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前言

法院前言

發布時間: 2020-12-29 09:09:09

❶ 行政強制執行引言

一、行政強制執行的概念

行政強制執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履行行政機關依法所作行政處理決定中規定的義務,有關國家機關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或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的行為。

1.行政強制執行以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履行行政義務為前提,在一般情況下,這種不履行還必須有不履行的故意。不履行行政義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如在規定不得建築住宅的土地上建立住宅;另一種是,不履行規定必須履行的義務,如應納稅而不納。兩種情況都屬行政強制執行的范圍。
2.行政強制執行的目的在於強迫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履行行政義務。因此,強制執行應以行政義務為限,不能超過當事人所承擔的行政義務范圍。

3.義務人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義務,是行政強制執行的前提,但該義務產生的依據,即行政強制執行的基礎是什麼?歷史上曾經長期存在爭論。大陸法系國家早期曾主張包括行政處理決定和行政法律規定兩類,近期行政強制執行的趨勢,傾向於僅以行政處理決定為根據,不再以法律規定為直接依據。

4.行政強制執行的主體是行政機關還是司法機關,兩大法系有重要區別,其源在於對於行政強制執行權的性質的認識,普通法系國家從來把行政強制執行權看成是司法權的一部分。行政機關當然無權實施行政強制執行,但大陸法系中很多國家則歷來將行政強制執行權看成是行政權的一部分,由行政機關自行執行。不同的是,德奧等國早期曾將行政強制執行看成是行政權的組成部分,無須法律特別規定;近期則有重大變化,行政機關是否有行政強制執行權,尚須法律特別規定,這是順應民主潮流和保護公民合法權益觀念日益發展的必然趨勢。(註:二戰前德日行政法學者均肯定行政處分具有公定力、拘束力、確定力及執行力。因此。行政處分權當然包括命令權與執行權。行政強制執行無須根據法律之特別規定。如19世紀時普魯士學者安休斯(G.Anschiite)、
布倫諾(K.Brunner)均持此說。其後德國著名行政法學家奧托·麥耶爾(Otto
mayer)進一步予以發展,認為行政權依法發動之命令,原則上即應包括強制執行力。「警察所下之命令乃國家之行為,其與某人對債務人所做之請求截然不同。用強制之方法以求(命令目的之)實現乃當然之理」。

日本著名行政法學家美濃部達吉也持此說:「基於公權力之國家意思,其本身既已具備執行力,吾人應認為直接強制可不待法律之特別規定,該行政官署當然有權予以執行。」(《日本行政法》上,1936年版,第336頁)。
二戰後,隨著民主的發展,這種觀點受到責難,西德著名行政法學家佛魯斯特霍弗(FrnstForsthoff
)在分析了行政權與公民的關系後,認為「無例外的,應固守一個原則,即行政權僅能在具體之情況下且為法律所承認者,方得行使強制手段。」此後,德國學者一般都認為,應把行政的命令權與實現命令之強制執行權視為各自獨立,互不牽連的行政行為,兩者都須有其法規上之根據,這才符合行政法上最基本的原則——依法行政。

日本田中二郎教授也持上述見解:「行政強制,不問其為行政上之強制或行政上之即時強制,均因以人民之身體及財產之侵害為其內容,因此近代法治國家若須執行行政強制則非有法律上之根據不可。……下令與強制為各別之行為。」(《行政法總論》1965年第380頁),
當前日本學者大都持此說。)

我國關於行政強制權的歸屬,已由長期實踐形成制度,並在《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中加以規定,大致可歸納為: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為原則,以行政機關自行強制執行為例外的基本制度。
二、行政強制執行與民事強制執行和行政處罰的區別
(一)行政強制執行與民事強制執行

行政強制執行與民事強制執行,作為強制執行,有許多共同處,對某些國家來說,行政強制執行與民事強制執行並無實質區別,它們都是司法權的一部分,如美國。對另一些國家而言,雖然行政強制執行與民事強制執行是分開的,但行政強制執行在內容與方式上也都是從民事強制執行仿效而來,如德國。從我國具體情況看,行政強制執行與民事強制執行的區別在於:
(1)從執行主體看,
我國行政強制執行的主體在一般情況下為人民法院;但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也可以是行政機關。這與民事強制執行的主體只能是司法機關不同。
(2)從執行依據看,行政強制執行的依據是行政處理決定,
即使在由司法機關強制執行的情況下,其執行依據也是行政處理決定。而民事強制執行的依據是已經生效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的判決、裁定或調解等法律文書。
(3)從執行對象看,行政強制執行的對象比較廣泛,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為和人身。而民事強制的對象僅限於物。
(4)從執行結果看,行政強制執行不存在執行和解,
只能強迫義務人履行義務;民事強制執行則可以執行和解。(註:應松年主編:《行政行為法》,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25—526頁。)
(二)行政強制執行與行政處罰的區別

行政強制執行與行政處罰的共同點在於,都是因當事人不履行法定義務所引起的。但當事人不履行法定義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此法定義務非履行不可,由此引起行政強制執行,如納稅,當事人不履行納稅義務的,必須強迫當事人履行;另一種情況是,此義務已不可能再履行,故只能給予行政處罰,使其記取教訓,以後必須履行義務。如違反交通規則,闖紅燈,此時只能科以罰款,使其以後遵守交通規則,不可能強制執行。從性質上說,行政處罰是對不履行義務的當事人科處新的義務,而行政強制執行則是要對不履行義務的當事人強迫其履行原來的義務。這是行政強制執行與行政處罰的一般分界線。當然,行政強制執行中的代執行和執行罰也有科以新的義務的內容,但這種科以新的義務的目的,仍是為了履行原行政義務,並不以科以新的義務為結束。這是法律在設定處罰還是強制時必須注意的。實踐中,也有以處罰代替強制執行的,即以處罰代替當事人必須履行義務的情況,如有些地方對農民侵佔集體土地建房,行政機關不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除,而是以收取罰款結案,這實際上將起到慫恿違法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此外,行政處罰的種類和行政強制執行的種類很不相同。行政處罰主要運用警告、罰款、沒收財物、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以及行政拘留等手段;行政強制執行則採取代執行、執行罰、強制徵收以及直接強制等手段。由於行政處罰都是一次的承擔義務,因而在行政處罰難於執行時,尚需以行政強制執行為後盾。
三、對目前有關行政強制執行定義的辨析

