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最高法院24條

最高法院24條

發布時間: 2024-03-19 14:02:52

1. 最高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第24條問題的答復

《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第24條問題的答復》應該是指《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問題的答復》。
《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問題的答復》
一、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後才提出異議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如果合同當事人一方在不具有解除權的情況下,向對方發出了解除通知,對方在本條規定的異議期經過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是否支持,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各地法院的審判實踐中均存在爭議。肯定的觀點主張,本條適用的前提是主張解除合同的一方應具有解除權,否則,對方提出異議的權利不受異議期的限制,本條不適用,人民法院對解除異議的訴訟請求仍應支持;否定的觀點主張,異議期限經過,異議權不再受法律保護,此時無論解除合同的一方是否具有解除權,對方當事人均無權再對合同解除提出異議,故對此種情形下的異議訴請,人民法院不應支持。以上兩種觀點,均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根本差別在於對異議權的性質、異議期限經過的後果等認識不同。對此,最高法院將在進一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以司法解釋、司法政策或典型案例等形式,明確提出相應的意見,以統一裁判尺度。
二、發出解除通知的一方自己在三個月內起訴,請求法院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屬於解除方通過提起確認之訴,對合同已經解除的法律事實進一步予以確認,而非對自己主張的合同解除提出異議。

2. 讓與擔保優先效力之判例研究

2015年,最高法院出台《民間借貸規定》,其中第24條對讓與擔保的處理初步作出了調整與規制,可謂向立法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但仔細研讀之下,該條文為審判實踐提供統一裁判標準的同時,仍有以下問題值得斟酌與考量:第一,第24條的適用前提已明確限於「當事人以簽訂買賣合同作為民間借貸合同的擔保」,當現實中借貸合同關系與買賣合同關系混同的情形大量存在時,是否一概以「讓與擔保」制度進行調整,如需要加以區分,應如何區分不同案件類型以明確第24條的適用范圍;第二,第24條第2款未明確讓與擔保中的買賣合同是否創設了物權意義上的擔保功能,實踐中債權人基於買賣合同是否享有相應的標的物給付請求權,抑或債權人可否依據該類型買賣合同之擔保功能主張對標的物受償;第三,在讓與擔保不創設擔保物權的前提下,如果已經具備權利轉移外觀的情況下,讓與擔保是否能在一定范圍內取得對抗其他權利的優先效力?本文試圖理清上述三個問題的脈絡。

一、讓與擔保之概念辨析及第24條適用范圍

(一)概念區分:讓與擔保與以物抵債

讓與擔保,是指為擔保債務履行,債務人或第三人將擔保標的物之所有權轉移至債權人,債務屆期債務人履行的,債權人返還標的物,債務模判滾人不履行的,債權人得就該標的物受償之非典型擔保。以物抵債,是指債務人與債權人約定以債務人或經第三人同意的第三人所有的財產折價歸債權人所有,以清償舊債務的行為。

讓與擔保與以物抵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外觀上兩者均存在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約定,只是形成意思表示的時間通常有所不同:讓與擔保的意思表示一般成立於債務到期之前;旦余而以物抵債的意思表示則一般成立於債務到期之時或之後。但是兩者更重要的區別在於意思表示內容這一實質層面:當事人設立讓與擔保的,並無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意思表示,而僅有為借貸合同設立擔保的真意;而當事人達成以物抵債協議的,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債務到期後如何清算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通過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終止前債權債務關系,即雙方在簽訂買賣合同時就已確實達成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合意。

(二)指導案例72號:讓與擔保與以物抵債的轉化

在指導案例72號[(2015)民一終字第180號案]中,最高法院查明:湯龍等四人與彥海公司於2013年先後簽訂多份借貸合同,通過實際出借並接受他人債權轉讓,取得對彥海公司合計2.6億元借款的債權。為擔保借貸合同履行,四人與彥海公司分別簽訂多份商品房預售合同,並辦理了備案登記。該債權陸續到期後,雙方經對賬確認了尚欠借款本息數額。雙方隨後重新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約定彥海公司將其名下房屋出售給四人,欠款本息轉為已付購房款,剩餘購房款待辦理完畢全部標的物產權轉移登記後一次性支付給彥海公司。

從法院查明的事實來看,雖然雙方當事人一開始存在借款擔保的意思表示,但是在確定借款人無法償還借款時,雙方當事人業已就借款擔保關系轉為買賣合同關系達成了合意。這屬於雙方當事人自行就變更法律關系達成一致,實現雙方權利義務平衡的一種交易安排。因此,最高法院認定本案當事人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並非為雙方的借貸合同履行提供擔保,不存在第24條適用的空間。[1]

