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洞頭某法官

洞頭某法官

發布時間: 2021-01-08 13:16:20

㈠ 小弟我考入了浙江溫州洞頭某國企工作,以後可能會在那定居,現想了解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環境,經濟

洞頭房價比市區要便宜些,現在去市區也很進1,2個小時很快的,海鮮很多, 消費比市區便宜,當地靠海吃飯的人多,現在去旅遊的人也多

㈡ 公務員報名中,科員A、科員B、科員C是什麼意思

據浙江人事編制網2009年公務員報考專欄公布的數據顯示,根據1月3日零時結束的報名統計,共有38282人報名角逐我市各級機關的470個職位,報考比例約為81:1。往年公務員考試,市本級機關職位備受追捧,而報考街道、鄉鎮機關職位人數相對少些。不過,2009年溫州市各級機關公務員招考呈現街道、鄉鎮機關職位「百里挑一」特點,報考比例略高於市本級機關。

街道鄉鎮職位百里挑一

根據報名情況,記者發現最炙手可熱的職位是甌海鄉鎮機關2個專業不限的職位,吸引了1124人報考,報考比例達到562:1,成為今年報考比例最高的一個職位,也刷新了近幾年最高報考比例;2008年溫州市各級公務員招考最高報考比例為544:1。永嘉、文成、洞頭等地鄉鎮機關報名也非常火爆,如永嘉鄉鎮機關招10個專業不限的職位,報名人數有1724人。

「門檻低」是鄉鎮機關職位報名火爆的主要原因。據了解,鄉鎮機關公務員職位要求學歷在大學專科以上,部分職位專業不限。同時,近年來省、市陸續出台了一些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政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眼光「朝下看」。

「報考基層,主要是覺得專業限制少些,招的人數稍微多些,同時也更能鍛煉人。」報考了永嘉鄉鎮機關公務員崗位的小劉這樣說。

市人事局有關人士指出,盡管目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但基層人才缺口還很大,不管是報考公務員,還是應聘其他單位,大學生應該多給自己一些選擇空間。

司法類職位曲高和寡

一些司法類職位由於「門檻」相對較高,根據公務員法有關規定,檢察官預備人選、法官預備人選都要求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並取得A、B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且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因此個別地區報名人數比較少,比如洞頭縣人民法院法官預備人選職位招1人,僅4人報名。

據了解,現在已進入資格初審階段,至1月9日24時,招錄機關將對報考人員最後選定的職位(專業)進行資格初審,並對初審未通過的人員說明理由。在此期間報名系統不對報考人員開放。1月10日零時至1月13日17時,已報名人員可登錄公務員考試錄用系統查詢資格初審結果。通過的可得到報名序號,不能再報考其他職位(專業);未通過的可再次報名並接受資格初審。

㈢ 急求:洞頭的民間童謠有哪些

很全的哦,還有那個村的誰唱的都有記錄——————

三 牲 歌
鴨呀鴨,人要殺你羅!
殺我啥我代志?一日吃飽水面浮,
兩日吃飽水面浮,要殺該殺牛。
牛呀牛,人要殺你羅!
殺我啥代志?頂丘是我犁,
下丘是我耙,要殺該殺馬。
馬呀馬,人要殺你羅!
殺我啥代舍?馬鈴啷,
鈴啷吼,要殺該殺狗。
狗呀狗,人要殺你羅!
殺我啥代志,大門是我吠,
後門是我巡,要殺該殺大豬群。
豬呀豬,人要殺你羅!
殺我啥代志?一日吃你一碗臭酸噴,
兩日吃你一碗臭酸噴,
要殺給你殺,要燉給你燉,
豬頭給你當三牲,豬尾給你搖鈴鈴,
豬耳朵給你當酒蠱,豬蘭尿給你當大燈。

唱述、記錄者:黃伯凱
1987年6月2日采錄於雙朴鄉小朴村(閩)

客鳥歌
客鳥客溜溜, 你翁去泉州,
泉州長好所在, 愛去不愛來。
娘呀娘,不要哭, 十日八日就會到。
頭帆拔起呼呼吼, 二帆拔起到宮口。
魚鹽一布袋,鰻干幾十尾,哥呀寄來阿娘配,
叫你勤心做空缺, 不要一日想別塊。

唱述者:邱 央
記錄者:邱國鷹
媳婦打達家
咯咯嘎, 媳婦打達家,
達家叫不敢, 媳婦愈不膽;
達家跳落海, 媳婦去吃屎。

唱述者:邱 央
記錄者:邱國鷹
1981年1月28日采錄於洞頭鄉東嶴頂村(閩)
火金姑
火金姑,火爐來, 請你姑姑來吃茶,
茶香香,酒紅紅, 金漆桌,銀酒瓶。
白鷺鷥,山燈籠, 一塊椅坐三個人,
無處坐,坐樹叢, 跌下來,都是蟲。

