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遜大法官
① 邁克爾傑克遜怎麼死的
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因為注射的是過量的異丙酚!他的死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私人醫生默里。異丙酚這種葯物應由專業麻醉劑師注射,再加上他沒有盡力搶救邁克爾,導致邁克爾去世。
他的死因很復雜,這些因素都有。
② 紐倫堡審判的審判過程
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開庭的時間距離二戰結束只有短短的6個月,納粹德國政權已經崩潰,但納粹的陰魂尚未散去。以法庭證據展示、辯論和判決或許更能挖掘歷史真相。 當時的德國,納粹雖已戰敗,但民眾尚未從數十年的精神管制和理論荼毒中清醒過來;許多黨衛軍死硬分子雖然消失在人海中,但仍蠢蠢欲動,企圖伺機東山再起;納粹的精神遺毒仍閃爍在德國兒童不服輸的眼神中,隱藏在一些德國民眾的內心深處,或者披上民族主義的外衣;一些普通的德國士兵認為,自己雖然參與了戰爭,但只是作為一名德國公民履行自己保衛祖國的義務而已,不是犯罪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再也沒有什麼比審判,比法庭證據展示、法庭辯論和判決更能挖掘歷史的真相了。
1945年11月20日上午10時不到,3組辯護律師相繼走出電梯,魚貫而入600號房間———紐倫堡審判現場,一個精心准備的國際法庭。
審判席上,4位來自不同戰勝國的法官端坐在那裡。前蘇聯的法官身穿褐色戎裝,美國、英國和法國的法官都是身穿黑色長袍。法庭內,厚重的灰色絲絨窗簾垂下來,遮住了紐倫堡深秋的天際,一排排的木頭長凳被漆成了深木色。這個法庭展現在全世界面前的氣氛,正如傑克遜法官所描述的,是「憂郁的庄嚴」。
21名納粹戰犯被告坐在被告席上。旁聽席上擠滿了人,250名記者在現場飛快地記著筆記,全世界都在注視著這個審判。
紐倫堡審判開始之前,希特勒和另外幾個高級納粹頭目自殺的自殺、失蹤的失蹤,到1945年11月20日,被同盟國認定的23名戰犯中,只剩下21人接受審判(其中一個患重病,不能到庭,最後只有20人坐上了被告席)。 傑克遜法官的聲音響徹法庭,起訴書列舉的事實令聽者震驚,法庭展示的證據讓旁聽者落淚,納粹二號人物的辯白顯得無比蒼白。 被同盟國認定的21名戰犯中,被認為罪孽最為深重的是納粹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他是臭名昭著的納粹秘密警察機構———蓋世太保(德語「國家秘密警察處」縮寫GESTAPO的音譯)的締造者。
「你犯有侵略罪。」傑克遜大法官洪亮的聲音響徹法庭,他的身後是雪亮的聚光燈。
「我沒有罪。」納粹德國政權二號人物戈林叫嚷著。
開庭後,由首席檢察官、美國大法官傑克遜首先宣讀總起訴書。
傑克遜大法官的法庭陳詞堪稱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陳詞之一。第二天早上,他的語句就出現在全世界所有的報紙上。「我們力圖審判的這些罪惡曾是被精心策劃的、是極端惡毒的、是充滿破壞性的,人類文明無法容忍它們被忽視而不接收審判,更無法容忍他們再次卷土重來。」傑克遜繼續宣讀著證據和證詞,其中寫道,因為被懷疑攜帶「布爾什維克傳單」,3000名猶太人被集體殺害;他還引用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報道,蓋世太保血洗華沙的一個猶太區時,把數不清的猶太人趕到簡陋的小屋子裡和下水道里然後實施爆炸。緊接著,蘇英法等國起訴代表陸續發言,起訴書中所羅列的事實是坐在旁聽席上的德國人聞所未聞的,聽者無不為之震驚。
法庭在審判期間還聽取了倖存者的證詞,放映了記錄集中營慘狀的紀錄片。有組織的、殘忍的殺戮令人震驚,法庭中有的人落淚了。
隨後,傑克遜法官宣讀了希特勒1939年5月23日的一段講話內容:「這是向東擴大我們的生存空間的問題,因此要並吞波蘭。不管這個理由是否站得住腳,畢竟,強者永遠是對的,我們要野蠻地達到我們的目的。」傑克遜用顫抖的聲音說:「人類文明的聲音在呼喊,面對這樣大規模的犯罪之時,現有的法律系統顯得多麼的滯後和無助!」 1945年10月18日,國際軍事法庭第一次審判在柏林舉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國紐倫堡城。經過216次開庭,於1946年10月1日結束。法庭對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
1、判處以下12人絞刑:
赫爾曼·威廉·戈林,納粹德國政權第2號人物,空軍總參謀長,國家元帥。(處決前自殺)
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第二任外交部長。
威廉·凱特爾,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陸軍元帥。