(三)第24條的適用:限於「讓與擔保沖廳」真意

從指導案例72號的裁判規則來看,第24條的適用嚴格限於「讓與擔保」真意,這也符合24條第1款規定的「以簽訂買賣合同作為民間借貸合同的擔保」的規範本意:只有當事人簽訂買賣合同系出於讓與擔保之意思表示的情形下,方有第24條適用的空間。

實踐中當事人簽訂的合同名稱雖為「買賣合同」,但法律關系的性質界定,不應受制於合同的外觀,而應由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來決定。這是由於買賣合同達成時間這一外觀標准,實質上是認定當事人真實意思的一個考量因素,最終仍應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作出恰當認定。如果當事人約定的內容是債務無法履行時轉讓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或者債務人清償債務則無需履行買賣合同,或者在履行順序上約定了優先履行借貸合同的,則應當認定為雙方當事人並無轉移買賣合同項下標的物所有權的效果意思,而僅具有擔保借貸合同履行的效果意思。但如果當事人在債務屆期後明確了欠款數額(或者在債務屆期前提前作出安排),明確以交付房屋的方式履行借款債務,並對買賣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內容作出明確約定,實質上就是通過債的更改方式,通過轉讓買賣合同的標的物來消滅原債權債務關系。此時,應當認定出借人具有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效果意思,借款人亦有獲得價款(抵消借款)的效果意思,雙方已經達成以物抵債合意。

因此,甄別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是適用第24條的前提條件。這在指導案例72號中的的裁判意見中也有所體現:在《商品房買賣合同》簽訂之前,雙方確實存在借貸合同關系,且簽訂了《商品房預售合同》,並將房屋預告登記在債權人名下。但依據雙方的約定,此做法目的是擔保債務履行,如果債務人清償債務則有權回購。即《商品房預售合同》盡管形式上也是買賣合同,但雙方的真實意思只是「讓與擔保」。而對於雙方在借款到期後就債務進行清算,將借款轉為購房款並重新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的做法,應當認定雙方的真實意思是以履行買賣合同來終止借貸合同關系,建立買賣合同關系。

在司法裁判過程中,合同約定並非單一判定要素。交易背景[2]、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安排[3]、實際履行情況[4]等各個要素彼此之間聯系緊密,只有綜合考察當事人的整個交易架構,才能對當事人簽訂買賣合同時是否出於借款擔保的真意加以准確判定。而在合同簽訂後,當事人就法律關系的性質和內容之變更達成合意的,應以變更後的合意為准。

我們認為,以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作為區分「讓與擔保」和「以物抵債」關系的意義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讓與擔保」並不能吸收「以物抵債」,前者的制度價值和當事人真實意思在於實現借款債權的保障,而後者則是借款債務的清償,司法權於此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其二是如果將借貸合同和買賣合同並存的糾紛概括納入「讓與擔保」制度調整范圍,則對於「以物抵債」關系則不可避免陷入以下循環論證:因為買賣合同中有關標的物轉移的內容具有擔保性質,故當事人有關標的物轉移的約定觸犯流押禁令,由於「標的物轉移約定」既作為假定條件的構成,又作為法律評價對象,故只要有「標的物轉移約定」即屬無效合同。而此顯然不符合現行司法實務需要。

二、第24條:未明確承認讓與擔保的擔保物權性質

在現代社會,債權重疊的現象層見疊出。為了衡平各個債權之間的關系,法律確立了公平債權原則。這就意味著在債務人責任財產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先成立的債權價值存在被後成立債權稀釋之可能。而擔保物權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因為其保證了債權人的「優先受償地位」。正如崔建遠教授所說,擔保物權讓債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可以將債務人的特定財產折換對價並從中優先受償。[5]可以說,「優先受償」是擔保物權固有的基本屬性。

但對於讓與擔保是否為擔保物權這一問題,第24條第2款似是有意迴避,僅規定了債權人可以「申請拍賣買賣合同標的物,以償還債務」。其中並未明確規定債權人可以就拍賣所得價款「優先受償」,因此可以明確的是,第24條從規范意義層面上並未賦予讓與擔保制度以物權效力。其如此規定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賦予讓與擔保中的買賣合同以物權效力,在規范配置層面上屬於創設物權類型的規定,從物權法定意義上顯然超出了司法解釋的應有許可權。

