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美國審判法院

美國審判法院

發布時間: 2021-01-09 02:06:28

1. 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觸犯法律怎麼辦 哪個部門負責審判

這一點上差不多和中國一樣吧,法官犯罪也由警察偵察,檢察官往州法院里起訴。

2. 「美國聯邦法院有權對違法的總統或副總統出彈劾和審判」這句話為什麼錯彈劾是什麼意思

理論上是復由眾議院和聯邦製法院進行的。
法規定由參議院審理彈劾案,同時規定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擔任主席。
參議院的審理程序是:
(1)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負責收集雙方證據,為審理彈劾案做准備;
(2)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審理過程,100名參議員為彈劾法庭的法官,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和有關證人的證詞;
(3)眾議院以其司法委員會主席為代表扮演控方的角色,白宮則組成辯護團,審理開始後,雙方先各進行1小時的陳述,然後傳喚有關證人作證;
(4)在控辯雙方盤問證人和辯論結束後,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就彈劾指控按姓氏字母順序一一點名詢問每個參議員,後者只能回答「有罪」或者「無罪」。如果有2/3以上的參議員,就任何一項指控回答「有罪」,總統即被彈劾,由副總統接任總統,被彈劾者將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如果犯有刑事罪行,在其恢復普通平民身份後由普通法院進行審理。如果被認定為「無罪」,總統可以繼續完成其任期

3. 美國法庭是怎麼判案的

可以說,美國法官多數情況下審案而不判案。怎麼講,美國一審時多數案件由陪審團判定「事實問題」(question of facts),而法官僅負責解釋法律問題(question of law),當事人可以放棄陪審團審判,要求改由法官審判。如果是刑事案,陪審團定被告有罪(convict)後再由法官量刑(sentencing)。民事案中,賠償金額也由陪審團決定。美國時而出現上百萬、上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賠償金,都是陪審團所為。法官要審慎的多。但美國人不信政府,不信法官,美國人只信自己。

當事人相信自己,就是要僱傭「槍手」---律師,在法庭上唇槍舌劍,斗個你死我活。而法官則相對超脫,相對逍遙,有時是袖手旁觀。有位美國一審法官私下談起,如果是殺人越貨、作姦犯科的案子,審理起來還能抖擻精神;遇到枯燥的商事案,那簡直是昏昏欲睡強打精神。

陪審團審案中,法官像是裁判,但只是裁判雙方律師「格鬥」是否「規范」,而並不是認定事實的裁判。陪審團則是觀眾,所以,美國一審中永遠是法官一人獨審。當然不容忽視。足球場上,世界頂尖的高手被裁判的「黑哨」一吹,也是心緒全無,敗下陣來。同樣,法官也可以「刁難」律師,逼其就範,從而影響審判結果。

美國聯邦法院是三審制,地區法院(一審)、巡迴法院(上訴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終審);州法院是四審制,一審、上訴法院、州最高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美國上訴法院以上的法院審案時原則上只審法律問題,不問事實。如果事實嚴重有誤或是有新情況,上訴法院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審。美國法官的理念是,上訴法院只問一審法官運用法律是否得當。一審法官與陪審團身臨其境,直接觀察證人,在事實問題上最有發言權,上訴法院應盡量不介入。美國上訴法院的判決書也是在「造法」(make laws)。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不可能完全割裂,上訴法院的法官有時也通過法律問題迂迴事實問題。但這是技巧上是做法;原則上訴法院不過問事實問題。

上訴法院審案時是三位法官組成合議庭。三位法官的資力有深淺區別,但在職務上並沒有高低之分,審案時完全是平起平坐。遇到大案要案,上訴法院也可以是「全體法官同審」(en banc)。美國最高法院是9位大法官會審。美國法官的獨到之處是,持不同意見的法官可以將其觀點寫在判決之中。有時是截然相反的觀點。法律不同於自然科學。後者找出的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定律,有對錯真偽之分。而法律則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條條框框,其釋義與運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既然結果是兩可的,公正需要體現在程序方面。這就是美國之所以特別強調「正當程序」(e process)。簡單說,正當程序就是當事人(或是被告)應有辯解的機會,法官有傾聽辯解的義務。此外,法官判決時必須自圓其說,前後一致。寫判決的重要意義也就在於此。

律師大多個性較強,而美國法官也是律師出身,不願聽命於他人。制度上美國是司法獨立,也就是法官獨立。但美國法官很少獨斷獨行,膽大妄為。美國法官大多德高望重,而且都當過資深律師與名教授,爬到法官的位置可謂歷盡千心萬苦,不會為了區區小利而壞了自己一世的英名。美國聯邦法官有一份很好的俸祿,且享受終身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如果願意他們可以在任上干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法官馬歇爾干到80歲時已是病入膏肓,美國的「右派」也盼著這位「左派」盡早讓「賢」(美國最高法院只有9個席位)。馬歇爾死活不走,而且揚言:「我就是要站著進來,躺著出去。」美國法官大多幹得笑眯眯的,決無貪臟枉法的非份之想。

美國法官待遇優厚,不求加官晉級,可以專心致致地工作。聯邦法官的待遇更好,而且是終身制,又沒有領導督促,可工作起來還是兢兢業業。美國法官,尤其是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把審判當作一門藝術,一心要超越自我的得意之作。其作品也不乏鑒賞者。美國法學院的教授們的工作與嗜好之一就是對判決品頭論足,或喝彩叫好或口誅筆伐。美國律師協會每年要給法官打分,所以法官審案時,對自己討厭的律師也不敢亂吹「黑哨」。

