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也稱為
『壹』 庭審筆錄有三個法官名字,但一名審判人員沒參加庭審也沒在庭審筆錄簽名,違反了什麼法律有具體條款嗎
一般來說是不可以的。有時候,當事人拒絕在筆錄上簽字,只要法官和書記回員在後面答簽字說明,筆錄內容依然有效,更何況是當事人自己簽字過的。而且現在法院庭審都是三同步,庭審都是錄音錄像的,卷宗後面都附有庭審過程的光碟,推翻說過的話基本不可能。除非你有證據能證明筆錄上記錄的內容與你的真實意思表示有誤差,或者你當時是受到脅迫、重大誤解等情形下發表的意見。
『貳』 我有個官司,我的證據非常充分,而被告幾乎每什麼證據,我也咨詢了好多律師,他們說百分之百會贏。
在沒有開庭,沒有判決之前,我想沒有任何一個法官會說你可能會輸,如果他說了,這個法專官是有問題的,但是屬調解是一個正常的程序,法官只有說雙方是否同意調解,如同意他會讓拿出調解方案來,如有一方不同意,那麼這個調解的程序也就結束了,法官沒有權力強行調解,這是當事人雙方的事,他只有站在第三人的立場上進行協調的權力。況且調解也是有時間的,他不能總是在調解,在明知調解不成的情況下還不開庭或者開了庭總在調解都要是不正常的,
『叄』 美國刑事訴訟中檢察官也稱為律師
一般美國的檢察官、法官都是由資深律師擔任的,沒有律師經歷的人是不能擔任檢察官、法官的。所以美國的檢察官、法官稱其為律師也不為過,但也應以其現任職務稱呼他為好,畢竟律師已經是過去時了。在我國,雖然現在已經統一為通過司法考試就可以任律師、檢察官、法官,但現時的我國檢察官、法官一般都沒有律師的經歷,大多數檢察官、法官也沒有去考司法考試,因此與律師的任職資格是不相通的,而且我們的司法體制也是如此要求,檢察官、法官是不能以律師的名義承攬業務的。
法官。
美國的法官衣食住行全部是在法官超市、法官餐廳、法官公寓裡面,目的一是為了製造法官神聖,讓老百姓不能夠太近距離的接觸到法官,這樣才能保持司法的嚴肅性和神聖性。
現在在美國,隨著控辯交易(即辯護律師與檢察官達成協議,說服被告人認罪,換取減刑)的增多,真正的需要陪審團的案子越來越少了,刑辯方面律師的地位不如以前了,但是在破產和民事案件中還是有重要的地位。
法官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產生,在司法機關(一般指法院)中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是司法權的執行者。在不同法系的國家中法官的角色不盡相同,但要求都是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或制肘、剛正無私地根據法律判案。日本國的法官稱為判事,台灣地區的法官以前稱為推事,後來改為法官。
在民事訴訟審判中法官應當是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產生的,依法行使國家民事訴訟審判權的審判人員,而且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應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的干擾。法官應當是獨立的、中立的享有法定的裁判權,具有當然的裁判權威的第三方。
律師(lawyer,solicitor,attorney,a lawyer; a barrister (at law); a counsel; (Am.) an attorney (at law))不同於古代的訟師、狀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按照工作性質劃分,律師可分為專職律師與兼職律師,按照業務范圍劃分,律師可分為民事律師、刑事律師和行政律師,按照服務對象和工作身份,分為社會律師、公司律師和公職律師。律師業務主要分為訴訟業務與非訴訟業務。
就「律師」的屬性而言,包括:其一,具有一定法律知識,按現行《律師法》之規定,是具有「高等院校法律本科以上學歷」之法律知識或「高等院校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有法律知識」;其二,經國家「司法考試合格」,取得資格;其三,經國家司法行政部門批准,取得執業證書;其四,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並以此為職業。
在上述四項基本特徵中,前一項或一、二項為其他法律工作者,如執法工作者,司法審判工作者(法官),司法檢控工作者(檢察官)所共有;後二項為「律師」這一法律工作者所獨具。
『肆』 學律師的以後可以當法官嗎
學了法律,可以當律師,也可以做法官,或者從事法律方面的工作。但是這些工作畢業後都還是需要你去努力爭取的,律師需要參加全國司法考試,法官需要參加公務員考試,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做,還是需要努力的。
『伍』 中國歷史中司法官的官職名稱
夏: 士
商: 司寇及正源、史
西周: 司寇及土師、士
春秋: 司寇或司敗
戰國: 廷尉或廷理
秦: 廷尉
兩漢: 廷尉
三國至南北朝: 廷尉
隋唐,五代,宋,明,清:
大理寺:卿,少卿,主簿
刑部:刑部尚書,
侍郎 御史台: 御史
希望對你有用
『陸』 在區法院怎麼稱呼庭長 送50分
好,我來告訴你--
負責審判案件的人員,如果是合議庭審理,那就是三個審判人員內,另加一個書記員容(負責記錄的)。其中,三個審判人員,坐在中間的,稱之為審判長。兩邊的,要麼是審判員,要麼是人民陪審員(兩者的區別在於陪審員不是法院的法官,而審判員是)。如果是一個法官負責審判,仍然要稱這個法官為審判長。
檢察院的那位,你稱之為公訴人。為被告出庭辯護的叫做辯護人。
至於庭長這個稱呼,那是法官的「行政」職務,比如刑庭庭長、民庭庭長。庭長不是在案件開庭中讓大家來稱呼的,即使是法院院長在庭審中也不能稱呼為院長。當然,平時若不是在開庭期間,那你就要叫院長、庭長、法官了。
『柒』 古人尊稱對方為「足下」,「閣下」有何來歷
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
足下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戰國策·燕策一》蘇代謂燕昭王:「足下以為足。如大將軍足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足 : 足 z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跡。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別人的學生)。舉足輕重
下 : 下 xi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泛指教義之淺顯者)
閣下
閣下為對「您」的敬稱,與足下意思相近。古代常見於口語,近代至現代則多用於書籍信函中。目前人們在書信(尤其是公函、業務相關書信)中仍然使用閣下來稱呼彼此。但是由於「您」一字的代替,慢慢地「閣下」一詞多用於外交場合。香港的法院於1997年主權移交後對法官的稱呼由「法官大人」轉為「法官閣下」。
從尊稱的本義上來考證,「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閣下」也都不是叫對方本人的。「陛下」中的 「陛」實際上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經解釋說,皇帝派他的近臣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台階下,以防不測。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的近臣代為轉告,所以一聲「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陛下」的問題解決了,「殿下」、「閣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尊稱的意思其實都一樣,表示自己不敢和對方直接說話,要請人代為轉達,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殿下」一般是對皇太後、皇後、太子、諸王的尊稱,但是歷朝歷代略有不同,「閣下」是對一般人的尊稱,現在還用於外交場合。另外,「足下」也是對別人的尊稱,但是與「陛下」、「殿下」、「閣下」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
『捌』 法院紀檢監察人員也稱呼法官嗎
法院的審判人員才稱法官,法官必須通過全國司法考試選定,被授予法官資格後才能擔任法官。法院的紀檢監察人員不能稱為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