比較法方面,大陸法系的物權變動模式主要包括了三種:對物權變動要求最低的是法國的債權意思主義模式,其特點為物權變動意思已經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只要雙方達成債權合意即可發生物權變動,無需達成物權合意或者物權公示手段。其次是奧地利的債權形式主義模式,其特點為物權變動除當事人之間需要達成債權合意外,還需要進行登記或者公示。最為嚴格的為德國的物權形式主義模式。其特點為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各自獨立,除了債權合意外,物權變動還需要獨立的物權合意以及登記或者交付的物權公示手段。

我國採取的是以債權形式主義為原則,以債權意思主義為例外[6]的物權變動模式。在債權形式主義之下,無論是缺乏債權合意,還是缺乏物權公示手段,都難以發生物權變動效果。因此,讓與擔保在債權形式主義之下,欲發生擔保物權之效力,就應當有讓與擔保的合意+物權意義上的公示手段。但是在審視讓與擔保時(以不動產的讓與擔保為例),我們發現,雖然買賣合同具有擔保的意思表示,但是作為「擔保物」的不動產沒有就「擔保權利」辦理任何物權意義上的登記,無法產生物權公示之效果,從而無法產生設立擔保物權的法律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辦理了過戶登記,也無法產生上述效果。因為在讓與擔保中,當事人達成的是「擔保」的債權合意,與此相對應,應當就「擔保權利」辦理登記,而非就「所有權」辦理登記。

基於此,法院在對待讓與擔保時,雖然可以根據案件事實認定雙方當事人簽訂買賣合同是出於為借貸合同進行擔保的目的,但是不宜作出雙方當事人「形成擔保物權關系」的認定。因為,當事人主觀層面上雖然具有設立擔保的特定意圖和為實現該意圖所做出的簽訂買賣合同之事實行為,但因缺乏物權公示手段而未創設法律意義上的擔保物權關系。這一點也與最高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法發[2017]22號)中提出的觀點相吻合:在面臨新型擔保方式時,「除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合同無效情形外,應當依法認定新類型擔保合同有效;符合物權法有關擔保物權的規定的,還應當依法認定其物權效力」。從這里可以看到,最高法院仍然堅守「物權公示」主義,雖然肯定了買賣合同在債權法意義上的合同效力,但是並未承認其物權法意義上的擔保效力。擔保物權效力的取得仍然應當基於一定的前提即「符合物權法有關擔保物權的規定」,具體來說就是符合物權公示規定。

三、過渡階段:讓與擔保的優先性分析

如前文分析,將讓與擔保列入民法典或者物權法,與現行擔保制度並行規定顯然是大勢所趨。就目前而言,讓與擔保既不屬於我國明文規定的擔保物權,24條亦未賦予其優先受償效力,讓與擔保的優先性並未得到任何規范意義上的肯定,「擔保」頭銜恐有名不副實之嫌。但是如果讓與擔保完全沒有任何擔保功能,當事人選擇簽訂買賣合同作為擔保的方式將失去意義,不利於市場主體融資便利需求的實現。因此,在現階段這個過渡時期,有限度地肯定讓與擔保的優先性以實現其擔保效力,是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體現。

如果讓與擔保具備優先性,其優先性無非體現在,債權人能否要求履行買賣合同?(即債權人可否排他地取得物權?)如果債權人不能要求履行買賣合同,能否取得債權優先性?

(一)司法實踐中讓與擔保債權人要求履行買賣合同之訴請難以得到支持

反對債權人要求履行買賣合同的觀點認為,允許債權人取得物權的做法可能觸犯流押禁令,從而損害債務人或者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司法實踐禁止債權人通過履行買賣合同取得物權,也是出於流押禁令的考慮:例如在(2015)民申字第3051號案中,最高法院就認為,雙方當事人關於交付房屋以消滅債權債務關系的約定「排除了對擔保財產的清算程序」,「存在因市場變化而產生實質不公的可能」。但上述問題已被24條第2款解決:在讓與擔保的實現上,第24條第2款規定了債權人負有就標的物價值與債務之間的差額進行清算的強制義務,在此義務之下債權人即使選擇履行買賣合同,也無觸犯流押禁令的空間。

