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院的法官迴避
❶ 被告在原告不知情的情況下提出法官迴避,法院是否會通知原告
肯定會通知,但是是否決定迴避由法院決定。
❷ 國際爭端是如何通過司法手段解決的
國際爭端的法律解決方法,是指通過仲裁和法院判決的方式解決國家間的爭端。
一、仲裁
(一)仲裁的一般規則
仲裁是指根據爭端當事國之間的協議,將爭端交與它們選定的仲裁人作出對爭端當事方具有拘束力的裁決,從而解決爭端的方法。
1899年和1907年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1928年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總議定書》、1958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擬定的《仲裁程序示範規則》,對國際仲裁的仲裁協議、仲裁庭、仲裁適用法律、仲裁程序和仲裁裁決效力等的內容作了系統闡述。仲裁裁決對於當事國具有法律拘束力,並為終局性決定。當事國應在裁決規定的期限內執行裁決中的義務。
(二)國際常設仲裁法院
國際常設仲裁法院是專門受理國家間仲裁案件的常設仲裁機構。它是根據1899年《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公約》於1900年在海牙設立。
當事國將爭端仲裁協議提交仲裁法院時,可以在仲裁員名單中各自選定1~2名仲裁員,再由這些選定的仲裁員選定首席仲裁員。仲裁一般經過書面程序和口頭程序兩個階段。然後仲裁庭進行秘密評議並以多數票作出裁決。裁決為終局性的,但如果爭端方對裁決的意義和范圍不明,可以在裁決作出3個月內,請求仲裁庭作出解釋。
二、法院方式
解決國家間爭端的國際性司法機關,目前典型的有聯合國國際法院和國際海洋法法庭。
(一) 國際法院
國際法院即聯合國國際法院,根據作為《聯合國憲章》一部分的《國際法院規約》,於1946年成立。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司法機關,也是當今最普遍、最重要的國際司法機構,是法律方法解決國家間爭端的主要機構。
1. 國際法院的組成:
(1)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
15人中不得有兩人為同一國家的國民。法官不代表任何國家,不能擔任任何政治或行政職務,也不得從事任何其他職業性活動。法官不受任何政府的制約,也不受聯合國機構的制約。法官在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中分別獨立進行選舉,只有在這兩個機關同時都獲得絕對多數票方可當選。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法官選舉沒有否決權。法官任期9年,可以連選連任。法院的院長和副院長從法官中選舉產生。
(2)專案法官。
法官對於涉及其國籍國的案件,不適用迴避制度,除非其就任法官前曾參與該案件。在法院受理案件中,如果一個當事國有本國籍的法官,他方當事人也可以選派一人作為「專案法官」,參加本案的審理。如果當事雙方都沒有本國籍的法官,則雙方都可各選派一名「專案法官」參與該案件的審理。這種臨時的專案法官在該案審理中與正式法官具有完全平等的權利。
(3)書記處。
書記處設書記官長、副書記官長和工作人員。正副書記官長由法官提名並選舉產生。書記處負責處理法院的文書、檔案,日常工作和對外聯系等。
2. 國際法院的管轄權。
國際法院有訴訟管轄和咨詢管轄兩項職權。其中訴訟管轄是其最主要的職權。
(1)訴訟管轄權。
法院在行使訴訟管轄權時,涉及「對人管轄」和「對事管轄」兩個方面:
第一,對人管轄。
國際法院的對人管轄是指誰可以作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方。根據法院規約,有三類國家可以作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國:
①聯合國的會員國;
②非聯合國的會員國但為《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
