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與審判長區別

法官與審判長區別

發布時間: 2020-12-26 08:49:52

A. 法官和審判長有什麼區別

  1. 法官是對從事審抄判工作襲的人員的稱呼,也就是一種職業名稱,和檢察官、警官等等是一樣的。

  2. 審判長就有兩種意思:第一就是在審理具體案件的合議庭中擔任主要審判職責,對該案審理負責的法官,就叫審判長,而其他合議庭成員就是審判員或者人民陪審員。第二,審判長是法院系統內部的一種職稱,只有被任命為審判員兩年以上才能競爭上崗審判長。

  3. 審判長都是法官,法官不一定是審判長,普通案件要組成合議庭開庭,坐在中間負責此案的法官就是審判長,審判長是每個個案負責的法官,如果是只有一個法官審理的,該案就不存在審判長,法官稱為審判員。

(1)法官與審判長區別擴展閱讀:

審判長的職責:

(一)擔任案件承辦人,或指定合議庭其他成員擔任案件承辦人;

(二)組織合議庭成員和有關人員做好庭審准備及相關工作;

(三)主持庭審活動;

(四)主持合議庭對案件進行評議,作出裁判;

(五)對重大疑難案件和合議庭意見有重大分歧的案件,依照規定程序報請院長提交 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六)依照規定許可權審核、簽發訴訟文書;

(七)依法完成其他審判工作。

B. 法院與法官的區別

1、區別主來要體現在「源法院」和「法官」上;
2、法院是一個機構、而法官是一個個人;
3、法院有可能獨立,只是法院外的力量均不得干涉法院的審判,而法院內部,比如審委會、院長有可能進行干涉;
4、法官獨立,法官以外的人均不得干涉,包括法院的領導和審委會。

C. 審判長和審判員有什麼區別

審判長是指在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所組成的合議庭中,負責組織審判活動的審判人員。但審判長不是固定的職稱,是為審理某一具體案件而臨時設定的。
審判員是從事法院的工作,審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審判長職責:
(一)擔任案件承辦人,或指定合議庭其他成員擔任案件承辦人;
(二)組織合議庭成員和有關人員做好庭審准備及相關工作;
(三)主持庭審活動;
(四)主持合議庭對案件進行評議,作出裁判;
(五)對重大疑難案件和合議庭意見有重大分歧的案件,依照規定程序報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六)依照規定許可權審核、簽發訴訟文書;
(七)依法完成其他審判工作。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上訴和抗訴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二十三歲的公民,可以被選舉為人民法院院長,或者被任命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但是被剝奪過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審判員有兩種:第一種是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的;第二種是由其所在法院院長任命的,又稱助理審判員。

D. 請教一個問題:法院中的審判長和主審法官是什麼關系區別與聯系謝謝!

審判長是主審法來官,主審源法官不一定是審判長。訴訟審理活動中有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由法官一人獨立審判,因此是主審法官。審判長只存在於普通程序中,有三人或五人組成合議庭,審判長負責住持。因此,只有在有合議庭的審理中才會有審判長,而且審判長也是主審法官,二者競合,在簡易程序中不存在審判長,只有主審法官。

E. 庭長與審判長誰級別高啊

庭長與審判長不屬於同一性質職位,不能作比較。

一、法庭庭長與審判長區別:

審判長是指在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所組成的合議庭中,負責組織審判活動的審判人員。但審判長不是固定的職稱,是為審理某一具體案件而臨時設定的。

而庭長是一種固定職位。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

二、審判長:

1、審判長是審理時的職務,臨時的,沒有級別。

2、在合議庭中,一般是職務最高的人任審判長,如院長參加審判,院長任審判長,院長沒參加,副院長參加,副院長就是審判長。

3、法院在審理案件的時候,一般需要幾個人臨時組成一個合議庭,這幾個人負責審理一個案子,其中職務最高的任審判長,這是一個臨時職務,審理完一個案子,合議庭解散,審判長也就免職,下一個案子,再組織合議庭,再任命審判長。

4、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三十條:合議庭由法官組成,或者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組成,成員為三人以上單數。

5、合議庭由一名法官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理案件時,由自己擔任審判長。

三、庭長:

1、庭長在院長、分管院長的領導下,全面負責全庭工作,以身作則,嚴格管理,帶領全庭同志完成本庭各項任務。

2、依法辦案,嚴把案件質量,嚴守案件審限,檢查、督促本庭人員不辦人情案、關系案,保證不出假案,力爭不辦錯案。

3、帶領全庭人員貫徹落實崗位責任制及各項規章制度。

4、組織好本庭政治、業務學習,不斷總結審判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及時向領導提出建議性意見。

5、副庭長協助庭長履行上述職責,搞好本庭工作。

(5)法官與審判長區別擴展閱讀:

審判長是法院合議庭審理案件時,負責組織審判活動的審判人員。

例如開庭時,由審判長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告知當事人各項權利,主持訊問,宣布辯論終結;

如果訴訟參與人違反法庭秩序,審判長應警告制止,情節嚴重的,可責令退出法庭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審理完一個案子,審判長也就免職了。

F. 主審法官與審判長有什麼不同謝謝

對於該問題,可閱讀馬獻釗:《「何謂主審法官」》,網頁鏈接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主審法官辦案責任制以來,不論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圍繞主審法官的概念展開了熱烈討論。目前尚沒有官方對該概念的內涵外延進行權威解讀。筆者從三個層面對主審法官的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

一、理論上的爭辯:職務、角色、權責抑或資格

理論界(包括司法界人士發表的學術觀點)重點圍繞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或本質展開討論,大體上形成四類觀點:第一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職務,是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選拔出來並加以任命的職務,相當於合議庭的負責人。在目前的司法體制下,這一職務可以稱為審判長,隨著改革後合議庭替代審判庭模式的建立,這一職務也可以稱為庭長。第二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角色或者一種分工。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即具體承辦案件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合議庭中的審判長,兩者只是名稱的不同。第三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實質上是一種權責,就是比其他法官承擔更多的權力和責任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直接審理案件並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是切實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享有獨立裁判權並對案件質效負總責的法官。第四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資格。

如果對以上不同的認識和觀點進行簡單化梳理,大體上可以提取四種最有代表性的觀點:(1)主審法官就是審判長;(2)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3)主審法官是真正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4)其他理解。筆者以這四種不同的認識作為選擇項,對河南省六個中院及基層法院880名法院幹警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864份。其中,認為主審法官就是審判長的293人,佔比33.9%;認為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的447人,佔比51.7%;認為主審法官就是真正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的117人,佔比13.5%;作其他理解的4人,佔比0.04%。由此可見,理論上的爭議帶來不同主體之間的不同認識。這些不同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尚無大礙,但若具體到司法改革實踐當中,將會給改革帶來不利的影響,亟須對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給予相對明晰的界定。

筆者認為,對主審法官概念內涵的界定,一方面要立足於目前絕大多數法院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廣大法官的實際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要著眼於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據此,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在既有法官隊伍中經過一定的程序選任,在審判團隊內起主導作用並承擔相應權責的素質、能力較高的資深法官。首先,主審法官是新的審判權運行機制下對法官資格、權責的一種確認,通俗地講,主審法官是權責和資格的統一體。其次,主審法官不是一種行政職務,他對團隊內其他成員一般不具有行政管理職責。再次,選任主審法官的標准應當是既定的,根據標准,在某一時間段,在一個審判團隊內,確定相對固定的主審法官,同時對其工作績效動態考核,當其不具有既定的資格和能力時,及時作出調整。最後,為了確保主審法官具備相應的資格和能力,應當建立比較嚴格的選拔程序,但是並不需要嚴格的組織任命程序,以避免其形成固定化、常任化的職務。

同時,為了保障主審法官制度的運行,借鑒日本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經驗,應當建立與「主審法官」相對應的「受命法官」、「陪席法官」概念。受命法官是接受主審法官的指派,代表合議庭完成某一單項審判任務的法官,比如完成部分或全部閱卷、調查取證、庭前會議、庭審准備等各項工作,並對完成的工作結果承擔相應責任;陪席法官是從庭審階段開始參加合議庭的法官。但是,不論受命法官還是陪席法官,在合議過程中與主審法官享有平等的表決權,對各自發表的裁判意見承擔責任。

從角色論的角度分析,主審法官兼具傳統意義上的「審判長」和「承辦法官」兩者的角色,但又有根本性的區別。與傳統意義上的「審判長」相同的是,主審法官負有對案件程序性事項的主導權責。區別在於:主審法官的主導僅限於程序性事項,且對團隊內的成員沒有行政管理權。與傳統意義上的「承辦法官」相同的是,主審法官必須親歷審判,和其他法官一樣具體參與案件審理,不得採取審批制的方式來管理審判。區別在於:不論是主審法官還是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他們作為合議庭的共同成員,對於實質性的裁判事項,必須堅持集體決策原則。所以,在以主審法官制為核心的新一輪改革氛圍下,應當摒棄「承辦法官」的概念。