我國行政法學著作中大都有行政強制執行的章節和定義,粗看似大同小異,細加分析,可以發現一些理論上存在的問題。現先摘錄幾條有代表性的定義,再加分析,也許將有助於我們對行政強制執行的理解。

(1)「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不履行其行政法上的義務時,國家行政機關可以採取法定的強制手段強制當事人履行其義務,這就是行政法上的強制執行,是一種具體的行政行為。又叫做行政執行。」(註:王珉燦主編:《行政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3年6月第1
版,第125頁。)

(2)「強制執行行為指由於被管理者抵制行政機關的合法行為,不履行行政機關提出的合法要求,行政機關採取強制措施消除被管理者的抵制,迫使其履行的行政行為。」(註:姜明安:《行政法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298—299頁。)
(3)「行政強制,也叫行政強制執行,
是國家對拒絕履行行政法規定的義務的當事人,或其有關實物標的依法實施強制措施,以促使某項義務的履行;或者為了公共利益而對特定的人或物實施強制手段,以限制某項權利的行使。」(註:張煥光等:《行政法基本知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155頁。)
(4
)「行政強制執行是行政機關在國家行政管理中對不履行法定義務的當事人用強制措施強制當事人履行義務的行政行為。」(註:應松年、朱維究:《行政法總論》,工人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98
頁。)
(5)「行政強制執行,
是國家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律文件規定的義務的當事人採取的行政法上的強制措施,由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執行。行政強制執行,是一種具體的、針對特定的人而採取的行政措施,又叫做行政執行。」(註:張尚@①:《行政法教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版,第171頁。)
(6
)「行政強制執行指行政機關或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拒不履行行政法義務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履行其義務的行為。」(註:羅豪才主編:《中國行政法講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39頁。)
(7
)「行政強制執行是指行政管理相對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其義務時,行政機關以強制方式促使其履行,或實現與履行有同一狀態的行政行為,通常簡稱為行政執行。」(註:張尚@①主編:《行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232—233頁。)
(8)「行政強制執行,是指公民、
法人或其他組織(行政管理相對人)拒不履行行政法義務,有關國家機關依法採取必要的強制措施,迫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履行義務或實現與履行義務相同的狀態的行政執行行為。」(註:應松年主編:《行政行為法》,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2頁。)
(9)「行政強制執行,可簡稱為行政執行或行政強制,
是指相對人負有法定義務,拒不履行,由行政機關依法採取強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義務或者由他人代為履行以達到同樣目的的具體行政行為。」(註:王連昌主編:《行政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225頁。)

這些定義的共同點都指出行政強制執行以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履行法定義務為前提。行政強制執行的目的在於強迫當事人履行法定義務。這無疑是正確的,但這些定義又存在著許多差異,而這些差異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對行政強制執行理解的不準確。
(1)將行政強制執行等同於行政強制。實際上行政強制的概念較行政強制執行為寬。它包括行政強制執行、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即時強制等。
(2)將行政強制執行等同於強制措施,
但這兩者在一般情況下並不完全相同。行政強制執行是對不履行法定義務的當事人,強迫其履行義務。行政強制措施一般是為了保全證據或制止違法。有時,採取強制措施的目的正是為了保證以後的強制執行。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行政強制措施也可能作為行政強制執行的一個前奏階段出現,從而使兩者難以區分。
(3)將行政強制執行與行政執行相等同。如上述所述,
這種觀點在早期德奧等國比較流行,但二戰以後這種觀點和做法都已被摒棄,因為它有放縱行政專橫的可能,不利於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新中國成立後,雖然長期來沒有理論加以明確闡述,但實踐的做法是確定的:將行政執行與行政強制執行分開,行政執法機關有權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但一般都沒有強制執行權,只有在法律有明確授權的情況下,該行政機關才具有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強制執行權,可以在作出處理決定後,依照法定程序進行行政強制執行。

毫無疑問,行政處理決定是具有執行力的,但執行力並不意味著行政機關自己可以強制執行。將行政處理決定權與行政強制執行權分離,將行政處理決定權與行政處罰權分離,這是現代行政法,也是我國行政法制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
(4)將行政強制執行稱為行政行為或具體行政行為。
強制執行行為在行政機關依法自行強制執行時,當然可以稱為行政行為或具體行政行為,但在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經法院審查同意,下令強制執行時,它就是司法強制,不應再稱為行政行為或具體行政行為。
(5)一般行政強制執行的定義中,大都未明確指出行政強制執行的根據應為行政處理決定,不應直接依據法律執行。
四、外國行政強制執行制度簡介
行政強制執行,作為一項法律制度,起始於西方,由於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西方行政強制執行制度大致形成三種模式,即美國模式、德奧模式和法國模式。
(一)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的特點是,行政機關在相對一方不履行行政義務時,原則上不能自己採取強制執行手段,只能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院以命令促使履行,相對一方如果不履行法院命令,法院將以藐視法庭罪,處以罰金或拘禁,這就是「藐視法庭程序(Contempt
proceedings)」,當然,作為訴訟,被告方也同時可以就行政機關的強制執行決定是否合法進行爭論,因而其本身又是一次救濟程序。此外,它也並不妨害相對一方在不服行政處理決定時,根據特別法或行政程序法的規定,向法院請求司法審查。
另外,有下列四種情況,有即時強制必要的,行政機關可以不經由行政上的訴訟程序,或事前的司法承認而自行執行:(1
)對負有繳納國稅義務財產的查封與扣押;(2)對外國人驅逐出境;(3)對妨害衛生的行為的排除;(4)妨害安全秩序之排除。(註:
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三民書局1988年8月第5版,第227—228頁。)