4. 反映美國法庭審判的電影

<黑旋風>,描寫美國黑人拳擊手維權的事情,其中有法庭情節~~~

5. 關於美國的法院的問題

樓主不知道從那裡知道的簡易地方法院和季審法院

日本有簡易法院的設置,並沒有簡易地方法院,而我國也有審理的簡易程序

至於季審法院應該是四季法庭吧,顧名思義指每個季度開庭審理,他並不是英國的法院系統,在1971年《法院法》通過之前,嚴重程度較輕的公訴罪在季審法庭審理,每季度開庭、由治安法官主持。季審法庭也受理對於治安法庭判決的上訴。1971年《法院法》廢止了巡迴法庭和季審法庭,代之以屬於最高法院一部分的刑事法院。
另外區法院應該是我們國家的設置吧,區法院是我國的基層法院也是初級法院

日本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四級三審制度,初審法院通常包括兩個審級,第一級法院即基層法院定位為簡易法院,審理簡易、小額案件。其上一級法院設計為普通案件的一審法院。初審法院包括簡易法院和地方法院兩級,簡易法院行使簡易案件的初審管轄權和小額案件的管轄權。

美國法院的設置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法院機構的基本框架分為聯邦法院和各州地方法院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
聯邦法院由聯邦最高法院、聯邦上訴法院、聯邦地區法院及聯邦特別法院(即破產法院、國際貿易法院和聯邦賠償法院等)組成。聯邦最高法院由美國憲法設立,是聯邦上訴法院的終審法院和美國司法系統的最高一級法院。聯邦上訴法院和聯邦地區法院則由國會決定設立。聯邦上訴法院以管轄地區為「巡迴審判區」,一個巡迴審判區一般負責管轄幾個州的聯邦地區法院的上訴案件。美國的聯邦地區法院是設在各州的聯邦初審法院,共設有94個聯邦地區法院。主要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具有聯邦和地方司法管轄權的地區法院,即負責維爾京群島、巴拿馬運河區和關島的司法管轄;第二種是僅具有聯邦司法管轄權的聯邦地區法院,即負責50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波多黎哥地區的司法管轄。
美國的州法院是由各州設立的獨自完整的司法組織體系。大多數的州法院由三級構成,也有四級法院,一般沒有統一的稱謂,且名稱比較復雜。美國州法院設置三級組織系統的分別為州最高法院、中級上訴法院和初審法院。州最高法院又稱終審判決法院,全美共53個。中級上訴法院是一種介於初審法院與終審法院之間的上訴法院,在美國各州,絕大多數案件最後都是由中級上訴法院作終審判決的。州法院系統中的初審法院,是指具有一般司法管轄權的最低一級初審法院

6. 美國法官的在開庭時的程序!能否告知!

庭前程序一、檢控方以某一罪名向法院提起訴訟。 二、案件被受理後,被告就檢控方所控罪名是否有罪做出答辯。一 如被告做有罪答辯,直接進入判刑程序。二如被告做無罪答辯或不予爭辯的答辯,法官確定開庭日期。 三、在庭前准備階段,控辯雙方調查走訪證人,收集證據。 四、法官組織召開審前會議,對於控辯雙方可能提出的排除某一證據,要求對方展示證據等方面的申請及雙方有爭議的問題作出裁定。 五、如果被告放棄陪審團審判的則由法官審理,只要被告不放棄陪審團審判,法院必須在一審召集陪審團。 審判程序一、法庭審判正式開始,書記員到場安排控辯雙方到庭,法警押被告到庭。雙方證人到位等候法庭傳喚。 二、陪審團就座,由陪審團團長領誓,進行庭前宣誓。 三、全體起立,法官到庭。 四、開場陳述:先由檢察官陳訴,包括指控性質,案件發生經過,簡述支持控訴的證據。再由辯護律師後陳述包括主要的辯護要點。 五、起訴方舉證,出示證據,傳喚證人出庭作證,證人在作證之前進行宣誓 六、辯方舉證,同上 七、總結辯論:檢控方首先作總結辯論。辯護方有針對性地作總結辯論辯論 八, 法官指示陪審團 九, 陪審團評議 十, 陪審裁決法官結束此次法庭程序

7. 美國審判和中國審判的區別

美國抄司法屬於英美法系,使用判例襲法,具體到案件審理美國法庭主要由雙方律師根據案件情況運用法律知識和證據進行辯論,法官主要負責維護法庭秩序和決定由何方律師發言,以及對方律師抗議是否有效,最後案件的判決則由社區隨機選出的陪審團根據法庭辯論來決定。
中國的司法制度歸根應算是大陸法系,也就是成文法作為案件的依據,具體到案件審理,則法官是法庭的最高權威,決定雙方律師的陳述和辯論,並負責維護法庭秩序,最終案件的判決也有法官依據憲法和相關法律,案件具體情況作出,判決已經做出即產生法律效力,對當事人雙方均具有強制力。

