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式盤問

法官式盤問

發布時間: 2020-12-26 16:56:59

⑴ 原告的證人可以盤問嗎

必須經主審法官許可,且不得提問與案件無關的問題。法官有隨時制止的權利。

⑵ 辯論賽中的法庭式盤問是怎麼一回事

1這個環節抄不可以反問,回答問襲題時也必須正面回答,不能用詭辯
2問問題當然是越簡單越好,沒必要可以拖延時間,把問表述清了就可以
3.還行,可以讓他用是或否回答
4在這樣的賽制里,當你是質詢方時,你可以打斷對方發言,但注意不要惡意打斷,要讓對方發言

⑶ 什麼是糾問制的審判制度什麼是對抗制的審判制度

糾問式審判也叫糾問式訴訟,糾問式訴訟其對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回審問式訴訟」。其主要答特點是: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對抗制的審判制度即為為使兩股或多股能力或勢力的之間的互相對抗,以此來達到平衡的目的而產生或者制定的規則、制度。

對抗制並不是單純的,使對抗使兩股或多股能力,或勢力的之間的互相對抗而已,還必需為達到制衡的效果而制定規則,否則一旦盲目使有害的事物相對抗時,也會使該有害事物團結、互生而產生新的有害事物。

(3)法官式盤問擴展閱讀:

訴訟法中的對抗制是與糾問制相對的一種民事訴訟程序制度。該制度下,主要由律師為當事人出庭辯護,而法官所起的作用相對被動。理論上,當事人承擔提出法律和事實的全部責任;法官僅有確認或拒絕當事人主張的義務。

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對抗制制度主要應用在普通法系,是美國民事訴訟法最主要的特徵。