美國強制執行的理論基礎在於,按照美國三權分立的特點,為有效控制行政行為,防止行政權的濫用,這種對公民極易造成損害的行政強制執行權從來屬於司法權而非行政權,這是理解美國模式的關鍵所在。
(二)法國模式

為確保行政義務之履行,法國採用由司法機關對義務違反者施加刑罰的辦法。依靠義務人對刑罰的恐懼以促使其自動履行。這種刑罰與一般刑罰不同,稱為行政刑罰。但刑罰與行政罰只在法律有規定時才適用,如果法律對於某項行政義務的不履行沒有規定處罰,或者情況緊急,需要即時強制時,行政機關也可使用強制力量直接執行行政處理決定所規定的義務,稱為依職權執行或強制執行。
但必須符合下列條件:(1)法律有明文規定;(2)情況緊急;(3)法律無明文規定,也無緊急情況,但法律也沒有規定其他執行方法時,強制執行是最後的執行方法。如果有其他方法就不能適用強制執行;(4
)當事人表示反抗或有明顯的惡意。強制執行的方式,一為代執行。(註:王名揚:《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第169頁。
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三民書局1988年8月第5版,第228頁。)
(三)德奧模式
1953年聯邦德國頒布行政強制執行法,共4章22條。(註:見《聯邦德國行政強制執行法》(1953年4月27日),朱林譯,
《行政法學研究》1996年第4期。)主要內容是:
(1)行政強制執行包括金錢給付義務及行為的忍受、不作為義務的強制。但金錢給付義務的強制,適用其他單行法。(2
)行政強制執行原則上應以先有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行政處理決定)為前提。直接根據法律就採取行政強制執行的做法已被摒棄。但即時強制可無須預先的行政行為。(3)行政強制執行機關,
原則上為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也可部分或全部委託下級行政機關代為執行。(4
)執行方法為:代執行、執行罰和直接強制。代執行只能由執行機關委託第三人完成,費用由義務人承擔。代執行或執行罰不能達到目的或難以實行的,執行機關可直接強制。強制方法必須與其目的保持適當比例。決定強制方法時,應盡可能考慮當事人和公眾受到最少侵害。(5
)行政強制執行必須以書面方法作出告誡,告誡應附履行期限,明確執行方式。需義務人承擔費用的,應在告誡中列出預定費用數額。執行罰應告知確定的金額。告誡必須送達。(6
)義務人在代執行或直接強制過程中反抗時,可對其採取強力,依行政機關請求,警察須提供職務協助。執行達到目的後,立即停止。(7)執行罰未獲繳納時,
根據執行機關的申請,行政法院在經聽證後,可裁定命令代償強制執行,一日以上,兩星期以下。(8)對強制執行的行政行為,應有法律救濟。

奧國行政強制執行法公布於1925年,共13條,(註: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三民書局1988年8月第5版,第367—370頁。)主要內容有:

(1)行政強制執行由縣級及其上級國家行政官署負責執行。(2)行政強制執行的原則:①應以最輕微之方法達到強制執行之目的;②金錢給付的強制以不影響被執行人最低限度之生活及不妨害法定瞻養義務之履行為限。(3)強制方法有代執行、執行罰、直接強制。
負有忍受、作為或不作為義務又不能代執行者,可由執行機關科處罰金,或將其人收押,以強制其履行。直接強制須以先有執行處分為前提,可不經告誡程序。(4)臨時處分(假處分),當事人確有行政義務存在,
或不能確定時,執行機關為保全義務之履行,得為臨時處分。但以義務人有自行處分其財產或串通第三者以其他方法逃避義務之履行,有妨害執行或使執行有困難者為限。(5)行政救濟。
(四)日本強制執行制度之發展
日本於1900年師承普魯士法制,頒布了行政執行法和行政執行法施行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對此作了總結,認為罰鍰之強製作用較為間接,效果低微;直接強制曾被行政機關濫用,造成對公民基本權利之空前侵害,因而於1948年公布《行政代執行法》,共7條,(註:
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三民書局1988年8月第5版,第365頁。)據此,行政機關一般只享有代執行的強制執行權。

除代執行法外,日本其他法律中尚有關於執行罰、直接強制與強制徵收的規定。(註: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楊建順、周作彩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第90—91頁。)
五、我國行政強制執行的基本制度

我國行政強制執行的基本制度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為原則,以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為例外。(註:對此作出明確規定的法律是《行政訴訟法》,該法第66條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於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在行政機關強制執行前有「依法」兩字,說明行政機關的強制執行權只有法律特別授予時才具有。)
(一)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為原則

行政強制執行權原則上屬於法院,行政機關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履行行政機關依法作出的行政處理決定中規定的義務時,如法律沒有授予其強制執行的權力,就都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不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與國外不同。申請不是訴訟,不需要經過訴訟程序。申請比訴訟效率較高,這是適應行政管理要求的。但申請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程序,申請如經法院批准、同意,原行政強制決定就成為司法強制決定,法院可以運用其司法強制執行權,強迫當事人履行義務。因此,行政機關提出申請以後,法院必須認真進行審查,不僅要作形式審查,還要作實質性審查。對行政機關的申請,經審查合法,將由法院實施司法強制;經審查不合法,退回行政機關,不予執行。
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是否必須有法律法規的規定?否則人民法院將不予受理?