③既非聯合國的會員國也非《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但根據安理會決定的條件,預先向國際法院書記處交存一份聲明,表示願意接受國際法院管轄、保證執行法院.判決及履行相關其他義務的國家。
第二,對事管轄。
國際法院的對事管轄是指什麼事項能夠成為國際法院的管轄對象。根據法院規約,國際法院管轄案件的范圍有三個方面,或者說國際法院的對事管轄權可由以下方式建立:
第一種是自願管轄。
第二種是協定管轄。
第三種是任擇強制管轄。
《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可以通過發表聲明,就具有下列性質之一的爭端,對於接受同樣義務的任何其他當事國,接受法院的管轄為當然具有強制性,而不需要再有特別的協定。這些爭端是:對於條約的解釋、違反國際義務的任何事實、違反國際義務而產生的賠償的性質和范圍等。這里「任擇」是指當事國自願選擇是否作出聲明;一旦作出聲明,在聲明接受的范圍內,國際法院就具有了強制的管轄權,而不需其他協定。目前,世界上有60個左右的國家作出這類聲明,但都附有各種保留。中國政府於1972年撤回了民國政府1946年作出的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的聲明。
(2)咨詢管轄權。
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院規約》,國際法院除訴訟活動外,還有提供法律咨詢的重要職能,稱為法院的咨詢管轄權。
3. 國際法院的訴訟程序:
(1)起訴。
(2)書面程序和口頭程序。
法院確定管轄權後,將命令爭端各方限期提出訴狀、辯護狀或證據及其他文件資料。法院在審理中,還可命令爭端方限期提交答辯狀或復辯狀等法律文書。
書面程序結束後,進行口頭程序。法院可訊問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律師及其他有關人員。除法院另有決定或爭端當事方另有要求外,口頭程序應公開進行。
(3)附帶程序。或稱特別程序
由法院在特定情況下採用。包括初步反對主張、臨時保全、參加或共同訴訟、中止訴訟等。
4. 國際法院的判決。
國際法院對所審理案件,除中止訴訟的情況外,都作出判決。在書面程序和口頭程序後,法院法官進行秘密評議並起草判決書,通過三讀後進行表決。表決時法官不得棄權。判決書以多數法官同意票通過。任何法官不論是否同意多數意見,都可以將其個人意見附於判決之後。個人意見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同意判決的結論,但不同意判決所依據的理由,此稱為「個別意見」;另一種是既不同意判決結果也不同意判決所依據的理由,此稱為「反對意見」。
判決書在法院開庭宣讀,並自宣布之日起對各當事國發生拘束力。
國際法院的判決是終局性的。判決一經作出,即對本案及本案當事國產生拘束力,當事國必須履行。如有一方拒不履行判決,他方得向安理會提出申訴,安理會可以作出有關建議或決定採取措施執行判決。1946年以來,除極個別的情況外,各國都服從了國際法院的判決,並忠實地執行了判決的內容。
當事國對判決的意義或范圍發生爭執時,可以請求國際法院作出解釋。當事國在判決作出後,如發現能夠影響判決的。決定性的且在訴訟過程中不可能獲知的新事實,可申請法院復核判決,復核程序與訴訟程序相同。申請復核至遲應於新事實發現後的6個月內,並在自判決之日起不超過10年內提出。
(二) 國際海洋法法庭
國際海洋法法庭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它是在海洋活動領域的全球性國際司法機構。海洋法法庭的建立,不排除國際法院對海洋活動爭端的管轄,爭端當事國可以自願選擇將海洋爭端交由哪個機構來審理。 法庭由21名法官組成。每個締約國可以提出不超過兩個法官候選人,在全體締約國會議上,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獲得最多票者依次當選。法庭設在德國漢堡。
❸ 國際法高手幫幫忙……
1.AC
2.C
3.B
4.AD
5.AB
6.ABD
PS:同學,你用的國際法教材是哪個出版社哪個版本的?
