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有哪些量刑權
Ⅰ 在審理案件時法官有沒有量刑的空間
案件審理時,法官有自由裁量的空間
Ⅱ 求大神指導論文「論法官的量刑權「
一、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概念與特徵
所謂自由裁量權,是指法官在訴訟過程中,在正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基礎上,為求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充分有效地發揮自己主觀能動作用,獨立、正確地處理各類案件的一種權力。其基本特徵如下:
1、自由裁量權貫穿於訴訟過程的始終,它始於案件的受理,終於裁判的作出。
2、自由裁量權行使主體的特定性。其主體主要是審判組織,即獨任庭、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 3、自由裁量權一經作出,非經法定程序變更或撤銷,即具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自由裁量的內容體現了國家的意志,當然的具有法定效力。
4、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必須正當合理。判斷自由裁量權行使的正當合理性,以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為標准。
二、自由裁量權的內容。
1、適用實體法上的自由裁量權我國現行法律規范數量眾多,許多法律存在交叉和競合的現象,還有些法律之間存在矛盾和不協調之處。即使是某一具體法律,也往往存在許多原則性的規定及一定的適用幅度。這些都為法官適用實體法的自由裁量權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
2、適用程序法上的自由裁量權。由於程序法規范並非都是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規范,因此在適用程序法規范時,自由裁量不可避免。
3、審查判斷證據、認定案件事實上的自由裁量權。法官在查清案件過程中具有自由裁量權。查清案件的事實情況,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就司法實務而言,查清案件事實的關鍵在於審查判斷證據,也正是對證據進行分析研究,鑒別真偽,並判斷其是否確實充分,確定其證明效力,從而對案件事實作出結論。法官在審查判斷證據時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其表現就是自由心證制度,即證據的證明力由法官自由判斷。事實上,法官在認定事實時不可避免地需要司法能動性,需要自由裁量的權力。
三、自由裁量權存在的必要性。
在現代社會,法官不可能以有限的法條去處理無窮之社會事務,故法律允許法官自由裁量確有必要。其必要性體現在如下幾點:
1、法律具有滯後性和發展性,歷史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完美法律。法律總是對既村社會現象的反映,但社會的不斷發展又決定了新的法律關系不會因為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而不產生。所以只有允許自由裁量權的存在,才可以對現有法律的適用進行必要且適當的補充,並為以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創造條件,打下基礎。
2、抽象性的規范與具體案件的適用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法官在斷案時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必要性。 3、由於法官個人業務能力、職業道德水準和社會閱歷不同,導致對同一法條理解上的差異和對同一事實價值評價上的區別。這種個性特徵出現在訴訟過程中必然表現為自由裁量。
4、眾多法律之間有時可能發生矛盾,存在相互抵觸的地方;有的法律可能為處理某一事實提供了多種選擇。若對法律的實質內容進行選擇就牽涉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四、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合理控制
在現代司法中,絕對的自由裁量權不被各國所認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並不是一種漫無邊際的權力,也並非在任何情形下均無條件的發生,而只是一種相對自由權。這種相對的自由裁量權更多的表現為在對嚴格的規則進行漏洞補救以及含義明確的補充性規定。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應當被合理有效地控制,,筆者認為可採取以下措施;
1、制定細密、嚴謹、操作性強的實體法。通過不斷的完善立法,減小自由裁量的空間,從而合理控制自由裁量的行使。
2、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訴訟保障制度,從程序上保證法官自由裁量的內容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
3、制定科學嚴密的證據規則,合理控製法官在審查判斷證據和認定案件事實上的隨意性和自由裁量權。
4、確保法官審判獨立。只有賦予法官獨立的審判地位,才能保證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獨立思考、分析和判斷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5、加快法官隊伍精英化的建設。法官代表國家行使審判職權,必須具備較高的法律專業技能。法官在辦案過程中,對具體法條的理解,應當從法理和立法者初衷角度出發,這樣才能保證自由裁量內容的合法性。
參考文獻
①(美)約翰•亨利•梅里曼:《大陸法系》(中譯本),西南政法學院1983年印。
②(英)丹寧勛爵:《法律的訓誡》(中譯本)群眾出版社。
③洪源《刑事判斷證據標准論》,現代出版社1992年版。
④陳興良:《刑法的人性基礎》,中國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⑤(英)彼得•查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中譯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⑥《中國法學》1999年第五期《論司法獨立與媒體監督》。
⑦卞建林主編:《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Ⅲ 法院的庭長和辦案人,在對案子量刑方面,哪個更有決定權呢
刑事案件由抄法院的刑事審判庭審理。法院審理案件要根據案件的難易程度決定是否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由於你所說的這個案件,被告人否認犯罪事實,估計法院就要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在審理過程中,案件有個主審法官,主審法官針對案件處理結果拿出初步處理意見,如果合議庭其他成員同意的話,就形成了合議庭意見。如果庭長和主管院長也沒有異議的話,基本上就是主審法官的意見了。如果分歧較大的話,案件可能還要上審判委員會。審委會的決定權基本上在院長。所以,首先在於案件的主審法官,其次,找刑庭的庭長,實在不行,再找主管副院長。
Ⅳ 如果刑事案件量刑過重,上訴明明有理由可以改判,但是上一級律師和法官顧及下屬單位的以後的形象等諸多因
有關系的話跑關系 沒關系就藉助媒體和社會輿論 法官對量刑方面有權力適當減輕或加重
Ⅳ 檢察院的量刑建議書在法院起多大作用!