唱述、記錄者:柯育平
1983年5月采錄於倪北鄉(閩)
雷公空空陳
雷公空空陳, 李仔跌落田,
田裡生李樹, 李仔雙邊紅,
紅的摘來吃, 青的送丈人,
丈人講我好, 阿哥娶阿嫂。
阿嫂俏當當, 紅緞鞋十八雙,
一雙借我穿也不甘,放踏板頭老鼠咬一孔,
要補沒閑工, 要穿沒搭雙。
唱述、記錄者:柯育平
1983年5月采錄於倪北鄉(閩)
雞角啼
雞角公,喔喔啼, 姑丈娶姑姨,
姑姨笑紋紋, 姑太上山買烏巾,
一條包紅蝦, 一條包白蝦,
紅蝦要吃著掐須, 白蝦要吃等石榴。
唱述者:江前勝
記錄者:邱國鷹
1983年8月28日采錄於北沙鄉東沙村(閩)
雞 角 出 世
雞角出世喔喔啼, 雞母生卵團團圓,
雞卵密密孵出囝, 孵出金雞叫五更。
穿出一身花緞襖, 一年四季不換衣,
兄弟姐妹同排走, 走出外邊去游嬉,
不怕出貓共野狗, 只怕賴葉半天飛。
頭戴芙蓉帽一頂, 朝朝叫得天門開。
唱述、記錄者:顏愛山
1979年8月采錄於雙朴鄉小朴村(閩)
月亮月光光
月亮月光光, 起厝田中央,
騎白馬, 過中堂,
中宮新, 娘仔來起宮;
起宮吃不飽, 抓來做紗架,
紗架不絞紗, 抓來做竹叉;
竹叉不叉草, 抓來做畚斗;
畚斗不扒土, 抓來做葫蘆;
葫蘆不配葯, 抓來做刀石;
刀石不磨刀, 抓來做竹篙;
竹稿不披衫, 抓來做扁擔;
扁擔不擔水, 抓來做小鬼;
小鬼不識路, 王爺宮做普度。

唱述者:陳時男 女 71歲 初小 中侖村人
記錄者:柯旭東
1987年7月13日采錄於洞頭鄉中侖村(閩)
阿姑來我燒茶
阿姑來,我燒茶,
碰著一尾蝦,
蝦沒熟,要得肉;
肉沒爛,要得面線汗;
面線汗長長,要得糖;
糖甜甜,要得餅葯更;
餅葯更苦苦,要得佛祖;
佛祖做仙,要得猴土天;
猴士天跳跳,跳到西天到。

唱述者:柯春香 女 35歲 初小 三條壠村人
記錄者:柯旭東
1987年7月25日采錄於倪北鄉三條壠(閩)
磨麥
磨麥,請客:
磨糕米,請兄弟;
磨米碎,請阿侄;
磨礱糠,請相幫。

唱述、記錄者:張金娣
1983年6月采錄於黃嶴鎮(溫)
瓜兒大來瓜藤長
瓜兒大來反藤長, 囡兒從小跟親娘。
日里教囡打花鼓, 夜裡教囡做衣裳。
春夏秋冬勿出門, 年過二八嫁平陽。
平陽老公真正好, 雙雙領來望親娘。
好的親娘燒卵吃, 貪財親娘打巴掌。

唱述者:林秀蓮
記錄者:車高淵 方根銀
1983年5月采錄於黃嶴鎮(溫)

燕,燕,飛過杭州殿, 殿門關,飛過山。
山上白,飛過麥, 橋下娶媳婦;
媳婦該來長? 戴起珠冠頂棟梁。
單片門,走不過, 雙片門,正好過。

唱述、記錄者:張金娣 方根銀
1983年采錄於大門鄉黃嶴鎮(溫)
淘沙,洗沙
淘沙,洗沙, 米升米,半升沙。
煮起飯,散呼呼, 煮起粥,對半沙。

唱述、記錄者:王榮平 林海燕
1987年7月采錄於黃嶴鎮、元覺鄉(溫)
喜 鵲 叫(一)
喜鵲叫, 客走到,
到扭宕,到晚嶴, 晚嶴橋頭花燈轎。
頭未梳,腳未繞, 慌里慌張走上轎。
上橋囡,哭啼啼, 落轎媳婦笑眯眯。
吃了交杯互同飯, 坐落床杠兩夫妻。
花亭床,花夾被, 一夜講到雞頭啼。

唱述者:倪銀眉 女 45歲 小學 大嶴村人
記錄者:蔡庚堯
1987年3月20日采錄於三盤鄉大嶴村(溫)
喜鵲叫(二)
喜鵲叫,人客到, 到扭宕,到馬嶴;
馬嶴橋頭, 有個女每 兒戴花帽。
花對花,柳對柳, 醬油對燒酒。
燒酒香,對辣椒, 辣椒辣,對黃柏;
黃柏黃,對砂糖, 砂糖甜,對苦蓮;
苦蓮苦,對喔蟆, 喔蠟咕咕聲,咕起姑娘聽。
姑娘聽不著, 扁擔背起斫。

唱述、記錄者:張金娣 方根銀
1983年6月采錄於大門鄉、黃嶴鎮(溫)
肖梨滿肚籽
女每,女每, 打王交杯,
王交杯打不準, 女每兒吃茭筍;
茭筍要剝皮, 擔起賣肖梨;
肖梨滿肚籽, 擔起賣糯柿;
糯柿軟似漿, 擔起賣和尚;
和尚會念經, 念經三媽聽;
三媽聽不著, 捧柱背起斫。