8. 美國審判誰說了算

美國民事審判制度 美國聯邦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實行三級二審終審制。一般民事案件由聯邦地區法院作為初 審法院,當事人不服初審法院的判決,可以向聯邦上訴法院提起上訴。如對法院適用的法律 有異議,可以向聯邦最高法院提出司法審查的請求。 在美國法律中,民事案件是指公民、法人之間的索賠或者要求補救的糾紛。民事訴訟往往是 因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或者不法行為或者民事侵權行為所引起的。由於美國是一個成文法 和判例法並存的普通法系國家,因此在民事審判制度中許多內容是由法院的判例所確認的, 而不同於其它成文法國家,憑借一部完整的民事訴訟法,確認該國的民事審判制度。從美國 的聯邦民事訴訟程序規則和民事判例看,其民事審判制度大致如下。 (一)起訴與受理 如果公民或法人認為自己已經受到其它公民或法人的不法侵犯或損害,他就開始去聘請律 師,並向律師陳述自己起訴的理由及有關情況。在接受當事人的聘請之後,律師就開始著手 調查,會見證人,查看有關法令或法院的判例,以決定當事人是否有理由起訴。如果認為當 事人起訴理由充分,且又有足夠的法律依據,律師便決定起草起訴書。 起訴書必須列舉出明確的被告人,提出充分的事實根據和法律根據。律師必須選擇適當 的法院進行起訴,原告律師還必須向法庭書記官提出關於要求發出傳票的命令狀,請求法庭 書記官發出傳票,或通知、指示司法行政長官將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人。司法行政長官將傳 票送達被告人後,必須將傳票的原本送返法院,並向法院說明送達傳票的主要情況。送達傳 票是向被告人發出的訴訟正式通知 訴訟就從提交起訴書和送達傳票開始。 法院受理案件的條件是,法院必須能夠對被告人實行控制,或者與案件有關的財產必須 坐落在該法院的管轄區域內。也就是說,有些訴訟是採用屬人原則,只要找到被告人並送達 傳票的任何州的任何地區都可以起訴。例如,人身傷害案件,就是由被告人所在地法院受理。 有些訴訟則採用屬地原則,即這些訴訟只能在訴訟標的所在地法院受理。例如有關房屋買賣、 租賃所引起的訴訟案件。 在某種情況下,如果法院審判案件前當地新聞媒體或其它社會團體已對案件進行了足以 引起法官偏見的宣傳,經當事人申請可以變更法院的管轄權。如果當事人認為法官與另一方 當事人、或其律師有某種聯系,足以影響法官進行公正審判的,可以申請變更法院的管轄權。 (二)庭前准備 答辯。開庭前法官並不主動調查有關案件的詳細情況,因此,原、被告人的律師就必須 搜集和整理好與案件有關的全部材料,其中被告人的律師必須及時提交答辯狀。針對原告人 的起訴書,被告人可以通過答辯狀提出如下請求: 1、要求宣布傳票送達無效; 2、要求法院去掉起訴書中不相乾的、容易引起偏見的或者其他不恰當的事項; 3、要求原告人對訴訟請求作出更加詳細的說明; 4、如果原告人在起訴書中沒有說明法律上的正當理由,則只要求法院撤銷該案件。 如果被告人沒有理由提出以上四點請求之一,則可以通過答辯狀作以下答辯:否認原告 人起訴書中所作的事實陳述;承認部分事實;或者全部承認但提出答辯的理由。當然,被告 人也可以提出反訴。針對被告人的反訴,被反訴人也必須提出答辯狀。 證據的搜集。為了有利於法院對案情的全面了解,美國法律允許民事訴訟中的任何一方 當事人都可以採用對方當事人或其他證人的證詞,其中院外作證書就是民事訴訟中重要的證 據之一。所謂院外作證書,是指證人在法庭外,經過宣誓所作出的供法庭使用或供准備審判 之用的口頭或者書面陳述。院外作證書對於不能出庭作證或者居住在外地證人證言的取得是 十分必要的,這種證言既可能是有利於當事人的,也可能是不利於當事人的。當事人希望獲 得證人的證言,必須由想要得到這一證據的當事人向正在承辦此案的法院申請發出委託書, 由法院將委託書發至證人所在地轄區的一名司法行政官員或一名律師,授權他(她)錄取證 人的宣誓證詞,然後送至法院。當證人不能親自出庭作證時,他的宣誓證據可以在法庭上宣 讀。如果證人已經提交了院外作證書,又親自出庭作證,前後證詞的內容必須保持一致,否 則將會被對方當事人利用來攻擊他(她)的信用,從而影響證人證言的效力。 除了採用院外作證書來證明自己的陳述或推翻他人的指控外,任何一方當事人都可以向 對方提出書面問題,要求對方宣誓後予以回答。調查證據的方法還有要求對方當事人出示相 關簿冊、記錄和文件以進行查證、接受體驗等。 審前會議。雙方當事人提供了全部訴訟材料後,法院通過審前會議對案件進行預審。審 前會議性質與我國法院調解有相似之處。在預審中,雙方當事人並不出庭,而是由雙方律師 代理,他們在法官的參與下,對案件的某些事實往往達成一致意見。預審的目的是在不侵犯 任何一方當事人的權利的前提下,縮短審判時間。因此,不少案件往往無須通過審判而在預 審階段就得到解決。 組庭。如果在審前會議中不能解決訴訟,就必須開庭審理。主審法官是在由選舉產生或 任命的法官中由首席法官指定,主審法官在法庭書記官的幫助下,負責整個案件的審判工作。 