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兩員工拒絕加班法官
⑴ 與公司打官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起因是因為什麼呢
不要陷入悲觀心理。實際上,在各種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中,法官都是盡量傾斜於勞動者。因為勞動者在勞動用工中處於弱勢地位,應當特別保障。
如果是覺得企業有錢,可以請律師打官司,律師就可以贏官司。這個邏輯鏈就是錯誤的。法官在做判決的時候,必須要依法、依規判決。
近日來有一個案件,媒體報道「江蘇揚州兩員工拒絕加班造成公司損失12萬,被判賠償公司1.8萬」引起了一些勞動者的恐慌,但是說實話有些時候確實是我們被誤導了。
不僅僅是媒體,而且有很多專家都在宣傳加班必須要與工會和職工協商,職工不同意就不允許加班。曾經我過去也這么認為過。實際上,大多數人都錯了。
我們錯誤地理解了加班的含義。加班指的是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休息日、法定節假日正常上班。8小時之外繼續工作,一般被稱為延長工作時間或者加點。因此在關於工資總額的組成規定中有加班加點工資之說。
由於案件中的勞動者拒絕加班,理由脅迫勞動用人單位續簽勞動合同,造成了企業12萬元的經濟損失。法院在最終判決的時候僅僅判決勞動者承擔企業15%的損失,這已經相當照顧勞動者了。這種情況下,如果是拒絕用人單位延長工作時間,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勞動者不需要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有時候,不遵守企業合法的規章制度,給企業造成損失,職工也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正常的。
難道用人單位就能夠安排勞動者無休止的加班嗎?當然不是。勞動法第38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保障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所以,關於延長時間和加班都是有時間限制的。
綜上所述,勞動者不要盲目喪失自信,我的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在各種方面都是相當照顧勞動者的,企業有錢不一定贏官司。
⑵ 員工拒絕加班,被企業告到法院,被判賠償近2萬。這樣的判決合理嗎
這個判決確實有值得商榷之處。如果判決已經生效,勞動者可以申請再專審。
根據《中華人民屬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31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勞動定額標准,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勞動者加班。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第41條規定,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第44條則規定了加班應支付多少報酬。
也就是說,用人單位要求員工加班,必須先徵得員工同意,並提供相應福利待遇,而不是提供了福利待遇,員工就必須加班。法官的說法明顯顛倒了法律上的邏輯順序。
⑶ 揚州法官判決不加班要賠償對嗎
這是最近來非常火的一個案件,企自業要求員工加班加點完成訂單,員工以勞動法為依據,表示自己享有勞動權和休息權拒絕工作外加班。結果企業以員工拒絕加班導致訂單未完成,給企業造成損失為理由,起訴至法院,要求拒絕加班的員工承擔賠償責任。最後,法庭支持了企業的訴訟請求。應該說,這個判決從法條角度是沒有問題的,但不符合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法律地位平等的基本法理,而且,企業的損失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員工拒絕加班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企業自身的責任。
⑷ 杭州判拒絕加班員工賠18萬的法官是誰
還有這么奇葩的事?我的天,真是我大天朝的好法官!
⑸ 公司接了一個大活要求必須加班,否則要賠償損失,該咋辦
據報道揚州某公司員工王某和李某,被要求加班完成產品檢驗,否則公司將違約。兩人為逼公司續簽勞動合同拒絕加班,導致公司賠償12萬元。公司將其告上法庭,兩人被判賠1.8萬。
法官:員工有權拒絕加班,但遇緊急任務要求加班必須服從。
我們繼續回到偷換的那個概念上,遇到緊急任務必須加班,這畢竟是一個法院法官給出的結論,我們也只能去相信這種結論確實合法。
那麼目前我們首先需要社會確定的一點便是,如何衡量公司的緊急任務,正如前文所說,在老闆眼裡,每一件事都是緊急任務,如果對這一概念不加以制約的話,那麼未來的勞動者便會在這一規定中被嚴重製約。
到了那時,企業管理者不僅可以強制要求員工加班,而且一旦結果不滿意,甚至可能將這一責任直接攤派在員工身上,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呢,難道是默默的接受么!
⑹ 如何評價員工拒絕加班,被判賠償公司1萬8
「五一」假期,一則「員工拒絕加班被判賠償公司1.8萬元」的新聞,讓很多網友炸了鍋。我們先來看看這件糾紛的來龍去脈。
兩員工拒絕加班導致公司違約受損
法院判員工賠償公司1.8萬元
這件案件判決發生在2019年。今年4 月29日,江蘇揚州市邗江區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該院審理勞動爭議的5 起典型案例,這件「員工拒絕加班被判賠償公司」的案件就在其中。
王某、李某系江蘇揚州某公司檢驗部主要檢驗人員,所有公司產品必須經過這兩個人的檢驗並加蓋檢驗章後方能出廠。
2018年5月13日(周日),王某、李某在明知當日下午如不完成全部產品的檢驗,公司將會面臨高額賠償的情況下,以勞動合同即將到期,要求公司與其二人續簽為由,故意拒絕下午繼續加班完成檢驗工作,最終導致交貨遲延。
該公司也因逾期交貨向客戶公司賠償違約金12 萬元。
2019 年,該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王某、李某承擔該12 萬元違約金損失。
法院審理後認為,兩被告在明知公司不按時交貨面臨風險,依然拒絕加班,因此對產生的損失負有一定的過錯,故應當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最終,結合王某、李某的收入水平、用人單位的管理疏漏以及造成損害的程度等因素,判決由兩被告對原告的損失承擔 15% 的賠償責任,即 18000 元。
負責審理此案的揚州市邗江法院高新區人民法庭庭長瞿森斌表示,根據《勞動法》相關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具有雙向選擇權,員工雖然有拒絕加班的權利,但如果企業遇到緊急生產任務,要求勞動者加班時必須服從。
網友炸鍋:緊急任務時拒絕加班,
勞動者就要賠錢嗎?
「五一」假期,不少人仍然在工作崗位上,有些更是「被加班」。這一案件經媒體報道後,很多網友立刻炸鍋。經小編梳理,網友們關注的焦點有:
第一,有網友指出,「這個所謂的『必須加班的緊急情況』的判斷標准,既沒有寫明也沒有量化,標准完全是公司掌控的,以此來要挾員工加班,是不是太欺負人了?
」
第二,有網友指出,「此案中,公司不能按時交貨,明明屬於經營者的風險,為什麼轉嫁於勞動者身上?」
第三,更有網友指出,「按照法官所說的遇到緊急情況必須加班,那麼員工即將失業,是不是也可以算是緊急情況,而可以拒絕加班呢」?
還有更多網友們擔心,「有這件判決在先,是不是以後我連拒絕加班的權利都沒有了?沒有加班費也就罷了,難道不加班還要賠償公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