唱述、記錄者:張金娣
1987年6月采錄於大門鄉(溫)
月光光 光亮亮
月光光,光亮亮, 讀書囡兒歸望娘,
娘也好,大也好, 挑擔麻糍請阿嫂。
阿嫂踏一腳, 踏了變水鴨。
鴨作尼? 鴨生卵。
卵作尼? 卵客吃。
客作尼? 客打油。
油作尼? 油燈燈。
燈作尼? 燈陪月。
月作尼? 月上山。
山作尼? 山出草。
草作尼? 草牛吃。
牛作尼? 牛耕田。
田作尼? 田種谷。
谷作尼? 谷打米。
米作尼? 米人吃。
人作尼? 人生兒子做狀元郎。

唱述者:候三華
記錄者:鮑秀英 王榮平
1987年采錄於大門、元覺、鹿西、三盤等地(溫)

顛倒歌(一)
稀奇稀奇真稀奇, 枸杞樹上生肖梨,
雄雞會生軟殼卵, 外甥女會生外公爺。

唱述者;鄭李女每 男 62歲 漁民
蔡順寶 男 51歲 文盲 大嶴村補網工
記錄者;張金娣 蔡庚堯
顛倒歌(二)
廣場操演斷個兵, 烏雲倒海滿天星,
水缸"臀"里生火種, 一鍋滾湯凍霜冰。

唱述者:蔡順寶
記錄者:蔡庚堯
1987年6月28日采錄於三盤鄉(溫)
顛倒歌(三)
有趣有趣真有趣,兩個婆婆一百歲,
有個婆婆九十九,有個婆婆只一歲。
九十九歲婆婆因搖籃, 一歲婆婆手裡拿棒柱。

唱述者:鄭李女每
記錄者:張金娣
1987年4月25日采錄於大門鄉(溫)
顛倒歌(四)
困到九更九, 聽到賊吠狗,
扛牆靠樓梯, 捧起東瓜冒西走。
走呵走, 走到大橋下,
跌倒大橋頂, 衫濕褲亦干,
爬起大橋下, 看到黑狗生腳。
看到一個八十歲的胭脂囝,
拿著一個近庹長的短刀仔,
捅過去,黑血白顯而易見顯。

唱述、記錄者:柯友永
1987年7月17日采錄於雙朴鄉小長坑村(閩)
和尚背媛主
晴天落白雨, 和尚背媛主,
丑的背上走, 好的氣滿肚。

唱述、記錄者:陳獻英
1987年7月5日采錄於黃嶴鎮(溫)
磐石岩頭栽株瓜
磐石岩頭栽株瓜, 大到溫州江心寺才開花。
生個金瓜只紐珠大, 底面十八籮瓜子不算多。
還有十八媛主紡棉紗, 十八個媛主配十七個郎,
還有個配江心和尚王。

唱述者:陳老伯 男 83歲 文盲 觀音礁南潭人
記錄者:陳來蛟 男 40歲 初中 觀音礁南潭人
1987年9月15日采錄於浪潭鄉觀音礁南潭(溫)
門前栽桃桃不生
門前栽桃桃不生, 後園栽柳生金蘭,
娶了嫂嫂不生侄, 娘邊阿妹生外甥。

唱述者:韓高琦
記錄者:王榮平
1987年5月12日采錄於元覺鄉老人協會(溫)
杭州長腳娘
弓長二字本是張, 杭州出個長腳娘。
長腳娘,
短短牙齒沖擔長, 眠床可比大廣場。
有日天光沒火種, 走到上屋媽媽點。
一腳踏過九條牆, 腳後跟凹轉一轉,
踏死九條大黃牯, 外加八隻水牛娘。
上屋媽媽叫她賠黃牯, 下屋嬸嬸叫她賠牛娘。
長腳娘想想沒主意, 一心思想去投洋。
走到海灘岩頭邊, 一邊踏死海龍王的祖婆娘。
海龍王招來千里眼,順風耳,
看看是誰踏死祖婆娘。
千里眼看,順風耳聽,是個金剛長腳娘。
海龍王想想嘸辦法, 白白死了個祖婆娘。

唱述者:王岩奶 男 70歲 高小 寨樓村人
記錄者:張金娣
1987年6月23日采錄於大門鄉寨樓村(溫)
賊仔偷挖壁
月仔光野野, 賊仔偷挖壁,
挖了一孔雞卵大,鴨卵闊。
鐵耙拿去四、五支,水牛牽去一十隻,
瞎子看一見,轉手就喊抓,
拐腳就去追,追到安嬸婆房門口,
看見安嬸婆在蒸飠果 。
要吃不敢說,假意去點火,
連點四五次,並沒一次叫吃飠果 。
一手偷開籠層蓋, 一手偷擰飠果 ,
放在那? 放在肚臍尾,
燒呀臭噠兼著火,掉落給雞啄。