恩斯特·卡爾滕布魯納,第二任中央安全局局長。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納粹黨思想領袖,東方佔領區事務部長。
漢斯·弗蘭克,納粹黨司法領袖,波蘭佔領區總督。
威廉·弗利克,納粹黨立法領袖,內政部長。
尤利烏斯·施特萊歇爾,反猶刊物《前鋒報》主編。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陸軍總參謀長,陸軍上將。
弗里茨·紹克爾,沖鋒隊和黨衛軍將軍,勞工事務全權負責人。
賽斯·英誇特,奧地利總督,荷蘭佔領區總督,希特勒死後任外交部長。
馬丁·鮑曼,希特勒秘書,希特勒死後任納粹黨黨務書記。(缺席的審判,很多資料都說他1945年 就已經死了)
2、判處以下3人無期徒刑:
魯道夫·沃爾特·理查德·赫斯,國防委員會成員,納粹黨書記處負責人,希特勒第二繼承人。
埃里希·雷德爾,第一任海軍總司令,國防委員會成員,海軍名義總監。
瓦爾特·馮克,政府新聞總署和宣傳部負責人,德國經濟部長,戰爭經濟全權委員會負責人,德國國家銀行總裁。
3、判處以下2人20年徒刑:
巴爾杜·馮·席臘赫,全德青年領導人,駐維也納總督。
阿爾伯特·施佩爾,軍備、軍需及軍火部部長。
4、判處以下1人15年徒刑:
康斯坦丁·馮·紐賴特,第一任德國外交部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駐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長官」。
5、判處以下1人10年徒刑:
卡爾·鄧尼茨,潛水艇艦隊司令,第二任海軍總司令。希特勒臨死前指定的繼承人,希特勒死後任德國總統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6、以下3人被宣判無罪,予以釋放:
弗蘭茨·巴本,第一任德國總理,內閣副總理,駐奧地利、土耳其使節。
耶馬爾·沙赫特,國家銀行總裁,戰爭經濟全權委員會成員。
漢斯·弗里切,宣傳部國內新聞司司長。
7、以下各組織被宣判為犯罪組織:
德國政治領袖集團;
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務處;
黨衛隊。
以下各被告組織未被宣判為犯罪組織:
德國內閣;
納粹黨沖鋒隊;
參謀部;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此後所舉行的12輪審判廣義上也可以納入紐倫堡審判的范疇。它們全部由美國文職法官主持,起訴的主要是為第三帝國提供戰爭資源的人,如工業家、軍事人員、集中營看守和一些不太著名的戰犯。在後續的法庭審判中,超過5000人被控有罪,800餘人被判死刑,不過最終只有469名戰犯被執行。 為了關押這些特殊的犯人,同盟國決定在西柏林建立一個專門的由軍隊管理的施潘道盟國軍事監獄,蘇美英法四國各指派一名監獄長進行管理,四國各派30名衛兵進行看守,相關經費全部由新成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承擔。
這是世界上關押成本最高的一所監獄,因為看守的數量遠遠超過犯人,從1960年10月到1987年,聯邦德國納稅人為此共付出2650餘萬德國馬克。
隨著歲月的流逝,監獄犯人因為去世或刑滿釋放日益減少。到1965年,能容納600名犯人的施潘道盟國軍事監獄只剩下了被判處無期徒刑的魯道夫·赫斯一人,看守他的則有4名監獄長、1個監獄牧師、17名文職人員、20名軍官、33名士兵和4名醫生,關押費用一天約一萬德國馬克。魯道夫·赫斯由此成為世界上享受待遇最高也是最孤獨的犯人。
1987年8月17日,赫斯在施潘道監獄中自殺身亡。他的死,是個謎。
赫斯死後,施潘道盟國軍事監獄立即被拆毀了。有關赫斯的絕密檔案存放在大不列顛反間諜機關的檔案館里,編號為「密-5」。據說,這些檔案等到2017年才能解密。 宣判完畢,庭長說明,凡有上訴者,可在4天之內向管制委員會呈交「寬恕請求書」 。
之後,庭長又宣布了蘇聯法官的不同意見。蘇聯法官、司法少將特尼基欽科認為,不宣告德國內閣、參謀本部及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為犯罪組織,判處被告赫斯無期徒刑,宣告被告巴本、沙赫特、弗里切無罪而予以釋放都是不正確的,沒有根據的。蘇聯法官在長達30頁的意見書中詳盡闡述了自己的理由。
1946年10月1日下午,紐倫堡歐洲國際軍事法庭閉庭。
被告里賓特洛甫、漢斯·弗蘭克、賽伊斯·英誇特、巴爾杜·席臘赫、阿爾伯特·施佩爾、卡爾·鄧尼茨等6人先後上訴,要求減刑。被告戈林上訴,要求改絞刑為槍決。所有上訴均被駁回,一律維持法庭原判(值得一提的是被告雷德爾上訴,要求改無期徒刑為槍決,亦被駁回)。
③ 邁克爾傑克遜諷刺法官的哪首歌曲mv
D.S是一個《鬼怪》也是一個,至於鬼怪那個鎮長的扮演者是傑克遜本人扮演的!
④ 羅伯特·H·傑克遜的簡介