二、制度的實質:對承辦法官負責制、審判長負責制的揚棄

從官方文獻來看,「主審法官」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09年發布的《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中,綱要第五條規定:「完善合議庭制度,加強合議庭和主審法官的職責。」從黨的文件來看,最早出現主審法官概念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當中,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筆者認為,主審法官概念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合議庭制度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上世紀末至今,人民法院一直沒有停止合議庭制度改革的步伐。改革的主要動因,一是解決承辦法官制帶來的「形合實獨」、「合而不議」、「一個人說了算」等問題,二是解決合議庭內部權責不清、無法追責的問題。為此,從1999年開始,在一系列文件的支撐下,審判長負責制在全國法院普遍開展。相對於過去的承辦法官負責制,審判長負責制有其合理的因素和進步的地方,極大地改變了承辦法官一人唱「獨角戲」的不正常現象,但是這一制度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是:隨著審判長職務的固定化、常任化,合議庭內部產生了新的行政化,合議庭成員之間的等級差別加劇了地位的不平等,影響了案件的充分討論和平等決策。

在中央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在吸取既有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建立主審法官責任制的構想。與過去的承辦法官負責制和審判長負責制相比,這一制度既強調合議庭成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又適度突出主審法官的核心作用,賦予主審法官一定的主導權責,主要是:主持庭審活動、控制審判流程、組織案件合議、避免程序瑕疵等。對於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裁判事項,仍然堅持平等決策、集體負責的原則。為了避免出現新的行政化傾向,主審法官對其他成員不具有行政管理權,主要是通過示範、帶頭作用,以自己更高的司法能力、更為豐富的審判經驗、資歷以及適當的組織協調能力,團結、引導團隊成員共同完成審判任務。從制度的實質來解釋主審法官的概念,其中的「主」應當是「主持」、「主導」,而不是「主要」、「決定性作用」等含義。可以說,這一新的制度是對過去兩種制度的合理揚棄。

三、實踐中的難點:推行主審法官責任制需釐清幾個關系

從目前各地推行的主審法官責任制改革實踐來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困惑和困難。筆者認為,要順利推進主審法官責任制,應當釐清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主審法官」與「員額內法官」的關系。隨著法官員額制的推行,有人提出,所有進入員額的法官應當自然成為主審法官,屆時實際上不再需要使用主審法官的概念了。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講,這一觀點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目前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還不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實現「法官」和「主審法官」概念的同一化是一個長遠的目標,它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入額法官素質的基本均等化;二是法官獨立裁判意識、獨立擔責意識的成熟;三是案件繁簡分流機制的完善,簡易程序適用成為審判的基本模式。首先,即使在近年內實現了法官員額制,進入員額的法官素質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這種狀況將長期存在。其次,雖然中央層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法院、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制度,法院內部也建立了鼓勵法官依法獨立辦案並獨立承擔責任的機制,但是,要實現制度設計的目的、價值,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法官獨立裁判並擔責的意識還需要大力培養和塑造。最後,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目前簡易程序在中、高級法院適用的比例還比較低,在基層法院適用的比例也不均衡,大量案件仍然適用普通程序,必須發揮審判團隊的整體作用。

第二,主審法官與受命法官、陪席法官的關系。一是調整審判團隊的組成結構。借鑒大陸法系國家和普通法系國家的經驗,建設專業化的審判團隊,專業負責審理某一或某幾類領域的案件。團隊中的法官數量一般多於3人,其中主審法官是固定的,在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擔任審判長,受命法官由審判管理部門在隨機分配案件時確定,陪席法官通過隨機抽取的方法產生。這種靈活的結構既可以保持審判團隊的專業化,又可以避免長期固定化合議庭帶來的廉政方面的風險。二是明晰主審法官與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之間的權責。明確主審法官對於程序性事項的主持、主導權責,確保合議流程規范、順暢、高效進行,避免程序方面出現瑕疵或錯誤;受命法官根據主審法官的指派完成某一單項任務,需要作出裁決的,受命法官應當與主審法官溝通,由主審法官提請合議庭作出決定;陪席法官雖然一般從庭審階段開始介入案件審判,但是他對主審法官的指派和受命法官的工作應當十分清楚,必要的時候也要作為受命法官完成相應的庭前工作。三是突出主審法官在審判團隊中的核心作用。基於我國的現實國情,在改革的現階段,為了避免集體懈怠現象發生,保證審判團隊的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可以賦予主審法官對團隊其他成員相應的監督權責,主要包括:工作任務的督促指導、工作業績的評價,以及對法官助理、書記員等輔助人員的調整建議。

第三,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在現有的法院組織體系和內設機構設置體制下,院長、庭長作為法院、審判庭的代表人,其職責包含對審判業務的管理和監督,以及對黨務、司法行政事務的管理。如何理順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也是合議庭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基本明晰了院長、庭長審判管理權的邊界,以及審判監督權行使的方式、程序和責任。

