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刑人員
❶ 對判刑人員法院會通知單位嗎上網嗎
對於被判刑的,在判決生效後,判決書是否應該送達被告人所在單位,在法律上沒有版硬性規定權,可以送達,但也有可能不送達所在單位,而向原戶籍地的公安派出所送達。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在五日內送達判決書。定期宣告判決的,應當在宣判前,先期公告宣判的時間和地點,傳喚當事人並通知公訴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判決宣告後,應當立即送達判決書。
判決書應當送達人民檢察院、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並可以送達被告人的近親屬。判決生效後,還應當送達被告人的所在單位或者原戶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被告單位的注冊登記機關。
❷ 一般判刑以後會判到哪服刑
異地犯罪被判刑後,在其所在省份監獄坐牢。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十五條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根據以上規定結合司法實踐,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法院管轄,在法院判刑後送往法院所在省份的監獄執行改造。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到外地逮捕人犯手續的幾項規定
四、如果用函件委託外地公安機關代為逮捕人犯時,應寄去「批准逮捕決定書」(副本)及人犯犯罪的主要材料,由人犯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持上述文件與同級檢察機關聯系辦理,逮捕後通知委託地公安機關提解。
五、對於不需捕回,而需由人犯所在地直接處理的人犯,應按照第二項的規定范圍,由原地公安機關(本省為縣公安機關,外省為專區公安機關)將人犯的全部犯罪材料和處理意見寄送人犯所在地公安機關(本省為縣公安機關,外省為專區公安機關)。
如犯罪事實已具備逮捕條件時,即由人犯所在地公安機關提請同級檢察機關批准逮捕,並將「批准逮捕決定書」(副本)寄送原地公安機關備查。六、經當地檢察機關批准逮捕的人犯,如果需要轉解外地處理者,應按第二項的規定,與有關地區公安機關聯系辦理解送或提解人犯的手續。
當地公安機關除留存「批准逮捕決定書」(副本)外,應將「批准逮捕決定書」及人犯全部犯罪材料,隨同人犯一並辦理移交。
(2)法院判刑人員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四條對於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
(一)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通緝在案的;
(三)越獄逃跑的;
(四)正在被追捕的。
第八十五條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
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第八十六條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
第八十七條公安機關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寫出提請批准逮捕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必要的時候,人民檢察院可以派人參加公安機關對於重大案件的討論。
第八十八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訊問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
(一)對是否符合逮捕條件有疑問的;
(二)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檢察人員當面陳述的;
(三)偵查活動可能有重大違法行為的。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詢問證人等訴訟參與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第八十九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由檢察長決定。重大案件應當提交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第九十條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的案件進行審查後,應當根據情況分別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決定。對於批准逮捕的決定,公安機關應當立即執行,並且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對於不批准逮捕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說明理由,需要補充偵查的,應當同時通知公安機關。
第九十一條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後的三日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在特殊情況下,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
對於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至三十日。
人民檢察院應當自接到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後的七日以內,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決定。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接到通知後立即釋放,並且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對於需要繼續偵查,並且符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依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❸ 想知道一個人坐牢被判幾年,在網上查的出來嗎
查詢一個人是否判刑,判多久,可以向判決法院申請查詢,或者到裁判文書網查詢,或者詢問接收判決書的人等。如果是不公開開庭審理的案件,涉及到個人隱私、國家秘密的的案件,對外不公開。
被判刑是要宣判的,在宣判的時候就知道了。
民事訴訟法對當庭宣判僅做了一般性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
因此,對法庭宣判的理解有兩種傾向:一是認為當庭宣判就是在法庭上向當事人宣讀並送達判決書。二是當庭宣判必須是在第一次開庭後當即宣判。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失之偏頗。「當庭宣判」一詞出現在民事訴訟法開庭審理一節,宣判的兩種形式又都在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二款中出現----「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2014年及以後生效裁判文書可以去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查詢。2014年以前的案件需要到判決法院查詢。
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正式實施。該司法解釋明確,最高法在互聯網設立中國裁判文書網,統一公布各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中西部地區基層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時間進度由高級人民法院決定,並報最高法備案。
查詢判刑多久可以向判決法院申請查詢,或者到裁判文書網查詢,或者詢問接收判決書的人,如果是不公開審理的那就無法查到,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以上就是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
❹ 法院可以判刑嗎
法院,是世界各國普遍設立的國家機關。
主要通過審判活動懲治犯罪分子,解決社會矛盾和版糾紛,維權護公平正義。
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 誣告陷害罪
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你得收集證據 沒有證據 很難辦。
❺ 法院判刑罰款該有誰出
根據國家新的賠償法 如下;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10年4月29日召開第十四次會議,作出《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決定》,對《國家賠償法》進行了修改,條文由原來的35條增加到42條。此次修改更加有利於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國家賠償的權利,具體來說,修改後的《國家賠償法》(簡稱新法)與原《國家賠償法》(簡稱舊法)相比,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取消了確認程序。舊法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或者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行為的違法性確認設置為申請國家賠償的必經程序,不經確認,不得直接申請國家賠償。如果是申請行政賠償,可以在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舊法第九條規定:「第一款 賠償義務機關對依法確認有本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給予賠償。第二款 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賠償義務機關對依法確認有本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給予賠償。」新法第九條規定:「第一款 賠償義務機關有本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給予賠償。第二款 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賠償義務機關有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給予賠償。」確認程序的取消,暢通了請求渠道,降低了被侵權人尋求賠償的門檻,從而減少了障礙和難度。