1、量刑建議有利於提高量刑的公開性。
我國現行的庭審程序雖然以對抗為特徵,但這種對抗主要圍繞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及構成何種犯罪這一問題展開。然而資料表明,檢察院所起訴的案件法院作有罪判決的佔99%以上,其中被告人認罪的也占絕大多數,故就絕大多數案件來說,庭審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定罪,而是量刑。
但恰恰對這最主要的量刑問題,目前庭審的透明度很低,與量刑結果有利害關系的訴訟各方對量刑決策過程參與度不高,既難以向法院提出各自掌握的量刑事實和情節,並由此展開辯論,又難以提出各自的量刑意見,以至有的學者認為現行量刑裁判是「暗箱操作」,有的學者則認為「我國法院的量刑過程其實是通過一種『辦公室作業』的行政決策方式來完成的。
與量刑結局有著密切關聯的公訴人、被害人、被告人則被排除在量刑的決策過程之外,而量刑建議的開展則有利於使量刑程序訴訟化,它使控辯對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訴訟格局從原來的定罪拓展到了量刑,這不僅使檢察院的量刑建議及其理由「說在明處」,而且為被告人乃至被害人發表量刑意見開拓了空間—因為根據控辯對等原則,庭審程序既然給控方發表量刑建議提供機會,就不能不給辯方就量刑問題作辯解和發表意見提供機會;而被害人作為犯罪結果的直接承受者和訴訟當事人,如果他想在庭上就量刑問題發表意見,同樣應當給他提供機會。
這樣,量刑程序就一改原先的「暗箱操作」狀況和「行政決策」方式,公開性大大增強。
2、量刑建議有利於提高量刑的公正性。
量刑公正包括量刑程序公正和量刑實體公正。
俗話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正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量刑程序公開性的增強,公訴人、被告人、被害人由原先「被排除在量刑的決策過程之外」進到了過程之內,這無疑有利於量刑的程序公正。
量刑的實體公正來源於法院對量刑事實的客觀、全面、准確的了解,來源於對訴訟各方意見的兼聽。量刑建議使公訴人、被告人、被害人參與量刑決策過程,從不同角度為法院提供充分的與量刑有關的事實、意見及理由,這無疑有利於法院客觀、全面、准確地了解量刑事實和訴訟各方意見,從而實現量刑的實體公正。
3、量刑建議有利於提高量刑的公信力。
這除了前述的量刑的公開性和公正性必然有利於提高公信力外,還因為與量刑結局有利害關系的各方親身參與了量刑的程序,親身經歷了量刑裁判產生的過程,這自然有利於他們減少對量刑的不可捉摸感和懷疑;
因為訴訟各方都聽取了相對方提供的事實證據和量刑意見及理由,這自然有利於公訴人全面准確地把握量刑的事實和情節,有利於被告人深化對自己罪行對國家、社會和被害人所造成危害的認識,有利於有過錯的被害人深化對自己過錯的認識,從而促使他們換位思考,消減己方原來的片面認識,增進對法院正確判決的認同;
因為量刑建議促使法院在判決中加強量刑說理,這不僅有利於增強量刑裁判的說服力,而且有利於擠壓極少數法官利用量刑自由裁量權進行權力尋租的空間。
而上述量刑公開性、公正性和公信力的提高,自然有利於提高量刑裁判的質量和效果,減少檢察院和被告人對量刑裁判的抗訴和上訴,從而節省司法成本,並促進審判權威的進一步樹立。
拓展資料:
量刑建議權是一種基於刑罰請求權之司法請求權,是公訴權之下位權能。
合憲性與合法性、法之發展、憲政之人權保障以及現代刑事訴訟原理是量刑建議權之理論基礎。
量刑建議權之本體價值是實現刑事訴訟價值目標之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
量刑建議權之目的價值是追求訴訟經濟與司法效率。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全面開展量刑建議工作
Ⅵ 法官對嫌疑人進行量刑時候,參和了檢察官的多少,否決權
再怎麼量刑都是當老公的為了維護家庭把姦夫打死打傷姦夫的有理,打傷小偷小摸都沒理
Ⅶ 香港七警員用陪審團了嗎是不是陪審團定罪,法官量刑
根據香港的有關法律規定,七警案是在東區裁判法院,所以不需要有陪審團,全權有法官處理。
關於 區域法庭的資料
區域法院