❹ 法官可以幫助原告找證據嗎
如果認為該法官與原告的關系可能會影響案件公正處理,那可以申請這個法官迴避啊。另外,你作為被告可以向法院提出調取證據的申請,法院經審查如果符合條件,會同意調取的。
❺ 國際公法期末考試試題
1.最先把國際法著作系統的譯成中文的是(C).A.林則徐B.嚴復C.丁韙良D.張之洞
2.下列行為中,屬於國際罪行的是(D)A.侵害他國僑民的合B.侮辱他國的外C.侮辱他國的國旗 D.販賣奴隸
3.國際法的淵源主要包括(AB)A.國際習慣B.國際條約C.國際法學家的學說D.聯合國大會的決議
4.按照國際慣例,下列條約應予繼承的是(BD)A.和平友好條約B.邊界領土條約C.中立條約D.道路交通條約
5.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有(A)A.國家B.政府間國際組織C.民族解放組織D.法人
6.依國際實踐,下列哪種情況不能免除國家責任(B).A.同意B.國際組織授權C.不可抗力D.自衛行為
7.國家為防和懲反其海,財,移或衛生等事項的法規,可設立(ACD)A.專屬經濟區 B.漁區 C.毗連區 D.領海
8.公海是指不包括下列哪些部分的海域(ABD)A.內水B.領海C.大陸架D.毗連區
二,填空題1,威斯特伐里亞公會的召開,《威斯特伐里亞和約》的簽定 2,司法判例,權威公法學家學說,國際組織的決議3,國家的主體地位,國際組織的主體,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組織之主體地位4,(18,19)
三,簡述題1、答:特徵:(1)國際法的主體是國家,調整的對象是國家間的關系;(2)國際法的創立方式是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間的協議;(3)國際法的強制執行依*國家採取單獨的或集體的措施 效力依據:國際法具有法律拘束力或法律效率的依據,傳統國際法學派對此有三種觀點:(1)格老休斯派:認為國際法的效力主要是來自於自然法其次是實在法(2)自然法學派: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效力的唯一依據(3)實在法學派:認為國際法是實際存在的法律原則和規則。
2、答:國家承認,即對國家的承認,通常是指既有國家確認某一實體為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並表示願意與之交往的行為。(1)國際法上的承認意味著承認國對新國家的國家地位以及由此產生的國際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的認可和接受;承認國在承認條件存續期間,對這些權利義務不得加以否認;(2)國家承認還可以在承認國和被承認國之間確立某些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上的承認可以在兩國間建立起全面的外交關系;(3)國家承認對承認國的國家機關(特別是司法機關)具有約束力關於國家承認國際法上有「構成說」和「宣告說」兩種理論。
四、試述國家的基本權利。國家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獨立權。即國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本國內外事物而不受他國或國際組織的支配和干涉的權利。2.平等權。是指國傢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平等身份和資格進行國際交往並承受國際的權利。3.自衛權。即有以武力防衛外國對本國的武力攻擊和協助他國防衛武力攻擊的權利。包括單獨自衛和集體自衛。4.管轄權。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對特定的人、物、事進行管理和處置的權利。
五、案例:光華藔案 答:(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國家本身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國際法主體依然如故,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了中華民國政府,所以,凡是於前政府的國家財產,完全由我國政府全部繼承是符合國際法和國際實踐的。台灣當局不具有獨立的國際地位,不能代表中國在日本法院提起訴訟。(2)光華寮案違背國際法上的承認制度。1972年日本以條約的形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從而使所承擔的義務就更加明確。既然日本已經不再承認所謂的「中華民國」那麼台灣就不能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在日本法院就光華寮提起訴訟。因此,日本法院受理台灣當局以「中華民國」的名義提起的訴訟,完全違反了國際法的承認制度。(3)光華寮案違背國際法上的繼承製度。在光華寮案上,京都地方法院和大阪高等法院完全混淆了國際法上的國家繼承和政府繼承的兩個不同的概念。無論從國際法上政府繼承的理論,還是從對該寮的實際控制和管理情況看,光華寮都應該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有。無疑,日本京都地方法院於1977年9月16日對光華寮案的判決是正確的,而1982年大阪高等法院的判決是錯誤的。(4)光華寮案違背了日本承擔的國際義務。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和1978年中日兩國政府簽署的和平友好條約以條約的形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日本取消了對「中華民國」的承認,台灣當局就不能再以所謂「中華民國」的名義在日本法院提起訴訟。這對日本不僅依據國際法一般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且是所承擔的特殊的條約義現在,台灣當局在光華寮案中居然在日本法院享有訴訟權,這完全違背了日本政府承擔的不得承認所謂「中華民國」政府的具體義務,勢必在政治上造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所以,日本法院在處理光華寮案的問題上的做法是違反國際法的。
