政法院對於本章第二與第三句的任何決定,皆應要求在場法官的三分之二多數[之同意]」。

B. 簡述我國司法機關的性質,組織系統及領導體制

對我國司法機關的理解

一、司法機關

司法機關是國家行使審判、監督守法的機關,主要包括法院,廣義上還包括檢察院等機關。

我國的司法機關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依憲法規定,人民法院是我國的審判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人民法院的領導體制是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

人民檢察院是法律監督機關,其領導體制是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機關負責。

二、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司法權。

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是一條重要的司法原則,實行這一原則有重要意義:能夠保證國家法制的統一,否則就會政出多門,危害法律的尊嚴;同時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糾正廣大群眾所痛恨的特權思想和不正之風。

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負有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神聖使命,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必須維護法律權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做到忠於法律和制度,忠於人民利益,忠於事實真相。要堅決糾正廣大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執法犯法、以權壓法、貪贓枉法等現象,堅決查處司法腐敗行為,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走出兩個誤區。

1.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就是不受任何約束?錯!

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的含義是:①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沒有審判權和檢察權。②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得干涉司法機關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③司法機關必須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

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要受到多方面的約束:①司法機關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各級法院和檢察院要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接受它的監督。②人民法院的領導體制是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有權通過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人民檢察院的領導體制是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③司法機關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接受黨組織的監督。④我國公民享有監督權,可以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因此,司法機關還要接受公民的監督。

2.公安機關也是司法機關?錯!

公安機關是執行治安、保衛任務的國家行政機關,是各級人民政府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國家機構中屬於行政機關系統。雖然它的工作任務決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司法職能,但它屬於行政機關。

C. 簡述我國的國家機構主要包括哪些體系

中國國家機構體系包括:中央國家機關體系地方國家機關

一、中央國家機關體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家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1、全國人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代行其職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2、國家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實行等額選舉。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四十五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以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布法律,任免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發布特赦令,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宣布戰爭狀態,發布動員令。

3、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由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組成。國務院實行總理負責制。各部、各委員會實行部長、主任負責制。

4、中央軍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中央軍事委員會由主席,副主席若幹人,委員若幹人組成。中央軍事委員會實行主席負責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

5、地方人大及政府

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組織由法律規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設立自治機關。

6、自治機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7、司法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

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

二、地方國家機關體系:省、市、縣、鄉四級,其中,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監察委員會組成地方國家機關體系。

(3)簡述法院體系擴展閱讀:

中國國家機構主要特點:

(1)階級性國家機構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2)社會性國家機構一般以全社會正式代表身份,以全社會名義進行活動。

