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獨立意義
現代民主法治的基本標志就是司法權脫離行政權,而取得獨立地位。司法獨立的精髓就回是法官擺脫行政命令,而答只忠實於事實和法律,也就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所謂法院獨立,不能解決法院內部來自院長、庭長等官員的行政命令對法官公正裁判的左右和干預,在這個意義上,法官獨立是最高的理想狀態,法院獨立只是司法獨立的過渡狀態。
『貳』 什麼是司法獨立的含義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專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屬涉。」從中外學者的基本觀點來看,司法獨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含義就政治層面而言,司法獨立指司法權獨立,源於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第二層含義是法院獨立,法院獨立是司法權獨立的制度表現,包括法院獨立於非法院機構和法院之間相互獨立;第三層含義是法官獨立,既獨立於其他職業的公民又須特別強調法官與法官之間的自主性,法官獨立是司法獨立的最高形態。法官個人獨立與法院獨立是司法獨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法院獨立,單個法官無法履行其職責;同樣,如果法官不能免於其獨立審判可能會帶來的種種擔心,就不可能有獨立的審理與判決,也就不可能有司法獨立。法院獨立審判與法官個人獨立之間的關系就如同結構與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沒有一個好的結構,組成部分豪無根據,沒有組成部分,結構毫無意義
『叄』 法官獨立審判,有好處,有沒有壞處
獨任審適用案件的范圍一般都嚴格限制了哦
『肆』 我國司法獨立是指法官和檢察官獨立嗎
一、司法獨立的概念
先看司法的定義,司法就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審判案件的專門活動。從西方理論上來看司法權就是審判權,也就只有審判機關即法院行使司法權,而我國司法權還包含有檢察權,本文暫且從司法權只包括審判權入手分析。司法獨立是指司法機關及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依據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司法權。司法獨立作為現代司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是西方三權分立的產物。17、18世紀針對封建君主大權獨攬,權利異常集中等現象,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了三權分立的主張。其代表人物孟德斯鳩認為,國家應該將立法、司法、行政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行使。西方國家現行政治體制是以三權分立為基礎,司法獨立得到很好的運行。在我國,司法獨立原則在法律上被具體化為「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但這一原則在不同的時期表述並不相同。1954年,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誕生。它首次肯定了人民法院的獨立地位。該法第78條、第79條分別規定:「人民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然而,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1954年憲法所取得的法制建設成果付諸東流。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法院作為公安機關軍管會下屬的審判組織,根本就沒有獨立地位,司法獨立更是無從談及。而且,這一時期通過的1975年憲法也取消了「人民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的規定。文革結束以後,國家著手恢復法制建設,但直到1982年,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才得以作為法律原則重新確立。1982年3月8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最先對這一原則進行了規定。接著,同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即1982年憲法進一步將其上升為憲法原則。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與1954年憲法相比,1982年憲法的規定更為細致、具體,但同時也縮小了人民法院「獨立」的對象范圍。立法機關、檢察機關並不在人民法院「獨立」的對象范圍之列。因此在我國推行司法獨立是有憲法依據的。筆者以為司法獨立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一個法學理論,不具有意識形態和階級性。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只要想實現真正的法治,司法就必然走向獨立!
二、司法獨立的必要性
由於司法不具有獨立性,因此很多案子尤其是有重大影響力的典型案子,得不到法律的公正審理,也出現了很多冤假錯案,從建國後第一起刀下留人的安樂三死刑冤案,到文革時共和國主席劉少奇慘遭迫害致死冤案,忠臣良帥彭德懷蒙冤案,女烈士張志新被殘忍割喉處死冤案,直至改革開放以來的佘祥林殺妻冤案,青年孫志剛被殘害致死冤案,河北聶樹斌強奸殺人執行死刑冤案,雲南滕興善沒有死者的殺人冤案,民警杜培武槍殺妻子冤案等等。無不滲透著另人毛骨悚然的血腥和震撼。中國還有很多令人發指的關系案,金錢案,人情案等等。還有很多打著維護大局的旗號,粗暴干預司法, 2010年7月17日,陝西省榆林市橫山縣波羅鎮山東煤礦和波羅鎮樊河村發生了群體性械鬥,這並非一起簡單的斗毆事件,發生在山坳里的這一事件,根源是礦權糾紛,導火索是一起久拖不決的「民告官」案。這起看似並不復雜的礦權糾紛案,經榆林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至今仍得不到執行,致使價值數億元的集體財產歸於個人名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對生效的判決,省國土資源廳召開「判決」性質的協調會,以會議決定否定生效的法院判決。糾紛最終導致矛盾激化,事態升級。這一切的悲劇都是司法不獨立導致的,因此完善我國的司法獨立是很有必要的。