羅伯特·H·傑克遜(Robert Houghwout Jackson,1892年2月13日 – 1954年10月9日)是美國政治家、法學家。於1940年至1941年擔任司內法部長,容1941年至1954年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他是紐倫堡審判中擔任美國的總檢察官。
⑤ 美國首席大法官的歷任情況
NO。 首席大法官 任期 任命人 1 約翰·傑伊 1789年10月19日 - 1795年6月29日 喬治·華盛頓 2 約翰·拉特利奇*§ 1795年8月12日 - 1795年12月15日 喬治·華盛頓 3 奧利弗·埃爾斯沃思 1796年3月8日 - 1800年12月15日 喬治·華盛頓 4 約翰·馬歇爾 1801年2月4日 - 1835年7月6日† 約翰·亞當斯 5 羅傑·布魯克·托尼 1836年3月28日 - 1864年10月12日† 安德魯·傑克遜 6 薩蒙·波特蘭·蔡斯 1864年12月15日 - 1873年5月7日† 亞伯拉罕·林肯 7 莫里森·韋特 1874年3月4日 - 1888年3月23日† 尤利塞斯·S·格蘭特 8 梅爾維爾·富勒 1888年10月8日 - 1910年7月4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9 愛德華·道格拉斯·懷特** 1910年12月19日 - 1921年5月19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10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1921年7月11日 - 1930年2月3日 沃倫·G·哈定 11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30年2月24日 - 1941年6月30日 赫伯特·胡佛 12 哈倫·菲斯克·斯通** 1941年7月3日 - 1946年4月22日† 富蘭克林·D·羅斯福 13 弗雷德里克·摩爾·文森 1946年6月24日 - 1953年9月8日† 哈利·S·杜魯門 14 厄爾·沃倫 1953年10月5日 - 1969年6月23日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15 沃倫·厄爾·伯格 1969年6月23日 - 1986年9月26日 理查德·尼克松 16 威廉·倫奎斯特** 1986年9月26日 - 2005年9月3日† 羅納德·里根 17 約翰·羅伯茨 2005年9月29日至今 喬治·W·布希 註:* 國會休會期被任命,後被參議院否定 ** 在最高法院大法官職位上被任命 *** 曾擔任過美國總統 § 曾擔任過最高法院大法官 † 在任上逝世
⑥ 美國大法官的樹立權威的經典案例
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賦予自己的。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Marburyv.Madison,1803年)的判決,正式確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一槌定音的權力和權威。 威廉馬伯里(WilliamMarbury)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喬治城鎮的一位家財萬貫的庄園主,詹姆斯麥迪遜(JamesMadison)是當時美國政府的國務卿。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呢?這個案子要從當時美國政壇中的黨派斗爭從頭開侃。
美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並無只言片語提及政黨和多黨派制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美國的天下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跟黨的英明領導、黨的組織建設和多黨派合作沒啥關系。
大多數美國制憲先賢認為,政黨就是結黨營私、惡性競爭的代名詞。軍人出身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位期間,對內閣中以國務卿托馬斯·傑弗遜和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首的兩派爭斗深惡痛絕。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總統告別演說中,語重心長地警告後人,一定要防止黨派爭斗的弊端。
警告歸警告,現實歸現實。開國老總統一下台,說過話就被人當耳旁風了。德高望重的華盛頓回老家種地後,美國政壇的兩大政黨終於還是正式形成了。擁護漢米爾頓的一派正式組成了聯邦黨,擁護傑弗遜的一派自稱民主共和黨。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為第二任總統。
