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對證據未質證

法官對證據未質證

發布時間: 2021-01-07 06:16:52

1. 經過法庭質證的證據必須經過法官確定之後才能做為鑒定材料嗎

經過抄法庭質證的證據必須經過襲法官確認之後才能確定其效力,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參考法律條文: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
民法院對有關單位和個人提出的證明文書,應當辨別真偽,審查確定其效力。
第六十八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四十七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第六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
第六十六條審判人員對案件的全部證據,應當從各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各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審查判斷。

2. 未經庭審質證的事實能否作為判決依據 法官在判決書中寫著「法院查明」的某一事實,但是該事實並沒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四十七條第一款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即「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證據規定》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第五十五條第二款規定:「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
在審判實踐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超過舉證期限提供的、不明確是否屬於新的、但對案件處理結果起關鍵性作用的證據,拒絕發表質證意見。法官為實現裁判公正,要求該方當事人先發表質證意見,並告知其質證並不意味著其認可該證據為新的證據,但其仍不同意質證,此時,法官是否因該證據未經對方當事人質證而不予採納。
證據必須經當庭質證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這是原則,但也存在不經當庭質證的證據,法官經形式和實質審核後將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的例外情況。
對於一方當事人拒絕對另一方當事人提交的逾期的、不明確是否新的、但對案件處理結果起關鍵性、實質性作用的證據發表質證意見的,與被告既不提交答辯狀,又沒有提供證據或不參加證據交換,且拒不出庭的情形一樣,應視為被告放棄質證的權利,不影響法官依照《證據規定》第六十四條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進行實質性的審核和判斷。

3. 補充證據沒質證法官採納在法律上是程序違法嗎

在庭審過程中,補充證據也需要質證,未經質證法官就採信的屬於程序違法,說得輕一些是「法庭採信補充證據有瑕疵」。

4. 一審中有樣證據法官不質證,算不算程序違法,上

違法,沒有質證抄,不能作為證據,建襲議上訴。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八條 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當事人陳述;
(二)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三)出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
(四)宣讀鑒定意見;
(五)宣讀勘驗筆錄。
第一百三十九條 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
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當事人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一百四十條 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第一百四十一條 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二)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三)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四)互相辯論。
法庭辯論終結,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5. 未經質證定案後法官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所謂質證,是指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他有很大的意義,通過質證程序使審理更加公開、法院能夠正確地認定證據、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利。《證據規定》第47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質證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 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無須進行質證,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但審判人員應當在庭審中對此說明。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已經認可的證據即表明當事人雙方對該證據的證明力沒有異議。
第二 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
我覺得你需要結合案件來考慮這個案件,也許這是法官結合案件的自由裁量。
咱們再退一步說,如果法官沒有依據以上兩點而私自沒有質證,那這就是程序的重大違法,你可以上訴,或者你去法院把庭審筆錄列印出來,給上級法院,或者審判法院的檢查委員會,要求重審。 】
希望這些對你有用,有什麼不懂得聯系我啊,我會幫助你。

6. 一審證據沒有當庭質證法官採信合法嗎二審也採信可以嗎

未經質證的證據不可以作為定罪的依據。但你要分清楚這個證據是不是法院依職權調取的證據,如果是依職權調取的證據,是不需要質證的。

7. 法官未質證的證據作為本案關鍵性的證據進行審判,判定原告敗訴。原告該怎麼辦

按照最新的民訴法,證據都需要質證才能作為裁判依據,不質證則不採納。本案法官明顯違反了這一程序,可以向二審法院提出,或者請檢察院抗訴。

8. 證人未出庭參與質證其證據法官可否採信

理論上說未因法定理由證人必須出庭參與質證
可是內可是可是
有N個可是
其中很多N是能容夠理解的
比如訴訟成本
比如公訴案件
證人出庭需要支付費用,但是往往證人已經離開當地
而案件本身也不是那麼重大
所以——————
如果你需要確實答案的話
有法定理由證人可以不出庭參與質證
這個時候證據是可以採信的

9. 一審法官將未質證的證據作為本案關鍵性的證據進行審判,判定原告敗訴。原告該怎麼辦

只能提出上訴,將此問題寫在上訴狀中,有必要將一審庭審筆錄進行復印,提供給二審法院作為證據,證明一審法院採信的證據未經庭審質證,不合法。

10. 我國民事訴訟規定,未經質證的證據,不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該規定體現了什麼

民事訴訟的舉證期限制度,是指在民事訴訟中負有舉證義務的當事人,在法律回規定、法院指定或者當事答人雙方商定的期間內,就其訴訟中所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逾期舉證則失去提供證據的權利或負擔某種不利法律後果的一種法律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人民法院對證據的審查核實及調查收集證據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對舉證期限沒有法律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證據制度的缺陷,影響了舉證制度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以致在審判實踐中出現了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濫用舉證權利、浪費訴訟資源、無休止地上訴、申訴等現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確立了我國民事訴訟領域的舉證期限制度,彌補了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規定的不足,為推動民事訴訟司法體制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熱點內容
2017年初級經濟法試題 發布:2025-09-10 18:33:28 瀏覽:402
法律碩士主幹課程 發布:2025-09-10 18:32:21 瀏覽:691
行政法法律地位 發布:2025-09-10 18:31:46 瀏覽:223
建設銀行是經濟法主體 發布:2025-09-10 18:22:16 瀏覽:111
一個月23天勞動法 發布:2025-09-10 18:18:32 瀏覽:712
過度道德強迫 發布:2025-09-10 18:18:31 瀏覽:542
中國民法全文 發布:2025-09-10 18:02:32 瀏覽:510
江蘇司法改革 發布:2025-09-10 17:46:06 瀏覽:330
法院放款儀式 發布:2025-09-10 17:35:37 瀏覽:509
民法典快遞 發布:2025-09-10 17:03:14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