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隔離點

法院隔離點

發布時間: 2020-12-27 02:42:52

❶ 打算去北京。上法院起訴。直接住賓館。請問還用隔離嗎

用的.....

❷ 現在去北京通州法院需要隔離嗎

應該是要隔離的,而且隔離費用是要自己出的。

❸ 以色列隔離牆案中 為什麼國際法院不行使訴訟管轄權而是咨詢管轄權

當事國的自願與同意是國際法院行使其訴訟管轄權的基礎,以色列根本不願將其與巴勒斯坦的糾紛提交國際法院,以色列甚至認為國際法院對本案連咨詢管轄權也沒有。而法院認為,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六十五條第一款 (國際法院如經任何團體由《聯合國憲章》授權而請求或依照《聯合國憲章》而請求時,得發表咨詢意見),國際法院對本案有咨詢管轄的權利。

一、案件咨詢管轄權

1、以色列認為國際法院對本案沒有管轄權。法院認為,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六十五條第一款 (國際法院如經任何團體由《聯合國憲章》授權而請求或依照《聯合國憲章》而請求時,得發表咨詢意見),國際法院對本案有管轄的權利。

2、以色列認為,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十二條第一款,聯大無權要求發表咨詢意見,尤其在安理會已經著手對巴以關系進行處理時。法院認為,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九十六條第一項:「大會或安全理事會對於任何法律問題得請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因此,聯大有權要求法院發表咨詢意見。而且,大會要求法院給予的是咨詢意見,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建議,這與憲章第十二條第一款並不矛盾。

3、以色列認為,聯大要求法院提供咨詢性意見違反了「聯合一致共策和平」的原則。

法院認為,聯大是在某一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而否決了安理會通過對隔離牆進行譴責的議案後,要求提供咨詢意見的,而且聯合國多數成員同意聯大的這項請求。因此聯大向國際法院提出請求的行為沒有違反「聯合一致共策和平」的原則。

4、以色列認為,聯大第十屆特別緊急大會通過的請求法院發表咨詢意見的要求缺乏程序方面的合法性,且在大會常會期間召開緊急會議不妥。法院認為:第十屆緊急特別大會投票程序合法,聯合國沒有任何規定禁止大會常會召開期間不能召開緊急會議。

5、修建隔離牆問題是否是個法律問題

以色列認為:這個問題缺乏清晰度,太抽象,因而,此問題不是法律問題。法院認為該問題是法律問題。法院認為,問題缺乏清晰度和有抽象性並不意味法院沒有管轄權,法院常常給予必要的解釋來澄清。同時,法院不同意這個問題僅僅是個政治問題而非法律問題,法律問題也包含政治方面。

二、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的適當性

1、以色列和美國認為:法院應行使不發表咨詢意見的自由裁量權。理由是:以色列從未對任何有關與巴勒斯坦間爭議的裁決示同意,法院的咨詢意見可能影響中東和平。法院認為,此案中並不存在法院應該不發表咨詢意見的壓倒一切的理由。

2、以色列提出,它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收集足以發現事實真相並做出結論的完備事實和證據,因此它拒絕參加本咨詢案件的審理過程。法院反駁說:在本案中,法院有聯合國秘書長大量的報告和來自巴勒斯坦和其他國家呈交的詳細資料,這些資料和證據已經充足,法院能夠對大會請求的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其他國家可能從主觀或者政治角度評價或解釋這一事實但並不能阻止法院行使其司法權。

3、以色列認為咨詢性意見沒有實際作用。法院認為:法院不能用自己對咨詢意見是否有用所做出的評估來取代提出咨詢請求的機關,即大會的評估。

4、以色列援引任何人都不得因自己的不當行為獲益的原則,認為法院提供咨詢意見並不適當,巴勒斯坦應對自己行為負責。法院反駁說:是聯合國大會請求法院發表咨詢意見,而不是巴勒斯坦,這項意見是法院向大會,而不是向任何國家或實體提供的。