三、完善司法獨立的意義
1.從法的運行程序來看司法是最後一道程序,法所倡導與保護的價值都是通過司法來體現與確立的。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公正性是司法的精髓,也是司法的生命。沒有公正性,司法就不會有公信力,就不會有權威性。因此為了維護司法的公正性,司法必須保持獨立。
2.司法獨立還能保證司法的效率。司法也要講究效率,有句法律名言說的好:遲到的正義是非正義。而且高效的司法是對資源的有效利用,也節約了當事人的時間。遲遲不出結果的司法還會促使當事人放棄司法救濟,而轉向自力救濟。這樣法院司法的權威性、公信力會大打折扣。而司法獨立能很好的保證司法的效率。當然司法不能盲目追求效率,要在遵循正當程序的基礎上追求效率。
3.司法權的獨立行使才能真正有效地約束行政權,就現在來看行政權受到的約束還有待加強,尤其是一些「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政府更是無法無天,以權壓法是常事。就拿拆遷來說,有幾個是真正為了公共利益而拆遷的,即使是為了公共利益也應該有法院來強制執行啊?現在我們的公民用生命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行政人員依然是置法律於不顧,貿然行事,造成一個個悲劇的發生。尤其在我國特殊的經濟體制下,行政權掌握著大量的資源,其權錢交易更容易發生,所以急需一種權力來約束行政權,以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多數人的利益。司法權的獨立能很好的約束行政權。司法權的獨立運行還能起到支撐中國憲政的作用。賀衛方教授曾做過撐起中國憲政的九大支柱的報告,司法獨立就是其一。憲政對一個國家長期健康持續發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被證明正確了的。
四、完善司法獨立的方法
1.筆者以為司法獨立首先要做的就是經濟獨立,也就是法院的運轉資金和法官的薪金需要單獨在預算中列出,而不是受困於行政部門。農村有句彥言:吃誰的飯,服誰的管。現在的司法機關的財產來源於行政部門,就會當然受到來自當地政府的壓力,民告官和涉及到當地政府利益之類的案子肯定得不到公正的審判。
2.法院組織獨立,即人民法院在依法行使審判權的過程中,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具體來說,第一,司法機關必須與行政機關相分離,司法不能隸屬於行政,行政不能領導和代替司法。第二,司法機關在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不受行政機關的干預。各級行政部門的領導不應干預司法審判事務,妨礙司法機關正常行使職權。第三,司法權必須保持統一,而不應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司法機關的經費來源、財政預算、法院院長確定及法官的人選等方面不應當由行政機關控制或由行政機關管理。
3.法官的獨立,法官是行使司法權的具體,每個案子必然由法官作出審判,因此法官獨立對司法權的獨立行使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法律維護的價值也是從法官的判案中得以體現的。培根直言: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法官在法的運行過程中扮演著維護社會公正的最重要角色。因此我們應給法官獨立行使其權利以特權,如法官高薪制,這會保證法官不因別人的財產賄賂而作出有違法律,有違公正的判決。在一些地方法官薪酬太低,這就容易使他們為財枉法。既然法官享有一些特權,那法官的選聘就要嚴格把關。而且對於違反法律的法官還應從嚴處罰,不僅因為他們知法更重要的是他們違法對社會的危害性特大,造成的危害結果也要大於一般人。在推行司法獨立的過程中要保證法官素質,不僅有對法律條文的掌握,還要有其對法理的認識。完善我國司法獨立,應讓全國所有沒有司法考試證的法官參加國家司法考試,拿到證的才可繼續留任,如果不合格應進行學習,還不合格請下崗!讓類似於山西三盲院長的法官離開崗位。對於法官不能一次合格終生免檢,因為法律在不斷地發展進步,新的法條、解釋在不斷頒布,所以法官應不斷學習,對他們的考核也應是不斷進行的,比如可以每五年進行一次考核,但這個考核可以縮小范圍,刑庭的只考刑事的。如果沒有上述措施,司法的獨立會導致很壞的結果。因為在2002年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前,大批轉業軍人、黨政幹部、教師調入法院系統,他們經過短期的培訓後,即開展審理工作,但其業務水平不能適應案件審理的需要。對於現在法院里的審判委員會應予取消,因為這一委員會會造成審而不判,判而不審的壞局面,也嚴重影響法官的獨立性。
4.群眾基礎,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官本位」「金本位」的觀念根深蒂固,民眾普遍崇尚「青天」「明君」,很少相信法院判案的獨立性。公民對司法獨立既不信賴也不會去自覺維護,因此我們需要對司法獨立進行宣傳,培養公民對司法的信任,對司法獨立的認可與維護。
5.完善律師制度,江平教授曾言:律師是一個國家法治文明的標志,律師興則國家興——只有律師制度發達了,國家的民主、法制制度才能夠更加完善,律師制度的成敗關乎國家的興亡。現在律師用當事人的錢賄賂法官,法官用手中的權力為律師謀利益的現象很常見,這就必然導致司法的腐敗。其實這一結果的發生雙方都抱怨,法院說這是律師勾引法院,律師說法官掌握司法權不走後門沒辦法。我認為律師的抱怨應引起我們的重視,也就是律師的地位確實太低,在法官與檢察官面前確實是弱勢群體。律師制度的完善對於司法權的監督效果會很好的,這也回答了司法獨立後無人監督的疑問。