在行政訴訟法實施以前,行政機關如要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必須有法律法規的規定。規章無權作此規定。制定行政訴訟法時曾考慮到這一因素,如仍堅持必須有法律法規的規定,則大量根據規章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將失去強制執行的後盾而變成一句空話。在目前情況下,這將給行政管理帶來難以估計的後果。因此,《行政訴訟法》第66條特別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據此,凡屬行政機關所作具體行政行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既不履行義務又不起訴的,行政機關就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無須以法律、法規規定為限。至於能否執行,還需人民法院審查。這是我國基本法律中第一次作出的關於行政強制執行的一般性規定。在行政訴訟法實施以後,應該已經不存在申請執行必須有法律法規規定的限制。

行政機關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強制執行後,人民法院應在多長期限內給予答復?人民法院如不同意強制執行,行政機關是否可以再向上一級法院申訴?上級法院應在多長時期內答復?執行費用應如何計算等問題,由於至今沒有統一規定,以至常常發生矛盾,需要作出規定。
(二)以行政機關自行強制執行為例外

例外的根據就是法律,由法律明確規定由哪一級政府或哪一行政機關部門享有哪一種行政強制執行權,不能超越。沒有法律特別規定的,行政機關就不享有行政強制執行權。
從我國已有法律規定的情況看,法律授權行政機關享有強制執行權的,大致有下列幾種情形:
(1)屬於各部門專業范圍內的強制執行,一般由法律規定,
專項授權給主管行政機關,如:關於人身權的,有強制傳喚、強制拘留(《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強制履行(《兵役法》)等。屬於財產和其他權利的,如滯納金(《國營企業調節稅徵收辦法》)、強制收兌(《違反外匯管理處罰施行細則》)、強制許可(《專利法》)等。(2
)屬於各行政機關普遍需要的,如強制劃撥、強制拍賣財產,原則上都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法律只授予少數幾個行政機關,如稅務(《稅收征管條例》)、海關、審計等。(3)一項特別的財產權,
即拆遷房屋、退回土地等,由於這是涉及公民的「命根子」,需特別慎重。原則上都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但是,《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15條規定,強制拆遷既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也可由房屋拆遷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註:《國務院公報》1991年第568頁。)
《行政處罰法》第51條第2款規定:「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
扣押的財物拍賣或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交罰款」,可見,強制拍賣或強制劃撥,都必須由法律規定。法規規定無效。也就是說,按照《行政處罰法》規定,強制拍賣或強制劃撥的設定權屬於法律,其他規范,如法規等無權設定。這是一項一般性規定,不僅對不繳納罰款的適用,其精神也同樣適用於其他情況。

必須強調的是,法律明確規定行政機關擁有何種強制執行權,從積極方面說,意味著法律的授權;從消極方面說,也意味著行政機關不享有其他種類的行政強制執行權。
六、我國行政強制執行的形成和特點

與英美和德奧比較而言,我國行政強制執行具有自己的特點,英美法系將強制執行作為司法權的一部分,全部權力歸司法機關。這種作法有利於防止行政專橫,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但不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德奧模式將強制執行權交給行政機關,在早期時,把行政機關的行政命令權和強制執行權合一,無須法律特別規定;近代則將兩者分開,行政命令權不再包括行政強制執行權。行政機關享有的行政強制執行權,必須由法律規定。這種作法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但在防止行政專橫、防止損害人民合法權益方面,似嫌不足。我國行政強制執行制度是在總結各國行政強制執行制度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形成的。

1.以申請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為原則,表明強制執行權原則上屬於法院。第一,多一道法院的審查,將有利於減少錯誤,有利於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第二,用「申請」而不用「訴訟」,將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

2.以行政機關自行強制執行為例外。第一,所謂例外就是法律規定的例外,法律規定某一事項可由某一行政機關強制執行時,該行政機關才有某一事項的強制執行權。第二,從已有立法的情況看,只有那些屬於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強制執行事項,法律才授予行政機關。對帶有普遍性的強制執行權,如強制劃撥、強制拍賣財產等,控制極嚴,法律只授權個別行政機關。
可見,我國已經形成的強制執行制度,借鑒和吸取了各國經驗中的有益成分,這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從我國已經形成的強制執行制度,可以十分明顯地看出,行政強制執行是國家機關對不履行行政義務者所採取的強制手段。行政強制執行的「行政」二字,並不意味著強制執行權屬於行政機關,而是實現行政權的手段。行政機關有權作出初步行政決定,但無權自行強制執行,除非法律有特別授權。行政強制執行權與行政決定權是分離的,決不能把行政強制執行權看成是行政權的自然組成部分。這表明我國在行政強制執行權的設定上,考慮到這一權力的行使,將直接關系公民的權益,因而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同時,應該說,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重要標志。認識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至今仍有很多人誤以為既然有權作出行政決定,就有權強制執行;有些法院的同志則認為行政強制執行是行政機關的事,與法院無關,法院至多隻是履行一下審查的手續。由此在實踐中產生各種問題。
但是,由於我國對行政強制執行尚未統一立法,因而上述所謂我國的強制執行制度,只是粗線條的概括,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哪些情況的強制執行權可授予行政機關,標准不明確。

行政強制執行權原則上歸法院行使,但在某些情況下,由法律授權行政機關行使,標準是什麼?並無法律明確規定。有人對此作了歸納,認為劃分法院與行政機關執行權力的標准有下述幾種觀點:(1
)以執行標的為劃分標准;(2)以法律後果嚴重程度劃分;(3)以案件影響大小為標准。凡在該地區影響大的,由法院執行,一般的由行政機關執行;(註:許崇德、皮純協主編:《新中國行政法學研究綜述》,法律出版社出版,第378—379
頁。)(4)以對相對人權益影響的大小為標准;(5
)以案件執行的難度為標准。(註:馬生安:《論我國行政強制執行的模式選擇及其程序設定》,《行政法學研究》1997年第3
期第21頁。)本文作者在前面論述行政強制執行時,實際上也作了劃分,從形式看,凡法律授權行政機關的,由行政機關執行,法律沒有授權的,全部由法院執行。法律授權的標準是:專業性、技術