唱述者:曾文法 陳後均
記錄者:陳愛琴
1987年4月30日采錄於洞頭鄉東嶴村(閩)
辦嫁妝
囡,囡,你勿吵, 姆媽替你辦嫁妝。
大姐走溫州, 二姐走處州。
買株處州樹, 做張處州床;
十二排屏風放落闥, 眠床底面畫月光;
布帳底,畫雙喜; 布帳外,畫青蒼;
桌櫃頭,畫大貓, 桌櫃格里放銀包。
左廂壁,畫條龍, 右廂壁,畫只鳳,
龍鳳天生成雙對, 我囡我婿就成親。

唱述者:翁連娣 女 23歲 小學 黃嶴鎮工人
林春蓮 女 20歲 小學 小荊村農民
記錄者:林海燕 陳余平
1987年5月至6月采錄於黃嶴鎮(溫)
黃昏趁月光
阿彩姐,擂紗線,
宕頭擺起抄麻將。
麻將客,你勿慌,
金漆面盆三罐湯。
奶呀奶,明朝天光早來爬起洗被單,
後日天光花轎抬來屯上間。
大姐命好坐珠轎,
二姐命好坐花轎,
苦命三妹坐個爛腳轎。
鞋老舊,尿盆漏,
叫我三妹尿拉扭?
咿鬧鬧,咿鬧鬧,
破轎破燈光。
日里抬不得。
黃昏趁月光。

唱述者:石福英 陳少艷 林秀芸 林海燕
記錄者:陳獻英 陳余平
1987年5月至7月采錄於黃嶴鎮(溫)

指 紋 謠

一螺一得得, 二螺走腳皮,
三螺有米煮, 四螺會吹車,
五螺五花妝, 六螺米頭長,
七螺七挖壁, 八螺做乞吃,

九螺九富富, 十螺走十厝。

灶 安 公 娶 某

天烏烏,要落雨, 啥時落?初一、五。

龜擔燈,鱉打鼓, 胡繩舉彩旗,

蛀仔吹噠嘀, 猴蟻扛家私。

塍尼挑盤壓腹肚, 塍狗扛轎,扛得眼珠吐吐。

㈣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往年3+2中考錄取分數線(真實錄取分數)

高職高專錄取線線上考生才有資格參加高職高專的錄取,這條線通常又稱大專線,其回實又是當年該地高考的答最低錄取線。錄取最高分最高分是指高校在招生年度在某一招生地區錄取的成績最高一名考生的分數。最高分在考生填報志願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高考錄取線的劃定,一般來講,按照120%的比例進行劃定。比如今年某個省的一本批次的大學文史類招生計劃是10000人,在劃定錄取線的時候,按照考生高考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序,排到第12000(120%比例)名考生的時候,這名考生的高考成績就是該省當年的重點線,如果有同分考生,其分數也算累積。這就是錄取線的劃定方法。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的劃定方法也是這樣的。

㈤ 信陽到廣西柳州融水洞頭多遠

廣西姓氏的源流

廣西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廣西有人口4857萬,其中漢族3004.86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61.87%;少數民族1852.14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38.13%。從方誌材料可知廣西現有姓氏1234個,與筆者通過多種途徑所查的姓氏數量基本相符。雖然人口流動遷移較頻繁,會有出入,但也在1250個左右。探究廣西姓氏的源流與發展,對於了解和研究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廣西姓氏的由來



廣西姓氏大多來自移民。廣西古為百越人居住之地,早在戰國時期,已有楚人移入桂東北。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廣西人口不足20萬,姓氏不到百個。公元前648年,地處中原的黃國為楚所滅之後,「黃氏遺民被楚國強制驅逐出河南潢川故土南遷,經輾轉入桂後,長期與廣西土著蠻越雜居生活,逐漸地被他們影響而融合在一起。」到了西漢中期,「黃同家族便發展成為甌駱的上層貴族,黃同本人也當上了甌駱左將」(《江夏黃研究》)。

中原人大批移入廣西是從秦代開始的。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指嶺南),為桂林、象郡、南海,以謫遣戍」。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中原大批移民遷來嶺南,這些移民主要居住在桂東北及桂北靈渠周圍和灕江上游,使原來的廣西土著居民向桂中和桂西遷徙。大批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對當時廣西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避地謀生入嶺表最早始於漢末,「自漢末建安至西晉永嘉之際,中國之人避世者多入嶺表」(《中華全國風俗志》)。南北朝時期,政局極不穩定,中原兵禍迭起,人民生活日苦,無法安居樂業。而嶺南戰事較少,社會比較安定。為了生存與發展,居住在中原一帶的百姓,為避亂紛紛舉家南遷,其中有一部分輾轉入南寧等地。據多部《黃氏族譜》記載,黃氏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南遷的人口最多,分布的地區最廣。到隋唐時,黃姓已成為廣西的望族之一。

桂東北的信都縣(今並入賀州),有羅、歐、麥等34姓100餘戶,因「天災地劫,眾不堪命」,於南宋時「從廣州南雄府遷來,開辟荒土,結草為廬,耕種自食」。桂北的懷遠縣(今三江縣),宋大觀元年(1107年),因避金兵侵擾,有曹、龍、李、潘等21姓人家,從福建汀州府上杭縣經廣東梅州入桂,溯柳江、融江而上,入居縣屬之老堡、古宜;繼之,又有唐、張、莫、梁等20餘姓人家,亦從福建汀州遷來,居於文封、六甲等地。據民國38年《廣西通志稿·氏族》細考,廣西各縣「氏族」入桂定居記錄,宋代遷入者尚有不少。