結束語:在我國憲法中也作了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的規定,但現實卻是檢察機關掌有很少的獨立權。最高檢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至2009年6月,全國被判決有罪的職務犯罪被告人中,判處免刑和緩刑的共佔69.7%,而同期檢察機關對職務犯罪案件的抗訴數卻僅占職務犯罪案件已被判決總數的2.68%。檢察機關不敢抗訴的很大原因在於其沒有獨立權!而且我國的檢察機關掌握著批捕權,也就是只要檢察機關認為證據不夠充分,就可以不予批捕。這樣的話佘祥林式、趙作海式悲劇就不會發生。
『伍』 案件中專家建議書與法官獨立審判的關系
專家建議書只是建議,只能作為審理案件的參考,不能直接決定法官的判決思路。法官需要根據法律獨立作出判斷。
『陸』 司法獨立和審判獨立的區別在哪裡
一、概念和含義不同。審判獨立,是指行使審判權的法院和法官,依據法律獨立地審判案件,不受任何干涉,也就是說,法官應根據自己對案件事實的判斷和對法律的理解,獨立地作出裁判,不受任何限制、影響、誘導、壓力或威脅。我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是從憲法的高度規定了人民法院的地位和法院獨立審判的原則,明確了獨立審判是法官的權利,也是他們的義務。
「司法獨立」是西方憲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又稱「司法權獨立」,是指「司法權從立法權和行政權分離出來,在賦予獨立的國家機構場合,進行權力分立」。這個定義是有特定含義的。在1983年出版的日本《新法律學辭典》里,概括了西方法學界關於「司法獨立」的特定含義:(1)獨立行使司法權,只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2)司法權完全獨立,不受立法權、行政權的任何干預和束縛;(3)法律上司法不受其他國家機關(包括總統)和任何政黨的監督和管理;(4)司法權行使時,不受其他任何事物和形勢的牽制和影響;(5)在審判案件中審判權完全獨立,不受任何人指揮和命令的拘束;(6)保障法官獨立性,按照憲法法的規定,「所有的法官依據良心辦案」,為維護司法權的獨立,承認對法官特別強的地位保障和身份保障。這六個方面,完整涵蓋了西方國家「司法獨立」的要點。
二、性質和內容不同。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司法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同西方國家司法制度核心的「司法獨立」,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和內容。
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概念具有專屬性特徵。就是說,「司法獨立」只屬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專屬性直接決定了對其解釋的排他性,就是除了西方國家固有的解釋,其他解釋都是不能成立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司法機關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向其報告工作。我國不存在司法獨立,我們的依法治國是在黨的領導下的依法治國。在我國,如果實行西方國家那樣的司法體制,就必然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
第一,如果實現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就要改變我國的國體和政體。
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是人類歷史上完全新型的。我國與西方國傢具有根本不同的政體和國體,其表現形式和實現方式也是不同的。我國的司法制度,必須體現「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性質,「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必須體現在司法之中;必須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這種能夠保障人民實際上而不是形式上當家作主的政體和制度,必須體現在司法之中。一些人把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即「一府兩院」作為政體看待,是不正確的。「一府兩院」不是政體本身,而是在政體制度下的國家機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體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符合中國實際,是新型的政體形式。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一府兩院」呢,他們沒有的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如果搞西方的「司法獨立」,必然使司法體制獨立於我國的國體和政體的性質之外,獨立於人民管理司法的憲法要求之外。從這個意義上說,實現「司法獨立」,只有改變我國的國體和政體,從而改變整個上層建築才能做到。
第二,如果實行西方國家「獨立行使司法權,只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就要否定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
有些人提出,黨管司法「是造成司法腐敗和冤假錯案的根源」,應當實行「黨法分開」。為此,有人要求「取消政法委員會」。我們知道,各級政法委員會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組織保障,對於貫徹黨的政法工作的方針政策、協調公檢法部門職能、統一指揮政法戰線的工作步伐、團結廣大法律工作者和保衛國家安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取消政法委員會,實際上就是完全取消共產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有人主張的西方「司法獨立」中關於「不受其他國家機關(包括總統)和任何政黨的監督和管理」,正是針對共產黨的領導的。