❷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梵蒂岡
國名: 梵蒂岡城國(The Vatican City State,Statodellà Cittàdel Vatican)。
面積:0.44平方公里(與天安門廣場一樣大)
人口:1400人,常住人口僅540人;主要是義大利人。
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和拉丁語。
宗教:信奉天主教。
貨幣單位:歐元,里拉
國際電話區號:379。
首都:梵蒂岡城(Cittàdel Vaticano,Vatican City,the Holy See city)
國花:白百合 梵蒂岡國旗
國旗:呈正方形,由金黃色和銀白色兩個豎長方形組成。傳說金黃和銀白兩色是耶穌12門徒之一聖彼得的兩把鑰匙的顏色。右側的白色旗地中,繪有教皇保羅六世的皇徽。
國徽:即教皇徽,是梵蒂岡城國的標志。為盾徽。盾面為紅色,其上有兩把交叉著梵蒂岡國徽的鑰匙和一頂羅馬教皇的三重冠冕。紅色在歷史上曾是天主教教堂的顏色;金黃色和銀白色的兩把鑰匙是主給聖彼得(《聖經》中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象徵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權力都交給他;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人間的皇冠結合產生的。羅馬教皇自稱是主在世上的代表,教皇又是梵蒂岡的首腦,有最高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所以皇冠為三重。
教皇:約瑟夫·拉青格樞機主教在2005年4月19日的第265任教宗選舉中當選為慈母教會第265任天主教羅馬教宗,按照教會慣例,改名為本篤十六世(Bendict XVI pp. 265)是羅馬教會的第8位德國教宗。
[編輯本段]地理
面積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邊的梵蒂岡高地上。領土包括聖伯鐸廣場、聖伯鐸大教堂、宗座宮、教皇避暑勝地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彼得廣場外,三面都有城牆環繞。它地處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牆為國界,另外,有一條「密道」從著名的聖天使堡通向梵蒂岡城內。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簡而言之,梵蒂岡城,是梵蒂岡的首都,亦即國家,故曰「城國」。
[編輯本段]歷史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梵蒂岡原為中世紀教皇國的中心。公元4世紀開始,羅馬城主教利用羅馬帝國的衰亡,乘機掠奪土地,6世紀時獲得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稱為「教皇」。
早在公元4世紀,教皇康斯坦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彼得大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
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的區域送給教皇(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成為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義大利境內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
1870年8月,羅馬爆發了反抗教皇政權的人民起義,義大利國王進駐羅馬,義大利完成統一,教皇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羅馬城內西北角梵蒂岡。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編輯本段]政治
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元首——即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在西斯廷禮拜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上選舉產生的,任期可達終身。
教廷雖有國家型態,但其存在乃建立於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礎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於一般國家。其中樞組織包括:
國務院:綜理教廷行政,並掌理教宗之樞密事務,首長為國務卿。現任國務卿樞機塔爾齊西奧·貝爾托內為義大利籍。
國務院下設:一般事務組(掌內政)、外交事務組(掌外交),及九個聖部(Sacred Congregations):信理部、東方教會部、禮儀及聖事部、冊封聖人部、主教部、萬民福音部、聖職部、修會部及教育部。
宗教法院(Tribunals):聖赦院、最高法院及聖輪法院。
十一個宗座委員會(Pontifical Councils):平信徒委員會、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家庭委員會、正義暨和平委員會、一心委員會、移民暨觀光委員會、醫療牧靈委員會、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宗教協談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及大眾傳播委員會(以上各機關首長多由樞機擔任,任期五年)。
另有事務機關:宗座財務局、教廷財產管理局、教廷經濟事務局、教廷內務管理處、教宗禮儀處及分別掌理特定事務之委員會。此外,教宗為治理梵蒂岡城邦,另設有「梵蒂岡城國管理委員會」(Pontifical Commission for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聖座,是教宗及其顧問們在向下屬的全球各地的天主教會發出指令時所使用的正式名稱。作為全球天主教會的「中央政府」,教廷享有主權國家一樣的地位,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簽訂國際性條約或加入國際組織。教宗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的教規,當天主教教規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
梵蒂岡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向其他主權國家派出外交使節,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國家派出的外交使節。但是由於國家面積太小,別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一般都在羅馬設大使館。這樣做所造成的一個有趣結果是,義大利駐梵蒂岡的大使館是設在義大利自己國境內。梵蒂岡是中國台灣當局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
梵蒂岡同174個國家和地區有正式外交關系,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
[編輯本段]生活