桂林回族白姓始祖伯篤魯丁,答失蠻人,元後至元三年(1337年)任廣西廉訪副使,其孫伯齡明初遊宦到廣西桂林落籍,更伯為白姓。後裔分布在桂林城郊及廣西各地,白崇禧就是其後裔。桂東南一帶的客家縣市各姓家譜記載,元明以來,從廣東南雄珠璣巷遷入廣西梧州、玉林、貴港、陸川、博白、欽州、合浦等地的有朱、李、王、劉、廖、鄭、鄧、丘、萬、林、彭等姓人家。清咸豐年間,從嘉應州遷往粵西六縣(新興、新會、開平、恩平、陽江、陽春)的客家人和外省人,同當地土人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械鬥,雙方屯兵攻打,歷時12年,傷眾多,損失慘重。後雖經官府調解「聯合」,但土地問題未能解決,於是粵西六縣,還有鶴山等縣大批客家人湧入廣西各縣開荒種地,營造新屋。客家人被逐或被官府遣送入桂者十多萬,梧州、桂林、平樂、柳州、南寧以及玉林各府州縣,都留下了這批「落難者」的血淚遷徙史。彭志雄主編的《廣西鹿寨彭氏族譜》記載,居住在廣東恩平縣平壙村的彭氏全村族人就是在土客械鬥後遷入廣西鹿寨等地謀生的。柳城東泉幾支謝氏族人及乒乓球賽世界冠軍謝賽克的曾祖父謝開揚也是在這次土客械鬥中從廣東恩平遷入東泉先務農後經商的。幾乎同時,粵北、粵東地區也發生了宗族之間的械鬥,嘉應州的李、鄧、江、黃、戴及劉氏族人被迫向合浦的潿洲島轉移。從此,客家話與黎話成了潿洲島和斜陽島的主要方言。

還有一些廣西姓氏來自戍守軍隊。秦朝時,曾遣50萬秦軍戍守五嶺,最後有近10萬人留居廣西。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秦兵南移駐守,同時有1.5萬名無夫女子隨軍留駐守地定居繁衍。《莫氏系譜》稱,宋代南丹州土官莫洪燕支系就是當時莫姓後裔之一。在部分地方誌中記載,象州、鹿寨、富川、南丹等地都有秦戍五嶺時中原人的後裔。此前,秦始皇為了便利南北交通,派史祿將軍率軍南下開鑿靈渠,溝通湘漓二水系,以後有部分軍人解甲,留居當地。如今,在興安縣靈渠旁有三將軍墓,附近村還有守護陡門的後代艾姓人。可知當時廣西的姓氏有所增加。

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光武帝派馬援率軍南征交趾後,為了鞏固邊疆,留裨將黃萬定等領林、簡、梁、劉、凌、陸、韋七姓謫遣者(被流放的人)及所部將士戍守邊疆,即所謂「馬留人」。這些「馬留人」(中原人、漢族)在此與越人雜居,經長期的民族融合,生活習慣等逐漸少數民族化,有的已演變成新的壯族,成為新的土著。

唐武德四年(621年),山東青州人蒙朝安、朝泰、朝懷隨大軍南征,討平寇蠻,立下戰功,唐皇敕封蒙氏三兄弟為太尉、將軍。後奉旨扎營橫州(今橫縣),並定居於蒙村,子孫分派於廣西各地。唐朝中期,廣西南部先後爆發了黃乾耀、黃少卿等領導的農民起義,唐王朝調集大軍征剿。戰事平息後,留下部分軍隊戍守邕州城,有的便落籍於此。

宋皇年間,大將狄青率大軍前來征剿儂智高,後留軍三萬多人,分戍諸州,實行屯田,不少宋軍將士與當地壯民通婚,在此安家落戶。今居住在亭子、白沙、上堯、老口、坪南一帶村落的居民,多是當時留守將士的後裔。宋熙寧年間,交趾李朝派兵攻佔邕州,宋王朝派陸逵、趙鹵為正副招討使,率領十萬大軍南征,收復邕州後,又留下一批軍隊戍守,其中有一部分落籍南寧。

明王朝推行「以夷制夷」和「剿撫兼施」的政策,實行衛所制度。除了軍戶世襲別於民籍以外,還規定士卒全家必須遷移到衛所所在地。因此,明代衛所制度的實施造就了大量進入廣西的軍事移民。當時廣西境內共設有10衛,另20個千戶所,以每衛5600人,每所1120人的足額計,明代在廣西衛所士卒共78400人,合家屬共24萬人左右。實際上,由於明代廣西用兵頻繁,廣西都司衛所大部分逾額,最多時達128892名,合家屬達38萬人左右,佔了當時廣西土著人口的1/4強,這些移民有劉、王、李、張、陳、鍾、時、黃等姓。據黃城沅《上林縣志》卷一二《氏族譜》統計,在該縣27姓移民中有15姓明確記載始遷年代為明。