筆者認為,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順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首先,釐清院長、庭長不同管理權的內容和行使方式。院長、庭長的管理權分為審判管理權、行政管理權和黨務管理權,其中審判管理權是重點。隨著審判管理部門的全面建立,審判管理權責應當總體上由審判管理部門統一行使。隨著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相分離改革目標的逐步實現,院長、庭長的行政管理權也應當剝離出來,由專職人員來行使,院長只是作為核心決策中的一員參與其中,不具體承擔管理權責。黨務管理權責依此原理確定。其次,明確院長、庭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程序和責任。庭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是主審法官聯席會議,院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包括專業法官會議和審判委員會,除此法定渠道,院長、庭長不能對主審法官、合議庭審理的案件行使監督權。再次,推行院長、庭長擔任主審法官制度。院長、庭長絕大多數是審判經驗豐富、法律素養較高、審判技能高超的資深法官,由其擔任主審法官直接審理案件,不僅有利於合理利用優質審判資源,而且可以實現院長、庭長直接行使審判管理權、審判監督權,減少管理的層級和成本,提高管理、監督的效能。最後,改革裁判文書簽發制度,代之以文書簽署制度。取消院長、庭長對裁判文書的簽發制度,由主審法官、合議庭行使裁判文書簽署權,也是合議庭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

(作者系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改辦副主任)

G. 審判長和法官有什麼區別

  1. 法官是對從事審判工作的人員的稱呼,也就是一種職業名稱,和檢察官、警官版等等是一樣的。

  2. 審判長就有兩種權意思:第一就是在審理具體案件的合議庭中擔任主要審判職責,對該案審理負責的法官,就叫審判長,而其他合議庭成員就是審判員或者人民陪審員。第二,審判長是法院系統內部的一種職稱,只有被任命為審判員兩年以上才能競爭上崗審判長。

  3. 審判長都是法官,法官不一定是審判長,普通案件要組成合議庭開庭,坐在中間負責此案的法官就是審判長,審判長是每個個案負責的法官,如果是只有一個法官審理的,該案就不存在審判長,法官稱為審判員。

(7)法官與審判長區別擴展閱讀:

審判長的職責:

(一)擔任案件承辦人,或指定合議庭其他成員擔任案件承辦人;

(二)組織合議庭成員和有關人員做好庭審准備及相關工作;

(三)主持庭審活動;

(四)主持合議庭對案件進行評議,作出裁判;

(五)對重大疑難案件和合議庭意見有重大分歧的案件,依照規定程序報請院長提交 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六)依照規定許可權審核、簽發訴訟文書;

(七)依法完成其他審判工作。

H. 審判長與主審法官有什麼區別

審判長,一般是一個庭的庭長
主審,是一般法官,但是對該案的主辦人。

I. 審判長和庭長的區別是什麼

審判長是庭審時的分工不同產生的。審判長來住持整個法庭審理的整回個過程的進度。開庭時答,法庭一般還會有兩名審判員。而平時法院根據受理案件的性質不同,及各部門的不同職能分為像民事庭,刑事庭,執行庭等部門。而庭長就是這些庭的主管。就像學校里的教務處的處長。我原來是學過法律的,但是好多年沒碰了,也許解釋的不是很清楚。願專家給樓主更詳細的解釋一下。^^

J. 審判長和審判員的區別 審判長

1、審判長

是指在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所組成的合議庭中,負責組織審判活動的審判人員。但審判長不是固定的職稱,是為審理某一具體案件而臨時設定的。

2、審判員

是在法院從事審判工作的工作人員,具體審判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依法履行職責,以保護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或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審判員任命有兩種情況:1、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的;2、由其所在法院院長任命的,又稱助理審判員。

3、審判長職責

(一)擔任案件承辦人,或指定合議庭其他成員擔任案件承辦人;

(二)組織合議庭成員和有關人員做好庭審准備及相關工作;

(三)主持庭審活動;

(四)主持合議庭對案件進行評議,作出裁判;

(五)對重大疑難案件和合議庭意見有重大分歧的案件,依照規定程序報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六)依照規定許可權審核、簽發訴訟文書;

(七)依法完成其他審判工作。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上訴和抗訴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根據法律規定:凡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二十三歲的公民,可以被選舉為人民法院院長,或者被任命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但是被剝奪過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熱點內容
婚姻法的婚後財產分割 發布:2025-08-24 07:09:47 瀏覽:890
水法規定提高 發布:2025-08-24 07:09:12 瀏覽:38
尚法以法治國 發布:2025-08-24 07:00:12 瀏覽:69
徐州銅山區法院 發布:2025-08-24 06:34:48 瀏覽:333
法院認可的 發布:2025-08-24 06:14:41 瀏覽:26
刑事訴訟法笫六十七條 發布:2025-08-24 06:11:34 瀏覽:497
稅收立法權研究 發布:2025-08-24 06:11:02 瀏覽:649
下列關於合同法 發布:2025-08-24 06:01:46 瀏覽:248
保亭法院江 發布:2025-08-24 05:57:01 瀏覽:771
司考行政法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8-24 05:32:05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