(3)整體性國家機構是統一的整體,是有機構成的政治組織體系。

(4)強制性統治階級通過國家機構的活動普遍地約束全體社會成員,這樣做一是依靠法律強制,一是依靠暴力強制。

資料鏈接:網路--國家機關

D. 簡述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體系

我國的國家機構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包括: 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國家元首——國家主席; 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國家軍事領導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 國家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 國家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
中央軍事委員會
1、性質和地位
我國現行憲法第9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因此,中央軍事委員會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機關,享有對國家武裝力量的決策權和指揮權。
2、組成和任期
中央軍事委員會由主席、副主席若幹人、委員若幹人組成。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全國人大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全國人大有權罷免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其他組成人員。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中央軍事委員會是從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專門從事武裝力量組織和管理的國家機關,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中央軍事委員會每屆任期同全國人大每屆任期相同,即都是5年。
3、領導體制
現行憲法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實行主席負責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有權對中央軍事委員會職權范圍內的事務作出最後決策。主席負責制並不否定民主集中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在對重大問題作出決策之前,必須進行集體研究和討論,然後再集中正確的意見作出決策。同時,實行主席負責制還因為現代化戰爭要求機動、靈活,瞬息萬變,因此,國家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必須具備應付各種復雜軍事局面的能力,以便對各種突然出現的軍事動向作出果斷、迅速的反應。
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
(一)性質與任務 1.性質。我國現行憲法第12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這一規定明確了人民法院的性質。根據這一規定,在我國,審判權必須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即只有人民法院才有審判權,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進行審判活動。 2.任務。根據現行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人民法院的任務是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並且通過審判活動,懲辦一切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和行政糾紛,以保衛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秩序,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通過全部審判活動教育公民忠於社會主義祖國,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組織體系與職權 根據現行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我國人民法院的組織體系由以下法院組成:全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和森林法院等。 我國現行憲法第127條第2款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這表明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的關系不是領導關系,而是監督關系。憲法這一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各級人民法院能夠依法獨立進行審判。根據這一規定,上級人民法院不能直接指揮命令下級人民法院如何進行審判,只能對下級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是否正確適用法律進行審查監督。這種監督主要體現在上級人民法院按照上訴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及死刑復核程序對下級人民法院具體案件的監督,糾正錯誤的判決和裁定。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審判機關,其主要職權包括:(1)一審管轄權,法律規定由它管轄的或者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理的第一審案件(主要是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2)上訴管轄權,審判對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3)審判監督權,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審判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生效判決、裁定;(4)司法解釋權,對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司法解釋;(5)死刑核准權,核准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和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准之外的死刑案件。 2.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其中: (1)基層人民法院,包括縣人民法院和不設區的市人民法院、自治縣人民法院、市轄區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的職權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一審管轄權,審判除法律規定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外的所有一審案件;②庭外處理權,處理不需要開庭審判的案件;③調解指導權,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 (2)中級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設區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的職權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一審管轄權,審判法律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在刑事案件方面,包括危害國家安全案件,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在民事案件方面;包括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在行政案件方面,包括確認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基層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②上訴管轄權,審判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③審判監督權,監督基層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審判省級人民檢察院分院、省轄市及自治州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或指令基層人民法院再審基層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生效判決、裁定。 (3)高級人民法院,包括省高級人民法院、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其職權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一審管轄權,審判法律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主要是在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下級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②上訴管轄權,審判對下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對海事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③審判監督權,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審判省級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或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下級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生效判決、裁定;④死刑核准權,核准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案件和依最高人民法院授權由其核準的死刑案件(即殺人、強奸、搶劫、爆炸以及其他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判處死刑的案件)。 