誰知聯邦黨好運不長,在1800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中都遭到慘敗,民主共和黨的傑弗遜當選為第三任總統。因行政權和立法權都已喪失,聯邦黨人在下一屆政府中唯一能保住的地盤,只剩下了不受選舉直接影響的司法權。因此,亞當斯總統在即將卸任時,任命自己內閣的國務卿、聯邦黨人約翰·馬歇爾(JohnMarshall)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代理國務卿職務。又利用聯邦黨人控制國會的最後機會,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 ,任命四十二位聯邦黨人出任治安法官。庄園主馬伯里和馬歇爾大法官的弟弟詹姆斯·馬歇爾都在任命名單之中。
參議院在亞當斯總統離職的當天深夜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四十二位法官的任命,但所有的委任令必須要在午夜之前由總統簽署、國務院蓋印發出後才能生效。大法官、代理國務卿馬歇爾在權力交接之夜忙得團團轉,他在確認四十二份法官委任令已全部簽署、蓋印後,便將送出委任令的小事全權委託給弟弟詹姆斯·馬歇爾去處理。
俗話說,朝中無小事。誰都沒想到,詹姆斯·馬歇爾竟然把這件小事給辦砸了。他本人的那份委任令倒是及時無誤地送出去了,但因疏忽和忙亂,竟然還有十七份委任令在午夜之前沒能及時發送,而馬伯里先生恰好身列這十七個倒霉蛋之中。
新上任的傑弗遜總統早就對聯邦黨人在權力交接前夜以黨劃線、「突擊提干」的損招兒極為不滿,當他聽說滯留的十七份聯邦黨人法官委任令一事後,立刻命令新任國務卿麥迪遜扣押了這批委任令。
這樣,馬伯里不明不白地丟失了法官要職。此公覺得自己太冤,非要討個說法不可,遂聘請曾任亞當斯總統內閣司法部長的查爾斯·李(CharlesLee)為律師,一張狀紙把麥迪遜國務卿告到了最高法院。
麥迪遜一看對手來頭不小,立馬聘請傑弗遜總統內閣司法部長萊維林肯(LeviLincoln)出任辯護律師。這位萊維。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現職司法部長,辦案派頭十足,接了案子以後竟然連法院都懶得去,只是寫了一份書面爭辯送交最高法院,聲稱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是一個涉及黨派權力斗爭的政治問題,跟法律壓根兒就不沾邊,最高法院就是管天管地也管不著這種根本就扯不清的黨派斗爭破事。
馬歇爾大法官接到控方律師的起訴狀和辯方律師寄來的書面爭辯後,以最高法院的名義致函國務卿麥迪遜,要求他對扣押委任令的原因做出個合理的解釋。誰料想,麥迪遜對馬歇爾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麥迪遜國務卿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在當時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當時的美國最高法院,是一個根本就沒啥權威的法院。美國的立憲先賢漢米爾頓曾評論說:「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是「分立的三權中最弱的一個」。
1789年的美國憲法雖然規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這部憲法以及後來增添的憲法修正案,對於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問題,從未作出任何明確的規定。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當局和立法機構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特權,更別提強迫總統、國務卿和國會服從最高法院的判決了。
這樣一來,馬歇爾便處在一種極為尷尬的兩難困境,他當然可以正式簽發一項執行令,強令麥迪遜發出十七份委任令。但麥迪遜背後有總統兼美軍總司令撐腰,他很有可能對最高法院下達的命令置若罔聞。既無錢又無劍的馬歇爾大法官若向麥迪遜國務卿強行發號施令,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但是,如果馬歇爾拒絕馬伯里合理的訴訟要求,那麼最高法院和聯邦黨人則顏面掃地。
面臨這種無論是審理還是不審理此案都必輸無疑的兩難困境,馬歇爾苦思冥想了半個月,終於琢磨出了一個令人稱奇的絕妙高招,既表現出最高法院的權力高於行政當局和國會,又避免與行政當局和國會迎頭相撞、直接沖突。馬歇爾稱此判決為自己「法官生涯中最明智的判決」。