1.國際法上的政府繼承發生於下列場合(B).A.立法機關B.行政機關C.司法機關D.軍隊
2.引渡的程序包括(ABC).A.請求引渡的提出B.引渡的對象移交C.引渡請求的審查D.引渡結果的報告
3.可以引起條約無效的原因有(ABCD).A.詐欺B.錯誤C.賄賂D.與強行法抵觸
4.(B)在審理案時僅國家為唯一訴當人.A.國際常設法院B.聯合國國際法院C.歐洲聯盟法院D.美洲人權法院
5.以下實體可以請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AB).A.聯合國大會B.安理會C.中國D.歐洲聯盟
二,填空1,(共管,租借,勢力范圍,國際地役)2,(22000多海里,18000多海里)3,(200,350) 4,(談判,翰旋,調停,和解和國際調查)5,(總領事館,領事館,副領事館,領事代理處)
三,名詞解釋1.領土主權:國家對領土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權,它包括兩方面意義.一方面是國家對其領土具有所有權,因此具有佔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另一方面意義是國家對其領土及領土內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有排他的管轄權.P86 2.邊境制度:是為保護國家安全,維護邊界線和便利當地居民的生活,國家在邊境地區建立的有關維護界標,利用界水,邊境居民往來等有關的制度.P97 3.歷史性海灣: 是指海岸同屬一國,灣口官渡雖超過24海里,但在歷史上一向被承認是沿海國內海的海灣。比如加拿大的哈德遜灣,前蘇聯的大彼得灣。 4,專屬經濟區: 是在領海之外並與領海相鄰連的一帶海域,它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里。沿海國在它的專屬經濟區內享有專屬的經濟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其他國家享有一定的自由權和其他權利
四,簡述題1.簡述公海上的管轄權 答:可以分兩方面理解,一是公海上的專屬管轄權,即船旗國和有關人員所屬國對船舶碰撞和其他航行事故以及船長和其他服務人員的刑事責任具有管轄權.二是公海上的普遍管轄權,即各國對於公海上發生的違反人類利益的國際罪行以及違反國際法的行為應予管轄,這些罪行包括海盜行為,販運奴隸,未經許可的廣播和販運毒品等.
2.簡述外空活動的制度. 答:各國進行外空活動有三項制度:責任制度,救助和送回宇航員及送還發射物制度,登記制度.重點責任制度.①責任制度的確定②責任的范圍.發射國的損害責任是其發射的空間物體給別國或國際組織造成的物質損害,即生命的喪失,身體傷害或健康及其他損害和財產的損害.這種損害如果是發生在地球表面或對飛行中的航空器造成的損害,則發射國要負絕對賠償責任.如果發生在地球表面之外的地方,則只有當這種損害是由發射國的過失所致,它才承擔責任.損害發生後,受害人可向任何一個發射國求償.
五,論述題 1,試述《蒙特利爾公約》.
答:《關於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公約》簡稱《蒙特利爾公約》,1971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召開的航空法外交會議上簽訂,1973年1月26日生效,已有144個國家參加,公約共有16條.它是在《海牙公約》基礎上,進一步對防止危害干涉,破壞和損壞民用航空安全的各種非法行為作為規定.主要內容有:
(1)關於危害國際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的確定.蒙特利爾公約》規定了非法地和故意地實施以下行為屬於犯罪:①對飛行中的航空器內的人採取暴力行為,從而危及該航空器的安全;②破壞使用中的航空器或使其受損,而不能飛行或危及它的飛行安全;③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內放置或使他人放置某種裝置或物質,可能破壞該航空器;或使其受損壞以致不能飛行或危及其飛行安全;④破壞或損害航行設備或妨礙其工作,足以危及其飛行安全;⑤故意傳送虛假情報,從而危及飛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這些犯罪的未遂行為,以及實施這些行為或未遂行為的共犯行為均屬犯罪. (2)關於對危害國際民航安全非法行為的管轄權 同《東京公約》和《海牙公約》相比,該公約將處罰范圍擴大到使用中的航空器,即指從地面人員或機組為某一特定飛行而對航空器進行飛行前的准備時起,直到降落後24小時止.綜合《東京公約》,《海牙公約》,《蒙特利爾公約》及其補充議定書的規定,對危害國際民航安全的非法行為,以下幾類國家有管轄權:①航空器的登記國;②航空器降落時,被指稱的嫌疑犯依在該航空器內,該航空器的降落地國有管轄權;③在租來時不帶機組的航空器內發生犯罪或針對航空器的犯罪,承租人的主要營業地國或其永久居所地國有管轄權;④罪行發生地國有管轄權;⑤嫌疑犯發現地國;⑥依各國國內法規定的其他管轄權. 中國於1980年9月10日加入該公約,同時聲明中國政府不受關於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的規定的約束,這表明我國在申請加入《蒙特利爾公約》時聲明對公約第14條第1款持保留態度.同年10月10日公約對中國生效.