廣西最早的土著姓氏。所謂土著,是指古代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後,不再遷徙的稱「土著」。《漢書·西域傳上》:「西域諸國,大率土著。」顏師古註:「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隨畜牧移徙也」,即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據專家研究,廣西的壯族、侗族、仫佬、毛南族等是土著民族,他們大多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後裔。

廣西最早的土著姓氏源自何時呢?有學者認為,各民族的最古老的姓氏跟先民的「圖騰」有關。古人認為每個氏族部落與某種生物有著親緣關系,或跟某種物體有著特殊聯系,因而看做是這些氏族的祖先、象徵和庇護者,這些圖騰標志即成為原始部落「姓」的最早來源。在廣西的百越民族演變中,自春秋戰國以來,先後形成了三大部族,即蒼梧、西甌、駱越。他們當時所崇拜的圖騰是蛇、鳥、蛙等,以黑、黃、青、白顏色作為族徽標記。據何光岳先生的《南蠻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稱,黃氏族可能是壯族的一個部落或氏族。壯族在古代就有黑、黃、白等以顏色為姓氏的。甌鄧由三苗系曼姓鄧姓人南遷到百越地區,和甌人結合成為甌鄧,即後來的西甌。那麼鄧姓也是廣西最早的土著姓氏之一。後來西甌人一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與駱越結合成為甌駱,成為壯族的先民之一。「駱人系出黃帝之後的任姓,越則為夏禹之後。」由此可知,任姓、駱姓也應為廣西較早的土著姓氏。駱姓在廣西極少,大多轉為陸姓,除一部分融入漢族外,大部分成為壯族。如今廣西任姓較少,而陸姓則成為壯族十大姓之一。戰國時期楚人勢力延伸到桂東北地區,即楚國與越交界地,荔浦以北為楚,以南為越。此時,已有楚人移入,這些楚人逐步與百越族人同化時而隨帶的姓氏也應該是最早的土著姓氏。《上林縣志》稱:「上林縣壯瑤二族古代無姓氏,後受漢文化影響,漸取姓氏。壯族標有姓氏最早見於西漢時的黃同,上林壯人姓氏,最早見於唐碑所載的韋敬辦。」民國38年《廣西通志稿·氏族》載,忻城縣原始土人(壯族)相傳為藍、麥、盧、羅諸姓,其中藍氏較多。

廣西的大姓。了解少數民族的姓氏,探知民族分布情況及民族融合程度,是研究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據我國姓氏學專家袁義達統計分析,在宋代時,廣西的十大姓依次為趙、劉、李、張、黃、朱、蔣、田、石、楊。這十大姓當時應該是以壯、漢族人群為主。在宋代以前,入桂的漢族集中在桂東北一帶,桂西極少。當時廣西人口約有63萬多人,是「民三蠻七」。到了宋代,宋王朝為了加強對壯族人民的統治,鎮壓儂智高起兵的狄青部屬,大都留居廣西。以後便開始有更大規模的移民。這些移民後裔與土著民族—壯族結合,形成了宋朝的十大姓。元明清各代進入廣西的漢人更多,大多是避亂或行商謀生的山東、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的漢人,落籍廣西,遍布於各縣要衢、圩市,特別是清初至同治年間,粵、閩、贛的客家人大量遷徙入桂,廣西的姓氏增加更多,到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廣西的十大姓依次是李、黃、陳、劉、梁、王、吳、韋、何、陸。可知此時大姓還是以漢、壯為主。

現已知廣西壯族的大姓俗稱韋、覃、廖、藍、譚……主要分布在桂中、桂南、桂西一帶。瑤族的大姓有趙、鄧、黃、周、馮、李、藍、楊、盤、陳,主要分布富川、恭城、巴馬、都安、金秀等縣。苗族的大姓主要有賈、龍、管、梁、楊、潘、吳、周、何、石、廖、黃、王等,主要居住在融水、三江及與貴州、湖南交界之處。侗族的大姓有楊、吳、石、周、李、王、陳、黃、蒙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三江縣及與貴州、湖南交界之處。少數民族大姓的形成與漢族大姓有很大關系。自明代以後,特別是清政府實行「改土歸流」後,少數民族漢化程度加快,他們紛紛採用漢姓,使姓氏再次獲得補充與增加。此時,廣西的姓氏已增加到近千個。由此可見,各民族姓氏增加是民族之間同化融合的結果。如《韋氏扶社宗族族譜》:「我們族人是壯族。從第一代到第十代人,主要是講壯話,第十代以後的族人因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社會交往增多,如讀書、通婚、經商及生產生活的相互往來等,因而語言也就逐漸漢化。第十一代以後的族人,基本以漢話為主要語言,祖宗的壯話很少人講了。也從這一代人開始,由於民族政策放寬,為享受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族人中有的跟祖母或母親的民族改為苗、瑤、侗等少數民族。」