3.專門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組織體系中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它們是設在特定部門或者針對特定案件而設立,受理與設立部門相關的專業性案件的法院。根據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目前我國設有軍事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和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軍事法院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軍內的最高級)、大軍區及軍兵種軍事法院(相當於中級層次)、軍級軍事法院(基層級)三級,軍事法院負責審判軍事人員犯罪的刑事案件。 海事法院只設一級,設立在廣州、上海、武漢、天津、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海口和北海等港口城市,其建制相當於地方的中級人民法院。海事法院管轄民事主體之間的第一審海事案件和海商案件。對海事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由海事法院所在地的高級人民法院管轄。 鐵路運輸法院是設在鐵路沿線的專門人民法院,分為二級:一是在鐵路管理分局所在地設立鐵路運輸基層法院,二是在鐵路管理局所在地設立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鐵路運輸法院負責審判由鐵路公安機關偵破、鐵路檢察院起訴的發生在鐵路沿線的刑事犯罪案件和與鐵路運輸有關的經濟糾紛。 森林法院的任務是保護森林,審理破壞森林資源案件、嚴重責任事故案件及涉外案件。基層森林法院一般設置在某些特定林區的一些林業局(包括木材水運局)的所在地;在地區(盟)林業管理局所在地或國有森林集中連片地區設立森林中級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
(一)性質、地位與任務 1.性質。我國現行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這一規定明確了人民檢察院的性質。從當前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實踐來看,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主要是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否違反刑法實行監督,以及對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和監獄等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並包括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和行政審判活動的事後監督。 2.任務。根據憲法和1979年制定、1983年修改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的任務是:通過行使檢察權,打擊一切叛國的、分裂國家的犯罪活動,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保衛國家的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護社會主義的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行,並通過檢察活動,教育公民忠於社會主義祖國,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積極同違法行為作斗爭。 (二)組織體系與領導體制 1.組織體系。根據憲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我國人民檢察院的組織體系由下列檢察機關組成:全國設立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分院,自治州和設區的市人民檢察院;縣、不設區的市、自治縣和市轄區人民檢察院。專門人民檢察院包括軍事檢察院、鐵路運輸檢察院等。 省一級人民檢察院和縣一級人民檢察院,根據工作需要,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可以在工礦區、農墾區、林區等區域設置人民檢察院,作為派出機構。 2.領導體制。根據憲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規定,人民檢察院實行雙重從屬制,既要對同級國家權力機關負責,又要對上級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負責。 國家權力機關對人民檢察院的領導,主要表現在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罷免或者任免人民檢察院主要組成人員,審議工作報告,進行各種形式的監督等。 檢察系統實行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的領導體制。下級人民檢察院必須接受上級人民檢察院的領導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領導,對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這種垂直領導體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1)人事任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須報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自治州、設區的市、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須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該級人大常委會批准。(2)業務領導。對於下級人民檢察院的決定,上級人民檢察院有權復核改變;上級人民檢察院的決定,下級人民檢察院必須執行。當下級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中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困難時,上級人民檢察院應及時給予支持和指示,必要時可派人協助工作,也可以將案件調上來由自己辦理。 在人民檢察院內部實行檢察長統一領導與檢察委員會集體領導相結合的領導體制。檢察長對檢察機關的工作享有組織領導權、決定權、任免權、提請任免權、代表權等負有全面的領導責任。檢察委員會在檢察長的主持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討論決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要問題。如果檢察長在重大問題上不同意多數人的意見,可以報請本級人大常委會決定。 (三)職權 根據我國憲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主要行使下列職權: 1.立案偵查。即對違反刑法的犯罪案件特別是重大刑事案件的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權。人民檢察院對於叛國案、分裂國家案以及嚴重破壞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統一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檢察權。對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等案件,進行立案偵查。 2.批准逮捕。公安機關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時,應當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人民檢察院根據情況分別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決定。 3.提起公訴。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終結的案件,均由人民檢察院審查作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決定。人民檢察院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並派員出席法庭支持公訴。 4.偵查監督。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包括國家安全機關、走私犯罪偵查機關等)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人民檢察院發現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有違法情況時,有權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5.審判監督。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檢察院如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如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有權按照上訴程序提出抗訴;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也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6.執行監督。又稱之為「監所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對監獄和其他刑罰執行機關執行刑事判決、裁定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情況,有權通過執行機關予以糾正。這種監督還包括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執行死刑,裁定減刑和假釋等活動的監督等。