然在現行法下,即使負擔清算義務,債權人關於履行買賣合同的訴請似乎也難以得到支持。在《民間借貸規定》正式頒布之前,最高法院曾在徵求意見稿第25條中規定:「買賣合同約定的價款明顯高於或者明顯低於合同履行時的市場價格,當事人主張以市場價格履行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就履行的買賣合同價款與應償還借款本息之間的差額,當事人主張償還或者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就徵求意見稿的內容來看,其支持在清算義務前提下買賣合同的繼續履行。而在《民間借貸規定》正式發布時,摒棄了清算歸屬說,而採取了清算處分說。對於為何作出如此改變,最高法院在《民間借貸規定理解與適用》中並未給出明確的解釋,這似乎成為了一個謎題。但無論如何,從上述規范的變化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在債權人履行清算義務的前提下,最高法院也不傾向於支持債權人關於履行買賣合同的訴請。

筆者推測,最高法院摒棄清算歸屬說的重要原因在於,履行買賣合同仍然缺乏最重要的一環:雙方當事人的買賣合意。盡管也有觀點提出:借款到期債務人履行不能的,由債權人取得房屋所有權,並不偏離當事人達成交易的初衷,更未違背債務人當初設定擔保時可得推知的意思。但是最高法院在《民間借貸規定理解與適用》中解讀讓與擔保與代物清償預約的區別時提及,代物清償預約的主要機能在於預先為債務設定擔保,並以債務不履行為停止條件,而在讓與擔保中,「出賣方從來沒有將標的物賣給對方的意思」,兩者各有其質,不能混淆。可見,對於當事人簽訂買賣合同時持有「借款到期履行不能則履行買賣合同實現擔保功能」這一意思表示的解讀,最高法院並不支持。

(二)讓與擔保是否可基於物權轉移外觀取得優先受償之實踐分析

既然出賣人無法要求履行買賣合同,是否有可能對拍賣的價款優先受償?實踐中,當事人通過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設立讓與擔保的,經常伴有辦理合同備案、網簽、預告登記或者交付不動產等相應的行為,就此等行為是否具備公示效力以及是否足以對抗後手債權人這一問題,司法實踐的態度並不統一。

在(2017)最高法民申543號案中,最高法院直接指出,根據《民間借貸規定》第二十四條規定,讓與擔保中的債權人可以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對買賣標的物申請拍賣而受償債權,其對買賣標的物所享有的只是普通債權,並不是優先受償權。而在(2015)民申字第3051號案中,借款人將自己開發的多套房產以出借人的名義辦理了商品房預售登記,並簽訂了相應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之後借款人償還了部分本金,並對兩套商品房解除了預售登記。對此最高法院認為,當事人辦理商品房預售登記的行為,「具有公示作用以及對抗第三人的效力,能夠限制該擔保房屋的轉讓或其他處分」。在(2016)最高法民申1689號案中,債務人為擔保債務履行將股權過戶到債權人名下,並約定了回購條款,債務到期履行不能的清算條款。對此最高法院認為,當事人關於債務到期不能清償,債權人以處置股權的方式優先清償債權後,再將剩餘款項返還給債務人的約定,表明了債權人「對擔保物享有的是優先受償權,而非所有權」。在這兩個案件中,最高法院的態度明顯有別於543號案,而對比三個案件的事實,可以發現區別在於當事人是否採用了一定的公示手段:在後兩個案件中,股權已經辦理變更登記,商品房已經辦理預售登記。可見對於採用了一定公示手段的讓與擔保,個別案例中法院也會基於保護物權外觀主義而承認其優先受償效力。

我們認為,前述承認讓與擔保具有優先受償效力的判例中,其裁判邏輯包括兩個層面:首先,根據24條規定,讓與擔保中的借貸合同、買賣合同均屬有效合同。故當事人根據有效合同所為登記(備案)手續亦屬有效登記(備案);其次,參考多重買賣合同之保護順位、排除執行異議之實體權益認定標准等制度,有效的登記(備案)手續是判斷該債權人是否能夠享有優先權的考量標准之一(並非唯一標准,仍需綜合考量價格是否合理,價款是否支付等因素)。在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的情形下,對於後手的交易性債權人而言,在與債務人達成交易前,明顯負有審查標的物所有權狀態的注意義務,尤其是不動產,如果所有權並未登記在債務人名下,基於不動產登記的公信力,後手的交易性債權人並無任何理由相信債務人為不動產的有權處分人。在此情況下後手的交易性債權人仍然與債務人簽訂買賣合同的,其主觀上難以視為善意。而對於後手的普通債權人而言,其在與債務人建立債權債務關系時,標的物在外觀上並非債務人所有,當然不會有到期債務人履行不能時其可就標的物主張債權實現有任何心理期待。因此當讓與擔保中的債權人與後手的交易性債權人或者普通債權人就標的物的受償順位發生沖突時,應當肯定採取了公示手段的讓與擔保債權人優先於後二者受償。