馬歇爾在判決書中判定,第一,參議院已批准了這些法官的任命,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印,從法律角度上看,委任令是合法的任命公文,麥迪遜拒發公文顯然是違法的。因此,這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是黨派斗爭的政治問題。第二,既然扣押公文是違法的,那麼馬伯里當然有權請求法院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第三,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是一個法治政府的首要責任。因此,法院有責任幫助馬伯里獲得法官委任書。
那麼,按照這個路子推論下去,馬歇爾下一步理所當然地就該向麥迪遜發出強制令了。誰料想,馬歇爾筆鋒突然一轉,他引證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說,當一個案子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以州為訴訟當事人時,其初審權屬於最高法院。對於其它案件,最高法院只有上訴審理權。如果把馬歇爾這段咬文嚼字的引證換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的大白話,那就是說,馬伯里一案的訴訟當事人既不是大使、領事,也不是州政府,最高法院對這種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沒有初審權,馬伯里告狀告錯地兒了。他應當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如果案子最後從下級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那時最高法院才有權開庭審理。
可是,馬伯里高薪聘請的律師、前司法部長查爾斯。李並非不懂訴訟程序的法盲,他之所以一開始就把狀子直接遞到了最高法院,依據的是國會1789年通過的《司法法》第十三款。根據這款法律,最高法院對這類案子擁有初審權。
但馬歇爾斬釘截鐵地指出,《司法法》第十三款是與憲法相沖突的,它實際上是非法地擴大了最高法院的許可權。馬歇爾強調:「憲法構成國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違反憲法的法律是無效的」。而「解釋法律顯然是司法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和責任」。據此,馬歇爾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這是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聯邦法律違憲。
馬伯里一看當個法官竟然這么費勁,連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戳兒的委任狀都成了白條,若要從基層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還不知要上訴到哪個猴年馬月,他只好灰心喪氣地撤回了起訴。此公後來一直不安心務農,最終改行當了一家大銀行的總裁,比當法官實惠多了。
從表面上看,聯邦黨人馬伯里沒當成法官,麥迪遜也沒送出扣押的十七份法官委任令,馬歇爾似乎輸了這個官司。但實際上,馬歇爾是此案真正的大贏家。
首先,馬歇爾向政府的立法機構國會宣布,不僅憲法高於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合法這個至關重要的權力與立法部門無關。換句話說,立法機構不得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與法律有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
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政府的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於司法部門。因此,司法部門有權判定行政當局的行為和命令是否違反憲法,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憲行為和命令予以制裁。
這樣,雖然憲法規定任何法律都應由國會和總統決定和通過,但最高法院擁有解釋法律的最終權力,有權判定法律是否違憲。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一經做出,即成為憲法慣例,政府各部門和各州必須遵守。實際上,最高法院不僅擁有了司法審查權(JudicialReview),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擁有了「最終立法權」。 馬歇爾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然公開宣布經國會通過、總統批準的《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但取消這款法律實際上是限制了最高法院自身的許可權,所以國會找不出什麼借口與最高法院對抗,也沒啥特別的理由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馬歇爾雖然宣布司法部門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法行為予以制裁,但他並沒有向麥迪遜國務卿發出強制令,只是建議馬伯里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所以,行政當局同樣找不出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過不去,也根本無法挑戰馬歇爾大法官的裁決。
