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執行的管轄法院
Ⅰ 仲裁程序中,一方當事人申請執行裁決,另一方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 哪個法院管轄
申請執行肯定是被執行人所在地或被執行人財產所在地的中級法院管轄。撤銷仲裁裁決內,也的確是仲裁委員會所容在地的中級法院管轄。這個不影響。不清楚你問題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是被執行人,建議你也不要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了,直接依照民訴法的規定,申請對仲裁裁決不予執行。申請不予執行的法律依據還多於撤銷仲裁的法律依據,可以以適用法律不當,認定事實主要證據不足等申請不予執行,而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更多是程序性審查,不容易撤銷仲裁裁決的。
Ⅱ 勞動爭議仲裁的執行由哪級法院管轄
實踐中,抄許多地方按適用仲裁法襲的解釋均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筆者認為不妥。事實上,勞動爭議仲裁與國內仲裁裁決是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仲裁,只是均有仲裁二字而已:國內仲裁裁決是一裁終局,對裁決不服不可再訴,僅在某些情形下可向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而對勞動爭議仲裁不服,尚可訴訟,且在基層法院訴訟,訴訟後仍由該法院執行。根據上述區別可知,勞動爭議仲裁的執行無需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基層法院完全可以勝任。
Ⅲ 仲裁裁決書申請強制執行,被執行人所在地的的區法院有無管轄受理權
你撤銷申請法院還是一樣得出終結裁定,從麻煩的角度是一樣滴
你得問問為啥沒有管轄權,不然執行費不就白掏了
Ⅳ 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同時向法院起訴的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你好,仲裁和法院訴訟是相互排斥的.達成了有效的仲裁協議之後,當事人再去法院提起訴訟回,法院是不會受理的.同時答,案子經仲裁審理以後作出的裁決是終局的,不能再向法院起訴或者提起上訴,也不能要求再次仲裁.這就是仲裁製度中的"一裁終局制".如果一方不自覺履行裁決,對方可以申請執行仲裁裁決.但要注意,仲裁是民間性質的,所以當事人不能向仲裁委員會申請執行仲裁裁決,而必須向有管轄權的法院,即向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來強制執行仲裁裁決
Ⅳ 法院非訴執行程序管轄權
非訴訟執行有二種;
一,《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七條 對依法設立的仲裁機構的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
(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
(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五)對方當事人向仲裁機構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行。
裁定書應當送達雙方當事人和仲裁機構。
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雙方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二,《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八條 對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公證債權文書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並將裁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和公證機關。
Ⅵ 勞動仲裁案件應由哪級法院執行
第一要選擇被執行人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
第二選擇被執行人的主要財產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
按照《勞動法》第82條、83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逾期不作出仲裁裁決或者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的勞動爭議案件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批復》(法釋[1998]24號)的規定,勞動爭議當事人應在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經仲裁委員會裁決後,當事人對裁決不服,可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勞動爭議案件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是提起訴訟的必經程序。
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雙方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取得勞動仲裁裁決書後,裁定生效後,如果對方未履行裁決的,可向對方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交執行申請,由法院強制執行。
(6)仲裁執行的管轄法院擴展閱讀:
機構設置
仲裁法規定的仲裁機構,主要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及根據需要在其他設區的市設立;而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設置,主要是在省、自治區的市、縣設立,或者直轄市的區、縣設立。
裁決效力
仲裁法規定一般經濟糾紛的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即仲裁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勞動爭議仲裁,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除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的幾類特殊勞動爭議外,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由此可見,勞動爭議的裁決一般不是終局的,法律規定仲裁這一程序,主要是考慮到這類糾紛的處理專業性較強,由一些熟悉這方面業務的人員來處理效果比較好,有利於快速、高效地解決糾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法院的訴訟壓力,節約了審判資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勞動仲裁
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認仲裁機構約定不明確的仲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認仲裁機構名稱約定不明確的仲裁協議的效力的請示的復函
2006年3月13日
[2005]民立他字第55號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2005]魯立請字第1號《關於如何確認仲裁機構名稱約定不明確的仲裁協議的效力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一方當事人認為仲裁協議中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未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解決實體糾紛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能夠確定仲裁機構的,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告知當事人申請仲裁;認為仲裁協議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仲裁協議無效的,應當依法受理。受理後,被告認為約定的仲裁機構明確,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就管轄權異議作出裁定。
仲裁協議約定由「××市仲裁委員會」仲裁的,如「××市」只有一家仲裁委員會,應當認定約定的仲裁機構系指「××仲裁委員會」;如「××市」有多家仲裁委員會,應當認為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
附:
解讀《關於如何確認仲裁機構名稱約定不明確的仲裁協議的效力的請示的復函》
一、山東高院請示的問題及意見
在受理合同糾紛案中,經常遇到仲裁協議中的約定的仲裁機構不夠明確的情況,尤其是當事人約定由「××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山東高院請示認為,應當採取如下方式處理:
1.一方當事人以「××」市仲裁委員會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告知雙方當事人該約定存在瑕疵,如雙方當事人書面補充約定系將爭議提交仲裁機構,則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雙方書面放棄仲裁約定的,則可以直接受理。