綜上所述,法院認定,不存在拒絕給出咨詢意見的壓倒一切的理由。

❹ 法院以被告在隔離讓原告撒訴理由正當嗎

在隔離期內可以延期開庭,撤訴的前提一和解,=滿足你的所求才能撤訴。

❺ 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的本案法律爭點

由於在挑戰種族隔離的法律過程中,原告勢必會面對到「隔離但平等」的前案法律原則,因此必須在本案中想盡辦法從該原則下手。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的策略除了在下級法院舉證出種族隔離措施在實際運作上造成了許多不平等的事實,更要提出對此原則最根本性的質疑,主張在各個公立學校盡管表面上為「隔離但平等」,但實際上卻「隔離且不平等」,而且種族隔離是永遠「不可能平等」的;當然被告一方就要努力說服最高法院「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基本上為合憲,力爭雙方所爭執的種族隔離法律為合憲。
從以上這一點來看,雙方勢必爭奪第14條修正案「同等保護權」如何解釋的主導權,以便於在論述如何適用同等保護權,同等保護權的內涵為何等問題上,達成對自己有利的解釋方法,從而論證「隔離但平等」的法律原則在第14條修正案所指出的最高原則「同等保護權」底下,樣態到底為何(也就是討論該「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到底有無違反同等保護權)。 案件首先在1952年在最高法院舉行聽審,瑟古德·馬歇爾面對的對手是約翰·威廉·戴維斯──192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黨選舉的候選人,80歲,且相當雄辯。約翰·威廉·戴維斯首先提出論點,主張從南北戰爭結束後憲法第14條修正案的形成背景來看,當時的立法者認為同等保護權的保障范圍並不包含公立教育;瑟古德·馬歇爾另一方面則提出各方面專家的證據,證明種族隔離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言詞辯論結束後,最高法院大法官就憲法第14條修正案的同等保護權是否應是否包括公立教育的提供無法達成共識,因此法院決定先駁回上訴。
1953年,立場保守的首席大法官弗雷德·文森突然死於重度心肌梗塞,大法官的組成面臨改變,當時共和黨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隨後提名,並經參議院同意,產生一位新任的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然而,令所有人覺得驚奇的是,厄爾·沃倫隨後在一連串的最高法院判決中所表達的政治立場卻比一般較保守的共和黨人還要來的偏向自由派。他上任後馬上重啟布朗案的聽證。這次的聽審主要要求雙方提出理由,討論關於憲法第14條修正案是否在公立教育方面有適用餘地[25]。
瑟古德·馬歇爾在這次的重新聽審中指出第14條憲法修正案的目的是要終結任何存有分類或階級的法律[26]。他最後並指出:「這是最高法院對於憲法究竟對於種族隔離該採的態度作一番改變的時刻。[27]」 當時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在完成判決之前基於本案對於美國社會變動可能帶來的重要性,積極的協調各個大法官之間的意見,最後讓九位大法官對於本案都能夠達成一致,使得最高法院在本案(及其牽涉的法律原則)上具有絕對的拘束力,同時9:0的票數也表達了最高法院種族隔離方面采絕對反對態度的政治意涵,也因此在接下來的所有上訴到最高法院的種族隔離爭議的法律都被判決為違憲。在厄爾·沃倫主筆,其他大法官全體加入的法院判決書裡面,最高法院提到了以下幾點:
為了釐清第14條修正案同等保護權的適用范圍究竟有沒有涵蓋公立教育的問題,法院對於第14條修正案需不需要采歷史解釋?亦即,第14條修正案形成時,制憲者的原意(framers' intent)是否重要?制憲者的原意可否適用在本案?
法院認為,討論制憲當時的背景,並不足以解決本案的問題,因為雙方無論如何都一定會有不同的解釋,我們根本無法確定或得知制憲者的原意究竟為何[28]。
既然制憲者的原意無法列入考量因素,解決本案問題的方法究竟為何?問題點在哪裡?
由於本案與之前的類似案件不同,在所謂的有形因素(tangible factors,例如課程、師資、建築物、硬體設備等)原告與被告並無爭論,因此本案真正的問題點在於「隔離但平等」的原則是否能夠適用於本案,因此法院當然無法僅就有形因素審查;同樣的,法院也不能僅從第14條修正案形成時的背景進行比較,因為在本案中所爭執的是的是種族隔離在公立學校教育上面所產生的影響,但是在第14條修正案的立法當時(1868年)或者是普萊西案的「隔離但平等」原則形成時(1896年)公立學校教育尚未普及,背景完全不同,因此不能拿來討論。因此法院必須衡酌之處在於種族隔離本身在公立學校教育究竟造成了哪些影響,法院必須從公立教育在美國的發展過程,學校教育本身在現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種族隔離教育造成的實際影響面等進行綜合考量,以解決問題[29]。
現代社會中教育的本質及其功能
提供教育是現代政府的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環,其作用在於培養良好的公民,使小孩子能夠認識文化價值,使其適應整個社會,並使得他能夠接受隨後一系列進入社會(社會化)的訓練,小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如何,能否成功,也與他的基礎教育息息相關。以上種種,都說明了受教育是一種權利。既然政府接收了這樣的權利,必然有義務提供教育服務,且此提供必須是平等的[30]。