如果有陪審團參加審判,主審法官必須對有關審判程序、證據及與本案有關的法律問題作出 說明;如果沒有陪審團參加審判,則主審法官還必須對案件的事實作出認定,並在此基礎上 作出判決。 法庭書記官在審判前,根據主審法官的指示,給全體陪審團成員一份誓詞。陪審團成員 在宣誓中保證,如果自己在被確認擔任陪審員資格時,他將會如實地回答有關本人擔任該案 陪審員的資格的任何問題。之後,書記官將從有資格擔任陪審員的候選人員名單中抽出12 人擔任陪審員。陪審員確認後,書記官要求所有被選出的陪審員宣誓:「正直、忠實地審理 案件」。 法庭筆錄員負責記錄法庭的一切程序及其證人的證言、律師對證據提出的異議及法庭作 出的裁決。 法警的職責是維持法庭秩序、傳喚證人以及按照法庭的指示在陪審團可能不在審判庭時,如 退庭評議判決時,防止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和陪審團談話或試圖影響陪審員。(三)審理與判決 開庭。在法官宣布開庭後,由原告人的律師首先發言。他應當告知陪審團在本案中所要 陳述的主要事實,但這種陳述不帶有辯論性質,如同我國民事訴訟中原告宣讀起訴狀。被告 的律師也可以作這樣的陳述,由於如果出於自己的意願而放棄這種陳述權並不會造成在訴訟 中不利的局面,因此,在許多民事案件的審理中,開庭發言都沒有作為必經程序。 出示證據。證據的出示是庭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在出示證據過程中,證人出庭作 證是出示證據的重要組成部分。證人可以就事實問題作證,他可以告訴法庭他所看到的、聽 到的、通過自己的感官感覺到的、聞到的或接觸到的一切與案件有關的事實。律師還可以使 用證人在審判中鑒別文件、圖片或其它物證。但是證人不能證明傳聞的事實,也不允許證明 離題太遠以至對本案的處理沒有實際影響的事實。 法庭不允許律師向自己方證人提出傾向性的問題,即在提問中暗示證人所需要的回答內 容。如果一方律師提出了傾向性的問題,對方律師則可以提出異議。異議通常是「我反對那 一提問。因為它與本案無關,而且也不重要。」如果主審法官對異議表示支持,則律師必須 重新提問或者改變提問的措詞;如果主審法官對異議表示反對,則律師可以繼續提問,證人 也可以作出回答。 原告律師直接詢問證人完畢後,被告律師可以就在直接詢問中最初詢問證人所涉及的任 何事項反詢證人。反詢證人的律師可以提出具有傾向性的問題,以提醒證人那些本來打算置 於不顧的事實。在對方律師進行反詢完後,傳訊證人一方的律師有權再次直接詢問證人,再 次直接詢問可主要是針對反證中出現不利種種問題,從而恢復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當然, 對方律師還可以再次反詢問。在詢問證人之後,律師可以提出反駁的證據,任何一方律師對 另一方律師提出的反駁證據都可以進行反駁。 在雙方律師提供了全部證據之後,被告人律師可以提出抗辯或者請求指示裁決。如果抗 辯或者裁決請求得到認可,調查就到此終結;如果抗辯或者裁決請求被駁回,審判就會繼續 進行。 辯論。在庭審終結前,雙方律師還可以作最後的辯論。首先由原告律師作辯論發言,他 可以根據對自己一方最有利的觀點就證據進行總結和評論,他可以論及某些事實並作適當的 推論,但不能超越該訴訟案件的范圍,不能談及未提示的證據。如果原告律師談及了不適合 的事項,對方律師可以提出抗議;如果這種言論被認為可能帶來嚴重的偏見,對方律師可以 要求法官指示陪審團不考慮這些言論;在某種情況下,他可以請求宣告這種審判終結,在近 期另擇時間重新審理。被告人的律師接著作終結性辯論發言,他可以指出原告人陳述的事實 與理由的矛盾和不足之處,說明他的當事人在本案中不應或應負的法律責任。 判決。法官在辯論結束後,必須向陪審團宣讀指令,在這些指令中,法官應當說明案件 中爭論的焦點,並對一些重要的法律術語和表述詞句加以確切的解釋,並告知這些問題如何 解決,以及有利於原告人還是被告人。法官還應告知陪審團,在離開審判庭去作裁判時,必 須選出一位陪審團長,陪審團必須在各個陪審員作出判斷的基礎上進行決議。法官下達完指 令,法警帶領陪審團到另外房間進行評議。任何人不準進入或者離開陪審團評議的房間,在 陪審團進行評議時,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預陪審團進行評議,以保證陪審團評議客觀、 公正。 陪審團的決議必須是在全體陪審團一致同意的基礎上作出。如果陪審員不能在裁決上取 得一致意見,這個案件就有可能在近期內由新的陪審團重新審理。有時在評議過程中,陪審 團可以重新回到審判庭,就有關指令中的問題向法官提問。法官可以把先前下達的指令全部 或部分重新宣讀一遍,也可以再下指令加以補充或闡述。陪審團作出裁決後,由陪審團長簽 字後送到審判庭,然後由陪審團長當著法官、訴訟雙方當事人和他們各自的律師宣讀裁決, 也可以由法庭書記官宣讀。 根據陪審團對案件事實的裁決,由法官作出判決。(四)上訴 不服初審法院的判決,訴訟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提出上訴 時,必須把初審法院審理案件的記錄在規定的期限內提交上訴法院。