2.如一方當事人堅持該仲裁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向法院起訴,另一方當事人要求法院駁回對方當事人起訴或者直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的,則根據《仲裁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告知當事人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在仲裁協議效力確認之前,法院不應直接受理。
二、對本復函的解讀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一方當事人認為仲裁機構協議中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未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解決實體糾紛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能夠確定仲裁機構的,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告知當事人申請仲裁;認為仲裁協議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的,仲裁協議無效的,應當依法受理。受理後,被告認為約定的仲裁機構明確,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就管轄權異議作出裁定。仲裁協議約定由「××市仲裁委員會」仲裁的,如「××市」只有一家仲裁委員會,應當認定約定的仲裁機構系指「××仲裁委員會」;如「××市」有多家仲裁委員會,應當認為約定的仲裁機構不明確。答復理由如下:
1.仲裁協議當事人就該協議的有效性發生爭議的情況下,認為該仲裁協議有效的一方當事人可能將爭議提交相關的仲裁機構解決,而認為仲裁協議無效的一方當事人則可能將此項爭議提交有管轄權的法院。一方當事人在仲裁程序開始前,無視與另一方當事人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率先將協議項下的爭議提交法院,國際上對這種情況有兩種處理方法:第一,法院拒絕受理此項爭議,因為既然當事雙方已經訂有通過仲裁解決他們之間爭議的協議,則由此協議而產生的爭議,當然應當進行仲裁而不是法院解決。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情況。第二,當一方當事人將仲裁協議項下的爭議提交法院解決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以他們之間訂有仲裁協議為由,向法院提出關於管轄權問題的抗辯,法院如果認為當事人之間存在著有效的仲裁協議,就應裁定終止訴訟,令當事人將他們之間的爭議提交仲裁解決。如果審理此類案件的法院所屬國為《紐約公約》的締約國,法院就應根據公約第2條的規定,承認仲裁協議的法律效力,除非法院認為該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不能實施。
根據《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訴法意見》)第一百四十五條規定,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在書面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在發生糾紛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但仲裁條款、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除外。可見,仲裁協議能夠阻止人民法院的管轄權,只要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就不受理起訴,即使原告沒有主動聲明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審查立案時發現有仲裁協議的,也應當不予受理,告知當事人申請仲裁。但是仲裁協議的阻礙功能是以有效力為前提的,如果人民法院審查時認為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不能阻礙人民法院取得管轄權,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當事人的起訴。再根據《民訴法意見》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因仲裁條款或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而受理的民事訴訟,如果被告一方對人民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就管轄權作出裁定。
2.仲裁機構約定不明確,屬於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情形。《仲裁法》第十八條: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者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一方當事人已經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情況下,應當推定當事人之間無法就仲裁機構問題達成補充意見。
3.無論從仲裁理論的角度,還是從仲裁實踐的角度看,當事人的意願對仲裁協議的效力認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充分尊重當事人通過仲裁協議所反映出的仲裁意願是仲裁協議效力認定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根據大多數國家的立法和實踐,當事人只要表明仲裁意圖,仲裁條款就是有效的。法院在解釋仲裁條款時,對仲裁條款的內容放寬限制,盡量解釋其為有效,尊重當事人的仲裁意願並幫助當事人實現其仲裁意願,已經成為當今國際仲裁的一大趨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第二條體現了這種盡量使得仲裁協議有效的精神。該條規定:在《仲裁法》實施後依法重新組建仲裁機構前,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約定了仲裁機構,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經人民法院審查,按照有關規定能夠確定新的仲裁機構的,仲裁協議有效。對當事人的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從《仲裁法》和《民訴法意見》第一百四十五條、一百四十七條的規定看,認為仲裁協議無效的一方當事人,有兩種選擇權:既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經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後,再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直接將此項爭議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由受訴法院判斷仲裁協議的效力。《仲裁法》第二十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第三條規定了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依法作出了確認,人民法院不能受理;確認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5.我院研究室起草的《仲裁法司法解釋意見稿》第三條內容是:仲裁協議中約定的仲裁機構名稱不明確,但能夠確定具體的仲裁機構的,應當認定選定了仲裁機構。第六條內容是:仲裁協議約定由某地的仲裁機構仲裁且該地僅有一個仲裁機構時,該仲裁機構視為約定的仲裁機構。該地有兩個以上仲裁機構的,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其中的一個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不能就仲裁機構達成一致的,仲裁協議無效。這些內容可以作為答復山東高院請示的參考依據。
Ⅷ 仲裁裁決申請執行由哪個法院管轄
仲裁裁決申請執行來,由被源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的中級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申請執行仲裁裁決案件,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Ⅸ 如何申請法院不予執行仲裁裁決
申請法院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前提是需要法定理由的。只有當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裁版決違背社會公共權利益的,當事人才能申請法院不予執行仲裁裁決。
因此,申請法院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理由只能是仲裁機構本身出現了法定的過失,如果當事人僅僅是對於仲裁的賠償數額不滿意,則不能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而只能是「自認倒霉」。而且,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前提是「一方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執行仲裁裁決。