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去不了法院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去不了法院

發布時間: 2020-12-28 15:48:59

Ⅰ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需要法院部門指定

根據《民通意見》第14條:監護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順序中的數人。
根據回《民法通則答》第17條的規定,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第16條、第17條的規定:未經指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被指定人不服的,應當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起訴的,按變更監護關系處理。

Ⅱ 未經法院裁定,法定代理人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行為是否有效

既然是法定代理人,就不需誰來裁定,也不需要誰來委託,更不需要誰來指定,法版定就權是法定。法定代理人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行為除了法定不能代理的以外,其他代理行為都是有效的。比如父母是孩子的法代理人,不需要法院裁定,孩子16歲前,都可以代理孩子的民事行為,都是有效的,但是也有法定不可以代理的民事行為,比如父母不可以代理孩子結婚,如果父母代理孩子結婚,是無效的。

Ⅲ 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是否必須經法院宣告

《民法通則》規定,構成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條件為「未滿8周歲」和「完全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即年齡和認識判斷能力,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構成不需要二者都具備,年齡和認識能力是「或」的關系,只要二者具備其一即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未滿8周歲的,不需要法院宣告即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完全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的,需要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Ⅳ 一審我是申請確認老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我有居委會開的監護證明,一審法院的法官說我的監護證明無效,...

申請宣告公民民事行為能力案件一審法院為終審判決,既以宣告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如對法院指定的監護人存在爭議應依法搜集相關證據另行向當地法院提出申請!

Ⅳ 那請問:法院是如何鑒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一般過程是怎麼樣的

法院不負責鑒定的,會委託其它相關部門。

法院判決認為某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依據當事人近親屬或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委託相關部門對當事人進行診斷後做出鑒定,並由法院依據該鑒定進行判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書應當寫明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

第一百八十八條: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必要時應當對被請求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進行鑒定。申請人已提供鑒定意見的,應當對鑒定意見進行審查。

(5)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去不了法院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通則》第11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行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當然,這里還要求自然人精神健康、智力健全,不屬於《民法通則》第13條規定的精神病人。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法律確定年滿18周歲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主要考慮是自然人的智力狀態,而不考慮自然人的經濟狀況。因此年滿18周歲的自然人沒有經濟收入的,仍然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如在校學習的大學生。這些人如果因為違法行為需要承擔責任的,首先由本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沒有收入的,由撫養人墊付。

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謂「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根據《民通意見》第2條的規定,指「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

將這些人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利於他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有利於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是已經參加工作的人,都應當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另外只要被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即使後來失去工作,也仍然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Ⅵ 那請問:法院是如何鑒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一般過程是怎麼樣的

法院不負責鑒定的,會委託其它相關部門。
法院判決認為某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依據當事人近親屬或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委託相關部門對當事人進行診斷後做出鑒定,並由法院依據該鑒定進行判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書應當寫明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
第一百八十八條: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必要時應當對被請求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進行鑒定。申請人已提供鑒定意見的,應當對鑒定意見進行審查。

(6)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去不了法院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通則》第11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行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當然,這里還要求自然人精神健康、智力健全,不屬於《民法通則》第13條規定的精神病人。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法律確定年滿18周歲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主要考慮是自然人的智力狀態,而不考慮自然人的經濟狀況。因此年滿18周歲的自然人沒有經濟收入的,仍然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如在校學習的大學生。這些人如果因為違法行為需要承擔責任的,首先由本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沒有收入的,由撫養人墊付。
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謂「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根據《民通意見》第2條的規定,指「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
將這些人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利於他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有利於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是已經參加工作的人,都應當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另外只要被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即使後來失去工作,也仍然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Ⅶ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必須經法院宣告

按照人的精神狀態、精神疾病來判斷其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時,需經法定程序予以宣告。

Ⅷ 如何去法院辦理申請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和他的監護人

需要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程序參考如專下
《中華人民屬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七條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申請書應當寫明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Ⅸ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怎麼申請

這是民事訴訟法中的特別程序,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相關程序規定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節 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

1、第一百八十七條 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申請書應當寫明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

2、第一百八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必要時應當對被請求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進行鑒定。申請人已提供鑒定意見的,應當對鑒定意見進行審查。

3、第一百八十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應當由該公民的近親屬為代理人,但申請人除外。

近親屬互相推諉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為代理人。該公民健康情況許可的,還應當詢問本人的意見。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定申請有事實根據的,判決該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認定申請沒有事實根據的,應當判決予以駁回。

4、第一百九十條 人民法院根據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他的監護人的申請。

證實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因已經消除的,應當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

(9)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去不了法院擴展閱讀:

一、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2條第2款的規定:

人民法院經過對案件的審理,認為該公民並未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申請沒有根據的,應當作出判決,駁回申請。

認為該公民完全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申請有事實根據的,應當作出判決,認定該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並為其指定監護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意見》第198條的規定:

被指定的監護人不服指定,應當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經審理,認為指定並無不當的,裁定駁回起訴。

指定不當的,判決撤銷指定,同時另行指定監護人。判決書應當送達起訴人、原指定單位及判決指定的監護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意見》第193條的規定: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人提出該當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該當事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

應由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由受訴人民法院按照特別程序立案審理,原訴終止。

二、法律責任

1、當事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為其主體資格的限制,無法承擔民事責任。雖然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不能承擔或在承擔民事責任時受到限制。

但是他們或她們在侵犯他人權利或利益時應該是直接侵害人,所以他們或她們是不能擺脫成為民事被告的風險。不過雖然他們或她們是被告,但是承擔責任或部分責任的主體卻是他們或她們的監護人。

2、監護人

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侵權責任法》頒布以後,關於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監護人的責任有了新的規定,雖然在表面上的不同不是很大,但是其深層的價值觀變化還是很大的。新的條文如下:

第三十二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三、認定公民民事行為能力判決的撤銷

公民被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後,如果經過治療病情痊癒,精神恢復正常,能夠判斷自己行為的後果,清醒地處理自己的事務。

那麼,造成其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因已經消除。在這種情況下,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他的監護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請求。

人民法院根據該公民本人或監護人的申請,經查證屬實後,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從法律上恢復該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同時撤銷對他的監護。判決一經宣告,立即發生法律效力

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來說,法律對他們要更好的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特別是人身利益。

Ⅹ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人法院如何認定

委託有專業的醫學鑒定機構或司法鑒定機構鑒定後予以認定。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的近親屬可以要求法院啟動特殊訴訟程序,認定當事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熱點內容
脫貧攻堅政策法律效力政策效應 發布:2025-09-08 05:15:05 瀏覽:787
貴州錦屏縣司法局基層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08 05:13:25 瀏覽:259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 發布:2025-09-08 05:04:59 瀏覽:839
湖南省土官轉業安置條例 發布:2025-09-08 04:43:46 瀏覽:799
規范性文件與行政規章 發布:2025-09-08 04:36:31 瀏覽:810
先進法院材料 發布:2025-09-08 04:35:03 瀏覽:161
德國婚姻法第17條 發布:2025-09-08 04:35:01 瀏覽:15
河南法官被打 發布:2025-09-08 04:34:58 瀏覽:574
對法治社會的認識 發布:2025-09-08 04:14:19 瀏覽:212
夏朝司法管理 發布:2025-09-08 04:14:19 瀏覽: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