梵蒂岡實質上是坐落在義大利境內的「國中之國」,和其他所有國家不同的是,這個國家境內沒有田野,沒有農業,沒有工業,沒有礦產資源。國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譬如自來水、電力、食品、燃料、煤氣等統統由義大利供給。梵蒂岡建有火車站,通過862米長的鐵路聯結羅馬城內。這個國家沒有工農業生產,也沒有軍隊,僅有一支人員寥寥無幾的警衛在負責國家的安全工作和保衛教皇的安全及參加宗教儀式。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梵蒂岡有它自己的一整套機構和部門。教皇的咨詢機構是紅衣主教團,由紅衣主教、副主教皇本篤十六世教和神父共145名組成。梵蒂岡和近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系,是世界各國天主教會的領導中心。教皇下設有教廷國務卿並設有10個聖部,每個聖部負責處理一項宗教專門任務。此外還有秘書處、法庭、專門辦公室等。
有自己的貨幣、郵政、電訊、民政機構。在許多國家有大量的土地和投資,又有大量黃金和外匯儲備,是一個龐大的國際金融托拉斯。境內有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等宮廷建築,內有米開朗琪羅的壁畫《最後的審判》和天頂畫《創世紀》;梵蒂岡博物館、圖書館與美術館藏有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珍貴文物和藝術作品。
梵蒂岡的運輸系統是一個小型系統,沒有大型機場和高速公路,只有一個直升機場(被使用為首腦官員參觀梵蒂岡情況)羅馬向梵蒂岡提供第二個機場服務。
[編輯本段]經濟
這里有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有馳名世界、「價與天齊」收藏豐富的梵蒂岡博物館,教皇官邸拉特蘭宮,綠草如茵的後花園,有自己的貨幣。1980年財政的公開收入,旅遊、郵票收入200億里拉,占總收入3%;不動產的收入110億里拉,佔2%;特別財產的利息收入600億里拉,佔9%;宗教事業銀行利上交2700億里拉,佔40%,向教皇贈送的貢款900億里拉,佔13%;教施捨款2250億里拉,佔33%。梵蒂岡的貨幣與義大利的里拉通用。
梵蒂岡有自己國家的郵政、電訊系統,設有國際信息通訊社和梵蒂岡廣播電台。廣播電台建成於1957年,它的電台每天24小時以36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地廣播。梵蒂岡有自己的報紙《羅馬觀察家報》、雜志《教廷文匯》月刊,每年還出版《教廷年鑒》。它是世界上唯一的講拉丁語的國家。它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駐有「聖座使」、「代理聖使」和「宗教代表」。「聖座使」相當於大使,「代理聖使」相當於公使,「宗教代表」則僅僅是教皇的宗教代表,在法律上不執行外交職權。梵蒂岡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派有常駐觀察員。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羅馬派有駐梵蒂岡的使節。通過他們控制駐在國天主教教士的活動,並參加國際政治、經濟活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梵蒂岡還是一個大的國際金融托拉斯。它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巨額的投資和大量的房地產,有「國際金融帝國」之稱。據西方報刊估計,梵蒂岡在北美和西歐國家的投資歷高達幾百億美元,它的黃金和外儲備超過100億美元。美國的摩根財團是梵蒂岡資產的最大代理人。梵蒂岡的財產狀況素不公布,銀行業務極端保密。它有聖彼得廣場三個經濟組織:一是梵蒂岡銀行,又稱宗教事務銀行,主要負責梵蒂岡的金融事務,直接對教皇負責,並接受紅衣主教都督委員監督。該行成立於1942年,凈資產約30-40億美元,與世界上200多家銀行有業務往來。二是梵蒂岡城國的教皇委員會,負責經營梵蒂岡電台、鐵路、郵政電訊和其他機構。三是羅馬教皇資產管理處,下分一般部門和特別部門。一般部門主要掌管在義大利的動產和不動產,凈資梵蒂岡博物館產近20億美元。據估計,梵蒂岡在義大利擁有40多萬公頃土地。梵蒂岡資本滲透到義大利銀行信貸系統,以及電氣、化學、冶金、紡織、食品等工業部門。特別部門具有投資公司的性質,它在北美和歐洲許多國家擁有股票、債券和不動產約有6億美元。
按他們的商務禮俗,容易為他們爽快的作風所昧而疏於防範,可是,他們是絕對不馬虎的。當地人在飲食上,對麵食的吃法挺講究,拜會一定事先預約。宜穿三件式的西裝。時間十分寶貴,約會最宜訂在一大早或午餐後一兩個小時內。對人熱情友善,重視禮貌,表現客氣。
西斯廷小教堂內景梵蒂岡的藝術傑作,主要集中在聖彼得廣場、聖彼得教堂、梵蒂岡博物館和西斯廷小教堂。
[編輯本段]人口
梵蒂岡城內大約有890名常住居民。梵蒂岡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衛梵蒂岡教皇衛隊隊(一支專門為教皇服務的志願禁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編輯本段]交通
梵蒂岡最近的機場是義大利羅馬的費米奇諾(Fiumicino)國際機場。從羅馬火車站(Roma Termini)可乘公共汽車40號或64號,或乘羅馬地鐵的A線(Linea A)往方向到達Ottaviano站沿Via Ottaviano走約10分鍾可達梵蒂岡。
[編輯本段]文化
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文化瑰寶,城內的建築如聖彼得大殿、西斯廷教堂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築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梵蒂岡也擁有一個館藏豐富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博物館,專門收藏具有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的藝術品。
聖誕節的聖彼得廣場夜景梵蒂岡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聖彼得廣場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點,隨著教堂鍾聲響起,教宗在聖彼得大教堂樓頂正中窗口出現,向教徒們發表演說,梵蒂岡的瑞士侍衛隊每年5月6日在聖達馬索院內舉行宣誓儀式,誦念5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上帝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宗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值得留意的是,梵蒂岡禁止遊客或當地居民在穿著上露出膝蓋以上的部位,以示對這座上帝之城神聖的敬意。
[編輯本段]軍事
梵蒂岡的國防力量稱為瑞士衛隊,瑞士衛隊人數約為150人,負責保護宗座。
[編輯本段]外交
梵蒂岡同161個國家和地區有正式外交關系,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
與中國關系:
梵蒂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暫無外交關系。
1922年,首位宗座代表於駐於北京。1946年中國教會聖統制建立後,教廷駐華使館設置於當時國民政府首都南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駐華公使黎培理總主教(Antonio Riberi)被逐出大陸。他於1951年9月6日到達英國殖民地香港,翌年轉往國民黨統治的台灣。