⑷ 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國式盤問,請解析

是不是這篇? 回答在最後

中國式盤問」如何不再糾結
①春節期間,網友編了兩副詼諧的對聯。一副描述回鄉時親朋長輩的盤問,上聯「考了幾分什
么工作能掙多少呢」 ,下聯「有對象沒買房了吧准備結婚嗎」 ,橫批「呵呵呵呵」 。另一副則是對這些盤問的「神回復」 ,上聯「這個嘛呵呵呵呵」 ,下聯「那什麼哈哈哈哈」 ,橫批「阿姨吃菜」 。
②雖是寥寥數語,但返鄉年輕一代遭遇「中國式盤問」的窘迫,躍然紙上。年前恐歸中的糾結,年後壓力下的逃離,故鄉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 去」的痛楚。不過,換個角度看,這些提問不也是親友們對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種想像和好奇嗎?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單刀直入的盤問和虛與委蛇的回答,折射 出價值觀念的碰撞、認知方式的不同。而這背後,則是城鎮化過程中文化轉型的大課題。
③「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故鄉,絕不僅是舌尖的眷戀,更是精神的棲居、心靈的歸宿。不過,城鎮化的過程,也是以農耕文化為主導的鄉村文明,向以工業化為主導的城市文明演進的過 程。變動不居中,文化難免會逝者如斯。作家托馬斯·哈代曾感嘆英國的城鎮化毀掉了鄉鎮的靜謐和鄉民的單純,強硬的現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導演雷伊也在後期電 影中反思鄉村文化的衰敗。當前,走向城市的億萬國人,也正處身這樣一個文化的十字路口。
④有人匯集了近60位網友的春節回鄉見聞,一個共同點是,物質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卻仍顯單調。在微博上,也有網友感嘆:回家後與親友甚至父母都無 話可說,只能「舉頭看電視,低頭玩手機」 。而「中國式盤問」也正顯示出,大城市與小城鎮間、城市與鄉村間的文化鴻溝,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繫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價值的潰散,讓哪怕最親近的人 也難以彼此心靈攏聚。文化落差讓很多人的鄉愁無處安放,這是城鎮化不能承載之重。
⑤那些要用放大鏡才能在地圖上找到名字的眾多城鎮、廣袤鄉村,正是我們的精神原鄉。如若失去了這樣的文化根基,我們的城鎮化必將徒留空虛的軀殼。故 鄉不可能總是老模樣,那隻是一種原教旨的鄉愁。不過, 「中國式盤 問」也讓人審思,如何讓我們的城鎮化包含文化記憶、跳動歷史脈搏?「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 ,這些不正是新型城鎮化的文化藍圖嗎?新一輪城鎮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發展契機,但更要思考的是,在這樣的歷程中,如何讓凋敝的鄉村文化 豐盈起來,如何讓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來,從而承續歷史、滋養心靈、形塑認同,讓上演著文化變形記的人們,不再是永恆的漂泊者、異鄉人。
(摘編自《人民日報》)
9.下列對於「城鎮化」現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城鎮化過程中大量文化資源向城市集中,造成大城市與小城鎮、城市與鄉村的文化落差。
B.鄉鎮靜謐和鄉民單純的毀滅與鄉村文化的衰敗,這些均是城鎮化的過程中會面臨的問題。
C.城鎮化作為一個社會歷史現象,既是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同時又是精神文明前進的動力。
D.城鎮化進程中,我們應保留故鄉原有的鄉村文化,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10.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國式盤問」,請簡析。(2 分)
答:
11.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4分)
【參考答案】 .
9. (3分)D (「我們應保留故鄉原有的鄉村文化」曲解了文意,應是讓凋敝的鄉村文化豐盈起來。)
10 . ( 2分)①故鄉親友們對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種想像和好奇(表層含義),②折射出價值觀念的碰撞、認知方式的不同。(或答「大城市與小城鎮間、城市與鄉村 間的文化鴻溝;人與人之間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價值的潰散」亦可。) (深層含義)(每點l分,意思對即可。)
11. (4分)①首先由「中國式盤問」引出中國城鎮化過程中文化轉型的話題。②其次,以作家哈代、導演雷伊的作品為例,指出了城鎮化過程存在的普遍問題(或說 「指出鄉村文化會衰敗」)。③接著,聯系當下中國社會現狀,進一步論證文化落差是城鎮化不能承受之重;④最後,指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應尊重文化與歷史。 (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⑸ 電信詐騙法官怎麼盤問

電信詐騙法官按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盤問。
先核對本人身份,涉嫌犯罪的證據等。
然後展開法庭辯論,最後判決。

⑹ 盤問筆錄和詢問筆錄

警察對有違法犯來罪嫌疑的人自員,經過當場盤問、檢查後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將其帶至公安機關,經批准對其繼續盤問:
(一)被指控有犯罪行為的;
(二)有現場作案嫌疑的;
(三)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四)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
對被盤問人的留置時間自帶至公安機關之時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四十八小時,並應當留有盤問記錄。對於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通知其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對於不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經盤查所作的筆錄就是盤問筆錄,對受害人,證人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都用詢問筆錄,對犯罪嫌疑人用訊問筆錄。

⑺ 糾問式審判和對抗式審判的區別

對抗制與糾問制的區別:

1、是不同法系的法庭辯護制度

2、產生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不同。糾問式訴訟是君主專制的產物;而對抗式訴訟則是奴隸制民主共和和封建制初期的產物。

3、法官的職能不同。

4、被告人的法律地位不同。在糾問式訴訟中,被告人只是訴訟的客體,只能被迫究,被處罰,沒有任何訴訟地位;而在對抗制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各自都有控辯的權利。

5、審訊的形式不同。糾問制訴訟是採取秘密的,刑訊逼供合法化;而對抗制訴訟則是實行審判公開、「不告不理』的訴訟原則。

(7)法官式盤問擴展閱讀:

對抗制是英美法系法庭辯護制度:

對抗制:

(1)對抗的雙方:

A——民事案件中的原告,刑事案件中的公訴人;

B——被告律師;

(2)對抗的方式:

提出各自的證據;詢問己方證人;盤問對方證人;相互辯論;