從理論上而言,無論是交付不動產、辦理合同備案、網簽還是預告登記或者過戶登記,外觀上均具有一定的公示效力。但是,如果任何公示手段都足以使讓與擔保債權人取得優先受償,恐怕也有無限擴張優先性之嫌疑。因此,筆者認為,將公示手段限定在過戶登記這一情形為宜。這與2010年最高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專家法官闡釋民商裁判疑難問題·金融裁判指導卷》中的觀點亦相類似:「《物權法》雖然沒有對讓與擔保做出規定,但在司法實務中,不應簡單的認定該擔保形式無效,……尤其是不動產讓與擔保,由於辦理了不動產過戶手續,一般應承認其物權效力。」此處所提及的,也僅僅是不動產過戶登記這一情形,才能賦予讓與擔保以類似於法定擔保物權的優先受償效力。但應當明確的是,該觀點直接肯定讓與擔保的物權效力亦存在偏頗。在讓與擔保並非擔保物權的前提下,其所謂的優先性,亦僅為基於物權外觀的基礎而賦予其一定的債權優先性,而非基於物權而產生的優先性。

四、結語

《民間借貸規定》第24條初步嘗試設立了讓與擔保糾紛類型的裁判規則,但讓與擔保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無法僅靠該條司法解釋來解決,仍亟待立法規范。故,在適用第24條時,應嚴格其適用范圍,秉持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探明當事人的真意是否為設立擔保,還是建立買賣關系等其它。只有當事人出於讓與擔保真意時,方有第24條適用之空間。

從第24條的具體表述來看,其對讓與擔保在制度建構上雖有大膽嘗試,但並未明確確認讓與擔保具備擔保物權之效力。從司法實踐來看,當事人設立讓與擔保雖未能取得物權對抗效力,但如當事人採取了一定的物權公示手段,基於保護物權外觀這一基礎,最高法院傾向認定讓與擔保債權人可優先於後手債權人受償,唯此當事人設立讓與擔保方有其價值,雙方的擔保目的也不至於落空。

注釋:

[1]類似的觀點還出現在(2017)最高法民申4410號案中。

[2]在(2013)民提字第135號案中,嘉美房地產之所以向楊偉鵬借款340萬元,就是為了清償前手借款,以避免前手債權人依照前手《商品房買賣合同》,以總價340萬元取得案涉商鋪的所有權,並且存在楊偉鵬根據嘉美公司的指令將340萬元直接打給嘉美公司前手債權人的事實相互印證。最高法院據此背景認定,嘉美公司與楊偉鵬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的真實意願並非以340萬元向其出售案涉房產。

[3]在(2018)最高法民終234號案中,雙方在合同中所約定的購房屋數量(買受人為自然人,約定一次性購買226套商品房)、實際購房單價、支付的購房款數額以及所謂的居間費用的支付方式、出賣人在一定期限內保有回購權等條款,均與以支付購房款取得房屋所有權為目的的房屋買賣合同關系的法律特徵不符,而與民間借貸中以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並進行備案的方式為借貸提供擔保的通常做法相吻合。最高法院據此維持了一審關於雙方之間不屬於真實的商品房買賣合同關系,系以買賣合同為擔保的借貸法律關系的認定。

[4]在(2016)最高法民申3725號案中,法院查明除了合同約定有別於一般的商品房買賣關系外,當事人的實際履行情況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出賣人實際向買受人支付了400餘萬元的利息;在法院查封房產後,雙方又交付了房產,但買受人的佔有並非基於正常交付行為而產生。綜合合同約定和雙方當事人的實際履行情況,最高法院認定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是借款擔保。

[5]參見崔建遠:《物權:規范與學碩——以中國物權法的解釋論為中心》(下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736頁。

[6]例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等物權的取得無需登記即可生效。

3. 民事訴訟法第24條的規定

法律解析:

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來電或添加微信(即手機號)與我聯系,提供更多的案件信息,以便幫助您更具體的分析案情,解決您的問題。

法律依據: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4. 民間借貸利息最高是多少

一、民間借貸利率調整

2020年8月20 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規定,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稱「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最高限額: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4倍