種族隔離的教育措施是否剝奪了黑人學童的權利(因而違反同等保護權)?如果是,究竟這樣的措施剝奪了哪些權利?
盡管種族隔離表面上(例如在硬體設施、師資、課程等)的可見因素是平等的,但是有許多無形因素(intangible factors)卻是不平等的,例如學習的能力,與他人討論並交換意見的機會等;此外,在中小學更重要的是,隔離教育會使學童對自己形成一種「自己是次等的」的自我認同,這種認同感覺會傷害學童的心靈,同樣也會影響他的學習動機以及未來心靈的正常成長。法院在此引進了許多心理學上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31]。
從以上幾點論證,法院因此判決「隔離但平等」的法律原則,在公立中小學中,因為隔離的措施本身即是一種不平等(inherently unequal),因此不再適用。隔離教育違反了第14條修正案的「同等保護權」,因此違憲,法律因而不適用於個案中,黑人學童進入白人學校就讀的權利不得被拒絕[32]。
而另外一件相伴案件波林案中,因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由聯邦直接管轄,直接適用聯邦法律而無並無州法,法律依據不同,因此最高法院另外做出判決。由於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的同等保護權只規范州而不直接適用於聯邦[33],因此最高法院利用美國憲法第5條修正案的「正當法律程序」條款,說明「同等保護權」與「正當法律程序」並不互相排斥[34],指出種族隔離法律的實行並沒有合理目的(any proper governmental objective),因此剝奪黑人學生進入白人學校的權利違反了憲法所保障的正當法律程序[35],且參考布朗案的判決,法院指出聯邦對於人民的基本保障責任不應該比州還輕[36]。綜合上述理由,拒絕黑人學生入學的種族隔離措施因此違憲,黑人學生得進入白人學校就讀。 雖然最高法院已經將公立學校教育需種族隔離的法律宣告為違憲,但是並沒有詳細地談到如何執行的問題。鑒於美國社會的復雜,各州之間可能都有不同的社會情況,最高法院因此在布朗案做成決定的隔年(1955年),邀請各州的司法部長以及聯邦的司法部長討論如何執行的問題[37]。最高法院經過多方討論之後做出判決,決定將所有類似的公立學校種族隔離教育的法律爭議案件重新發還各級地方法院,並且指定各級法院必須依照布朗案中所創立的一些原則進行審查,並且依照各地區不同的社會情況做出裁判。[38]。這個判決就是通稱的「布朗第二案」(Brown II)[39]。最高法院指出,在各州轉型至非種族隔離為基礎的教育系統的過程中,各級法院可以終結任何可能遇到的障礙[40]。
然而,最高法院鑒於各地區可能的復雜性,並沒有強制必須要在什麼時間之前完成廢除種族隔離的措施;相反地,法院僅指出此等解除種族隔離的措施必須以「十分謹慎的速度」(with all deliberate speed)實行。而這也造成有些州(特別是南方各州)常借故而拖延實行廢除種族隔離的措施[41]。 波林訴夏普案的發生是由一位理發店擁有者領導黑人學生要求進入白人學校遭拒而開始的。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自美國立國以來一直是許多黑人居住的重要地區,然而這個地區對於黑人並沒有特別的友善,保留了許多種族隔離的習慣與制度。美國政府在二戰之後廢除軍隊種族隔離的措施在特區也沒有引起任何的關於廢除種族隔離的回應與行動。在1950年之前這個地方的傳統黑人社群領導──如教會、婦女聯誼會、公共集會所等──一直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對種族隔離措施運動,即使這個地區有許多的社經條件不錯,服務於政府機構的的黑人,他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只能享有次等教育設施的現狀仍然保持沉默。
這樣子的現象一直到1950年才有些不同。當地的一位理發店擁有者賈德納·畢沙帶領著十七位黑人學生前往一所新的白人學校約翰·菲立普·索沙高中,要求校方許可這幾位學生進入校園,並且接受他們的入學注冊。雖然這所學校設備優良,地幅廣大,明顯可以再收好幾名學生,但校方基於種族因素而拒絕。賈德納·畢沙隨後接觸律師查理斯·漢彌爾頓·休士頓(英語:Charles Hamilton Houston)尋求協助,查理斯·漢彌爾頓·休士頓決定要求教育當局提供黑人學校平等的設施,過程中並未與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有任何接觸。1950年在訴訟准備的過程中,查理斯·漢彌爾頓·休士頓的心臟疾病發作,健康狀況惡化,因此把這件案子託付給他的同事兼好友詹姆士·納布瑞特(英語:James Nabrit),詹姆士·納布瑞特後來決定將目標改變,從原本要求提供平等的設施轉為攻擊種族隔離本身的法律而提起訴訟。
地方法院判決駁回本件訴訟,但最高法院發給調卷令(英語:certiorari),允許原告直接上訴至最高法院。
和其他布朗案不同的是,雖然這件案子上訴至最高法院時和其他布朗案合並審理,但是最高法院將本案與其他布朗案分別審判,因此一般認為波林案是布朗案的相伴案件(companion case)。