廣西的名人姓氏。從現存姓氏家譜及地方史料來看,廣西歷代出仕人少,名人也不多。據《寧氏族志》記載,其先祖寧逵原籍山東臨淄(今淄博)人,於南朝梁武帝時先到今玉林、貴港一帶任定州刺史,陳宣帝時轉到安州(今欽州)任刺史。寧逵以惠德並擅奇謀,雄長百蠻,世為酋帥。其子寧猛力、孫寧長真在襲任刺史(土官)期間,在維護隋唐國家政權的統一、加強漢族與壯族先民的團結合作、捍衛祖國邊境領土完整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如今,寧氏已分布於廣西的欽州、靈山、貴港、博白、橫縣、浦北、邕寧、陸川、上思、玉林、寧明、北海等地。

廣西儂氏家族的儂智高(約1015~1055年),出生在儻猶州(今靖西坡州),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地方壯族首領,建立南天國,宋皇元年(1049年)起兵反宋,連破十二州,每破一州都遺下一些兵員,儂氏因此散布更廣。後被狄青打散,敗退雲南,為了逃避追捕,遂將儂姓去掉人旁改為農姓,降於大理。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載:「羈縻州峒,隸邕州左右江者為多,舊有四道儂氏,謂安平(大新)、武勒(今扶餒)、忠良、七原四州皆儂氏。」「今黃姓尚多,而儂姓絕少,蓋智高亂後,儂氏善良,許從國姓,故今多姓趙氏。」 《中國姓氏大全》載:儂罕見姓,原為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姓氏。吳人稱我為儂,因此為氏。農,《百家姓》收,現代罕見姓。相傳為神農氏後裔。目前已知雲南、廣西等地還有少許儂姓,確為罕見姓外,而農姓已分布在廣西崇左、南寧、橫縣、邕寧、賓陽、欽州、靈山、浦北、貴港、玉林、德保、都安等大部分市縣。單是崇左縣農姓就有9000多戶。1998年新修的廣西《雁門農氏族譜》記述,儂智高起兵反宋雖然失敗,但客觀上,卻迫使宋廷接納邊地內附,為壯族人民爭得了設市通商和設校辦學等權利。《西林縣志》載,「儂」、「農」通用,有儂智高後裔的說法。在廣西,儂、農兩姓早已融為一體,本屬同源已毋庸置疑。另外,明代柳州八賢徐養正、佘勉學、佘立等家族;清雍正元年進士,歷任江西、江蘇等七省巡撫、兩廣總督的臨桂人陳宏謀家族;清代南方才子、經學家鄭獻甫等名人家族,其後人都編修有家譜。

廣西的罕見姓氏。廣西現有姓氏除常見姓外,還有600多個罕見、稀有姓。罕見、稀有姓氏在各省市(自治區)分布也不均衡。稀有姓氏有其地域性,有些稀有姓在某些縣(市)、鄉鎮比較多,當地並不把它作為稀有姓氏,實際上這些聚族居住的稀有姓氏,已成為特有的姓氏資源。

廣西特有的罕見姓氏,有報道的是壯族的「雞」姓。據《中國姓氏大全》記,雞姓,現代上海有。現已知雲南也有雞姓,廣西東興縣有1000多人姓雞。防城、欽州、崇左等一些市縣也有少許。

以姓,以體強主編的《桂林以姓族譜》記載,始祖以撫宸公,字簡堂,祖籍陝西渭南人,明嘉靖年間官「都指揮同知」,奉命率兵征廣西潯州(今桂平)、慶遠(今宜州)有功,封「都指揮」,定居桂林,後裔簡以卜拉欣為「以」姓(回族)。子孫已繁衍18代,2000多人,分布在桂林、臨桂、永福、平樂、靈川等地。

火姓,據史書知唐宋以前無「火」姓,到元代以後才出現。《元史》、《明史》共記有「火」姓近50人,由此可證此姓原為蒙古人專用。葬於柳州市回族墓的「火」公,名雄,號公亮,曾於乾隆年間任廣西提標左營右哨千總,授武德將軍,是在當地地位較為顯赫的人。

盆姓。戰國時盆成括的兒子避難,將盆成氏改姓盆。廣西的盆姓為瑤族,其來源不同。據《灌陽縣志》載,盆姓始祖盤庚山郎,於明洪武年間由江西遷入灌陽,因為當時瑤族規矩,同姓不能通婚,所以將盤改為盆,定居於水車鄉江塘村大坪屯和塘尾底等地。

滾姓為「袞」氏所改。據《融水縣文史資料》所述,古時苗人沒有文化,歷代由別人代寫姓名時寫錯了而沿用下來,更改姓氏是常有的,尤以融水北支苗族為常,如現在滾貝村的「管」姓,歷史上就曾用過昆、滾為姓。「滾」姓主要分布在融水縣的紅水、拱洞、洞頭等幾個鄉鎮,4000多人。在三江、柳城、蒙山等地也有分布。

香姓,其來源:(1)出於齊香君之後;(2)歷史上西域有香國,以國為氏。今廣東、廣西有香氏。在網上查到,香姓源於山東臨淄,發跡於浙江衢谷,隱於東莞茶山。也有改「查」為香姓。香姓今分布在廣西的賓陽、欽州、浦北等地。