有些人為了實現「司法中立」,主張廢除審判人員和檢察人員由黨組織提名考核、同級黨組織或上級黨組織批准、人大任命的原則。同時,他們反對法官的黨派性,主張法官不能是共產黨黨員,「司法改革」就是要「黨員退黨」。這實際上就是否定「黨管幹部」的基本原則,也是否定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
第三,如果實現西方國家「司法權完全獨立,不受立法權和行政權的任何干預和束縛」,就要把我國的司法權與立法權和行政權完全分割、對立起來,並使司法優位於立法和行政。
司法從來都是與立法和行政緊密相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揭示過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司法是司所立之法,離開立法,何談司法?資本主義立法的階級偏私,決定了司法的階級偏私。因此,在剝削和壓迫制度下,司法的公平正義是不存在的。那種強調「立法機關對審判的監督通過立法來監督」的觀點,是不符合我國憲法規定的。我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本身依據憲法規定的許可權,有權對司法、審判直接進行監督,司法權不能獨立於立法權而孤立存在。在我國,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是法的形式之一,具有法律性質和效力。行政法規是各級法院司法審判的重要依據,可見司法權也不能獨立於行政權而孤立存在。
從法律角度說,我國法院的司法解釋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也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顯然,司法解釋不能優位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從國家機構角度說,立法機關優位於司法機關,全國人大優位於最高法院。這是不能更改的。西方國家的「司法優位」,集中表現為「司法權優越」,就是承認法院具有法律審查權,這種審查權,是所謂「防止議會通過立法解釋改變憲法規定的含義」,以「對抗立法權的專斷」。在美國,「最高法院在美國人生活中處於核心地位」,西方國家法院院長可以當代總統、代議長。這種情況不符合我國憲法精神,不能容許在新中國出現。
第四,如果實現西方國家「保障法官獨立性,按照憲法法的規定,『所有的法官依據良心辦案』,為維護司法權的獨立,承認對法官特別強的地位保障和身份保障」,就要把「法官身份」突出到不適當的地位。
西方國家的社會性質和法院的暴力職能,要求保障法官的特殊身份。西方法學認為,「法官是法律帝國的王侯」、「法官不服從任何權威」,法官的職權高於一切,「拒絕政治、道德滲入」。為保障法官的特殊身份,就要維護其職位特殊性:(1)實行職位終身制或任職年限不受公務員那樣的限制;(2)享有特殊待遇,實行高薪制;(3)要求法官非政治化、非政黨化,對政治取中立立場;(4)法官具有「造法」職能;(5)有職務豁免權,非經本人同意,不得解職、審級等調動,無法定事由和彈劾程序,不被逮捕或起訴。這樣的特殊身份和職業特權,使法官優位於政府官員,凌駕於人民大眾之上。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階級的對立和利害的分化,造就了資本的良心就是法官的良心。「司法獨立」本身意味著法官不可能按良心辦案,可他們卻欺騙說,只有「司法獨立」才能保證法官按良心辦案。
『柒』 請你談談司法獨立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意義。
這個問題,可以去網路搜索的吧
呵呵
好多內容的,我剛才搜索過了
司法是維護個人權利的最後一道屏障,它不僅關繫到人的權利能否實現,而且更是人們的理念的保障。自然法學派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的理性,而司法過程也是一種追求理性的過程,它追求的理性就是「公平」、「正義」。雖然永恆的正義是不存在的,但是具體正義的標準的實現,只有通過一個大家公認的機關給予定位,才能為大家能接受。而這個機關就是司法機關。司法機關只有獨立才能行使這項職權,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司法獨立呢?
一、司法獨立的涵義
司法獨立一詞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一是結構意義上,是指司法機關獨立於其他機關團體和個人,因此司法獨立是一種「國家權力的結構原則」;二是程序意義上,司法獨立的意旨是在司法過程中保障法官司法以維護程序正當性和結果正確性,因此也被稱為「技術性的司法規則。」由此,我們可以用一個較為概括的概念——司法獨立是指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任何其他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依據法律事實,依照法律的規定對案件作出公正的判決。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司法體制早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此,國家最高層領導也有了相當認識,提出「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而筆者以為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在於司法獨立,要實現司法獨立,就必須對影響司法獨立的種種關系有清醒的認識。
二、影響司法獨立的外部關系
(一)司法獨立與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實質權力關繫上,國家機關必須接受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司法機關與司法工作也不例外。雖然黨的領導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司法機關並不享有政治結構即國家權力關繫上的獨立。在我國目前的司法體制下,部分地區司法機關與地方黨委的關系是不正常的。司法機關基本上受命於黨委,成為黨委的附屬產物,地方法官的任免權掌握黨委手中。在審理案件過程中,黨委經常性直接過問案件情況並參與案件的討論和審理。更有甚著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個人情感給案件打批條,這在表面上看似乎迎合了某些人所謂的「絕對服從黨的領導」需要,事實上這種「以黨代審」的做法導致的部分辦案不公,反而使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大打折扣,嚴重損害司法機關的獨立性,成為導致腐敗的誘因之一。