區域法院審理可公訴罪行,亦可為嚴重的刑事案件進行聆訊(誤殺、謀殺及強奸案除外)。區域法院法官最高可判處罪犯入獄7年,他們毋須會同陪審團審理案件。
因此定罪與量刑都是由法官,根據法律規定以及香港的法律觀點,實際證據決定的,而量刑一般是聽取辯護律師求情之後決定的。
如果不服判決結果,可以等法官頒下判詞,看看判詞裡面有沒有什麼法律漏洞或者看漏了的地方,又或者看看有沒有什麼新證據,在向上訴法庭進行上述,要有合理理由才可以進行上述。
P.S 中立的說,這個案件最主要是有電視台拍攝到案發過程,並且連記者都看出來是打人了,在香港,隨便動手打人,即便沒有受傷,都算普通襲擊罪,更何況是警察,是執法者,知法犯法。同時之前也有類似的案例,求情說是警察本身收了很大壓力才會這樣做,但是法官說警察拿著高薪,應該保持專業,壓力大應該跟上級反映情況,看看是暫停執行任務還是轉去別的部門,而不是發泄在其他人身上。而這個案子,他們明知附近有很多電視台采訪,還要在電視台眾多的區域發生這種不幸的事情,被電視台拍攝到了,這沒辦法了,法官也很難做的。。。
最後插一句,香港的法官,簡單來說是由一個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去搜羅合乎資格的人,然後推薦給特首,只有特首審查完同意才能當上法官,而且法官要宣誓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擁護基本法,所以法官不敢亂來,如果亂來就違法宣誓及聲明條例,會被剝奪法官職位。而近幾年香港一些爭議案件特別多,怎麼判都會得罪很多人,因此很多人都不願意當法官,法官一個月才十幾萬港幣收入,而一般資深的律師都上百萬一天,在香港當法官其實不好當,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當,並且香港中搜周知發生許多事情,所以會出現很多案件一審審好幾年的情況,因此香港法官也不好做。
Ⅷ 判緩刑要上審委會是以法官意見為准嗎法院會聽取檢察院的量刑意見嗎
判緩刑上審委會,會聽取案件承辦人的匯報和根據案件承辦人所寫的案內情報告來容作出判決,法院對檢察院的量刑意見會酌情考慮。
審委會討論案件是秘密進行的,討論時除了匯報人和必要的記錄人員外,其他人是不準進入會議室的。此外,審委會討論案件時訴訟當事人並不在場,一般不展示證據,審委會委員亦不直接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辯論、辯護,僅僅是聽取案件承辦人的匯報和根據案件承辦人所寫的案情報告來作出判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條 合議庭開庭審理並且評議後,應當作出判決。對於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行。
Ⅸ 對於同一罪,量刑幅度差距太大,法官權力太大,易產生腐敗的原因老百姓該怎麼辦
由上級法院與檢察院監督。
Ⅹ 像香港這樣的地方,法院判決案件的決定權是不是在陪審團,而不是法官呢
先區分兩個來概念,一個源叫定罪,一個叫量刑。
定罪,就是說XX到底算不算犯罪,犯罪了的話到底犯的什麼罪。量刑,是已經在定罪的基礎上,那麼到底要判多少年,罰不罰錢,罰多少。要不要剝奪政治權利,這個部分叫量刑。
簡言之,定罪是到底成不成立犯罪,量刑是到底該怎麼處罰
中國其實沒有法官,中國的法官其實叫做「審判員」
審判員可以定罪+量刑,這也就是我國的法律。也就是所謂的職權主義國家(國家依職權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責任)
香港屬於英美法系,英國,美國都是這樣,這種法系,定罪和量刑分在兩方手中,定罪,是陪審團的事兒,量刑,是法官的事兒。但是很簡單的案子,法官可以說了算,只有重要的案子,才需要上庭審。也就是說,如果陪審團不給定罪,那法官就不能量刑了,但是陪審團給定罪,法官就必須量刑,決定量多少,換言之,法官沒有決定「是否量刑」的權力,只有決定「量刑量多少」的權力
另外,中國雖然有個「人民陪審員」,這個和陪審團差別很大,人民陪審員,只是陪著的,提提意見,真的是正經的「陪審」。英美法系的陪審團權力很大,可以決定是否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