舉例:以2020年8月20日當天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3.85%的4倍計算,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調整為15.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4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十二條規定妨礙、破壞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路產品或者服務正常運行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二條經營者利用網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應當遵守本法的各項規定。

經營者不得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影響用戶選擇或者其他方式,實施下列妨礙、破壞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路產品或者服務正常運行的行為:

(一)未經其他經營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網路產品或者服務中,插入鏈接、強制進行目標跳轉;

(二)誤導、欺騙、強迫用戶修改、關閉、卸載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路產品或者服務;

(三)惡意對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路產品或者服務實施不兼容;

(四)其他妨礙、破壞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路產品或者服務正常運行的行為。

(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6. 《民事訴訟法》第24條規定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版行地人民法院管轄權。 (註:新民事訴訟法是第二十三條)
【釋義】 特殊地域管轄(又稱特別管轄),是指以訴訟標的所在地、法律事實所在地為標准確定案件管轄。
合同糾紛的管轄確定標准有兩個,分別是合同履行地和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的確定是相對復雜的問題,對此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有專門的規定,此處不贅述。

7. 婚姻法24條新規出了,執行的案件還能申訴嗎

婚姻法24條新規出了,執行的案件還能申訴嗎

24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爭議討論內容: 王錦蘭離婚後不久,法院送傳票的人登門造訪了。她忽然成了欠人錢財的被告。 她的父母是農民,不識字。看見法院的制服,他們還以為女兒犯了什麼法。 接到傳票的王錦蘭氣憤地打中國質問前夫。前夫也不隱瞞,承認曾幫父親向人借過300多萬元。 29歲的王錦蘭並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又不知情,也沒花他們借來的錢,官司一定贏啊。」她甚至沒有出庭,把所有的事情交給了律師。 判決書下來,她輸了,需要共同負擔債務。判決書上的一行字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 這份司法解釋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二十四條」字數不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現在王錦蘭知道,這兩句話意味著,如果配偶背著自己在外面打借條,縱然自己不知情,法律也可能因為夫妻關系而讓她承擔責任。 直到進入一個叫做「二十四條公益群」的微信群里,王錦蘭才發現,原來不光是自己,任何人都有可能遇上「二十四條」。 相比之下,王錦蘭覺得自己的遭遇悲慘和離奇程度,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溫州一位法官使用「二十四條」宣判過他人後,自己卻因「二十四條」敗訴,搬進了800元月租的民房裡;雲南有位群友4個月沒吃過一口肉,只能在晚上去菜市場挑剩下的菜葉;濟南的一位小學老師寒暑假去小吃店打工賺錢,工作時會戴上帽子和口罩,害怕被人認出來;杭州一位群友,醫保卡被查封,患了乳腺癌,只能借錢來做手術…… 「婚姻有風險,離婚須謹慎」 群里與王錦蘭同病相憐的,包括公務員、教師、記者、國企員工……他們的共同遭遇顯而易見:因為「二十四條」而被動負債,官司纏身,工資賬戶被凍結,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負債從幾萬元到千萬元不等。 群成員彭雲、李秀萍等人開展的一項面向527名成員的實名問卷調查顯示,87.1%的群成員為女性,80.6%受過高等教育。超過一半的人說,自己的涉訴金額超過100萬元。 在中國裁判文書中國上搜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關鍵詞,出現的判決書多達81288份。僅2016年一年就新增了30484份。 去年5月,王錦蘭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婚姻有風險,離婚需謹慎》。文章的點選量達到了650萬次。 在博文中,她貼上了自己的婚紗照,並告誡所有人:如果決定結婚,一定要先學習《婚姻法》,特別是司法解釋「二十四條」。 「一旦你嫁錯了人,婚姻就能埋葬你的一生。這個錯誤的代價是巨大的,可能你窮盡一生都無法走出困境。」她這樣寫。 婚前,王錦蘭對婚姻有過幻想:談場「舒服」「長久」的戀愛,生個可愛的孩子,過溫暖的一生,「不怕無聊,不怕老去」。 可在經歷了一場失敗的婚姻後,她把自己微信朋友圈裡過去的照片全部刪掉,不敢跟人提起自己是單親媽媽,害怕一遍遍向人解釋為什麼自己總是孤身一人。 她更擔心的是自己萬一成了法院認定的「老賴」,自己和孩子又該如何抬起頭。 失眠時,王錦蘭常在心裡呼喊:為什麼是我,誰來幫幫我? 真當困境發生後,很多人會先從譴責自己開始:為什麼是我遇到了「 *** 」?梁女珠就是這樣的。 在前夫欠債500萬元並「人間蒸發」後,梁女珠的第一反應是「哭」。 她一個人開車來到廣東佛山的一個小湖邊,從白天哭到了晚上,整整8個小時。大學同學找到她,送她回家。母親笑著對她說「回來就好」,但話音剛落也跟著哭了起來。 當時的梁女珠害怕接到陌生的中國,害怕快遞,看見藍色的郵件封皮就哆嗦——那通常代表著傳票的到達。每收到一張傳票,她都會躲進屋子裡大哭一場。 她的父親賣了兩套用來養老的房子,一家一家登門還錢。梁女珠不止一次告訴父親,「借錢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也沒用錢,不要還錢。」但父親回答,借錢的人都是因為認識他們才借錢給她前夫的。 有一次,半夜11點有人帶著醉腔,拿著磚頭在門外罵罵咧咧地喊著要錢。70多歲的父親拿著菜刀就沖了出去說:「誰進來我就砍死誰!」 梁女珠在那一刻突然抑制住了眼淚。「自己不能再軟弱下去。我要保護我的家人。」 此後,當有人諷刺她「誰叫你們遇見 *** 」的時候,梁女珠會這樣回敬對方:希望您的女兒不會遇見 *** 。