(二)司法機關與地方政府
德國法學家沃爾夫甘·許茨曾說過「行政侵犯司法,特別是侵犯法官的獨立,
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問題。」可見,司法獨立就是要不受任何地方的影響,法官獨立審判案件。「地方影響對於確立法制和文明性來說,即令不是唯一有害的障礙,也是最有害的障礙之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司法獨立就必須建立起不受地方影響的獨立司法機關。建國以來,司法機關的領導體制雖幾經變動,但我國法院的設置基本上還是走行政區劃的老路子,審判工作與司法工作不分,司法工作行政化現象極為明顯:其一,司法機關依行政區劃設置,與行政機關一一對應。這種層層設置的方式顯然是模仿行政機關建制的,明顯缺乏對司法工作特殊性的考慮。其二,對司法人員按行政幹部進行管理,與行政機關相對應。其三,工作方式上實行層層把關的首長負責制和請示匯報等行政方式,明顯不利於司法工作按法定程序進行。
如此以來,司法機關的人事權、財產權就受制於當地政府,在這種體制下,地方各級司法機關的獨立性難以得到切實保證。以致於在地方政府的干涉下,造成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主義和執行難現象。相當多的司法不公,其本身不是法官素質低的原因造成而是由於當地政府施加影響。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地方經濟利益的案件中,因其事關當地政府的財源,而法院經費又是地方財政提供的,法院受自身利益的誘惑和國家權力的影響難以做出公正的判決。由於審判的事實不獨立,人事、財政上對地方政府的依賴性,形成了一大堆「關系案」、「人情案」。
三、影響司法獨立的內部關系
(一)審判委員會與合議庭
在西方國家,司法獨立就是要法官獨立,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依據自由心證的原則,在充分聽取當事人舉證,並在雙方當事人當庭出示證據的情況下作出判決或裁定。依據《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我國行使審判權的主要形式是審判委員會,合議庭和獨任庭,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三種組織形式之間未形成明確的職責范圍。在我國,審判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疑難案件。《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審判委員會不僅有權「討論」案件,而且有權作出「決定」,並特別強調「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行」,結果使法院獨立審判,公開審判流於形式。具體說來,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不論是由獨任庭審判還是由合議庭審理,一旦審判委員會作出決定都必須五條件予以執行,其裁決具有終局性效力。
在實際審判過程中,審判委員會並未參加合議庭,不能充分了解雙方當事人的辯論及舉證情況,只是依據審判長的報告就對案件作出判決或裁定,這樣一旦有所謂「重大」、「疑難」案件需要審判委員會參與其中,庭審往往就會成為走過場,真正參與審判法官沒有決定權,而實際決定權卻掌握在庭外的審委會手中。以致造成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怪現象。這顯然與我國奉行的「庭審中心主義」和我國確立的公開審判制度是背道而馳的,更破壞了司法獨立性。
(二)上級法院與下級法院
依據《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上級法院與下級法院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但在審判實踐中,往往是下級法院在審理案件時,一旦遇到了疑難、復雜問題,以請示法律問題為由與上級法院商量裁判結論,向上級法院請示,而受案法院也是來者不拒。更有甚者,直接指示下級如何裁判等。上下級法院這種不正常溝通的直接結果就是使下級法院喪失了獨立性,本應由自己審理的案件逐級請示,人民法院的案件日積月累,造成了訴訟效益價值嚴重下降,給老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破壞了人民法院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由於上級法院作出的決定,下級法院必須遵照執行,這樣就使得當事人本想通過上訴改變不利於自己審判結果的願望落空,在事實上導致了「一審終審」,無形之中可能會造成大量冤假錯案,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樣,這與我國的「二級終審」制度是相違背的。
四、司法獨立與法官的身份、經濟地位、素質
在我國現行司法體制下,司法獨立一個重要障礙是經濟保障不足,財政供應體制不順。法官的待遇低,在司法活動中可能獲得的非法利益與其合法利益相比誘惑太大,易於影響其廉潔與公正,也使司法獨立受到損害;其次,法官的身份也無法真正獨立。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各級人民法院法官的任免由同級人民代表作出決定,這樣一來,法官就有可能出於維護自身利益,對立法機關介入司法侵犯司法的行為置之不理,甚至與某些立法機關官員一道從事妨礙司法公正的舉措。種種現象背後隱藏著共同的一點,那就是我國憲法和法律背後並未肯定司法機關在國家基本權力結構中的獨立,造成了我國司法機關相對於立法機關並非互相制衡的分權關系而是上位對下位的關系。所以,法官個人的身份獨立也就無從談起。最後,法官的素質問題與司法獨立密切相關。司法的獨立必然要以一個高素質、高效率的司法群體為依託。這是處理和應對各種復雜關系的前提條件,也是司法獨立的內在要求。否則在現實生活中,司法獨立無法實現,只有維護法官職業的高尚性,法官的高素質性,才能實現司法立,進而達到司法公正的目的。西方國家大多規定法官、檢察院必須是大學法律系畢業。如英國規定:只有具備十五年或十年以上資格的律師,才能被任命為上訴法院?