❻ 鞍山去煙台法院開庭要隔離嗎

鞍山去煙台法院開庭,不需要隔離,只要帶上你的綠色健康碼就OK了。

❼ 隔離費公司不給交投訴到法院管用嗎

隔離費公司不給交,你投訴到法院,有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用處,是不是公司必須交試一試到法院投訴一下?

❽ 我來到一個陌生的二線城市,的其中一個區,那有區武裝部,隔離就是法院了,在法院對面就是

不一定啊,像你所介紹的這個地方一般都是在城市的邊緣,是大城市的邊緣,作為一個區來說的話,算是中心地帶吧。

❾ 強制隔離戒毒決定書是判決書嗎

強制隔離戒毒決定書不是判決書。

強制隔離戒毒決定書回是行政答處罰決定書。行政管理機關針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在經過調查取證掌握違法證據的基礎上,製作的記載當事人違法事實、處罰理由、依據和決定等事項的具有法律強制力的書面法律文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處罰決定書分為兩種:一是當場行政處罰決定書,僅適用簡易程序處罰,並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的規定;二是一般行政處罰決定書,又稱普通行政處罰決定書,簡稱行政處罰決定書。適合一般程序的法律案件,並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的規定。判決書,法律術語,是指法院根據判決寫成的文書。是法律界常用的一種應用寫作文體,包括民事判決書、刑事判決書、行政判決書和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規:法院生效的判決書從2014年1月1日起在互聯網全面公布,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未成年犯罪以及不宜「曬」的4類判決書外,公眾均可隨時查閱。

熱點內容
國家勞動法廢止的文件 發布:2025-08-28 00:15:08 瀏覽:390
幼兒教育法規試卷 發布:2025-08-28 00:06:39 瀏覽:733
羅博士講道德經 發布:2025-08-28 00:06:37 瀏覽:525
企業如何認真貫徹執行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8-27 23:47:54 瀏覽:325
法律知識進社區新聞報道 發布:2025-08-27 23:26:05 瀏覽:598
請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27 23:19:07 瀏覽:503
新公司法注冊資本要求 發布:2025-08-27 23:15:15 瀏覽:880
勞動法關於代課 發布:2025-08-27 23:11:02 瀏覽:790
勞動法中關於工作時間午餐時間 發布:2025-08-27 23:09:41 瀏覽:385
下列選項中屬於行政法規的規定的是 發布:2025-08-27 23:00:25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