進入執行程式的案件仍然合法有效,不適用新出台的婚姻法24條新規。
可以申訴,但不會被受理。

新婚姻法24條出台,正在執行的案子,可以翻案嗎

不可以翻案。
一、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依據是過去的法律作出的判決。在執行中不涉及案件事實的重新審理和裁斷。
二、現行施行的法律法規,一般而言,不溯及既往,這也保持了法律的既判力,維護了已經生成的法律准則和社會秩序。

婚姻法解釋24條的案子還能申訴重審嗎

發回重審是二審法院經過對一審上訴案件審理認為一審法院的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一審判決違反法定程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或者一審判決遺漏當事人、訴訟請求等四種事由;由二審法院作出撤銷一審判決的裁定,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新審理的審判制度。
發回重審是撤消了一審判決,由一審法院重新審理,因此仍然屬於一審程式。

法院執行的案件,申請自訴後,執行庭還管嗎

法院判決後,對方不執行,可向法院申請,由執行庭執行,當然必須承擔費用。

請問新婚姻法是哪年執行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已於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25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婚姻法24條新規出台後,申請再審

24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爭議討論內容: 王錦蘭離婚後不久,法院送傳票的人登門造訪了。她忽然成了欠人錢財的被告。 她的父母是農民,不識字。看見法院的制服,他們還以為女兒犯了什麼法。 接到傳票的王錦蘭氣憤地打中國質問前夫。前夫也不隱瞞,承認曾幫父親向人借過300多萬元。 29歲的王錦蘭並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又不知情,也沒花他們借來的錢,官司一定贏啊。」她甚至沒有出庭,把所有的事情交給了律師。 判決書下來,她輸了,需要共同負擔債務。判決書上的一行字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 這份司法解釋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二十四條」字數不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現在王錦蘭知道,這兩句話意味著,如果配偶背著自己在外面打借條,縱然自己不知情,法律也可能因為夫妻關系而讓她承擔責任。 直到進入一個叫做「二十四條公益群」的微信群里,王錦蘭才發現,原來不光是自己,任何人都有可能遇上「二十四條」。 相比之下,王錦蘭覺得自己的遭遇悲慘和離奇程度,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溫州一位法官使用「二十四條」宣判過他人後,自己卻因「二十四條」敗訴,搬進了800元月租的民房裡;雲南有位群友4個月沒吃過一口肉,只能在晚上去菜市場挑剩下的菜葉;濟南的一位小學老師寒暑假去小吃店打工賺錢,工作時會戴上帽子和口罩,害怕被人認出來;杭州一位群友,醫保卡被查封,患了乳腺癌,只能借錢來做手術…… 「婚姻有風險,離婚須謹慎」 群里與王錦蘭同病相憐的,包括公務員、教師、記者、國企員工……他們的共同遭遇顯而易見:因為「二十四條」而被動負債,官司纏身,工資賬戶被凍結,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負債從幾萬元到千萬元不等。 群成員彭雲、李秀萍等人開展的一項面向527名成員的實名問卷調查顯示,87.1%的群成員為女性,80.6%受過高等教育。超過一半的人說,自己的涉訴金額超過100萬元。 在中國裁判文書中國上搜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關鍵詞,出現的判決書多達81288份。僅2016年一年就新增了30484份。 去年5月,王錦蘭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婚姻有風險,離婚需謹慎》。文章的點選量達到了650萬次。 在博文中,她貼上了自己的婚紗照,並告誡所有人:如果決定結婚,一定要先學習《婚姻法》,特別是司法解釋「二十四條」。 「一旦你嫁錯了人,婚姻就能埋葬你的一生。這個錯誤的代價是巨大的,可能你窮盡一生都無法走出困境。」她這樣寫。 婚前,王錦蘭對婚姻有過幻想:談場「舒服」「長久」的戀愛,生個可愛的孩子,過溫暖的一生,「不怕無聊,不怕老去」。 