南京的國民政府遷到台北後,梵蒂岡是少數繼續承認其為法統地位的國家,並且在台北恢復設置「教廷駐華大使館」。1967年「天主教中國主教團」(Chinese Bishops' Conference)在台北成立,1998年更名為「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Chinese Regional Bishops' Conference)。
目前,梵蒂岡是唯一與中國台灣當局保持官方外交關系的歐洲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教廷因為宗教問題一直沒有建立外交關系,尤其對於主教任命的問題上有較多的爭議。
梵蒂岡與中國關系是很微妙的。據說將會有重大突破。梵蒂岡是不多的和台灣當局保持「外交關系」的重要國家,而且在它的影響下,很多保守的天主教國家也與台灣保持「外交關系」。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即位後,開始有所接觸,2005年4月,本篤十六世即位後,進一步就建交問題與中國之間作正式商討。
不過,梵蒂岡近年來雖然在社會觀念上仍然堅持保守的觀點,比如反對節育和墮胎,在政治觀點上趨於開放,因此,很多觀察家認為,新教皇上台後,將放棄和台灣的「關系」,而轉向中國大陸,畢竟在中國大陸有著近5000萬的教徒(據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20多年前,當教皇剛剛上台的時候,全世界70%的天主教徒在歐洲,而現在60%的教徒在亞非拉,特別是在非洲。因此新教皇的選舉,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來自亞非拉的主教們,據說巴西的主教希望非常大。
不管怎麼,中國政府已經表示,願意和梵蒂岡發展友好關系,只要梵蒂岡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編輯本段]梵蒂岡廣播電台
(Vatican Radio the Radio Vaticana)
梵蒂岡廣播電台
前言
梵蒂岡廣播電台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以自由和效力來宣講基督的訊息,並連系天主教中心與世界各國的關系:
— 傳達羅馬教宗的聲音和教導,
— 報導聖座的活動,
— 反映世界各地天主教的生活,
— 指出教會對時下世界問題的看法,留意辨識時代的徵兆。
在人類歷史的更迭中,傳播福音的命令未曾或變:在基督降生第兩千年開啟之際,新科技增加了我們傳播訊息的途徑,因此,我們對自己所傳播的訊息更需要賦與生活見證的力量。我們在為你們服務,請幫助我們不辱受託付的使命。請收聽我們的廣播,並介紹大眾收聽教宗的電台,也用你們的建議、你們的收聽報告、你們的奉獻來支持它。我們尤其不能缺少你們祈禱的有力幫助。這樣,梵蒂岡電台才能善盡它的天職:一個恩寵的事業!
梵蒂岡電台簡史
拉特朗條約簽訂後不久,庇護十一世教宗便委託古列爾莫.馬可尼在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國領土內建造一座廣播電台,並敦請數學與物理學者,耶穌會士若瑟.詹弗蘭切斯基神父管理。1931年2月12日,庇護十一世教宗以拉丁文發表一篇廣播詞,為電台主持落成開播典禮,那篇開幕詞令全球動容。在最初的試驗性廣播中,包含科學報導節目,內容介紹宗座科學院的動態。1939年2月9日庇護十一世教宗去世,電台集中力量以九種語言報導樞機主教們舉行秘密會議,選舉新教宗的大事,以及新任教宗庇護十二世就職大典的盛況。當時電台的播音室和辦公室遷移至良十三世大樓。這座大樓直到1936年是梵蒂岡天 文台的所在地。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梵蒂岡電台的節目雖然遭到外國的檢查和干擾,卻成了一個自由傳播訊息的媒體。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與新聞部長戈培爾斯(Goebbels)發誓要使梵蒂岡電台閉嘴;法國反對納粹的地下反抗軍卻把梵蒂岡電台的廣播抄寫下來,予以散發。當時電台有個編輯部,由耶穌會士組成,用九種語言廣播。1940年1月,電台成立消息詢問部,播送尋人啟事的消息,尋找因戰爭而失落的軍人和平民,也傳播家屬親友給戰俘的訊息:從1940年至1946年,梵蒂岡電台計廣播了1,240,728個相關的訊息,約合12,105個廣播小時。戰爭結束後,梵蒂岡電台又增加其他的語言廣播,因此需要具備更強有力的發射機和定向天線網。於是在1954年開始在羅馬市西北部的聖瑪利亞.加勒里亞(Santa Maria di Galeria)地方建造廣播中心,該中心於1957年10月27日由庇護十二世教宗落成啟用。
1958年新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當選就職,電台在佩特里亞諾博物館舊址擴建新的播音室和辦公室,以應付不斷發展的電台的需要。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期間,電台花了三千小時,以三十種語言報導大公會議的經過。
1963年保祿六世教宗登基。次年,1964年元月,他飛赴聖地朝聖,開啟了教宗國際牧靈訪問的紀元,這也給梵蒂岡電台的新聞記者和技術人員帶來新的挑戰,他們以特派員身份隨教宗出巡訪問世界各地。
1970年1月29日,聖座國務卿維洛樞機主教為梵蒂岡電台新本部庇護大樓主持落成典禮。這時期,電台每日的廣播時數已達十九到二十小時,使用的語言有三十二種,總發射力達一千千瓦,工作人員二百六十位,分屬三十八個國家。
1978年、在若望保祿一世教宗極短任期後,教會又選出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一位走遍全球、到世界可能前往的地方朝聖訪問不倦的教宗。
這時的電台因著相稱的人力和物力,尤其因著朝聖者教宗孜孜不倦、馬不停蹄的牧靈訪問活動的推動,在八十年代末期已經達到高度的專業水準和效能,並獲得國際廣播界的贊許。九十年代,梵蒂岡電台進入人造衛星廣播時代,它於一九九五年在梵蒂岡設立一座地面衛星站,以面對新時代新科技的挑戰。今天,梵蒂岡電台每日以六個廣播網、四十種語言、進行七十八個時數的廣播,工作人員近四百,來自全球,大都為在俗教友,他們組成一個多語言的小宇宙,每日為教宗和普世教會服務。
工程技術部:良十三世大樓
良十三世大樓坐落在梵蒂岡花園中,建於十九世紀末年,是這位教宗的夏宮。整座大樓現為梵蒂岡電台技術管理部門所在地,這個部門包括一座十五世紀尼各老五世教宗所建的塔樓,這座塔樓安置有調頻廣播設備(有五十千瓦發射力,一座十層高的天線架,每層有四具波道式天線)和一組與兩個拋物面天線系統相連的無線電通訊線路系統。這個系統是為了與聖瑪利亞.加勒里亞廣播中心連系用的。大樓內設有四個錄音室,聖母升天大廳內的那個大型錄音室屬數字控制系統,專為製作音樂節目使用。
離良十三世大樓不遠的梵蒂岡山丘上,有一座建築物,是梵蒂岡電台第一個廣播站,系馬可尼在一九叄一年親自督導建造的。今天,這個廣播站裝設著可旋轉的對數天線,以短波對歐洲地區進行廣播,以及兩部中波發射機和三部短波發射機。這座建築物內還辟有梵蒂岡電台歷史博物館,陳列著一九叄一年以來電台使用過的主要機器、文物、照片和歷史性紀錄影片。
梵蒂岡電台廣播中心:聖瑪利亞.加勒里亞發射台
梵蒂岡電台規模巨大的聖瑪利亞.加勒里亞廣播中心在短波方面擁有兩部Telefunken五百千瓦發射機和兩部Brown Boveri兩百五十千瓦至五百千瓦發射機。這些高效能的發射機配合兩座旋轉式天線架運作,這兩架旋轉式天線架的高度分別是76米和106米,直徑則分別為85米和87米。此外,還有五部一百千瓦短波發射機和二十八座固定天線,以及一座對數旋轉式天線。
在中波方面,廣播中心有一部Brown Boveri六百千瓦發射機,這部中波發射機配合一座有四具鐵塔,各高94米、彼此距離70米的Telefunken定向天線運作。此外,還有一座全方位天線和兩部老式的Brown Boveri兩百五十千瓦和一百五十千瓦發射機備用。