同時,上訴人在這段期 限內提交上訴狀,提出他要求推翻初審法院判決所根據的理由和法律。被上訴人有權在規定 的期限內提交答辯狀。之後,上訴人可以提出第二次上訴狀,這次上訴狀的內容也可以看成 對被上訴人答辯狀的答辯。 在雙方互相提出全部訴狀後,上訴法院就可以受理上訴案件。上訴案件一般是分配給上 訴法院的一名法官主辦,法官根據情況可以聽取雙方當事人的口頭辯論;雙方當事人任何一 方也可以要求辯論。法院的全體人員都必須聽取辯論,然後由全體法官對提出的爭議進行討 論,然後由主審法官寫出處理意見。 如果有法官對上訴案件的處理結論提出不同意見,他們的不同意見將會被記錄在案。上 訴法院審理上訴案件,不對案件的事實進行核實,往往是對原審判決中適用法律是否正確作 出判斷。如果上訴法院認為下級法院在本案處理中沒有錯誤,就應判決確認下級法院的判決; 如果上訴法院認為下級法院在本案處理中存在適用法律錯誤,可以指令下級法院重新審理, 或者按照上訴法院的意見修改或改判原審案件的處理決定。 上訴法院的判決為終審判決,不得上訴。除非案件判決本身涉及到所適用的法律可能存 在與憲法相抵觸,從而由當事人向聯邦最高法院提出司法審查請求。否則,必須執行法院的 判決。 二、美國刑事審判制度 (一)美國刑事審判原則 作為普通法系國家,美國的刑事審判制度源於英國而又有所發展、有所突破,其刑事審 判原則在傳統英國法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創新。美國刑事審判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 面。 1、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是美國的一項憲法原則,其基本含義是任何人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 受搜查、逮捕、審訊和其他刑事懲罰。1868年生效的第14條聯邦憲法修正案規定:「各 州皆不得制定或施行剝奪合眾國公民的特權和特赦的法律,也不得未經正當法律程序,即行 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經過聯邦最高法院100多年的司法實踐,正當法律程 序原則已經成為美國刑事審判中的根本原則。依照該原則的基本精神,由無數判例所構成的 程序規則成為刑事審判制度的核心與准繩。該原則不僅是一項程序性原則,而且是一項實體 原則,在刑事審判中,法官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不僅必須在程序上遵守該原則,而且在法律的 適用上同樣必須遵守該原則。法律的內容違反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法院可以以此宣布該法 律無效,從而推翻原判決。 2、對抗制原則 對抗制是普通法國家在訴訟中採取的一種常見方式。美國刑事審判中的對抗制原則,是 指原告和被告在刑事訴訟中被認為是對立對等的兩方,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需要保護。原告 一方,通常是州政府作為全州公民和受害人的代表,要盡量促請法院重刑處罰;被告一方則 要竭力為自己開脫罪責,避免處罰。兩方的行為都是正當的,必須受到保護。根據這一原則, 雙方都有權調查事實、采訪證人、請教有關專家,自行決定在審判過程中出示哪些證據、傳 訊哪些證人,以及如何解釋有關法律使之對自己的案件有利。法官和陪審團作為案件的裁決 者,保持中立,在查看了兩方出示的所有證據,並且聽取所有證人的證詞後,根據法律作出 判決。因此,在對抗制下,「事實」往往並不能決定審判的結果,只有能夠證明事實存在的「證 據」才能真正決定審判的結果。也就是說所謂的事實只有被允許作為證據引入到審判程序中, 才能成為事實,才能成為定案的依據。 贊成對抗制的人士認為,對抗制最可能產生正確的判決。其理由是對抗制給予原被告以 同等的地位,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將會盡最大的努力把所有有關的證據都找出來,當所有這 些證據都展示在法官或者陪審團面前時,必然是關於案件真相的最完整的證據鏈。它既包括 全部不利於被告的證據,也包括全部有利於被告的證據。此時,法官和陪審團就可以依據這 些全部證據作出他們可能作出的最公正的判決。而且由於這種審判制度避免了法官因既要采 集證據又要進行裁判而造成身兼兩職的窘迫局面,從而有效地避免了法官在聽審完畢前產生 先入為主的情況。 對對抗制持批評觀點的人則認為,對抗制的最大缺陷就是增加訴訟成本和降低審判效率。 3、無罪推定原則 無罪推定作為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專制和司法專斷的有力武器,同樣是美國刑事審判中 的一項重要原則。