美國的法律體系是成文法與案例法的結合,既然國會和行政當局無法推翻最高法院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那麼此判決將作為憲法慣例被後人永遠引用。司法審查權和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就這樣歷史性地確立了。司法從此真正開始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可以說,這是美國政治制度史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789年的美國憲法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政治制度設計的偉大典範,其實這個評價有點過高了。原因在於,在權大還是法大這個關鍵性問題上,1789年美國憲法並無開創性的建樹。這部憲法並未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結果使司法在三權中處於最弱的一方。按照這種憲法設計,美國最高法院實際上可有可無。
由於馬歇爾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努力,加上英國普通法傳統對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響以及當時和後來的美國政治家們對法律和政治規則的尊重以及善於妥協讓步的特點,才使美國政治制度第一次真正具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特點,並且使司法審查權成為美國政治制度有別於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政體的重大特點之一。
歷任大法官一覽 順序 姓名 任期 任命人 1 約翰·傑伊 1789年10月19日-1795年6月29日 喬治·華盛頓 2 約翰·拉特利奇 1795年8月12日-1795年12月15日 喬治·華盛頓 3 奧利弗·埃爾斯沃思 1796年3月8日-1800年12月15日 喬治·華盛頓 4 約翰·馬歇爾 1801年2月4日-1835年7月6日 約翰·亞當斯 5 羅傑·B·托尼 1836年3月28日-1864年10月12日 安德魯·傑克遜 6 薩蒙·P·蔡斯 1864年12月15日-1873年5月7日 亞伯拉罕·林肯 7 莫里森·韋特 1874年3月4日-1888年3月23日 尤利塞斯·S·格蘭特 8 梅爾維爾·富勒 1888年10月8日-1910年7月4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9 愛德華·道格拉斯·懷特 1910年12月19日-1921年5月19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10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1921年7月11日-1930年2月3日 沃倫·G·哈定 11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30年2月24日-1941年6月30日 赫伯特·胡佛 12 哈倫·菲斯克·斯通 1941年7月3日-1946年4月22日 富蘭克林·D·羅斯福 13 弗雷德·M·文森 1946年6月24日-1953年9月8日 哈利·S·杜魯門 14 厄爾·沃倫 1953年10月5日-1969年6月23日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15 沃倫·E·伯格 1969年6月23日-1986年9月26日 理查德·尼克松 16 威廉·倫奎斯特 1986年9月26日-2005年9月3日 羅納德·里根 17 約翰·羅伯茨 2005年9月29日至今 喬治·W·布希
⑦ 有部電影,記得有法庭上辯論的情景,法官是個黑人,最後和一個上校還是什麼的在吵。
不是聞香識女人。聞香識女人的辯論發生在學校里,也沒有法官,主持辯論的人也不是黑人,唯一符合的是艾爾帕西諾演的確實是一個上校。
⑧ 有部電影,記得有法庭上辯論的情景,法官是個黑人,最後和一個上校還是什麼的在吵。急急急求名字!