二、改變了歸責原則。舊法實行賠償義務機關一般過錯的歸責原則,按照這一原則,需要申請人舉證證明賠償義務機關對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過錯,這無疑增加了申請人的難度,特別是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新法對被限制人身自由或者被羈押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實行過錯推定的歸責原則,由賠償義務機關對其不存在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新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賠償義務機關採取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期間,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與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的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賠償義務機關應當提供證據。」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被羈押人在羈押期間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與被羈押人的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賠償義務機關應當提供證據。」
三、擴大了賠償范圍。一是擴大了違法行為的范圍,如把看守所的違法行為涵蓋進來了,增加了虐待或者指使、放縱他人虐待的行為等。舊法第三條第(三)項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三)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第十五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二)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
(三)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
(四)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新法第三條第(三)項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第十七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時間超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時限,其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對公民採取逮捕措施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
(三)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
(四)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二是增加了精神損害賠償。新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四、完善了賠償程序。主要表現在增加了舉證、質證的規定,即新法第十五條「第一款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提供證據。第二款 賠償義務機關採取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期間,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與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的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賠償義務機關應當提供證據」和第二十六條「第一款 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處理賠償請求,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提供證據。第二款 被羈押人在羈押期間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與被羈押人的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賠償義務機關應當提供證據」、
第二十七條「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處理賠償請求,採取書面審查的辦法。必要時,可以向有關單位和人員調查情況、收集證據。賠償請求人與賠償義務機關對損害事實及因果關系有爭議的,賠償委員會可以聽取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的陳述和申辯,並可以進行質證」的規定。其次是明確了賠償委員會的人員配置原則為審判員三人以上的單數,取消了七人的限制。
五、強化了賠償監督。該監督程序的設置類似於三大訴訟法的審判監督程序,規定了賠償請求人的申訴程序和途徑,賠償委員會重新審查並作出決定的情形,包括法院內部發現錯誤引起的重新審查,又分為本院院長發現錯誤和上級法院賠償委員會發現錯誤,以及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下級法院賠償委員會決定錯誤後提出意見引起的重新審查和決定。新法增加的第三十條「第一款 賠償請求人或者賠償義務機關對賠償委員會作出的決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申訴。第二款 賠償委員會作出的賠償決定生效後,如發現賠償決定違反本法規定的,經本院院長決定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指令,賠償委員會應當在兩個月內重新審查並依法作出決定,上一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也可以直接審查並作出決定。第三款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的決定,發現違反本法規定的,應當向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意見,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應當在兩個月內重新審查並依法作出決定」即是。
六、提高了賠償標准。
一、是對造成的一般身體傷害增加了護理費;
二、是對造成殘疾的,增加了護理費、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康復費、繼續治療費;
三、是明確了被扶養人生活費的發放標准;
四、是增加了精神損害賠償(已作為賠償范圍述及);
五、是明確了財產賠償的方式、方法,增加了財產差價賠償金和金錢損失的利息賠償規定。舊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第一款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賠償金按照下列規定計算:
(一)造成身體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以及賠償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減少的收入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五倍;
(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支付醫療費,以及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根據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確定,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十倍,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造成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對其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還應當支付生活費;
第二款 前款第(二)、(三)項規定的生活費的發放標准參照當地民政部門有關生活救濟的規定辦理。被扶養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費給付至十八周歲止;其他無勞動能力的人,生活費給付至死亡時止。」
第二十八條規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權造成損害的,按照下列規定處理:(一)處罰款、罰金、追繳、沒收財產或者違反國家規定徵收財物、攤派費用的,返還財產;(五)財產已經拍賣的,給付拍賣所得的價款;」