《廣西通志館館刊》第四·五期《自明以來的廣西僻姓》一文里,劉介先生列有三十餘種廣西僻姓。據統計,柳州還有隻姓、佛姓、阿姓等,早在明代已進入《希姓錄》中。湖南等省市的一些罕見姓氏在廣西的一些市縣也有發現,如湖南瀏陽的尋姓,已在南寧、柳州找到;河南鄭州的生姓,在柳州發現;上海松江的瘦姓散居在鹿寨縣、巴馬縣等地;山東棗庄山亭區的神姓,已落戶在橫縣、賀州、柳州等地;北方的仙姓,僅在昭平縣發現。如此之多的稀罕姓氏,來源久遠,難以一一細考。

秦漢以來,移民姓氏延綿不斷地在廣西傳遞和發展。從移民史中查到,桂東北、桂北和桂中地區姓氏多為湖南省移入。在民國《全縣志》第二編所列443個外省來縣的姓氏中,有227個來自湖南,占總數的63%。其中來自鄰近全州的永州府、寶慶府的達191姓,大多是明、清以後遷入。桂東南、桂南地區多為廣東省移入。《容縣志》記載,1982年全縣有182個姓氏,從廣東地區遷入的有梁、黃、劉、何、周、蘇、羅等姓,約佔60%以上。從廣西各地姓氏家譜以及地方文史資料等可知,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有移民入桂。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佔領我國東部各省,大批難民逃到廣西各地,如柳州、南寧各有10多萬難民。抗戰勝利後,其中有部分人落籍於廣西。新中國成立後,相繼有大批的解放軍官兵轉業留下,還有大批的幹部、工人、科技人員來支援廣西的經濟建設。《柳城縣志》記載,民國29年(1940年)時統計,全縣有106個姓。新中國成立後,有南下幹部及外地幹部、工人、教師、轉業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到本縣工作,姓氏相應增加。1987年調查,全縣共有302個姓。

廣西的姓氏,歷代都有增加,特別是明末清初以來,移民大量遷入,增加較多,新中國成立以後,姓氏已大增到今天的1200多個了。以漢族為主體的移民,兩千多年來連續不斷地遷移到廣西,為廣西的社會建設和發展注入諸多寶貴的新質。各民族長期以來,和睦相處,休戚與共,對開拓和建設廣西作出了貢獻。因此可以說,民族融合是姓氏發展的「橋梁」,姓氏的增加是民族融合的體現,而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市圖書館)
追問:
在廣西韋氏的人是不是最多的一個姓氏?
回答:
韋氏在廣西是一個最多的姓氏!

㈥ 洞頭民俗作文600字

射箭。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圖案呈龍形。最引人注目的是,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花蔓形、怪獸形。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每年六月初四開始,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意為「娛樂。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有著久遠的歷史,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茫茫的的大草原上。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成為固定形式。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游戲」。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早在公元1206年。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鳥形、摔跤比賽結合一起。起初只舉行射箭,稱摔跤手為「博克慶」。到元。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慕」是蒙語的譯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明時,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在公元800多年以前,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

㈦ 到洞頭旅遊的問題

車票一次20,2個人來回80,到站後車站出口右側有一個介紹打的到各個景內點的報價表,如果時間緊容的話建議只選幾個,150的太浪費了,去不了幾個地方的,而且溫州來洞頭方便,可以下次來....

海灘有金沙灘和海濱浴場,前者免費,後者30元一人,但是老實說,一分錢一分貨,後者大,比較干凈舒服....

㈧ 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的介紹

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 Vanguard Militiawoman Company of Dongtou中國浙江省洞頭縣北沙公版社(今北沙鄉)女子民兵連,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部隊權實行軍民聯防的先進集體。早在1953年10月,解放軍駐洞頭某部6連進駐時,因公路尚未修通,大量物資靠人拉肩扛,北沙鄉的民兵和群眾就主動幫助。他們軍愛民,民擁軍。

㈨ 洞頭縣的社保跟鹿城區的社保有區別

洞頭縣的社保跟鹿城區的社保沒有區別。如果說區別,那就是一個歸洞回頭縣社保局管理,另一個答歸鹿城區社保局管理。

擴展閱讀:

社會保險是指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社會保險計劃由政府舉辦,強制某一群體將其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險稅(費)形成社會保險基金,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可從基金獲得固定的收入或損失的補償,它是一種再分配製度,它的目標是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的穩定。

熱點內容
我國信息安全的立法 發布:2025-09-10 04:31:04 瀏覽:426
勞動合同法所稱月工資是指什麼 發布:2025-09-10 04:24:11 瀏覽:968
會計道德的論文英語 發布:2025-09-10 04:21:27 瀏覽:992
興寧法院院長 發布:2025-09-10 04:11:37 瀏覽:301
濟南市農業局法律顧問 發布:2025-09-10 04:05:11 瀏覽:512
行政法設定權 發布:2025-09-10 04:03:00 瀏覽:685
審計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的關系 發布:2025-09-10 03:59:51 瀏覽:941
月餅廠車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0 03:49:42 瀏覽:18
公司聘請法律顧問會議紀要 發布:2025-09-10 03:34:00 瀏覽:449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是 發布:2025-09-10 03:06:30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