(3)法官的角色——不主動調查,消極的仲裁人

A——主持開庭;

B——對雙方的動議和異議做出裁決;

糾問制是大陸法系的審判制度,他是由法官承擔主導角色,控制審判進程,提出問題,對事實做出判斷。

(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

(3)原告人只是告發人,幾乎不負法律責任。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

(4)被告人的口供是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糾問式訴訟是封建君主專制時期普遍盛行的刑事訴訟方式。即司法機關對於犯罪案件,不論是否有受害人控告或其他人檢舉揭發,均可根據自身職權主動進行追究和審判。

這種訴訟活動是秘密進行的,被告人只能充當被迫究和審訊的客體,不存在反駁與辯護的權利,只有認罪招供的義務。在訴訟中司法官員是唯一主體,承擔著起訴與審判的雙重職能。

這種程序起源於羅馬帝制時期,在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大陸各國曾廣泛推行。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也實行這一訴訟程序。

抗辯式是英美法系審判制度最主要的特點。這個制度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一是由訴訟雙方提出其主張和證據;其二是由中立的法官和陪審團依據雙方的主張和證據來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糾問式訴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辯式訴訟

⑻ 三辯盤問總結是什麼

1.對方反復對……避而不談,屢次逃避我方問題,是不是對方自認理虧
2.對方將……概念偷換成…回…,逃離本次比賽答的重心
3.對方對我方提問回答過為牽強
4.對方以偏概全,是盲人摸像,一葉障目

闡述我方觀點的要點:
1.最好加上幽默的方式
2.為自己放打圓場,讓對方下不了台
3.如果有啞口無言的,可以在這時補救,對方沒有機會反駁你

⑼ 三辯應該如何進行盤問攻擊技巧是什麼

三辯一般用反應快語言風格強烈的辯手,因為從陣型上考慮,三辯應該體現出沖鋒陷陣的感覺.所以要多多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體現出對抗性和咄咄逼人的氣勢,使得比賽更激烈精彩.負責去攻的就是三辯了,他們要強化隊友發現的問題。

(一)借力打力
例如,在關於"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有這么一個回合: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二)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我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我們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論辯理論中屬於強攻,它要求辯手勇於接招,勇於反擊,因而它也是一種難度較大、對抗性很高。說服力極強的論辯技巧。需要辯手對對方當時的觀點和我方立場進行精當的歸納或演繹。
(三)順水推舟
表面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推導中根據我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
(四)正本清源
所謂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義而言,就是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把它拉人我方"勢力范圍",使其恰好為我方觀點服務。較之正向推理的"順水推舟"法,這種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
刁鑽的選擇性提問,是許多辯手慣用的進攻招式之一。通常,這種提問是有預謀的,它能置人於"二難"境地,無論對方作哪種選擇都於己不利。對法是,從對方的選擇性提問中,抽出一個預設選項進行強有力的反詰,從根本上挫敗對方的銳氣,這種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六)攻其要害
由於辯論雙方各由四位隊員組成,四位隊員在辯論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隊員,在自由辯論中,由於出語很快,也有可能出現矛盾。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應當 馬上抓住,竭力擴大對方的矛盾,使之自顧不暇,無力進攻我方

熱點內容
120救護車手續不全復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25 09:40:39 瀏覽:222
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心得 發布:2025-08-25 09:40:38 瀏覽:365
合同法對財產 發布:2025-08-25 09:31:36 瀏覽:93
人的道德做事 發布:2025-08-25 09:27:11 瀏覽:909
等於沒道德 發布:2025-08-25 09:26:36 瀏覽:798
醫院普法規劃 發布:2025-08-25 09:08:51 瀏覽:165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與學生和老師的愛 發布:2025-08-25 08:43:48 瀏覽:807
關於法和社會相互關系 發布:2025-08-25 08:26:57 瀏覽:555
社會與法空窗 發布:2025-08-25 08:05:46 瀏覽:728
民法通則第31條 發布:2025-08-25 07:44:33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