E. 簡述我國人民法院的設置及實行的審級制度

四級兩審制。四級: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兩回審:一個案件經第一答次審理後,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經上一級法院審理,作出的裁判是終審裁判,當事人不服不得再向上一級上訴。

F. 簡述人民法院的審判制度

根據現行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人民法院是國家審判機關,其組織體系是: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各級各類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統一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根據行政區劃設置,專門法院根據需要設置。
審判的基本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它貫穿於審判活動的全過程,並對審判活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根據憲法和三大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活動除了必須遵循司法活動的基本原則外,還必須遵循審判活動的特有原則。這些原則包括:不告不理原則、審判權獨立行使原則、直接言詞原則、審判及時原則。集中審理原則等。
一、不告不理原則
不告不理,是指沒有原告的起訴,法院就不能進行審判。具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原告的起訴,法院不得啟動審判程序,即原告的起訴是法院啟動審判程序的先決條件;二是法院審判的范圍應與原告起訴的范圍相一致,法院不得對原告未提出訴訟請求的事項進行審判。實行不告不理原則,是審判中立的根本要求,對於維護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告不理原則是現代各國訴訟法所普遍確立或實際執行的一項重要審判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但從其有關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公訴和自訴人提起的自訴,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進行審判;對公訴和自訴沒有指控的罪行和人員,人民法院也不得進行審判。
我國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也沒有明確規定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但從其具體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原告的起訴,人民法院便不能立案受理,更不能進行審判;對不屬於原告訴訟請求的事項,人民法院也不得進行審理和判決。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51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換言之,對上訴請求之外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第二審人民法院不應當進行審查處理,即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
二、審判權獨立行使原則
我國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三大訴訟法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長期以來,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一般都認為我國審判獨立是指法院獨立審判,而不包括法官獨立審判。原因在於,有人認為法官獨立審判是西方國家的做法,不符合我國的國情;有人認為我國法官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無法實行法官獨立審判;還有人認為法官獨立審判,不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等等。實際上,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現在既實行法院獨立審判,又逐步實行法官獨立審判。我國有關法官獨立審判的規定,最早見之於法官法。該法第8條規定,法官享有「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的權利。199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強化合議庭和法官職責,推行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制度。」隨後,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都先後實行了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選任制度,並且賦予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更大的權力。根據2002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第6條的規定,審判長行使下列權力:(1)指導和安排審判輔助人員做好庭前調解、庭前准備及其他審判業務輔助性工作;(2)確定案件審理方案、庭審提綱、協調合議庭成員的庭審分工以及做好其他必要的庭審准備工作;(3)主持庭審活動;(4)主持合議庭對案件進行評議;(5)依照有關規定,提請院長決定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6)製作裁判文書,審核合議庭其他成員製作的裁判文書;(7)依照規定許可權簽發法律文書;(8)根據院長或者庭長的建議主持合議庭對案件復議;(9)辦理有關審判的其他事項。
當然,無論是法院獨立還是法官獨立,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都應當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與黨的領導的關系。人民法院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機器,是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服務的,這就決定了人民法院的社會主義性質。我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各個國家機關在發揮職能作用時,都要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所以,人民法院不能以「審判獨立」為名排斥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領導。在任何時候,人民法院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服從黨的領導。
第二,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與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的關系。我國憲法第3條第3款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7條也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由此可見,對人民法院的工作進行監督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法定權力,因此,人民法院必須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聽取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主動接受人大代表對法院工作的質詢和評議。
第三.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與上級人民法院對其審判工作的監督的關系。我國憲法第127條第2款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工作。因此,下級人民法院不得以「審判獨立」為由對抗上級人民法院的監督。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主要是通過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進行的。對於上級人民法院依照二審程序或審判監督程序作出的判決和裁定,下級人民法院必須執行。但對於下級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上級人民法院不應干預,以使兩審終審制度落到實處。
三、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是指審理案件的審判人員(包括法官和陪審員)必須在法庭上親自聽取當事人、證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口頭陳述,對於案件事實和證據必須由雙方當事人當庭口頭提出並以口頭辯論和質證的方式進行庭審調查。直接、言詞原則是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的合稱。
所謂直接原則,是指審理案件的審判人員必須與當事人、證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直接接觸,親自參加案件事實和證據的庭審調查。直接原則又可分為直接審理原則和直接采證原則。前者是指法官審理案件時,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應當在場,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果上述人員不到場,不得進行法庭審理,否則,審判活動無效。後者是指審判人員對證據的調查必須親自進行,不能由他人代為進行,而且必須當庭直接聽證和直接查證,不得採信未經自己當庭聽證和查證的證據。