是不是抄上校是個黑人襲? 樓主試試《交戰規則》2000 有名《火線沖突》
導演: 威廉·弗萊德金
編劇: 斯蒂芬·加漢
主演: 湯米·李·瓊斯 / 塞繆爾·傑克遜 / 安妮·阿徹 / 蓋·皮爾斯 / 本·金斯利
類型: 劇情 / 動作 / 驚悚 / 戰爭
官方網站: http://www.rulesmovie.com/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加拿大 / 英國 / 德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0-03-31
片長: 128 分鍾
又名: 火線沖突 / 烈血的規條 / 國際公約 / 交戰守則
⑨ 邁克爾傑克遜DS(專罵主審法官的歌)痛快!的歌叫什麼名
這首歌是《D.S.》!恩,的確痛快!!!
⑩ 邁克爾·傑克遜非正常死亡案的訴訟
傑克遜2009年去世後,其家族成員就走上了漫長的訴訟道路。一是起訴傑克遜私人醫生莫里,二是起訴傑克遜生前簽署的最後一家經紀公司AEG。
2011年11月7日,歷時六周的審判之後於洛杉磯時間下午13時公布最終審判結果,洛杉磯當地法院大法官邁克爾·帕斯托爾判定傑克遜的私人醫生康拉德·莫里對於傑克遜的死亡負有責任,他的「過失殺人罪」罪名成立。在得知莫里的過失殺人案的判決即將下達後,傑克遜的父母立即動身趕往法庭現場。而傑克遜的姐姐拉托亞(LaToya)則在前往現場的路上通過微博表示:「我已經顫抖的無法控制。」本案的陪審團12位成員在洛杉磯時間下午1點時達成一致之前,法庭之外已經聚集了大量傑克遜的支持者與樂迷,他們整齊的呼喊著:「有罪!有罪!」檢察官大衛·瓦爾加倫認定傑克遜的私人醫生康拉德·莫里在2009年的6月25日向傑克遜注射了強力的異丙酚試劑,並且魯莽的拋棄了昏迷中的傑克遜,從而對於邁克爾·傑克遜的死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位來自休斯頓的心臟病醫生則辯護說傑克遜之前已經對於葯物產生依賴,並且傑克遜在莫里醫師離開卧室時自我注射了致命劑量的異丙酚,而他的死屬於自殺行為。在2009年邁克爾·傑克遜對外宣布將在英國倫敦舉辦系列復出演出之後,康拉德·莫里成為了邁克爾·傑克遜的私人醫生。在本案審判的最後階段,莫里放棄了為自己辯護的機會。在此前他已經向警方承認自己向傑克遜體內注射過異丙酚試劑,並且在傑克遜去世當天早晨給他服用了其他處方葯物。
2013年,傑克遜83歲的母親凱瑟琳代表傑克遜的三名子女,又與演藝經紀公司AEG公司在洛杉磯法院對簿公堂,傑克遜家族認為AEG公司對於傑克遜的私人醫生莫里的僱用存在疏忽,並向其索賠10億美元。
2013年10月2日,洛杉磯法院的判決出爐,在傑克遜家族起訴其經紀公司AEG公司的一案中,傑克遜家族敗訴,AEG娛樂公司勝訴。對於這個結果,傑克遜家族和歌迷們稱「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