六,課堂討論(卓長仁劫機案) 答:(1)符合.根據《海牙公約》第9條. (2)韓國拒絕引渡卓長仁等罪犯不違反國際法.因為關於劫機犯的引渡,《海牙公約》規定非法劫持航空器的行為應視為可引渡的罪行,但並為規定締約國之間的引渡人犯之義務.當時,我國與韓國均為《海牙公約》的締約國,但兩國並無外交關系和締結引渡條約,因此韓國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將劫機犯引給中國. (3)中國請求引渡卓長仁等罪犯的根據是《海牙公約》的第4條,我國是被劫飛機的登記國和罪犯的國籍國,對他們的罪行有管轄權. (4)參考課本176頁(具體理由請各位同學參考教材有關民用航空安全及引渡的相關內容.)
1.國際河流制度和永久中立制度產生於(D).A.17世紀B.18世紀C.16世紀D.19世紀
2.國家的常駐外交代表機關有(ABD).P252 A.駐國際組織的使團B.使館C.外交團D.特別使團
3.條約禁保的情形(ABD).A.條約本身禁止保留B.保留不符合條約的宗旨C.有締約國反對保留D.雙邊條約
4.區域機若取執行動須經下列哪國家或機構批准(B).A.聯合國大會B.聯合國安理會C.爭端當事國D.第三國
5.下哪組是與聯國建關第一專構(A).A.國際勞工組織B.世界氣象組織C.萬國郵政聯盟D.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二,填空1,(雙系或單系血統原則,出生地原則,混合原則)2,(國民待遇問題,最惠國待遇問題,互惠國待遇問題)3,(引渡請求的提出,引渡請求的審查,決定)4,(報告機制,國家間控訴機制,個人來文機制)5,《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條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6,(三個等,特命全權公使,教廷公使,代辦)
1.國籍的抵觸:國籍的抵觸又稱國籍沖突,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不止一個國籍或不具有任何國籍的法律狀態.P200 2.外國人的法律地位:是指一般外國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在入境,居留和出境時與有關國家之間存在的權利義務關系.P203 3.外交關系法:是調整國家之間外交關系的各種原則,規則和制度.P250 4.條約法: 是調整國際法主體之間條約關系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的總稱,其內容主要包括條約的締結、生效、適用、解釋、無效、終止和暫停施行等方面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
四、問答題 1.簡述引渡的條件 答: :(1)引渡對象的有關行為必須構成「可引渡的罪行/犯罪」。這一要求主要體現為「雙重歸罪」的原則,即要求引渡對象的行為依請求國和被請求國的法律都應受一定程度的處罰的犯罪行為。 (2)與引渡條件有關的公認的國際法原則是不得引渡犯有政治罪行的人,即「政治犯不引渡」原則。
2.簡述條約的程序. 答: 條約的締約通常有三個程序:①擬定條約約文。締約各方的代表通常以談判的方式擬定條約約文.②條約的認證。談判代表認證條約約文為其代表的國家或其他國際法主體接受該約束的標准文本.認證的方式有草簽、 暫簽和簽署等形式.③締約方接受條約約束。國家及其他締約者最終表示接受條約約束的形式有批准、加入、簽署、接受或贊同等。
六、案情:諾特鮑姆案 答:(1)實際國籍原則指的是:國籍要符合個人與國籍國之間有最密切實際聯系的事實.最密切聯系的事實根據慣常居住地,利益中心地,家庭聯系地等.如果以一國的國籍來反對別國時,該國籍必須符合實際情況.這也是危國抗辯得到法庭支持的原因. 在本案中諾特鮑姆具有兩種國籍,即危國——出生取得,列國——歸化取得.從諾特鮑姆的一生活動來看,他雖然取得了列國國籍,但他與列國的聯系並不密切,而長期僑居在外從事商業活動,那麼在實踐中個人與他國國籍之間的法律關系應為一種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從本案來看,諾特鮑姆雖然取得列國國籍,但與列國並沒有建立一種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所以法院否定了列國為他的實際國籍. (2) 不符和國際法.因為在危國,諾特鮑姆屬於外國人,根據國民待遇原則,外國人與所在國國民應處於平等地位,如享有民事權利中的人身自由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財產權,債權,知識產權等.顯然危國政府逮捕諾特鮑姆,沒收財產的做法不符和國際法.