新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第一款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賠償金按照下列規定計算:(一)造成身體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護理費,以及賠償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減少的收入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五倍;
(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支付醫療費、護理費、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康復費等因殘疾而增加的必要支出和繼續治療所必需的費用,以及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根據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按照國家規定的傷殘等級確定,最高不超過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造成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對其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還應當支付生活費;
第二款 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生活費的發放標准,參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執行。被扶養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費給付至十八周歲止;其他無勞動能力的人,生活費給付至死亡時止。」第三十六條規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權造成損害的,按照下列規定處理:(一)處罰款、罰金、追繳、沒收財產或者違法徵收、徵用財產的,返還財產;(五)財產已經拍賣或者變賣的,給付拍賣或者變賣所得的價款;變賣的價款明顯低於財產價值的,應當支付相應的賠償金;(七)返還執行的罰款或者罰金、追繳或者沒收的金錢,解除凍結的存款或者匯款的,應當支付銀行同期存款利息;……」
七改進了經費保障。舊法規定過於籠統,缺乏可操作性,不能保證賠償經費足額及時到位。新法明確規定了賠償請確認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申請,賠償義務機關向財政部門提出支付申請,財政部門支付賠償金。並規定了賠償義務機關向財政部門申請支付和財政部門支付的期限。舊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第一款 賠償費用,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新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賠償費用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第二款 賠償請求人憑生效的判決書、復議決定書、賠償決定書或者調解書,向賠償義務機關申請支付賠償金。第三款 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支付賠償金申請之日起七日內,依照預算管理許可權向有關的財政部門提出支付申請。財政部門應當自收到支付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支付賠償金。第四款 賠償費用預算與支付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❻ 法院判刑後是不是就結案了還會追究其他人嗎
法院判刑後還可以追究其他人的法律責任。
在刑事案件中,法院已經判決版並生效的,只權是已經由法院受理的案件本身結了案,並不表示與所審理的案件有關的案件全部結案,也不是表示不再追究其他涉案人員的法律責任。
在法院結案後,對於其他的違法犯罪人員,仍應該依法追究其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責任,如果構成犯罪的仍然可以繼續追究其刑事責任。
❼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若被法院判刑一定必須開除工職嗎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若被法院判刑,一定會解除聘用合同,與開除雖有區別,但實際意義相同。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七條 規定:在聘用期內被開除、勞動教養以及被判服刑的,聘用合同自行解除。
❽ 打架法院判刑怎麼判有案底的人
看情節輕重,如果造成輕傷以上,就構成故意傷害罪,要判刑的。按照下面的條款判處。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司法實踐中對本罪的認定和處罰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 行為人有非法故意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是構成本罪的關鍵。對此應注意以下兩點:(1)傷害行為的非法性是構成本罪的前提。如果傷害行為是合法的,如正當防衛或者緊急避險過程中造成一定傷害的,則不構成犯罪;(2)本罪故意傷害的必須是他人的身體健康。自傷行為不能構成本罪,特殊情況下可能構成其他罪,如軍人戰時為逃避軍事義務自傷身體的,應按照刑法第434條的規定,以戰時自傷罪論處。
2 構成本罪的傷害程度限於輕傷、重傷、傷害致死三種情況。輕傷以下的輕微傷和一般的毆打行為,不能構成本罪。至於重傷、輕傷、輕微傷區分的標准,應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人體重傷鑒定標准》和《人體輕傷鑒定標准(試行)》的規定為准。
3 本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因傷害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致人重傷或者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年齡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致人輕傷的,則須已滿16周歲才能構成本罪。
4 對於刑法明確規定以其他罪論處的故意傷害行為,應按照刑法有關條款定罪處罰,而不能以本罪論處。
5 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另外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犯本罪的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故意傷害罪的認定問題
1 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主要在以下兩種情形下不易區分:一是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既遂;二是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未遂。區別兩者的關鍵是查明行為人犯罪故意的具體內容:如果行人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無論是否造成死亡結果,均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如果行為只具有非法的損害他人健康的故意,則無論是否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都只能認定為故意傷害。
此外,應注意以下三種特殊情況的處理:⑴對於突然實施犯罪,行為人故意的內容不確定或者顧他人死傷的,一般可按其實際造成的結果定罪。造成傷害結果的,定故意傷害罪;造成死亡果的,定故意殺人罪;⑵因打架斗毆致人死亡的,除了明顯具有殺人故意的按故意殺人罪論處外,一般可按故意傷害致死定罪;⑶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之間的界限確實無法分清的案件,一般可本著疑罪從寬的原則處理。
2 故意傷害(致死)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區別的關鍵在於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傷害他人的故意故意傷害致死,行為人雖然沒有殺人的故意卻有損害他人健康的故意,死亡結果的發生完全是故意傷害行為引起的;過失致人死亡,行為人不僅無殺人的故意,而且也無損害他人健康的故,死亡結果的發生完全是過失行為造成的。
3 對於傷害程度的認定,應注意把受傷當時的傷勢和治療後的結果結合起來綜合評定:當時情嚴重,治療後基本恢復正常或者只形成輕傷結果,應以輕傷論;當時傷情並不嚴重,但雖經治療最終呈重傷結果的,應以重傷論。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故意傷害(輕傷)案件由公安機關
作撤案處理後法院能否再作為自訴案件受理問題的答復
(1994年1月27日)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京高法(1993)277號《關於故意傷害(輕傷)案件經公訴程序由公安機關作撤案處理的,法院能否再立自訴案件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同意你院的傾向性意見。對於已經公安機關作撤案處理的故意傷害(輕傷)案件,被害人就同一事實提起刑事自訴的,如果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和我院1993年9月24日《關於刑事自訴案件審查立案的規定》第二條第(一)項的規定,並未超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人民法院應當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的,則不予立案,並應將不予立案的原因通知自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