蚋叩確ㄔ悍ü佟6
『捌』 律師依法獨立職業的含義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律師制度剛剛恢復時期,律師的職業定位是「國家法律工作者」。到了1996年,《律師法》頒布以後,律師被重新定義為「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北京大學陳興良教授進而提出,律師的權利不是國家權力,也不是社會權利,而是公民個人權利的延伸,律師的職業定位應是提供法律服務的自由職業者。
我理解,這個「自由職業者」的目的在於強調律師職業的獨立性,即律師只服從於法律,在法律之下,律師是自由的,任何外來的干預不足以使律師屈從,從而最大限度保護律師發揮維護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我國現行的《法官法》規定:「法官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檢察官法》也有相應的規定:「檢察官依法履行檢察職責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都從法律上確定了法官、檢察官職業的獨立性。盡管現行的《律師法》尚未明確賦予律師具有職業的獨立性,但這畢竟是國際社會的主流趨勢,例如德國《聯邦律師條例》第一條規定:「律師在司法中的地位,是司法的獨立人員,律師執業機構為從事司法工作之獨立機關。」加拿大也明確規定律師與法官地位相等:「每一個獲准在最高法院擔任初級律師的律師協會會員,均為加拿大自治領地的所有法院的官員。」因此,律師職業的獨立性也應成為我國律師制度的應有之義。在新《律師法》中,理應加上一條:「律師依法執業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只有這樣,才能在我國法律制度中真正確立律師職業的獨立性。
律師職業的獨立性,是指律師不受國家公權和當事人私權影響,獨立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本質屬性。律師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的存在,將在很大程度上制衡權力,並且盡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權力對公民及法人的侵害。一個國家的公民和法人,他們依法享有權利、履行義務,作為被國家管理、治理的相對人,他們沒有直接立法和司法、執法的權力,只有遵法守法的義務。在面對國家權力的時候,他們總是處於弱勢、劣勢的地位,其合法權益容易受到國家權力的侵害,更不用說個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權力、瀆職枉法了。在現實生活中,除了通過立法對國家權力加以限制,對公民人權、權利予以強化之外,還需要一種獨立於國家公權和當事人之間的社會力量,通過對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以法律為武器來制約不法權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律師就是這種力量的代表。律師以他獨具的職業獨立性,將在很大程度上制衡權力,並且盡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權力對公民、法人的侵害。這種獨立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律師與政府、法官、檢察官保持相對的獨立,有同國家公權對峙的勇氣和能力,並在執業過程中不受國家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同時律師在執業過程中獨立於當事人,律師是當事人的辯護人或代理人而不是喪失獨立人格的惟命是從的附庸和代言人,律師有義務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義務保守當事人的秘密,但也有權利拒絕當事人提出的與法律相悖的不正當要求,並在刑事辯護中依據實事和法律獨立地行使辯護權,獨立地發表辯護意見。
由於當事人追求的利益並非總能與法律規定和社會的公平正義保持一致,有時甚至還會發生對立沖突,而個別律師將自己收入的增加建立在當事人不當利益的實現上,這樣就會出現律師一味迎合當事人,背離事實,歪曲法律的現象,勢必動搖整個律師行業在社會中的公信力。
擺脫名利的羈絆,抵禦金錢的腐蝕,除了需要律師自身有「良心」、「道德」外,能夠保障律師恪守獨立的制度至關重要。我們不僅要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律師的獨立,「不獨立,毋寧死」,更需要每個律師身體力行地保護這支獨立的「薪火」。以下,就當前可能影響律師職業獨立性的兩個現實問題,筆者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律師類型的多樣化不利於律師保持獨立性
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律師與法官、檢察官都是法律職業團體中的一種,僅僅是分工不同,地位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些國家創設律師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使每一個公民通過律師的獨立工作來制約公共權力的濫用,從而給予了律師職業極大的期待和重視。例如日本《律師法》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律師以維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為使命。」而我國台灣地區的《律師法》第一條是這樣規定的:「律師以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及促進民主法治為使命。」由此可見,律師的基本使命就是維護人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面對如此庄嚴神聖的使命,一部律師法約束下的所有律師的處境應該是一致的。但是目前在我國卻有一種律師種類多元化的趨勢,在我國有的省、區、市和部分中央國家機關、大型企業已經開始設置了公職律師和公司律師,在2005年6月全國律協換屆時他們中的不少人已堂而皇之的成為了代表、理事,這樣,他們連同已經存在的軍隊律師將要形成中國律師的多樣性。如果說,軍隊律師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接觸的機會微乎其微的話,那麼隨著「兩公律師」隊伍的建立與發展,社會將越來越多地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由於其職責與一般意義上的律師(已有人稱之為社會律師)有所不同,他們的出現,必將對律師職業的獨立性產生巨大的沖擊。