1.在國法,引國繼原(CD).A.政變引起的政更迭B.憲法程外的政權更迭.C.領土主被限制D.國際法主的變化
2.區域性機關若採取執行行動,須經(B)的授權.A.聯合國大會B.聯合國安理會C.爭端當事國D.第三國
3.國際組織的成員有以下幾種(ABCD).A.完全成員B.聯系成員C.部分成員D.觀察員
4.國際院的訴訟當事者有(D).A.聯合國組織B.聯合國安理會C.聯合國其他機關或專門機構D.聯合國會員國
5.國際法院的法官(BCD).A.對涉及本國案必須迴避 B.對涉及國的件不用迴避C.對經參過的案件必須迴避D.均沒有同一國籍
1,(決策機關,執行機關,行政機關)2,(189,51)3,(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4,(政治的方法,法律的方法)5,(訴訟管轄權,咨詢管轄權)
1.條約的保留:是指一國於簽署,批准,接受,贊同或加入條約時所做之片面聲明,不論措辭或名稱如何,其目的在於擯除或更改條約中若干規定對該國施用之法律效果
2.翰旋:斡旋是指由第三方為爭端當事國提供有利於他們接觸和談判的便利條件,提出自己的建議或轉達各方的意見,從而促使當事國開始談判或者重開業以停止的談判.
3.仲裁:又叫公斷,是指當事國根據協議,把爭端交給它們自行選擇的仲裁員處理,並相互約定遵守其裁決的解決爭端的方式.P366
4.戰時封鎖:是交戰國以兵力切斷敵國的或敵國佔領的海港以及海岸的交通,使所有國家的船舶和航空器不能出入.P409
四,簡答題 1.簡述條約無效的理由 答:(1)違反國內法關於締約許可權的規定;(2)違反自由同意:錯誤,詐欺,賄賂,強迫(3)條約的內容違反國際法強行規則.
2,簡述安理會的表決程序. 答: 根據《聯合國憲章》第27條規定,安理會的每個理事國有一個個投票權。程序事項,由15個理事國中9個理事國的可決票決定。程序事項以外的一切事項,以包括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內的9個理事國的可決票決定。但在聯合國的實踐中常任理事國不參加投票或棄權,一般被認為不構成否決。
五,論述題
1.試述國際法院的職權. 答:包括訴訟管轄權和咨詢管轄權; 一、訴訟管轄權.國際法院的訴訟管轄權是指國際法院審理爭端當事國提交的訴訟案件的權利.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國包括以下三類國家:1、聯合國會員國.2、非聯合國的會員國的《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3、其他國家,預先向國際法院交存聲明,表明承認國際法院管轄權,保證執行國際法院的判決的國家. 國際法院受理的案件有:1、各當事國提交的一切案件;
2、《聯合國憲章》或其他現行條約及協定中所特定的一切案件;3、根據《國際法院規約》提交的案件.
二、咨詢管轄權 聯合國大會,安理會可就任何法律問題請求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經聯合國大會授權的聯合國機關及其專門機構只有權請求國際法院就其職權范圍內法律問題發表咨詢意見. 任何聯合國會員國無權請求,亦不得阻止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 1、法院適用的法律2、訴訟程序:遇有一方不履行法院判決時,他方可以向安理會申訴,安理會認為必要可以提出建議和採取辦法執行判決.
五,案例分析題 紐倫堡
答:(1)戰犯指在戰爭中從事違犯戰爭法規和慣例行為的實施者,主要包括領導者,組織者,教唆者,共謀者等.戰爭犯罪是破壞世界和平,危害人類安全的犯罪,屬於國際性罪行. (2)因為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德國戰犯的審判實踐時國際社會依據國際法對戰爭犯罪的各種行為進行審判和處罰的成功範例,其不僅創立了懲治戰犯的各項原則,還表明建立國際法庭懲治戰爭犯罪是一種使國際得以遵守和執行的良好形式,為以後建立國際審判罪犯的機制積累了經驗.(3)1945年《關於控訴及懲處歐洲各軸心國家主要戰犯協定》及其附件《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 (4)a國家主權平等原則b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c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d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原則e集體協助原則f普遍遵守原則g不幹涉內政原則.
❻ 安理常任理事國對國際法院的法官選舉是否享有否決權
A.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對國際法院法官的選舉不具有否決權 B.國際法院法官對涉及其國籍國的案件,不適用迴避制度,即使其就任法官前曾參與該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