❸ 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簡介

湯姆幼年喪母,由姨媽收養。聰明頑皮的湯姆受不了姨媽和學校老師的管束,常常逃學闖禍。一天深夜,他與好朋友哈克貝里·芬到墓地玩耍,無意中目睹了一起兇殺案的發生。因為害怕被兇手發現他們知道這件事,湯姆、哈克貝里帶著另一個小夥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島上做起了「海盜」,弄得家裡以為他們被淹死了,結果他們卻出現在了自己的「葬禮」上。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湯姆終於勇敢地站出來,指證了兇手。不久之後,在一次野餐活動中,他與他心愛的姑娘貝姬在一個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飢寒交迫,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後來終於成功脫險,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兇手埋藏的寶藏。

(3)法院前言擴展閱讀:

說到兒童文學中的經典頑童形象,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湯姆索亞。可是這個形象並不是馬克吐溫的首創,它的開山鼻祖是另一位美國作家托馬斯巴雷奧爾德里奇,他那部半自傳性質的小說《壞孩子的故事》比《湯姆索亞歷險記》整整早發表了七年。

它的原書名是The Story of a Bad Boy,講的是一個善良的壞男孩的故事——他並不壞,沒有犯下什麼令人發指的越軌行為,他的壞,只是相對於他身邊的那些好孩子而言。

那麼,湯姆這樣一個頑童,到底對大人和社會做出了怎樣的挑戰呢?

先讓我們來看看湯姆幾歲了。很奇怪,馬克?吐溫在《湯姆?索亞歷險記》里沒有為湯姆設定年齡,我們只能推測。這是發生在一個夏天裡的故事。故事開始時,湯姆似乎不大,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小孩,因為他的那些所作所為實在是太幼稚、太讓人哭笑不得了:給別的孩子刷木板籬笆的機會,換來的東西卻是一把什麼也開不了的鑰匙,兩條蝌蚪,四塊橙子皮。

在姨媽的眼皮底下偷糖吃﹔在教堂里逗狗跟甲蟲咬架……可到了後來,湯姆卻又像是一個成熟而又冷靜的大男孩,比如最後他和心愛的女孩蓓姬身陷迷宮般洞窟那場戲,飢餓、乾渴、黑暗,再加上恐懼,換作一個小小孩早就絕望地放聲痛哭了,但湯姆表現得比大人還理智、堅強,給人的感覺完全是一個心智成熟的少年。這樣推測下來,湯姆的年齡應該是界於十至十二歲之間吧。

湯姆絕不僅僅是一個逗人發笑的頑童,作為馬克?吐溫用來顛覆當時流行的說教式的兒童文學作品的一個角色,他首先反抗的就是大人社會的道德標准。比如,他蔑視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即便是他的種種惡作劇和冒險,如果細細追究起來,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渴望別人承認,要成為一個英雄。

這本書爭議最大的是結尾。因為在故事最後,一直反抗大人世界的湯姆居然妥協了,被一直渴望逃離的所謂文明社會收編了,和大人站到了一起。

不但自己成為了一個好市民,還把逃走的哈克貝利找了回來,規勸他做一個體面人,接受那個有錢寡婦的收養,不然連他湯姆自己都會被人瞧不起。這,顯然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然而,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湯姆的這種變化,這本書的原版編者約翰?

C?葛伯就指出:「作品其實是對成長進程的一種嘲諷性的說明,因為湯姆最後更接近於聖彼得堡的成人,這些成人往好里說是虔誠而善感﹔往壞里說則遇事不能容忍,生性殘酷……馬克?吐溫很可能是想提醒我們:我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往往越來越看重社會習俗和社會的贊許與否,越來越喪失我們對個人自由的熱愛。」

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的引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版關於確定民事權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1年2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61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
二○○一年三月八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61次會議通過法釋〔2001〕7號)
為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解釋:

熱點內容
而不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09 13:54:51 瀏覽:693
潮州湘橋法院 發布:2025-09-09 13:23:59 瀏覽:849
依法治市委員會執法協調 發布:2025-09-09 13:13:23 瀏覽:293
民法典姓民 發布:2025-09-09 13:01:41 瀏覽:390
婚姻法普法的調查報告 發布:2025-09-09 13:01:30 瀏覽:34
婚姻法勞動法還有什麼法 發布:2025-09-09 12:50:15 瀏覽:361
潮安區司法局 發布:2025-09-09 12:44:59 瀏覽:276
亦庄經濟開發區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09 12:26:34 瀏覽:266
招標圖紙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09 12:25:53 瀏覽:876
當部門規章與行政法規沖突時候 發布:2025-09-09 12:15:51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