公職律師是指具有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供職於政府職能部門或經招聘到前述部門專職從事法律事務的公務人員。曾經有國家某總局一位政策法規司的副司長在獲得該系統首批公職律師執業證書後,興奮地告訴記者:「如果美國談判對手再問我是干什麼的,我就告訴他我是中國律師。」其實這也表明了公職律師的三個基本特徵:一是身份的雙重性,公職律師既是國家公務員或政府雇員又是律師;二是服務對象的固定性,公職律師只能為供職部門提供法律服務,不得面向社會提供有償法律服務,不得在社會上的律師事務所或法律服務機構兼職,不得以律師身份辦理本單位以外的訴訟與非訴訟案件;三是固定薪酬制,公職律師直接從供職部門領取固定薪酬。
再來看一下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公職律師的五項工作職責:一、擔任政府法律顧問,為政府決策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建議;二、根據政府的要求,參與政府規范性文件的起草、審核和修改工作;三、為涉及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重大利益事項和糾紛提供專項法律服務或組織專家論證;四、代理政府參與訴訟、仲裁活動;五、政府中其他應由公職律師承擔的工作。上述五項職責大部分還是圍繞「長官意志」進行,公職律師工作的獨立性難以體現。
筆者認為,公職律師盡管主要處理政府微觀方面的法律事務,但與政府法制辦的部分職能並無本質區別,如果僅僅只是為了政府工作人員查閱案卷方便,而硬要設置一種與社會律師相抗衡的律師類型,似乎有些矯枉過正。因為社會律師服務的對象是全社會的各種當事人,當然也包括政府職能部門。
公司律師是指具有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在企業內部專職從事法律事務工作,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並依法取得公司律師執業證書的執業人員。2002年12月,司法部頒布了《關於開展公司律師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規定了公司律師的職責,其中非訴訟業務包括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決策提供法律意見,參與本企業法律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審核企業規章制度,審查和管理企業合同,對企業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提出糾正和建議,在企業內部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仲裁事務;訴訟業務包括處理與本企業有關的訴訟業務。對照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於1997年5月頒布的《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中關於企業法律顧問職責的規定,簡直是一模一樣。
公司律師已試行近3年,現有近700名公司律師服務於150家大型、特大型企業,其中不乏中國人壽、中國一汽這樣的「行業巨鱷」。據某位對公司律師制度頗為贊賞的行政官員說,公司律師具有「離得近、叫得應、專業熟、信息靈、反應快、保密好」的優點。據筆者看,只有前兩項符合實際,因為公司律師就是本公司職員,肯定離得近,而且他們要看「老闆」的臉色行事,當然「一叫得應」了。至於其它四項,還沒有過硬的事實能夠證明他們比社會律師強。
如果「兩公」律師從法律上給予確認,必然打破現有律師的執業格局,使越來越多的律師尤其是年輕律師向公司流動。
相對於公職律師,公司律師服務的領域更窄,完全是看某一個「老闆」的臉色行事,職業的獨立性更加無從談起。
一個人要想獨立地做一件事情,至少具備兩個條件:思維判斷上的自由和經濟上的不受制於人。律師之所以能有獨立性,就在於執業具有選擇性,可以對當事人不適當的要求拒絕辯護或代理,通俗地說,一個律師的「衣食父母」是不確定的,他不必為某一個特定的「老闆」而折腰。但「兩公」律師卻是做不到的。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設立公司律師是與國際接軌,這里且不論只有少數國傢具有這種制度且亦對這種制度尚存諸多質疑外,就以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的公司律師已有80多年的歷史,人數也較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公司律師只是一種律師高度社會化的專業分工,其他還有移民律師、婚姻律師、專利律師等等,部分律師專職從事公司的法律事務性工作是美國經濟極為發達情況下各種社會分工形成的,換言之,不是不考慮國情人為推動形成的。有人片面地認為引入公司律師制度就是走國際化道路,這種觀點是幼稚的,也是斷章取義的。中國國情目前的現狀和律師的地位與美國律師的地位相差甚遠,美國的制度目前還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僅僅靠多一種律師類型來跟國際接軌,其實是在「拔苗助長」,其必帶來許多現行體制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設立公司律師看似進步實是退步,勢必影響中國律師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凝聚力,放緩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出現「欲速則不達」的結果。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法治建設並不十分完善,律師隊伍建設尚處於初級階段的情況下,一味細化律師行業的分工,必然打破現有律師的執業格局,迫使律師尤其是年輕律師向公司流動;在業務上只好選擇做刑事案件和婚姻家庭案件。產生的結果只能是在律師內部造成門派對立,職業道德和執業准則難以劃一,增大不同類型律師之間的不信任感並相互貶低;社會公眾對各種類型的律師產生混淆,不明所以。同時也大大不利於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對整個行業的統一管理。都是律師,卻有著迥異的生存模式。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律師就不可能有自由職業者的人格和思想自由,其獨立性必將大打折扣。所以,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的職責和義務應該由專職的公務員或公司職員來完成,也可以聘請社會律師來執行,沒有必要設立兩個新的律師門類。