所謂無罪推定,是指無論任何人雖然已遭拘禁、逮捕,或者起訴,只要未 經法院審判並被定罪,他在法律上的身份依然是無罪的。從某種程度上講,對抗制是建立在 無罪推定原則的基礎之上。因為實行無罪推定,所以需要採用對抗制,以保證原被告雙方權 利地位的平等。同時,只有採用對抗制,才能使無罪推定的原則貫徹到底,貫穿於刑事審判 的全過程。總之,它們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根據無罪推定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應當由原告承擔,這對被告十分有利。因 為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必須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才能使被告定罪,取得訴訟的勝利。如果 將舉證的責任加在被告身上,那麼被告就必須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以證明自己無罪。如果被 告舉不出證據或者舉不出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無罪,他就有可能敗訴。由於無罪推定原則 把舉證責任轉移給原告,這樣在整個審判過程中,原告就必須花很大的精力來出示所收集到 的全部有用的證據,以證明被告犯罪的成立。而被告卻可以等在一邊,謹慎應訟。而且,我 們知道,依照美國法律,法院對於刑事審判中的證據,要求十分嚴格,甚至於達到苛刻的程 度。這就是刑事審判中原告的證明責任,必須達到「證明至超越合理懷疑」的程度。 4、證明至超越合理懷疑原則 證明至超越合理懷疑原則是美國刑事審判中的又一項重要原則。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在一樁刑事訴訟中,檢察官提供的證據僅僅能夠證明被告「可能」是案犯,顯然是不夠的;檢 察官能夠證明被告「很可能」是案犯,也是不夠的,即使此時甚至證據是清楚和令人信服的。 檢察官的證據必須是能夠證明到超越至合理懷疑的程度,對被告的指控方能成立,法庭才能 夠對被告施加刑罰。換言之,一位常人在聽完了檢察官的指控和圍繞這些指控所提出的全部 證據,並把被告的反駁證據考慮在內,如果他覺得自己對被告就是罪犯這一點仍然存在「合 理的懷疑」,那就不能夠對被告定罪。至於什麼是合理的懷疑,法律並沒有作出明確解釋, 實踐中,往往由陪審團自己掌握。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證明至超越合理懷疑的程度 是對應用證據進行證明的一種極高標准和要求。由判例法所形成的這一重要原則,目的是要 使刑事審判慎之又慎,盡量避免冤案,最大限度地保護被告人的利益。 (二)美國刑事審判程序 總體上講,美國的刑事審判程序大致相同。盡管美國聯邦和州法院的刑事審判制度有所 不同,但是同一州內各級州法院的刑事審判制度沒有差異。刑事訴訟程序主要取決於所控告 的罪行是重罪還是輕罪。即便如此,某些基本的程序還是相同的。下面,就美國刑事訴訟程 序中的基本步驟作詳盡的論述。 1、刑事偵查與逮捕 刑事偵查與逮捕是整個刑事訴訟程序中的重要環節,是進行刑事審判的前提。逮捕是刑 事訴訟的關鍵階段,而在實施逮捕前經常要經過偵查階段。美國聯邦警察機構和各州警察機 構在刑事偵查活動中,依照法律規定,承擔不同性質的刑事犯罪的偵查與審訊工作。聯邦行 使警察職權的主要機構是聯邦調查局,它主要負責調查、逮捕和審訊違反聯邦法律的犯罪案 件。例如針對聯邦政府的犯罪、跨國性犯罪,以及其他嚴重危害聯邦利益的犯罪。州警察機 構負責地方治安,對違反州法律的犯罪案件,重到殺人、強奸,輕到交通違禁等進行調查、 逮捕和審訊。 警察著手對某一具體犯罪的偵查,首先必須據以一定的材料證明有犯罪現象存在。這些材料 可以是警察在活動中發現的,也可以是公民直接的指控或者其所提供的犯罪線索。警察偵查 的手段通常是勘測犯罪現場和尋找、會見證人及和嫌疑犯接觸,從而弄清案件的真相。 在偵查的過程中,警察和嫌疑犯進行接觸是必要的。但是這種接觸時常會牽涉到刑事拘 留。為了保證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法院要求警察局在一定時間內對嫌疑犯提出控告, 否則必須立即釋放。在大多數情況下,刑事拘留並不一定會發生逮捕,只有在發現有足夠證 據證明嫌疑犯的行為已構成犯罪時,才能行使逮捕權。逮捕必須合法。警察進行逮捕,分為有證逮捕和無證逮捕。無論是有證逮捕還是無證逮捕, 都必須有合理根據。法律上規定的合理根據,是指作為一個正常的人,處在那樣一種特定的 場合,以公正而不帶偏見的態度把一切現有的情況考慮在內,如果認為某人犯了罪,那他就 可以將那個人逮捕。雖然這個標准比較抽象,但它卻是決定一樁逮捕是否合法的唯一依據, 進而還決定著因逮捕而發現的證據能否進入司法程序。可見,逮捕的合理根據往往成為眾多 刑事案件爭辯的焦點。