所謂言詞原則,是指法庭審理的方式,如無法律特別規定的情形,一律以口頭陳述的方式逃行,包括雙方當事人要以口頭進行陳述、舉證和辯論,證人、鑒定人要口頭作證或陳述,審判人員要以口頭進行訊問、調查。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凡是未經口頭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實行直接、言詞原則,有利於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核實證據,也有利於改變我國目前證人普遍不出庭的狀況,從而保障程序公正,促進實體公正,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直接、言詞原則,但其一系列的具體規定體現了這一原則的精神。例如,刑事訴訟法規定,開庭的時候,審判長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公訴人、審判人員可以訊問被告人,被害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向被告人發問;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對證人、鑒定人發問;審判人員可以詢問證人、鑒定人;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民事訴訟法規定,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法庭調查分為當事人陳述,證人作證,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等;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發問。但司法實際中,我國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活動離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如證人不出庭作證的現象普遍存在,從而使人民法院的審判方式改革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法院在按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應當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而按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時則可以有所例外。這是因為,簡易程序是普通程序的簡化,按照法律的規定可以不詢問當事人、證人和鑒定人,也可以不出示證據,因而也就無需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
四、審判及時原則
審判及時,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應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進行,而且應盡量做到快速結案。審判及時是現代審判活動的重要特徵,體現了國家、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審判過程和審判結果在時間上的期望與要求,關系著審判的公正。審判公正是審判的首要價值,但是公正的實現必須是迅速、及時的。西方的諺語雲:「遲來的正義非正義。」也就是說,遲來的公正對勝訴方而言是一定程度的不公正。這是因為,姍姍來遲的公正可能使勝訴方備受訴累,也可能對勝訴方已經失去補救的意義。因此,審判要實現真正的公正,就必須快速進行,在審限內及時結案。
在訴訟案件大量增加而司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確保司法的公正與效率,各國都採取了包括建立簡易程序在內的諸多措施。我國在1991年制定的民事訴訟法中就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包括:原告可以口頭起訴;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到法院請求解決糾紛,法院可以當即審理;法院可以用簡便方式隨時傳喚當事人、證人;可以由審判員1人獨任審理。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增設了簡易程序,規定:判刑較輕、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且人民檢察院建議或者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公訴案件,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以及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可以由審判員1人獨任審判;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不派員出席法庭,可以不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實踐證明,民事和刑事審判簡易程序的建立和適用,對於解決案件積壓,促進人民法院及時審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保證人民法院及時審結案件,防止久拖不決的現象發生,我國三大訴訟法對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期限均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例如,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公訴案件和上訴、抗訴案件,均應在受理後1個月內宣判或審結,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受理後20日以內審結;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需要延長的,不得超過6個月。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0日內作出終審裁定;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30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雖然三大訴訟法對人民法院的審理期限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審判實踐中超審限辦案、久拖不決的情況仍比較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00年9月發布了《關於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該規定對各類案件的審理、執行期限,立案、結案時間及審理期限的計算,案件延長審理期艱的報批,上訴、抗訴二審案件的移送期限,以及對案件審理期限的監督、檢查等作了更加具體的規定,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審判公正,提高審判效率。
五、集中審理原則
集中審理原則,又稱不間斷審理原則,是指法庭對各類訴訟案件的審理原則上應當持續進行,除了必要的休息時間以外,不得中斷審理。實行集中審理原則,有利於審判人員通過持續的庭審活動形成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的清晰的、完整的印象;有利於審判人員免受庭外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保持其獨立與公正地位;還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審結案件,提高審判效率。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審判活動採用集中審理原則。在英美法系國家,法院的審判活動尤其是刑事審判較多地採用陪審團審判,加之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因而集中審理成為其法庭審判案件的必然要求。大陸法系國家雖然不像英美法系國家那樣普遍實行集中審理,但一些國家的立法也確立了這一審判原則。例如,法國刑事訴訟法第307條規定:「法庭審理不得中斷,應當連續進行直到重罪法庭作出判決,案件終結為止;在法官和被告人必要的用餐時問內,審理可以暫停。」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226條亦規定:「審判是在被召集作裁判人員、檢察院和法院書記處一名書記員不間斷地在場的情況下進行。」
根據集中審理的一般要求和上述國家的做法,集中審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指法庭一旦開庭審理案件,中問除必要的休息時間以外,其庭審活動應不間斷地進行,直到作出判決才能終止。如果開庭審理需要兩天或兩天以上的時間,則除了節假日以外,中間不得有以日為單位的間隔;在一個案件的開庭審理完成之前,合議庭或獨任庭不得中斷該案件的庭審活動而去審理另外一個案件。
我國三大訴訟法均對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期限作了具體規定,但沒有對法庭審理的不間斷性作出明確要求。實踐中法庭一般都能做到庭審過程的連續性,但因為種種原因而另定日期宣告判決或一個法庭在一段時間內交叉審理幾個案件的情況卻普遍存在。這種情況既影響了人民法院的審判效率,也不符合集中審理原則的要求,還容易為人情案、關系案甚至金錢案的發生提供機會和條件,因此應當予以改變和糾正。

熱點內容
婚姻法的婚後財產分割 發布:2025-08-24 07:09:47 瀏覽:890
水法規定提高 發布:2025-08-24 07:09:12 瀏覽:38
尚法以法治國 發布:2025-08-24 07:00:12 瀏覽:69
徐州銅山區法院 發布:2025-08-24 06:34:48 瀏覽:333
法院認可的 發布:2025-08-24 06:14:41 瀏覽:26
刑事訴訟法笫六十七條 發布:2025-08-24 06:11:34 瀏覽:497
稅收立法權研究 發布:2025-08-24 06:11:02 瀏覽:649
下列關於合同法 發布:2025-08-24 06:01:46 瀏覽:248
保亭法院江 發布:2025-08-24 05:57:01 瀏覽:771
司考行政法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8-24 05:32:05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