對於暫不設立公職律師、公司律師這個問題,筆者曾向立法機關和司法行政部門多次呼籲,以期進行更嚴密的調研和更科學的分析,也希望律師同行們能夠提出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律師行業特點的具體建議和辦法來,可惜都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律師從事本職工作以外的經營性活動是對律師獨立性的反動
在美國,政府從職業律師中僱傭一些人擔任檢察官,而各級法院的法官,也是從執業15年以上,品行良好,沒有任何不良記錄的資深律師中選任的。一個有追求的律師,肯定會在執業過程中小心謹慎,保持一個清白的紀錄。同時,律師、檢察官、法官甚至法學家職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機制,大家都以法律准則而不是以各自的權力大小為評判標准,運用相同的思維方式和評價體系,對一件事情或者糾紛,所得出的結論是能夠合理預期的。
如何能在律師、檢察官、法官、法學家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職業共同體?首要的還是制度保障。律師怎樣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自身角度講,必須向檢察官、法官的標准看齊。法律規定檢察官、法官均不能從事有償經營性活動。這一點具體到律師身上,那就是除了律師法上允許的有償法律服務以外,律師不應再兼職從事其它經營性活動。這一點雖然在律師執業規范中有所體現,但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這就給司法行政機關查處這些搞經營性活動的律師帶來了困難。不解決律師隨便兼職謀利的問題,律師這一職業就難以凈化。
所謂「職業」是指個人所從事的賴以為他人或社會服務並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律師的工作就是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所以他的收入也就理應來自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中。律師的職業使命是維護人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他只服從法律並且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維護當事人的權益,而不是惟當事人是從,這也就決定了律師職業的基本屬性不包括商業性,律師不應該也不能被金錢利益所驅動。
在追求公平正義的歷程中,金錢對於每個律師的操守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沒有足夠的收入,一個律師無法維持穩定的生活,在誘惑面前難免把持不住;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金錢,那也只能變成一個賺錢工具,實在是捨本逐末。律師要想在社會立足,歸根結底還是要加強「職業化」的訓練,練就過硬的本領,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在社會競爭中得到承認。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出現了一種誤導,認為律師價值的體現就是用收入高低來衡量。律師對經濟利益的偏激追逐,將會極大的損害律師形象,尤其是個別律師,甚至脫離本職工作,在社會上從事各種商業活動,直接導致了社會公眾對律師行業的反感和不滿。
僅以西安為例,就曾有資深執業律師在外兼職從事商業活動,並利用職務便利及法律專業知識,將國有資產據為己有,最後鋃鐺入獄、聲敗名裂。還有少數律師,或是從事酒店餐飲行業或是經營娛樂場所,或是經營房地產、拍賣行等,都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
筆者認為,新律師法修訂過程中,有必要加入禁止執業律師從事其他經營性活動的禁止性規定。之所以如此要求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律師是一個高尚的職業,就像醫生,需要社會認可自身的價值,但決不能惟錢是圖,商業氣息太濃;二來律師由於職業特殊,可能知曉或接觸很多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如果參與其他商業經營性活動,就有可能利用這種便利為己服務,甚至損害當事人的利益,理應禁止。而且從事其它經營性活動,難免影響律師職業的獨立性,令其為攫取更大利潤鑽法律的空子,這樣就背離了律師制度的初衷。
另外,新《律師法》還有必要嚴格律師初任調查和年檢審查的工作程序和內容。僅以筆者所知的在西安執業的律師為例,就有不少於5%的注冊律師是披了「兩張皮」。他們或是國家公務員或是企業的老闆、職員工,利用個人關系或偽造部分檔案材料,把人事關系送到人才交流中心轉一圈,就獲得了律師身份。既不耽誤自己的固定工作或者經營活動,還能以「律師」的名義到處招攬律師業務和進行活動。這種情況嚴重敗壞了律師法律職業者的獨立形象,必須堅決予以扼制。筆者建議,新《律師法》應授權司法行政機關制訂更加嚴格的律師准入程序,加強個人身份的調查;對於律師檔案的管理,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也應建立自有的管理體系。努力保持律師隊伍的純潔性和職業的獨立性。
美國一位著名的律師布蘭代斯在其所著的《律師的機會》一書中憂心忡忡地指出:「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現今的律師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不如七十五年前或者也確實不如五十年前那樣顯赫了;但是,其原因並非是缺乏機會。而是:律師沒有在富人和大眾之間恪守獨立,------他們最大限度地放縱自己成為大公司的附庸,而忽略利用自己的權利保護大眾的義務。」也許,中國律師也面臨同樣的困境。面對強權與金錢,請選擇獨立。最後,我以北京一位律師的話結束這篇文章:「律師崇尚的,應該是按照法律辦事;律師追求的,應該是維護法律的尊嚴;律師執著的,應該是司法公正的實現。」
『玖』 法官獨立審判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和意義
同意樓上的。法官抄審判不獨立,法院審判獨立,不受其他法院,包括中院、高院、最高院以及行政機關的干涉。法官獨立審判對公正當然有很大的影響,不過目前我國的政治體制和長期以來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法院審判獨立和法官審判獨立都為時過早。我國的國情是,法院、檢察院的開支包括法官的工資都是由當地財政提供的,人事調整也是受當地政府控制的,必然要受當地政府或者人際關系的干涉。但是,國家也已經認識了這些問題,法院有可能會提一級,財政和人事部再受到當地政府的提供和控制,而由上一級政府提供和控制。也就是,基層法院歸市政府提供財政開支和人事調整。中級法院歸省提供政府開支和人事調整。慢慢解決吧,改革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