美國的法院主要是聯邦最高法院,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通過判例, 圍繞著逮捕的合理根據形成了一些重要原則。如果,一個人僅僅因為在犯罪現場而沒有直接 發現其有犯罪行為就將其逮捕,就是沒有合理根據。同樣,僅僅因為行跡可疑而遭逮捕也是 缺乏合理根據,例如不能因為某人出入於某地點或者某場合的不合常情而加以逮捕,即使先 有告密者的舉報也不能構成合理根據。警察不能僅憑耳目的報告就逮捕某個人,他必須擁有 第一手資料,只有在根據自己的追蹤偵查對舉報予以證實後,才能將嫌疑人逮捕。逮捕證由 司法行政官員和法官在分析了事實而認為有正當理由證明被告人犯罪後,才能簽發。逮捕證 應當寫清被告人的姓名、身份,適當描述其外貌特徵,註明指控的具體罪名。同時還應當注 明是以聯邦還是州政府名義簽發的,發到警察或由普通公民送達,證面經塗改的逮捕證無效。 一份逮捕證只能在簽發機關轄區內使用,對重罪逮捕證的送達時間,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逮 捕,但對輕罪逮捕證送達時間,許多州規定只能在白天執行。 警察在執行逮捕任務時,可以不出示逮捕證,如被捕人提出要求,則警察應當出示,否 則被逮捕人可以提出指控。為保證逮捕活動的順利進行,警察可以合理使用武力,但不能超 過正常限度。除了持證逮捕外,還允許無證逮捕,但對無證逮捕有著嚴格的法律限制。無證 逮捕必須在以下兩種情形發生時,警察才可以行使逮捕權:一是被告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屬 於輕罪,且當時有警察在現場;二是警察有理由相信被逮捕的人已經或者正在從事犯重罪的 活動。 在美國,進入住宅進行逮捕和搜查較之於在公共場所的逮捕和搜查,要求更加嚴格。在 公共場所,警方只要有合理根據即可逮捕嫌疑犯,但在住宅逮捕人犯,則要求必須持有逮捕 證和搜查證。聯邦最高法院認為,私人住宅作為個人隱私權的最突出最集中的體現,理應受 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美國憲法明確規定人民在自己住宅內不受侵犯的權利不應受到破壞。而 且,需要進入住宅進行逮捕和搜查,一般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取得逮捕證和搜查證。警方進入 住宅逮捕和搜查,必須持證進行,同時還須事前通報自已的身份和要求進入住宅的目的。除 非遇到非常緊急的情況,警方才可以在不具備上述條件的情況下進入住宅。 所謂非常緊急的情況,包括這樣幾種情形:有理由相信住宅內正有人要逃跑;犯罪正在 進行中,嫌疑人准備反抗,或者嫌疑人正在銷毀證據等,此時,警方可以不受上述限制,破 門而入。 由於在刑事審判中,對警方通過搜查取得的證據用於法庭有很嚴格的要求。因此,對偵 查階段搜查取證也規定了許多限制。即使是持證搜查,搜查的范圍不得超出搜查證所確定的 界限。如果只有逮捕證而沒有搜查證,或者逮捕是在無證的情況下進行的,那麼搜查的范圍 僅限於被捕者當時能直接控制的范圍。所謂能直接控制的范圍,一般是指被捕者伸手可及的 范圍之內。美國最高法院認為,之所以作這樣的解釋,是因為其一,可以防止被捕者隨手拿 起武器進行反抗;其二,防止被捕者隨手毀壞證據。如果警察在直接控制區以外偶然發現罪 證,那就需要適用「視野范圍」的規則。即只要警察所站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罪證,就可以扣 留作為證據,但不得故意尋找。法律對應用視野范圍規則的一個重要條件是 必須是無意中 的偶然發現。如果是故意尋找所得,這樣的證據便是非法證據,不能在法庭上出示。不過,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警察還是有權進行無證逮捕和無證搜查。已經為法院所確認的特殊情況 或場合包括:一是嫌疑犯即將毀滅證據;二是住宅內有人正在受到死亡和嚴重傷害的危險; 三是遭警察緊追不舍的罪犯逃入住宅內躲藏等。 人犯因犯重罪而被捕後,必須履行登記手續,登記程序的主要內容有:一是執行逮捕的 警察應當向監獄管理人員講明逮捕的時間、地點、指控的罪名及有無逮捕證。人犯要交代自 己的姓名和住址。如果是無證逮捕的,警察應當說明正當理由。二是監獄管理人員有權對人 犯進行搜身檢查,對人犯的證件、珠寶及其他貴重物品,應當開具收條;即使人犯在現場已 由警察搜查過,在移交監獄接受時還要受到搜查。三是執行逮捕的警察應負責向人犯說明他 有權聘請律師,告訴他有權保持沉默,並且應以書面形式將人犯已被告知這些權利記錄在案。 四是錄下人犯指紋,拍下人犯照片。五是告訴人犯提審時間、提審法庭的名稱及地點。如果 人犯有條件取保釋放,則允許他與保人或其他能為他作保的人取得聯系,告訴人犯監獄的規 則。六是將人犯關進囚室,讓其聽候審判。如果人犯有病,則應送往監獄醫院治療;如具備 保釋條件的,應辦理保釋手續。 2、起訴 刑事起訴階段大致包括下列步驟,首先是保釋。保釋也稱審前釋放,就是在法庭正式開 庭審判前,在滿足法官提出的一定條件的情況下,