可在經歷了一場失敗的婚姻後,她把自己微信朋友圈裡過去的照片全部刪掉,不敢跟人提起自己是單親媽媽,害怕一遍遍向人解釋為什麼自己總是孤身一人。 她更擔心的是自己萬一成了法院認定的「老賴」,自己和孩子又該如何抬起頭。 失眠時,王錦蘭常在心裡呼喊:為什麼是我,誰來幫幫我? 真當困境發生後,很多人會先從譴責自己開始:為什麼是我遇到了「 *** 」?梁女珠就是這樣的。 在前夫欠債500萬元並「人間蒸發」後,梁女珠的第一反應是「哭」。 她一個人開車來到廣東佛山的一個小湖邊,從白天哭到了晚上,整整8個小時。大學同學找到她,送她回家。母親笑著對她說「回來就好」,但話音剛落也跟著哭了起來。 當時的梁女珠害怕接到陌生的中國,害怕快遞,看見藍色的郵件封皮就哆嗦——那通常代表著傳票的到達。每收到一張傳票,她都會躲進屋子裡大哭一場。 她的父親賣了兩套用來養老的房子,一家一家登門還錢。梁女珠不止一次告訴父親,「借錢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也沒用錢,不要還錢。」但父親回答,借錢的人都是因為認識他們才借錢給她前夫的。 有一次,半夜11點有人帶著醉腔,拿著磚頭在門外罵罵咧咧地喊著要錢。70多歲的父親拿著菜刀就沖了出去說:「誰進來我就砍死誰!」

來源濟寧律師網頁連結

梁女珠在那一刻突然抑制住了眼淚。「自己不能再軟弱下去。我要保護我的家人。」 此後,當有人諷刺她「誰叫你們遇見 *** 」的時候,梁女珠會這樣回敬對方:希望您的女兒不會遇見 *** 。

案件正在申訴法院還能執行嗎

申訴即申請再審,申請再審不停止執行。法院決定再審就會中止執行。法院決定再審會作出民事裁定書,並有中止原判執行的內容。

案件進行到執行階段還能申訴嗎

在申訴期間,原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
如發現申訴有理的,由法院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是否再審。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
(2)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
(3)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
(4)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式,可能影響案件的正確判決、裁定;
(5)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為。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

新婚姻法以前的規定就失效了,還是新婚姻法後結婚的才按新規定執行?

以前的法規與新婚姻法相牴觸的,以新婚姻法為准。
1、現最新的《婚姻法》是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的。
2、2011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釋出《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釋三》,當日開始實行,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新婚姻法。
3、《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釋三》第十九條規定: 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相牴觸的,以本解釋為准。

熱點內容
新聞導火線中的行政法 發布:2024-05-19 12:26:12 瀏覽:436
倫理提供道德 發布:2024-05-19 10:39:50 瀏覽:586
新勞動法社保 發布:2024-05-19 10:26:25 瀏覽:245
降薪是否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4-05-19 09:54:12 瀏覽:518
法院判決書和裁定書 發布:2024-05-19 09:25:36 瀏覽:944
省司法廳馬 發布:2024-05-19 09:08:13 瀏覽:799
貴陽白雲區律師事務所排名 發布:2024-05-19 04:16:28 瀏覽:833
日本書法學校 發布:2024-05-19 03:50:37 瀏覽:511
公司法47 發布:2024-05-19 03:40:58 瀏覽:939
企業法律顧問實務各章節考點指導 發布:2024-05-19 02:09:22 瀏覽: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