9. 美國法庭庭審程序是怎麼安排的

(一)庭前審查:英國和美國的庭前審查實行起訴書一本主義,即控訴機關起訴時只能向法官提交起訴書,不得移送任何證據及案件材料,也不得在起訴書中使用或添附任何可能使法官產生預斷和偏見的材料,法官對案件進行程序性審查。法國和德國則實行卷宗移送主義,即檢察機關公訴的案件,不僅向法院提交起訴書而且需要移送案卷材料和一切證據,法官對案件進行實質性審查。即對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進行實質性審查。
(二)庭審原則:
立法上看,我國與西方各國均規定了公開原則,即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案件外,都必須公開開庭審理,並允許新聞媒界予以報道。此外,英、美、法、德各國均規定了直接,言詞原則。直接原則又稱在場原則,是指案件的審理,除法官主持,檢察官、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參與外,被害人、證人、鑒定人應當在場,除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審理時不在場就不得進行法庭審理。言詞原則是指法庭審理原則上採取言詞陳述的方式進行,而不能僅僅宣讀書面的證人證言和鑒定結論。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未規定這一原則。另外法國和德國還規定了法庭審判程序應該一次連續性進行完畢的不間斷原則和法庭必須依職權主動調查所有有助於案情的證據的職權調查原則。
(三)庭審開始:
英國和美國一般由經抽簽和要求迴避程序後組成的陪審團與法官組成法庭,法國和德國由首席法官和陪審員組成法庭。我國則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主持審判或實行法官獨任(簡易程序)。法官宣布開庭後,一般向被告人宣讀起訴書,然後由被告針對起訴書作出答辯。在英國,被告人可選擇作有罪答辯,這種情況下則不再召集陪審團,不經聽證和辯論直接進行裁決,也可作出無罪答辯繼續進行審判;保持沉默,不作答辯或不直接答復問題的,則由陪審團對此予以確定,另外被告人還可以提出其它答辯方式,如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的答辯,特赦答辯,「一事不再理」的答辯及不適於答辯和受審(指精神病患者)等答辯方式。在美國,刑事審判程序分為陪審團審裁、法官審判、辯訴交易三種形式。陪審團審裁程序即在法官主持和指導下,陪審團獨立參與法庭審理並作出裁斷。法官在裁斷的基礎上就定罪、量刑獨立進行判決。法官審判程序即由法官負責審判的全過程,陪審團不參與審裁。在這兩種程序下被告人均可選擇作有罪答辯或無罪答辯,作無罪答辯的,庭審繼續進行。
辯訴交易指檢察官為使被告人認罪,以減少控訴罪行,減輕控訴罪名或刑罰為條件,與被告方(一般通過律師)在法庭外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如果法庭接受此項協議,就依據雙方商定的罪名和刑罰判決,該起刑事案件遂可不經過正當法律程序而告終結。這是美國獨有的一種刑事審判程序。在法國,刑事審判有重罪審判程序、輕罪審判程序和違警罪審判程序。凡判處5年以上監禁的犯罪屬重罪,重罪案件由專職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庭依據上訴法院審查庭的起訴裁定書進行審理。凡依法判處2個月以上5年以下監禁或200法郎以上罰金的犯罪屬輕罪,由犯罪地,被告人住所地式或逮捕地的輕罪法庭管轄,不實行陪審制。判處2個月以下監禁或200法郎以下罰金的犯罪為違警罪,由違警法院受理,也不實行陪審制。在我國,對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公訴案件,人民檢察院建議或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可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其餘案件則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依法組成合議庭適用普通程序審理。
(四)法庭調查:
英國、美國的法庭調查是在法庭主持下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因實行直接,言詞的審判原則,證人證言是證據中應用最為普通的一種,絕大多數證人是由當事人提名和提問的,證人一般通過本方與對方當事人的詢問以證明或反證案件事實,詢問證人的程序為:首先詢問起訴方證人,其次詢問被告方證人,各方證人先由本方當事人主詢問,後由對方當事人反詢問,這種交叉詢問一般可以進行兩輪。法國、德國的法庭調查則是由庭長或首席法官依職權訊問被告人,詢問證人和鑒定人,出示物證,宣讀書證等。我國新《刑事訴訟法》規定法庭調查由審判長主持,公訴人宣讀起訴書後,被告人、被害人陳述和訊問被告人,出示、核實各證據,包括詢問證人,鑒定人出示物證、宣讀和核實證言筆錄,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它可作為證據的文書,引入交叉詢問規則,控、辯雙方可就各項證據質證、辯論。
(五)法庭辯論:
各國均規定控辯雙方可對案件的證據和事實、法律適用等問題提出觀點,發表意見,進行論證和相互辯駁,一般由起訴方首先發言,辯護方反駁,如此反復辯論幾輪。不同的是英國和美國由起訴方作最後陳述,而法國、德國和我國則是被告方享有最後陳述的權利。
(六)評議、判決:
在英國和美國,法庭辯論結束後,有陪審團參與審理的案件一般由法官就適用於所控之罪的法律,各種爭議問題的舉證責任在哪一方,不同問題所要求的證據的可信程度,不可採用的證據,本案涉及的法律等問題作出總結提示後,陪審團退庭進行評決,投票表決並作出有罪或無罪裁斷,再由法官作出如何定罪、量刑的具體判決。表決必須符合法定票數,否則無效。法國和德國由法官和陪審團共同退庭評議,對不同的評議內容規定了不同的通過方法,一般按照罪過問題(是否構成有罪)、刑罰問題(加重,減輕情節等事實)、費用問題的判決進行表決,表決實行分開投票、連續進行的方法,根據表決結果作出判決。我國則由審判長和審判員(包括人民陪審員)退庭合議,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判決,重大、疑難案件可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

熱點內容
新聞道德境界 發布:2025-09-09 19:21:33 瀏覽:975
偽造離婚證買房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09 19:06:32 瀏覽:152
醫葯設備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09 19:04:15 瀏覽:614
電大國際經濟法簡述要約的概念 發布:2025-09-09 18:53:39 瀏覽:219
2018初級經濟法重點歸納 發布:2025-09-09 18:43:58 瀏覽:124
疫情期間法院異地執行 發布:2025-09-09 18:37:37 瀏覽:89
饒陽法院 發布:2025-09-09 18:36:44 瀏覽:586
法院了解員 發布:2025-09-09 18:22:12 瀏覽:549
不能起訴法院 發布:2025-09-09 18:17:04 瀏覽:567
經濟法基礎江蘇大學出版社參考答案 發布:2025-09-09 18:00:09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